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字幼清,是江西抚州崇仁人。他高祖父吴晔,最早住在咸口里,那里正好在华盖山和临川山之间。当时有个看风水的人叫徐觉,就说这地方将来会出个杰出人物。吴澄出生前一天晚上,乡里父老看见有奇异的光气降落到他家;邻居一个老妇人还梦见有东西像蛇一样蜿蜒着落到她家旁边池塘里,第二天早上她就告诉大家了,然后吴澄就出生了。

他三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一天天越来越厉害。教他读古诗,他一听就会背诵。五岁的时候,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晚上读书到天亮。他妈妈担心他太辛苦了,就减少他的油灯蜡烛,不给他太多。吴澄就等他妈妈睡着了,再偷偷点灯继续读书学习。九岁的时候,他和一群小伙伴参加乡校考试,每次都在前几名。长大后,他熟读《经》、《传》,精通圣贤之学,曾经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考中。

元朝至元十三年,天下刚安定下来,各地盗贼四起。乐安县的郑松邀请吴澄去帮忙管理粮食,于是吴澄就写了《孝经章句》,还校订了《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仪礼》以及大小戴记。后来,侍御史程钜夫奉皇帝的命令到江南寻找人才,就找到了吴澄,把他带到了京城。没过多久,因为母亲年迈,吴澄就辞官回家了。程钜夫请求把吴澄写的书放到国子监,供学子们学习,朝廷就命令有关部门到吴澄家抄录他的著作。元贞年间,吴澄到龙兴游玩,按察司经历郝文邀请他到郡学讲学,每天都听他讲课,并把他的讲课内容和学生的提问记录下来,总共有几千字。

行省掾元明善,自认为很有学问,曾经向吴澄请教《易经》、《诗经》、《尚书》、《春秋》的深奥含义,感叹地说:“和吴先生谈话,就像在探索无垠的海洋一样。”从此以后,元明善就对吴澄毕恭毕敬,像对待老师一样。左丞董士选也把吴澄请到家里做客,亲自给他送饭,说:“吴先生是天下少有的贤才啊!”后来董士选入朝为官,就推荐吴澄,吴澄被提升为应奉翰林文字。但是有关部门催促他上任,很久以后他才去,结果到任时,他的接替者已经到任了,吴澄当天就回家了。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江西儒学副提举,三个月后,因为生病就辞官了。

元至大元年,皇帝召他当国子监丞。之前,许衡先生当祭酒的时候,开始用《朱子小学》之类的书教学生,时间长了,教学方法渐渐变了样。这位先生来了以后,每天一大早就点亮堂上的蜡烛,学生们依次来上课,一直上到太阳偏西才结束。然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有学生来请教经书上的问题,络绎不绝。他根据每个学生的资质特点,反复地教导他们,常常忙到深夜,不管严寒酷暑都坚持不懈。

皇庆元年,他升职当了司业,他参考程颐先生的《学校奏疏》、胡安国先生的《六学教法》、朱熹先生的《学校贡举私议》,总结出四条教学方法:一是经学,二是品德修养,三是文学,四是处理政务,但这些还没来得及实行。他还曾经跟学生们说:“朱熹先生在探究道理和学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陆九渊先生则更注重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习如果不以道德修养为基础,那就会流于对言语和经书训释的空谈,所以学习一定要以道德修养为根本,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有些人因此认为他推崇陆九渊的学说,而不是像许衡先生那样尊崇朱熹的学说,但实际上,大家对朱熹和陆九渊的学说到底有什么区别也不是很清楚。有一天晚上,这位先生辞去了职务,一些学生没打招呼就跟着他到南方去了。

不久,他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的官职,让他骑驿马到京城去,走到真州的时候,他生病了,最终没能成行。

