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女孩子住在家中,一定会有嬷嬷和老师教她们诗词歌赋、历史典故。 她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规矩,以及侍奉父母公婆的道理,都会被仔细地教导,可以说是面面俱到。而且,皇上的妃嫔和诸侯的夫人,她们的言行举止都是表率,能够影响到其他人。所以那些闺中女子能够安居乐业,温婉贤淑,遇到变故也能坚贞不屈,这可不是偶然的。

后来,这些教育就废弛了,女孩子从小就待在闺房里,沉溺于儿女私情,听不到教诲箴言,也看不到那些警示自身的典故和物件。这样一来,她们的行为就常常违反礼法,经常会走向邪僻的道路。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有女子能够以高尚的品德著称于世,那不是因为她们天生就优秀,而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史书上一定要记载这些女子,不敢轻易忽略。

元朝统治了一百多年,很多妇女都能在朝堂上做出一番事业,实在太多写不完,我就选取那些特别优秀杰出的来记载。其中有些妇女,因为不能忍受丈夫的死亡,悲伤之下自杀殉情,虽然她们的做法可能有些过激,但比起那些苟且偷生、受尽屈辱,或者改嫁后不知羞耻的人来说,她们的行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我特意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以此来激励后人。

崔氏是周术忽的妻子。那年是丁亥年,跟着周术忽到平阳赴任。金兵攻城,城破了,金将下令,官员的家属,谁敢藏匿,就杀头。当时周术忽因为公务去了上党,崔氏赶紧抱着年幼的儿子祯,用了个巧妙的办法跟金将说了话,金将信了她的说法,就让军吏在她胳膊上写字放她出去。崔氏说:“让别人抓住我的胳膊写字,这太不符合礼仪了!”就用钱贿赂军吏,让军吏在纸上写字。军吏说:“我知道你是个贤惠的妇人,但是军令我不敢违抗啊。”就让崔氏自己挽起袖子,军吏悬起笔在纸上写字。出来之后,有人说了崔氏的计谋,金将大怒,下令追捕她。崔氏和儿子祯躲在一个土窖里三天,才逃过一劫,后来和周术忽团聚了。没过多久,周术忽就病死了,崔氏当时才二十九岁,她在灵柩前痛哭不已,发誓永不再嫁,她扔掉了华丽的装饰,穿着粗布旧衣,打发走了婢女仆人,自己纺纱织布,把所有的家产都给了亲戚朋友。有些权贵派人来暗示她改嫁,她竟然自己毁容,不想活了。四十年来,她几乎没说过什么玩笑话,也不参加什么喜庆宴会。她教育子女很有方法,人们把她比作古代的烈女。

周氏是平滦石城人。十六岁嫁给了李伯通,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易。金朝灭亡的时候,李伯通在丰润县做官,朝廷的军队攻城,城破了,李伯通不知所踪。周氏和儿子易被金兵俘虏了,周氏对一起被俘的人说:“人要是只顾着自己活命,万一受了侮辱,还不如死了算了!”说完她就自己跳进了护城河。负责看押的人很生气,拔出佩刀在她身上砍了三刀,她竟然没死。于是她就带着儿子易逃跑了,历尽艰辛到了汴京,靠纺纱织布生活,还教儿子易读书,儿子后来很有成就。

杨氏是东平须城人。她的丈夫郭三从军去了襄阳,杨氏留在家里侍奉公婆,以孝顺闻名。至元六年,她的丈夫在戍所战死了,婆婆想把她改嫁,杨氏哭喊着发誓,坚决不嫁。很久以后,丈夫的遗骨运回来了,公公说:“新媳妇还年轻,最终还是要改嫁的,难道要让我的儿子孤零零地埋在地下吗?”于是就想找村里死了女儿的人家,把他们的女儿的骨灰和郭三合葬。杨氏听到后,更加悲痛,五天没吃东西,最后上吊自杀了,最终和丈夫葬在了一起。

