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路,说白了就是现在的成都,历史可悠久了!(上。)唐朝的时候叫蜀郡,后来改成益州,再后来又改成成都府。宋朝时一会儿叫益州路,一会儿又叫成都府路。元朝刚平定这块地方的时候,设立了总管府和录事司。到至元十三年,管辖着成都、嘉定、崇庆三府,还有眉、邛、隆、黎、雅、威、茂、简、汉、彭、绵这十一个州。后来嘉定府自己成了一个路,眉州、雅州、黎州、邛州都归它管。到至元二十年,又把黎州、雅州划给了吐蕃招讨司,崇庆府降级成了州,隆州的地儿荒了,人都散了,干脆并入了仁寿县,归成都府管。至元二十七年统计,这儿户口有32912户,人口215888人。整个成都府路管着一个录事司,九个县,七个州,州下面管着十一个县。

录事司。

九个县分别是:

成都(下。唐朝、宋朝都是成都府的治所。至元十三年,元朝的大城西北角一部分并入了录事司。)华阳(下。)新都(下。)郫县(下。)温江(下。)双流(下。)新繁(下。)仁寿(下。唐朝时是陵州,宋朝时是隆州。元朝至元二十年,因为这州地荒人少,就并入了仁寿县,归成都府管。)金堂(下。宋朝属于怀安军。元朝初年升为怀州,但县的归属没变。至元二十年,怀州并入了金堂县,归成都府管。)

七个州分别是:

彭州(下。唐朝先叫蒙州,后来改成彭州。宋朝和元朝都沿用彭州这个名字。)管辖着两个县:蒙阳(下。)崇宁(下。)

汉州(下。唐朝时是德阳郡,后来改成汉州。从唐朝到宋朝,一直战乱不断,老百姓日子可不好过。元朝中统元年,又重新设立了汉州。)管辖着三个县:什邡(下。)德阳(下。至元八年升为德州,十三年又降回县,归成都路管。十八年,又重新归属汉州。)绵竹(下。至元十三年,因为户口少并入了汉州,后来又重新设立。)

安州(下。唐朝时叫石泉县。宋朝升为军。元朝中统五年,升为安州。)管辖着一个县:石泉(下。)

灌州(下。唐朝时叫导江县。五代时叫灌州。宋朝时叫永康军,后来废除了,成了灌口寨。元朝初年又重新设立了灌州。至元十三年,因为导江县和青城县户口少,就并入了灌州。(青城陶坝设立了屯田万户府。)

崇庆州,以前是唐朝的唐安郡,后来又叫蜀州,宋朝时叫崇庆军。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了总管府,二十年改成崇庆州,还把江原县划到崇庆州里来。对了,崇庆州里还有一个屯田万户府。崇庆州管辖两个县:晋原县和新津县。

威州,唐朝时叫维州,宋朝改名叫威州,管辖保宁县和通化县。元朝至元十九年,把保宁县并入威州,所以威州就只管辖通化县了。

简州,唐朝的时候是从益州分出来设立的,宋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至元二十年,把附郭的阳安县并入简州。二十二年,又把成都府管辖的灵泉县划到简州来。简州本来有个平泉县,但是因为地荒废了,就取消了。

嘉定府路,唐朝初期是嘉州,后来改名叫犍为郡,又改回嘉州。宋朝升格为嘉定府。元朝至元十三年,设立了总管府。以前管辖龙游、夹江、峨眉、犍为、洪雅五个县。至元二十年,把洪雅县并入夹江县。嘉定府路下辖一个录事司,四个县(龙游、夹江、峨眉、犍为),两个州,每个州管辖三个县,具体人口数没记载。

眉州,唐朝的时候改名叫嘉州,后来又改回眉州。元朝至元十四年,划归嘉定路管辖,管辖彭山县和青神县。邛州,唐朝初期设立,后来改名叫临邛郡,又改回邛州。元朝至元十四年,设立了安抚司,同时管理州里的事务。至元二十一年,把临邛、依政、蒲江三个县并入邛州,所以邛州就只管辖大邑县了。

