郭贯,字安道,是保定人。因为他能力强,人品好,所以被推荐提拔,当上了枢密院的中书掾(相当于秘书)。后来调到南康路当经历(相当于地方行政官员),又升迁到广西道提刑按察司当判官(相当于高级法官)。因为符合规定,他又被任命为济南路经历。元至元二十七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皇上派他到江北沿淮地区去考察草地,结果他弹劾了淮西宣慰使昂吉儿父子。他认为昂吉儿父子专权,长期不调动,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危害了百姓。至元三十年,他被任命为湖南肃政廉访司佥事(相当于副职)。元大德初年,他升迁到湖北道任职,上奏说:“现在四个省的军队,加起来有好几万人,征调八百个媳妇去高丽,深入到炎热潮湿、荒凉偏僻的地方,对国家一点好处都没有!”

大德五年,他升任江西道,负责赈济饥民,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回到朝廷,担任御史台都事(相当于御史台的领导)。大德八年,他升任集贤待制,之后又升任翰林直学士。皇上还派他和辽阳行省平章政事别速台彻里帖木儿一起前往高丽镇守。大德十一年,他被召回朝廷,担任河东廉访副使。

公元1309年,仁宗皇帝去五台山,郭贯正好在那儿碰上了皇帝。仁宗皇帝就问:“廉访使灭里吉歹(地名,指官员)为什么能有那么好的政绩啊?”旁边的人回答说:“都是副使郭贯的功劳!” 皇帝高兴坏了,赏赐了郭贯好多东西,比如玛瑙念珠、金线织成的锦缎之类的。然后就让他当了吏部考功郎,没多久又升了治书侍御史,官儿越做越大。

过了几年,公元1311年,郭贯被任命为礼部尚书,皇帝还亲自写了“嘉议大夫”这几个字,作为他的官阶证明,正式颁发给他。公元1314年,他又被提升为淮西廉访使,但没多久就被留在了朝廷,改任侍御史,然后又升了翰林侍讲学士。第二年,他又被派去淮西当廉访使。 在任上,他建议说:“应该设立常平仓,还要好好调查一下各地农业的情况。”

公元1315年,郭贯被召回朝廷,当上了中书参知政事。第二年,又升了左丞,还加了个集贤大学士的头衔。公元1318年,他被任命为太子詹事。郭贯上奏说:“太子殿下已经受了金宝三年了,应该赶紧举行册立大典;另外,太子的老师和辅佐官员也应该尽快选定。”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公元1319年,郭贯又加了个太子宾客的官衔,然后告假回家休息去了。

公元1321年,他又被重新起用,当了集贤大学士,不久后就退休了。公元1324年,朝廷又想让他当翰林学士承旨,但他没答应。公元1329年,郭贯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二岁。死后,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国等高官,还追封他为蔡国公,谥号文宪。郭贯学识渊博,尤其擅长篆书和籀书,当时很多重要的册宝、碑刻都是他写的。

夹谷之奇,字士常,他祖上是女真加古部的人,后来名字改成了夹谷,从马纪岭撒曷水搬家到了滕州。之奇小时候父母双亡,成了孤儿,他舅舅杜氏把他带到了东平,在那里跟着康晔学习。

后来他被任命为济宁教授,又当上了中书省的小官。元朝大军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他被任命为行省左右司都事。当时行省的官员和中书省那些有权势的大臣关系不好,专门派人来查他们的财产,之奇负责文书工作,也被牵连查问。张弘范带着他的下属去见使者说:“夹谷都事一向清廉,如果他有什么贪污受贿的行为,我张弘范愿意和他一起承担责任。”

正好御史台成立了,之奇被提升为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后来又调到江北淮东。至元十九年,他被召到中央当了吏部郎中,制定了官员升降考核的制度,还写成了相关的规章制度。那一年大旱,有关部门想办法平抑粮价,防止物价飞涨。之奇说:“与其这样,不如节省国家开支,停止那些土木工程,这样才能上天降祥瑞,避免灾害,才能有丰收的希望。”