话说胡烈妇,是渤海人刘平的老婆。元朝至元七年,刘平要到枣阳去当兵,带着全家老小一起走,坐车去的。晚上在沙河边上扎营休息,突然来了一只老虎,把刘平叼走了!胡烈妇立马就醒过来追上去,一把抓住老虎的脚,还冲着车里的孩子喊:“快拿刀来!” 然后她就砍死了老虎,把刘平扶起来,到了季阳城找大夫治伤,可惜刘平还是死了。县官听说了这事儿,就给胡烈妇母子俩抚恤,还专门表扬了她一番。

接下来是至大年间的事儿,建德有个王家姑娘,她爹在田边干活儿,突然遇到一只豹子,把她爹咬伤了,还拖着往山上跑。她爹大声喊叫,姑娘一听出她爹的声音,赶紧跑过去救人,拿起她爹扔下的锄头,一下就把豹子脑袋砸死了,她爹这才捡回一条命。

再来说说阚文兴的老婆王氏,人称王丑丑,是建康人。文兴去漳州当兵,在万户府当差,王氏跟着去了。元朝至元十七年,陈吊眼造反,攻打漳州,文兴带兵打仗,结果战死了。王氏被抓了,她宁死不屈,就骗那些坏人说:“等我把我丈夫埋了,我就跟你们走。”坏人信了,她就趁机逃跑了,把丈夫的尸体背回家,堆上柴火烧了。火烧得正旺的时候,她就跳进火里自杀了。至顺三年,这事儿传到了朝廷,皇上追封文兴为侯爵,谥号“英烈”;王氏被封为“贞烈夫人”,官府还给她立庙祭祀,人们称之为“双节”。

还有个郎氏,是湖州安吉人,宋朝进士朱甲的老婆。朱甲曾经在浙江东部做官,郎氏跟着他。元朝至元年间,朱甲死了,郎氏护送着丈夫的灵柩回家,到了玉山里,为了躲避土匪,就暂时住下了。有个有钱有势的柳家想强娶她,郎氏坚决不同意,半夜里偷偷地带着灵柩逃跑了。柳家的人在半路上追上了她,郎氏还是拼死抵抗,最终逃脱了。回到家后,她孝顺婆婆非常周到。婆婆生病了,郎氏就向上天祈祷,还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婆婆吃,婆婆的病就好了。后来婆婆去世了,郎氏悲痛欲绝。大德十一年,朝廷表彰了她的孝行。

此外,还有东平的郑氏、大宁的杜氏、安西的杨氏,她们都年轻守寡,为了孝敬婆婆,都割下自己的肉给婆婆治病。

话说啊,有两个姓秦的姐妹,是河南宜阳人,名字记不清了。她们爹以前得了个重病,医生说没法治了。姐姐就关上门默默祈祷,然后竟然把自己的脑袋凿了个洞,把药和着脑浆给父亲喝下去,结果父亲的病就好了!后来她爹又病得要死了,妹妹这次狠心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放在粥里给她爹吃,她爹喝了几口就活过来了。

另一个故事,有个姓孙的姑娘,是河间人。她爹得了癞疮,十年都没好,这姑娘就上天祈祷,说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换她爹的命,还整天帮她爹吸脓血,结果一个月左右,她爹的病就好了。

还有个姓许的姑娘,是安丰人。她爹生病了,她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她爹吃,她爹的病就好了。

再来说说姓张的姑娘,是庐州人,嫁给了高垕。她婆婆眼睛瞎了,张姑娘回家探望,抱着婆婆哭,然后竟然用舌头舔她婆婆的眼睛,她婆婆的眼睛就神奇地能看见了!