英宗皇帝即位后,他被破格提升为翰林学士,官阶也升到了太中大夫。之前,朝廷下令要收集善书,用黄金和石灰粉混合做颜料,抄写佛经《藏经》。皇帝在上都,让左丞赶紧下诏让他写序,他说:“皇上抄写佛经,为百姓祈福,这是一件非常盛大的善举。如果说是为了追荐亡灵,我就不太清楚了。虽然说积德行善能带来好处,这是大家都爱听的,但是关于轮回转世的事,那些学佛的人都不怎么谈。他们只是说,做好事的人死后会升入天堂,最好的人甚至能和日月一样光芒万丈;做坏事的人死后会堕入地狱,最坏的人甚至会和沙虫一样低贱。他们就用这种荐拔的说法来迷惑世人。现在皇室祖先的神灵,高贵如同日月,又何必再进行荐拔呢!再说,从建国以来,抄写佛经超度亡灵的事不知道做了多少次了。如果没效果,那就是佛法不管用;如果有效果,那就是在欺骗祖先了。写这样的文章,不能流传后世,请等皇上回京后再奏报吧。”正赶上皇帝驾崩,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1330年,元泰定帝刚开始上朝听讲经书,首先任命吴澄、张珪还有邓文原三位当讲官。张珪是平章政事,邓文原是国子祭酒,那都是朝廷里的大官。 到了元至治年间快结束的时候,皇帝下令修建太庙。当时大家习惯了那种“同堂异室”的建筑模式,就打算建十三间房子。 庙还没建好,国家就出了大事儿,负责这事儿的官员对祖先牌位摆放的顺序(昭穆次序)产生了疑问,就让大家一起讨论。

吴澄就说了:“咱们世祖皇帝统一了全国,都是按照古代的制度来办事的。古代天子有七座庙,每座庙都是一座宫殿,太祖皇帝的庙在中间,左边三座庙是昭庙,右边三座庙是穆庙。昭庙和穆庙的神主牌位,都是按照顺序依次移动的,这些庙宇的布局,其实跟现在的中书省六部差不多。咱们中书省和六部这些机构,也是仿照金朝和宋朝设立的,怎么到了宗庙的排列顺序上,就不参考古代制度了呢?” 那些官员着急着完工,最后还是按照原来的顺序摆放了。 那时候吴澄已经想退休了,正赶上要修撰《英宗实录》,皇帝就让他负责这件事。

几个月后,《英宗实录》修好了,还没来得及上交,吴澄就称病不上朝了。中书左丞许师敬奉命请吴澄到国史院吃饭,顺便表达朝廷想留住他的意思。酒席散了,吴澄立刻出城坐船走了。中书省听说后,赶紧派人骑快马追,没追上,就回来告诉皇帝说:“吴澄啊,是国家的著名学者,朝廷的老臣,现在他请求退休回家,咱们实在不忍心再让他劳累了,应该给他一些奖励表彰一下。” 皇帝就下令提升吴澄的官职为资善大夫,还赏赐给他金织锦缎两匹和五千贯钱。

这个人啊,穿着朴素,端坐拱手,神态自若,谈吐流畅,让人如释重负,感觉特别舒服。他年轻的时候,就写过一篇议论文章,里面说:“道的根本源于上天,神圣继承它,尧舜以前是道的源头;尧舜时期是道的兴盛;鲁国、邹国、泗水、洙水流域是道的流传;洛阳、关中、闽地是道的坚守。分开来说,上古时期,伏羲、黄帝是道的源头,尧舜是道的兴盛,禹、汤是道的流传,文王、武王、周公是道的坚守!中古时期,孔子是道的源头,颜回、曾参是道的兴盛,子思是道的流传,孟子是道的坚守!近古时期,周敦颐是道的源头,程颐、张载是道的兴盛,朱熹是道的流传,那么现在谁在坚守道呢?还没有这样的人。难道最终可以没有归宿吗?”他很早就把传承文化视为自己的责任。所以,他当官的时候,退下来之后,无论走到哪个地方,士大夫都来请他讲学,各地学子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向他学习,经常有上千人。他一有空就写书,直到去世前,都没有放下笔。他对《易经》、《春秋》、《礼记》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注释和牵强附会,深入挖掘其内涵,条理清晰地进行整理和叙述,精炼简洁,自成一家之言。他还写了《学基》、《学统》两篇文章,让人明白学习的根本和学习的顺序,尤其是在邵雍的学问上有所建树。他还校订了《皇极经世书》,又校订了《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以及《八阵图》、郭璞的《葬书》。

最初,他住的是几间草屋,程钜夫给他题字叫“草庐”,所以学者们都称他为草庐先生。天历三年,朝廷考虑到他年纪大了,特地任命他的次子京为抚州教授,方便照顾他。第二年六月,他生病了,当天夜里,他家东北方向有颗大星坠落,他就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他的长子文,最终官至同知柳州路总管府事;次子京,最终官至翰林国史院典籍官。他的孙子当,另有传记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