至元二十一年,他升迁为左赞善大夫。当时裕宗还是皇太子,每次之奇去见他,裕宗都会让他坐下,对他非常器重。

一些有权势的大臣想用均输法增加国家税收,担心提刑按察司会阻挠他们,就请求把提刑按察司和转运司合并。皇上就召集大臣们讨论这件事。之奇说:“按察司负责监督各地的官员,查处贪污腐败,责任重大。如果还要让他们管钱财,他们就会忙得不可开交,顾不上自己,更别提去监督别人了!合并是不合适的。”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他还和谕德李谦一起,向皇太子上书,提出了十条治国建议:一曰正心,二曰睦亲,三曰崇俭,四曰几谏,五曰戢兵,六曰亲贤,七曰革敝,八曰尚文,九曰定律,十曰正名。

后来皇太子去世了,之奇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又改任吏部侍郎,最后当上了侍御史。至元二十五年,他母亲去世,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但他多次请求回家守孝,皇上都不准。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之奇为人精明能干,目光长远,又注重细节,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就连那些经验丰富的官员,也自愧不如。他写的文章简洁严谨,很有条理,很多都流传了下来。

刘赓,字熙载,是洺水人。他家祖上五代之前的刘逸,当过县里的官吏,办案很公正,积攒了不少阴德。他爷爷刘肃,当过左三部尚书,那是相当高的官职了。刘赓从小就有名气,文采斐然,还拜了翰林学士王磐为老师,妥妥的学霸一枚。

元至元十三年,有人推荐他,他就当上了国史院编修官,开始在朝廷里混了。十六年,又升职了,当上了应奉翰林文字。后来还被调到司徒府当长史,继续兼着应奉翰林文字的职务。之后外放,去德州当同知,干得不错,考核合格后,又升职了,先后当了太庙署丞、太常博士,最后当上了监察御史。那时候,御史中丞崔彧这个人特别傲慢,其他御史去拜访他,他都爱理不理的,唯独对刘赓特别客气,把他当上宾对待。

元大德二年,刘赓升职为翰林直学士。六年,朝廷派他去陕西宣抚,安抚当地百姓。之后,他又从侍讲学士升为学士。元至大二年,他升任礼部尚书,还继续兼任翰林学士。没多久,他又被任命为侍御史。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回到翰林院当学士承旨,还兼任国子祭酒。国子监有个规矩,伴读生轮流出去做官,大家都抢着先走。有一次,有个伴读生家里穷,父母年纪大了,虽然轮到他了,但他前面还有人,他就去跟博士刘赓说:“我年纪比较小,能不能让别人先去?”刘赓说:“谦让,是美德的表现啊。”于是就同意了他的请求,还专门写信推荐了他,结果朝廷还真先用了这个人。从此以后,国子监的人都明白了谦让的好处。

元皇庆元年,刘赓升任集贤大学士,还继续兼任国子祭酒。元延祐元年,他又当了承旨;六年,当了太子宾客;七年,又回到集贤院当大学士;接着又回到翰林院当承旨。元泰定元年,他又加官光禄大夫,官位越来越高了。有一次朝廷要讨论给皇帝上尊号的事,刘赓一个人坚决反对,这事儿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元天历元年,刘赓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

刘赓长期负责朝廷文书,当时很多重要的文书都是他起草的,因为他年纪大,资历深,德高望重,所以一直受到朝廷的器重。

耶律有尚,字伯强,是辽东丹王的后代,具体是第十代孙。他爷爷以前在金朝的时候,在东平府做过官,所以他们家就住在东平。

耶律有尚这人的见识和才华非常出众,特别热爱学习,拜在许衡门下,被誉为高徒。他的学问造诣很深,尤其注重诚信为本,为人处世,言谈举止都非常得体,不管认识他的人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佩服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至元八年,许衡辞去中书左丞的职务,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负责教导全国的子弟。他就推荐了包括耶律有尚在内的十二个学生担任斋长,协助他教学。

至元十年,许衡告老还乡,朝廷就让耶律有尚他们继续担任助教,接替许衡负责教学工作。过了很久,朝廷又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但他没去上任。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监丞,然后外放去蓟州做州长,他治理地方采取宽松简便的政策,深得民心。元裕宗还在东宫的时候,就把他召来担任詹事府的长史。自从耶律有尚离开国子监后,国子监的学业就有点荒废了,朝臣们都认为除了耶律有尚,没有人能继承许衡的衣钵,于是就再次任命他为国子司业。