这些事,州县都上报朝廷了,朝廷还专门表彰她们呢。

接下来是焦氏的故事,她是泾阳人,嫁给了袁天祐。袁天祐的爷爷和爸爸都当兵去了,他奶奶杨氏和妈妈焦氏就一直在家守着。元朝二十三年,袁天祐也去打仗了,结果死在了甘州。焦氏当时还年轻,她家亲戚就想让她改嫁。焦氏哭着说:“我们袁家祖祖辈辈都守寡,从我太奶奶开始,都是守节的,怎么到了我这里就坏了规矩?我活着是袁家的媳妇,死了也要葬在袁家的地里,我绝对不会改嫁!” 大家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最后是周氏的故事,她是泽州人,嫁给了安西人张兴祖。她24岁的时候,张兴祖死了。她公公婆婆想让她再嫁,周氏不同意,她说:“我家祖上和父亲都早早去世了,我奶奶和母亲都以贞洁闻名,我要是半路改嫁,那就是忘恩负义,对不起祖先啊!忘恩负义,不孝不义,我可做不到!” 于是她就守寡三十年,孝敬公婆,从生到死,都按照礼仪来。她父亲和外祖父都没儿子,她还亲自操办了他们的葬礼和祭祀。

这些事,官府也都报上去了,朝廷也赏赐了她们。

赵孝妇,是德安府应城县人。她年轻守寡,侍奉婆婆非常孝顺。家里很穷,她给人做织布的活计,要是得到好吃的,一定会先拿回家给婆婆吃,自己就吃粗茶淡饭,一点也不觉得厌烦。她经常想着婆婆年纪大了,万一哪天有个不测,家里又没钱买棺材怎么办,于是就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卖给了富人家,得到一百贯钱,买了杉木做了一口棺材。棺材做好后,就放在家里。有一天,南边的邻居家失火了,当时南风特别大,火势很快就要烧到赵孝妇家了,赵孝妇赶紧扶着婆婆出来躲避,可是棺材太重搬不动,她就拍着胸脯大声哭了起来:“我为了婆婆卖掉儿子才买到这口棺材,现在却没有人能救我,这苦真是太大了!”她话刚说完,风向就变了,刮起了北风,赵孝妇的家因此没有被烧到,大家都认为这是孝顺感动上天了。

霍氏家族有两个媳妇,一个叫尹氏,一个叫杨氏,她们的夫家都在郑州。元朝的时候,尹氏的丈夫耀卿去世了,婆婆要她改嫁,尹氏说:“女人一生就应该守住贞节,如果改嫁就失了贞节,我做不到。”婆婆说:“世上的女人都这样,别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你为什么这么羞耻呢?”尹氏说:“每个人的志向不一样,我只知道要守住我的志向。”婆婆没办法勉强她。杨氏的丈夫显卿去世后,她担心婆婆想让她改嫁,就主动跟婆婆说:“我听说妯娌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应该互相和睦相处。现在妯娌还留着,我一个人怎么能离开呢?我想和妯娌一起尽孝道,好好侍奉您到老。”婆婆说:“你要是真能做到这样,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于是她们两个妯娌就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因为她们的贞节孝顺而闻名。

邠州的任氏和乾州的田氏,都是各自家里唯一的媳妇,她们年轻守寡后都发誓不再改嫁,努力地养蚕织布,供养公婆。

这件事被朝廷知道了,皇上就下令表彰她们。

王德政的媳妇郭氏,是有名的大名人家的姑娘。她从小就没了父亲,侍奉母亲张氏非常孝顺,以良好的品德闻名乡里。到了结婚的年龄,很多富贵人家都争着要娶她,但是张氏都没答应。那时候王德政在乡里教书,已经四十多岁了,长得也比较普通,张氏因为家里穷,无力供养两个儿子读书,就想把郭氏嫁给王德政,好让他教导儿子们。家里亲戚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是郭氏很爽快地表示愿意顺从母亲的意愿。结婚以后,她和王德政夫妻恩爱,还帮忙教导王德政的两个弟弟。没过多久,王德政就去世了,郭氏当时才二十多岁,但她坚持守节,名声很好。元朝大德年间,朝廷还表彰了她的家门。

只鲁花的媳妇真氏,是蒙古族人。她二十六岁的时候,丈夫忽都去世了,她发誓再也不嫁人,一心一意孝顺公婆。二十多年后,公婆相继去世,她穿着粗布衣裳,脸上脏兮兮的,就住在公婆的坟墓旁边,一直到老死。元朝至元年间,朝廷也表彰了她。

后来,还有翼城县宋仲荣的妻子梁氏,公公去世后,她亲自挑土为公公筑坟;怀孟县的何氏、大名府的赵氏,她们的丈夫都去世了,也都守节不嫁,孝顺公婆直到公婆去世,还亲自挑土为公婆筑坟,坟堆足有三丈多高。

段氏是隆兴府霍荣的妻子。霍荣没有儿子,曾经求人收养了一个孩子。霍荣去世后,段氏二十六岁,她孝顺公婆,名声很好。公婆去世后,霍荣的几个叔叔霍仲汶等人贪图段氏的财产,对段氏说:“你的儿子是过继的,可以让他回他亲生父亲家。你没有儿子,应该改嫁,霍家的产业与你无关。”段氏说:“家里的财产多得数不清,但是再嫁人是不道德的,这件事容我再考虑考虑。”说完就退回卧室,用针刺破自己的脸,再用墨汁涂抹,以此发誓永不改嫁。大德二年,当地府衙向中书省上报了此事,朝廷赏赐了羊、酒、布帛,并下令旌表她的家门,恢复了她家原来的赋役制度。

还有兴和县的吴氏,自己刺破了脸;成纪县谢思明妻子赵氏,自己剃光了头发;冀宁路的田济川妻子武氏、溧水县曹子英妻子尤氏,咬破手指滴血为誓,都发誓不再改嫁。她们的事迹都被当地官府上报,朝廷都下令表彰她们。

朱虎的老婆茅氏,是崇明人。元成宗大德年间,朱虎当了都水监,后来因为犯了罪被抄家,官吏把茅氏和她的两个儿子押解到京城。当时有个太医提点叫师甲,看上了茅氏,想娶她。茅氏坚决不同意,母子三人用衣襟互相系在一起,日夜抱头痛哭,样子非常憔悴。师甲见实在强求不了,就把他们放了。茅氏后来寄居在永明尼寺,因为忧愁愤怒,不吃东西,最后死了。

接下来是闻氏的故事,她是绍兴人俞新之的妻子。元成宗大德四年,俞新之去世了,闻氏年纪还轻,她的父母担心她守不住寡,想把她再嫁出去。闻氏哭着说:“一个女人嫁两个丈夫,这是烈妇所耻辱的。我可以没有性命,但不能没有廉耻啊!再说婆婆和孩子还小,我走了谁来照顾他们呢?”说完就剪掉头发发誓。她父亲看到她意志坚定,就不忍心强迫她了。婆婆得了很久的风疾,还失明了,闻氏一直细心地照顾她,从不懈怠,经常漱口后上堂去舔婆婆的眼睛,婆婆的眼睛竟然复明了。婆婆去世后,家里很穷,没钱雇人,闻氏就和儿子一起亲自抬土埋葬婆婆,每天早晚都悲痛哭号,听到的人都很悲痛。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孝顺,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想要学习孝顺的媳妇,就应该问问俞母。”

再说刘氏,她是渤海人李伍的妻子。年轻时就守寡了,父母想让她改嫁,但她不同意。她公公得了疽疮,刘氏就向上天祈祷,几天后疮就溃烂了,她就吸吮公公的脓血,公公的病就好了。后来,她亲自拉着一辆小车,载着公公去岳庙还愿。