那时候国子监的校舍还没建好,老师和学生都住在老百姓的房子里,耶律有尚多次向朝廷反映这个问题。到了至元二十四年,朝廷终于下令大规模兴建学舍,正式成立了国子监,设置了监官,还增加了学生的数量。于是耶律有尚升任国子祭酒,国子监的学风因此大为振兴。至元二十七年,因为父母年迈,耶律有尚辞官回家侍奉双亲。大德年间改元后,朝廷再次召他回朝担任国子祭酒。不久后,又任命他为集贤学士,兼任国子祭酒。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迁为太常卿,后来又再次担任集贤学士。大德八年,他回家乡安葬父亲。

过了一阵子,朝廷想重用这位德高望重的儒者,派车马去他家请他出来做官,他推辞了好几次,最后还是被朝廷请回,担任昭文馆大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官阶升到了中奉大夫。

话说,有尚先生在国子监当老师,前后做了五任。他的教学方法,核心就是讲道理,而且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反思,要尊敬师长,并且言行举止都要端正诚恳。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技巧,那些雕琢刻画,只要是会歪曲圣人大道的东西,他统统都摒弃不用。所以,他的学生们都明白要学习正统的学问,走正道,重视经史子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个个都成了有德才的人才。总的来说,他的教学方法沿袭了衡门的旧制,但又更加勤勉认真。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学者的楷模,全国都敬仰他,就像以前人们敬仰衡门先生一样。后来,有尚先生年纪大了,请求退休回家,朝廷还赏赐他七千贯钱,送到他家里。他八十六岁去世,朝廷追赠他“文正”的谥号。

接下来说郝天挺先生,字继先,是朵鲁别族人。他家祖上几代都住在安肃州。他父亲和上拔都鲁,在太宗、宪宗时期立下不少战功,是河东行省五路军民的万户长。郝天挺先生为人英勇爽直,有胆识有谋略,曾经师从元好问先生学习。因为他是功臣之后,世祖皇帝召见了他,很欣赏他的仪表谈吐,特意下旨说:应该让他参与政事,让他负责文书工作,让他在东宫侍卫。裕宗皇帝对他也很器重。云南建省的时候,要选拔官员,他就担任了云南行尚书省参议,后来升任参知政事,又升任陕西汉中道廉访使。没过多久,他被调回朝廷担任吏部尚书,接着又升任陕西行御史台中丞,还被提升为四川行省参政和江浙行省左丞,但他都没去赴任。后来他被任命为中书左丞,在跟宰相议事的时候,如果意见不合,他就直接当面批评。有一次,他上奏朝廷,陈述的事情条理清晰,非常公正,皇帝特地赏赐他一百两黄金,但他没接受。皇帝说:“我不是为了贿赂你,只是表彰你敢于直言啊!”

成宗皇帝驾崩后,仁宗皇帝在太后的支持下,平息了这场巨大的危机。等到武宗皇帝从朔方回来,仁宗皇帝顺利继承皇位,掌握了大权,这其中,天挺也出了不少力。

仁宗皇帝即位后,召集了天挺和少保张闾等十位老臣,一起商议国家大事,改革尚书省的弊端,最终成就了皇庆年间的盛世景象。后来,天挺被外放为江西、河南两省的右丞,之后又被召回朝廷,拜为御史中丞。他上任后,首先向皇帝陈述了维护纲纪的重要性,用打猎做比喻说:“御史的职责在于打击奸邪,就像老鹰一样,抓捕猎物,弱小的猎物容易捕捉,但强壮的猎物就必须借助外力。否则,不仅会失去先前的猎物,甚至还有可能伤到老鹰自己。”皇帝很欣赏他的话,天挺出来后,朝中大臣都向他道贺,社会风气为之一振。他还上疏陈述了七件事:珍惜名声和爵位、抑制浮夸的费用、停止摊派田赋、长期任用使臣、表彰做好事的人、奖励农业发展、培养人才。皇帝下令中书省执行这些建议。不久,天挺被外放到河南,担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当时河南王卜怜吉歹担任丞相,对天挺非常尊重,如同对待老师一样,因此河南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皇庆二年,天挺去世,享年六十七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冀国公,谥号文定。天挺曾经编写了《云南实录》五卷,又注释了唐人《鼓吹集》十卷,流传于世。

他的儿子佑,字君辅,小名朵鲁别台,从宿卫官做起,在仁宗皇帝时期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以清廉正直闻名,深受皇帝器重。后来升迁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又担任陕西行御史台侍御史。