马英是河内人,为人孝顺友爱。她父亲去世后,她非常悲痛,后来她的两个哥哥又相继去世了,马英独自一人非常细心地侍奉母亲,还供养着两个寡嫂一起生活,让她们得以保全贞节。母亲去世后,她选择墓地,亲自埋葬了父母和两个哥哥,亲自抬土堆起了四个坟墓,还亲手种上了松柏,并在墓地旁边居住,终身守孝。

最后是赵氏的女儿玉儿,她是冠州人。曾经许配给李家做媳妇,但是未婚夫去世了,她就发誓不嫁人,一直侍奉父母。父母去世后,她亲自抬土为父母修坟,乡里的人都称赞她的孝顺。

冯淑安,字静君,出身大官人家,是山阴县尹山东李如忠的继室。李如忠第一任妻子是蒙古氏,生了个儿子叫任,可惜孩子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大德五年,李如忠病重,对冯淑安说:“我快要不行了,你以后怎么办呢?”冯淑安拿起刀子剪断自己的头发,发誓永不再嫁。李如忠去世两个月后,留下一个遗腹子,取名伏。李如忠的亲戚,包括蒙古氏的家族,都在北方。他们听说李如忠在任上去世,家里留下了很多钱财,就都跑到山阴来了。冯淑安当时正生病,趁机把李家所有的钱财和儿子任都带走了。冯淑安对此事不与他们计较,家里变得空空荡荡,只剩下李如忠和蒙古氏的灵柩。她每天早晚哭泣,邻居们都听不下去。过了很久,她卖掉衣服,勉强把两具棺材安放在蕺山脚下,带着自己的儿子住在墓地旁边。那时她才二十二岁,身体瘦弱,生活艰苦,靠教书来维持生计。她的父母来看她,可怜她孤苦无依,想让她改嫁,冯淑安却抓破了脸,坚决不肯。就这样过了二十年,她才护送李如忠的灵柩回汶上老家安葬。齐鲁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件事,没有不叹息的。

李君进的妻子王氏,是辽阳人。大德八年,李君进去世了,要准备下葬。亲戚朋友邻居都来了。王氏对大家说:“夫妻死后葬在一起,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我能跟着我的丈夫一起走,还有什么遗憾呢?”说着,她抚摸着棺材放声大哭,竟然呕出血来,然后就倒在地上死了。大家把她和李君进一起入殓,送葬的人有几百个,个个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移剌氏是湖州路同知耶律忽都不花的妻子。丈夫去世后,她割掉自己的耳朵发誓不再改嫁。丈夫下葬后,她就住在墓地旁边,悲痛欲绝,不吃不喝,最后饿死了。

赵哇儿,大宁人。二十岁那年,她的丈夫萧氏病危,对她说:“我死了,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办呢?”赵哇儿回答说:“您别担心,如果真有什么不测,我不会独活,一定会跟着您到地下。”于是她让工匠做了一口大棺材。丈夫去世后,她就上吊自杀了,家人把她和她丈夫一起合葬了。

话说啊,有雷州的朱克彬的老婆周氏,大都费岩的老婆王氏、买哥的老婆耶律氏,曹州郑腊儿的老婆康氏,陕州陈某的老婆别娥娥,大同宋坚童的老婆班氏、李安童的老婆胡氏,晋州刘恕的老婆赵氏,冀宁王思忠的老婆张氏,饶州刘楫的老婆赵氏,东平徐顺的老婆彭氏,大宁赵沄儿的老婆安氏、陈恭的老婆张氏、武寿的老婆刘氏、宋敬先的老婆谢氏、撒里老婆萧氏,古城魏贵的老婆周氏,任城郭灰儿的老婆赵氏,枣阳朱某的老婆丁氏,叶县王保子老婆赵氏,兴州某氏的老婆魏氏,滦州裴某的老婆董贵哥,成都张保童的老婆郝氏,利州高塔必也的老婆白氏,河南杨某的老婆卢氏,还有蒙古氏太术的老婆阿不察、相兀孙的老婆脱脱真,她们的老公都去世了,这些女子都年纪轻轻就守寡了,心里放不下,就殉情了,跟着自己的丈夫一起去了。

这事儿一听说,皇上就下令表彰她们,有的还赏钱,有的还追封谥号。

接下来,再说说朱淑信,她是山阴人。年纪轻轻就守寡了,发誓这辈子不改嫁了。她有个女儿叫妙净,小时候因为哭她爹哭瞎了双眼。长大后,想找个婆家,也没人上门,家里穷,年景又不好,母女俩相依为命,过着苦日子,但朱淑信一直很坚强。后来,有个叫王士贵的读书人,很敬佩她的孝心,就娶了她。

葛妙真,是宣城人家的女儿。她九岁那年,听算命先生说她妈五十岁的时候会死,葛妙真一听就急了,又伤心又害怕,就对着老天爷发誓,这辈子不结婚了,一直吃素,想让她妈长命百岁。她妈妈后来活到八十一岁才去世。

钱塘有个畏吾氏,她有三个女儿。她们的哥哥们都去外地做官了,很久没回来,她们妈妈想念得生病了。三个女儿为了安慰妈妈,就一起剪掉头发,对着老天爷发誓,这辈子都不结婚了,好好伺候妈妈。她们一起照顾妈妈四十年,最后妈妈寿终正寝。

上面这些事,皇上也都下令表彰她们,给予奖励。

王氏,是燕国人张买奴的妻子。她十六岁的时候,张买奴在钱塘做官时病死了,葬在城西十里外。王氏每天一大早披头散发地步行去丈夫坟前祭奠,伏在坟墓上痛哭,悲伤得几乎要断气,时间长了就病倒了。她的公公婆婆极力劝她别去了,她这才作罢。守丧期满后,公公婆婆对她说:“你丈夫已经去世了,你年纪还轻,应该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别总在我们家耽误时间了。”王氏哭着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我嫁给了张家,如今丈夫不幸早逝,这是天意啊!这双脚怎么能再踏进别人的家门呢!”她坚决不同意再嫁。就这样独自一人生活了三十年,始终保持贞洁,没有一点污点。

除了王氏,还有冯翊人王义的妻子卢氏、睢阳人刘泽的妻子解氏、东平人杨三的妻子张氏,她们都守节有贞操,朝廷下令旌表她们的家门。“旌其门”这四个字,就代表着朝廷对她们高尚品德的认可。

再说说这位张义妇,她是济南邹平人,十八岁嫁给了同乡李伍。李伍和他的堂兄李零一起在福宁当兵,没多久李伍就死在了戍守的地方。张氏独自一人在家,尽心尽力地侍奉公公婆婆。公公婆婆和她的父母亲生病时,她四次割下自己的大腿肉来救治他们,从不懈怠。等到他们去世后,她操办丧事,一点也不马虎,做得十分周到。之后,她长叹一声说:“我丈夫死在几千里外的地方,我不能把他的遗骨带回来安葬,是因为公公婆婆和父母还活着,我需要照顾他们。如今不幸的是,公公婆婆和父母都去世了,而我丈夫的遗骨却依旧抛尸荒野,如果我没有活着,也就罢了,既然我还活着,我还有什么理由怕死呢!”于是她躺在冰天雪地里,发誓说:“上天如果允许我找到我丈夫的遗骨,即使再冷,我也能活下去。”一个月过去了,她竟然没有死。乡亲们都觉得很奇怪,纷纷送给她钱财,并在她的衣服上写下她的事迹让她上路。她走了四十天,到了福宁,找到了李零,询问丈夫的埋葬地点。结果发现那里杂草丛生,根本无法辨认。张氏悲痛欲绝。这时,她的丈夫突然像个孩子一样出现在她面前,言行举止都和她丈夫生前一样,他告诉张氏自己死时的经过,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并且指出了遗骨所在的地方。张氏按照他说的找到了遗骨,捧着遗骨祈祷说:“你真的是我的丈夫吗?入口的时候应该像冰雪一样凉,粘稠得像胶水一样。”之后果然如此。官府认为她很义气,把这件事上报到大府,派李零护送遗骨回家安葬,并给予她钱财,还旌表她的家门,恢复了她原来的职业。