张孔孙,字梦符,他的祖先来自辽国的乌若部,后来被金人征服,迁居隆安。他的父亲张之纯,是东平万户府的参议,曾经夜里梦见去孔庙祭拜,得到孔子赐予的嘉果,不久后张孔孙就出生了。因此,他的父亲就向衍圣公请求赐名,于是有了现在的名字。张孔孙长大后,以文学才华闻名,被聘为万户府的议事官。万户严忠范的哥哥是陕西行省平章政事,也曾聘请他,但他因为母亲年老,没有答应。

北宋汴梁城破之后,负责宫廷音乐的乐师们流落到东平,以前的乐谱大多丢失了,只剩下登歌这一章。当时还是皇子的世祖,曾经在日月山召集这些乐师演奏过这支曲子。后来,徐世隆向皇帝建议,应该增加宫廷乐舞的曲目,包括文舞和武舞,好为以后的大典做准备。于是皇帝就封徐世隆为太常卿,让孔孙这个奉礼郎当他的副手,负责训练乐师们,把新的乐舞编排好,然后献给朝廷。

廉希宪当政的时候,就把他招到政府里当幕僚。后来安童当了宰相,更是很器重他,任命他做了户部员外郎,之后又外放南京总管府当判官。那时候朝廷正准备攻打襄樊,急需兵员。孔孙就建议说:“现在因为越境走私而被判刑的人,动辄上千,应该设立一个自新改过重新做人的制度,让他们能上战场杀敌来赎罪。”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他被任命为四川道提刑按察司官员,没多久就升迁为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他在巴陵巡视的时候,遇到一起涉及三百多名囚犯的案件。因为龚乙建言要增加银子利息,激怒了当地百姓,百姓们竟然掘开了龚乙的坟墓,还放火烧了他的家,导致三人丧生。当地官员认为这是为了抢钱而杀人,要重判他们。孔孙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认为他们罪不至死,于是减轻了他们的刑罚。之后,他又升任浙西提刑按察副使,接着又改任保定路总管府同知,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侍御史,代理御史台的事务。

公元1285年,安童又当上了宰相,他跟皇帝说:“阿合马专权十年,那些巴结他的人,都飞黄腾达,占据要职;只有刘宣和张孔孙两个人,始终保持本心,从一而终。”于是,皇帝就提拔刘宣当了吏部尚书,张孔孙当了礼部侍郎。没多久,张孔孙又升了礼部尚书,后来又升任燕南提刑按察使。

1289年,提刑按察司改名叫肃政廉访司,张孔孙还是当这个使,他在大名府任职期间,把没收的赃款买了五千斛粮食赈济灾民。之后,他被任命为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佥事。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大名路总管,兼任府尹,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有人把三百多里的旧河堤献给了太后,张孔孙就上奏章说应该把河堤全部还给老百姓,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接着,他被提升为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使,在审理盐场案件时,他为民尹执中兄弟平反昭雪,原来他们被诬陷成强盗。后来张孔孙被召回朝廷,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参与商议中书省的事务。丞相完泽去世后,张孔孙和陈天祥一起上奏章,推荐和礼、霍孙担任宰相。

话说这年头老是地震,皇帝就下令问大家怎么才能避免灾害。孔子的后代孔孙就给出了八条建议,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别老是跟蛮夷小国打仗;那些贪官污吏,别再重用了;赏罚要分明,不能老是赦免;贿赂受贿坚决禁止;供奉佛祖没啥用,别乱花钱;上上下下都得节俭;官吏太多,得精简;祖庙祭祀,得重视。皇帝觉得他说的都挺好,赏了他五千贯钱。

孔孙又上书建议说:那些七十岁退休的官员,应该再给他们个官职;那些因为父母去世丁忧的官员,应该让他们复职;那些滥竽充数的卫队人员,必须清除;州郡官员必须精挑细选;那些长期担任达鲁花赤的官员,应该考虑升迁;还要给官员们涨工资;修缮一下京城里的庙宇和学校,招收国子监的学生,给孔庙拨款请人打扫;宰相的职位应该让儒生参与,不能只用文官;之前的宰相安童、伯颜、和礼霍孙和廉希宪,都应该追赠谥号。过了一段时间,孔孙就请求退休回家了,皇帝封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退休后还保留了集贤大学士的职位。大德十一年,孔孙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孔孙本来就以文学闻名,而且他还擅长弹琴,画山水竹石也很厉害,骑射更是精通。他当官的时候,那些直言敢谏、有益于国家的建议,让人印象深刻,大家都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