丁氏是新建人郑伯文的妻子。元世祖至元年间,郑伯文得了重病,快要死了。丁氏跟郑伯文告别说:“自从我嫁给你,就发誓要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你如今不幸病成这样,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一定会跟着你一起走。但是,你的父母都老了,没有其他的儿媳妇侍奉他们,如果我死了,你的父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你也会死不瞑目的。我会忍着不去死,好好侍奉你的父母晚年,绝对不会改嫁别人,辜负你在九泉之下。”郑伯文死了,丁氏才二十七岁,她守丧期间非常悲痛,哭得死去活来。守孝期满后,她的父母多次想把她嫁出去,丁氏每次听到这事儿,都会痛哭流涕地说:“我之所以没死,不是因为贪生怕死有什么别的想法,而是跟我的丈夫约定好要侍奉公婆的。现在公婆健在,我怎么可能抛弃他们,不守信用呢?”她父亲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郑伯文的父母生病了,丁氏日夜守护,衣不解带。等郑伯文的父母去世后,丁氏按照礼仪操办了丧事,并在他们墓前立了碑。

白氏是太原人。她丈夫迷上了佛教,抛家舍业去当和尚了。白氏二十岁,留下年迈的婆婆独自生活,她勤劳地纺织,供养家用和缴纳赋税。有一天,她丈夫回来了,逼她改嫁,白氏剪断头发发誓不从,她丈夫没办法,只好走了。婆婆九十岁去世,白氏尽心尽力地操办了丧事,还画了婆婆的画像供奉起来,终身祭祀。

赵美妻子的王氏,是内黄人。至正元年,赵美溺水而亡。王氏发誓要守节,可是赵美的公婆考虑到她年纪轻轻,又没有孩子,想让她改嫁。王氏说:“妇女的义理是不可以再嫁的,况且公婆还在,我能抛弃他们而去吗?”赵美的公婆想把她嫁给族里的侄子,王氏坚决不同意。公婆逼得很紧,王氏知道自己无法摆脱,就上吊自杀了。

李冬儿是甄城人,是丁从信的妻子。她二十三岁的时候,丁从信去世了。守孝期满后,她的父母把她叫回家,问她:“你年纪轻轻就守寡,又没有孩子,怎么自立呢?我们帮你再找个丈夫怎么样?”李冬儿不同意,她跑到丁从信的坟前哭泣,想在墓边的树上上吊,家人及时阻止了她。天黑后她回到丁从信家,半夜时分,她换上新衣服,然后上吊自杀了。

李氏,是滨州惠高儿的妻子。她才二十六岁,丈夫就去世了,她公公想要把她强行嫁出去,但她坚决不同意,最后自缢身亡。

脱脱尼,是雍吉剌氏族人,长得漂亮,又擅长女工。她二十六岁的时候,丈夫哈剌不花去世了。哈剌不花的前妻留下了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他们没有妻子,想按照当地的习俗让脱脱尼续弦。脱脱尼誓死不从。两个儿子又想方设法地逼迫她,脱脱尼又生气又骂道:“你们这禽兽不如的行为,想娶自己的继母吗?要是死了,你们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你们的父亲?”两个儿子羞愧害怕,向她道歉,最后兄弟俩分家而居。三十年后,脱脱尼的贞操名声远扬。

王氏,是成都李世安的妻子。十九岁的时候,丈夫去世了,小叔子李世显想要她改嫁给自己。王氏坚决不同意,她拿起刀来剪断自己的头发,又割伤了自己的耳朵,伤势很重。亲戚们都很惊讶,给她治疗了百天才痊愈。

上面说的这几位女子,都被朝廷表彰了。

赵彬的妻子朱氏,名叫锦哥,是洛阳人。天历年间初期,西方的军队洗劫了河南,朱氏被五个士兵抓住了,他们逼迫她跟他们乱来。朱氏坚决拒绝说:“我是良家妇女,怎么可能跟你们这些强盗同流合污!”士兵们很生气,把她拖着打。朱氏知道自己逃脱不了,就骗他们说:“你们要是放了我,我家后院井旁边埋藏着金子,我会挖出来给你们。”士兵们相信了,就跟着她走。朱氏走到井边,就抱着自己三岁的女儿跳井自尽了。

同一年,偃师还有个王氏女子,名叫安哥,她跟父亲一起躲避战乱,藏在邙山丁家洞。士兵们搜查时发现了她,看到安哥长得漂亮,就强行把她带走,想玷污她。安哥不肯屈服,跳涧自尽了。

有关部门上报了这些事迹,并为她们修建了纪念祠堂。

贵哥,是蒙古族人,是宣政院同知罗五十三的妻子。天历年间初期,罗五十三犯了罪,被贬到海南,家产也被抄没,朝廷把贵哥赏赐给了近侍卯罕。卯罕亲自带兵车来到她家迎接她。贵哥知道自己无法逃脱,就让仆人用酒菜款待卯罕,自己则在马厩里自缢身亡了。

台叔龄的老婆刘氏,是顺宁人。她识字不多,但也算知书达理,是个很贤惠的女人。有一天,地震了,房子塌了,把叔龄压在下面起不来了,家里又着火了,叔龄的母亲被困在里面,眼看就要被烧死了,叔龄也救不出来。叔龄看到这情况,大声喊:“我已经出不来了,赶紧救我母亲!”刘氏就对自己的小姑子说:“你去救你母亲,你哥哥肯定活不了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说完,她就直接跳进火里自杀了。火灭了之后,家人在灰烬里找到了两具尸体,她们的手还紧紧握在一起,怎么也掰不开。官府很欣赏刘氏的节烈行为,把这件事上报朝廷,让史官记录下来。

李智贞,是建宁浦城人。她家就她爸爸和她两个人,没有兄弟姐妹。智贞七岁就能读书了,九岁的时候,她妈妈生病了,她照顾得非常细心。等妈妈去世后,她悲痛欲绝,三年不吃肉,还学习女工的手艺,做些东西来祭祀母亲,并且尽心尽力地侍奉父亲,从不让他操心,乡里人都夸她是孝顺的好女儿。她父亲曾经答应把她许配给郑全,还没结婚呢,就跟着父亲去邵武做客了。邵武有个有钱有势的恶霸陈良,看上了智贞的聪明漂亮,硬要提亲,智贞就剪掉头发表示拒绝,还几次想自杀,陈良没办法,才作罢。最后,智贞嫁给了郑全。她对公公婆婆和父母都孝顺有加。泰定年间,郑全去世了,智贞悲痛欲绝,不吃不喝,几天后也死了。

蔡三玉,是龙溪人陈端才的老婆。漳州发生了盗匪作乱,抢劫到了龙溪,三玉的父亲陈广瑞和丈夫陈端才都逃跑了,只有三玉带着小姑子躲到了附近的祠堂里。盗匪冲进祠堂,砍死了三玉的小姑子,看到三玉长得漂亮,不忍心伤害她,就把她和邻家妇女欧氏一起抓上了船。船走到柳营江的时候,匪徒要强迫三玉,三玉假装答应,说要换衣服,然后就跳江自杀了。三天后,三玉的尸体顺着水流漂到了她父亲陈广瑞的船边,陈广瑞认出了女儿,把她收殓了。欧氏逃回来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官府,官府很敬佩三玉的贞洁,就上报朝廷,朝廷下令在三玉家门口树立贞节牌坊,还拨款给她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