广元路,唐朝初期是利州,后来改名叫益昌郡,又改回利州。宋朝时是利州路,端平以后因为战乱,好多年都没安宁,地荒人散,这种情况持续了十七年。元宪宗三年,重新设立利州,设置了都元帅府。至元十四年,取消了都元帅府,改成了广元路。根据至元二十七年的统计,广元路户口一万六千四百四十二户,人口九万六千四百六人。广元路管辖两个县、一个府和四个州,府管辖三个县,州管辖七个县。广元路还有九顷多屯田。 绵谷县和昭化县,元朝初期葭萌县并入了昭化县。 (府一,此处内容缺失)

保宁府,说起来,它啊,最早是唐朝的隆州,后来改名叫阆州,再后来又叫阆中郡。到了后唐的时候,就成了保宁军。元朝初期,这里设立了东川路元帅府。至元十三年,升格为保宁府。到了至元二十年,元帅府撤销了,改成了保宁路。一开始管辖新得、小宁两个州,后来这两个州都并入了阆中县;奉国县也并入了苍溪县;新井、新政、西水三个县都并入了南部县。最后又改回府,归广元路管辖。(咱们府里屯田有一百一十八顷多。)它管辖三个县:阆中县(县城在府城旁边)、苍溪县(县城在府城旁边)、南部县(县城在府城旁边)。

除了保宁府,还有四个州:剑州,它啊,唐朝的时候叫始州,后来改名叫剑州。宋朝的时候,先升格为普安军,后来又成了隆庆府。元朝至元二十年,又改回剑州了。它管辖两个县:普安县(至元二十年,普城县和剑门县并入普安县)和梓潼县。还有龙州,唐朝初期叫龙门郡,后来改名叫龙州,又改名叫江油郡,再改名叫应灵郡。宋朝改名叫政州,后来又改回龙州。元朝宪宗戊午年,宋朝的守将王知府投降了。至元二十二年,江油县和清川县并入龙州。再就是巴州,唐朝初期改名叫巴州,后来又改名叫清化郡,之后又改回巴州。宋朝的时候,它管辖化城、难江、恩阳、曾口、上通江、下通江六个县。元朝至元二十年,难江县和恩阳县并入化城县,上通江县和下通江县并入曾口县。所以,它就只管辖化城县和曾口县了。最后是沔州,唐朝初期叫兴州,后来改名叫顺政郡,之后又改回兴州。宋朝改名叫沔州。元朝至元十四年,它归广元路管辖。至元二十年,褒州被废除了,只留下铎水县,然后把沔州的治所迁到了铎水县。它管辖三个县:铎水县(县城在府城旁边)、大安县(原来是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为县,归沔州管辖)和略阳县(至元二十年,长举县和西县并入略阳县)。

顺庆路,哎,说来话长。唐朝的时候是南充郡,后来改成梁州,又改成充州。到了宋朝,升级成了顺庆府。元朝中统元年,这儿还立过征南都元帅府呢!至元四年,又变成了东川路统军司,后来又改成东川府。十五年,又改回顺庆了。二十年,再次升级,成了顺庆路,还设了录事司。根据至元二十七年的统计,户口数是两千八百二十一人,人口九万五千一百五十六人。顺庆路管辖着:一个录事司,两个县,一个府,两个州。府管辖两个县,州管辖五个县。

录事司就不用多说了。两个县分别是南充和西充。南充啊,至元二十年,把汉初县并进来了。西充呢,也是至元二十年,把流溪旧县并进来了。广安府,唐朝的时候属于宕渠、巴西、洛陵三个郡。宋朝的时候,先是广安军,后来又改成宁西军。元朝至元十五年,宁西军被撤销了。二十年,又升格为广安府。以前管辖渠江、岳池、和溪、新明四个县,后来和溪、新明并入了岳池县,所以就只剩下渠江和岳池两个县了。渠江县紧挨着府城。

蓬州,唐朝时改名叫蓬山郡,后来又改回蓬州了。元朝初期,这里还立过宣抚都元帅府,后来又撤了。至元二十年,又设立了蓬州路总管府,后来又改回蓬州了。蓬州管辖三个县:相如、营山、仪陇。相如县,至元二十年,把金城寨并进来了。营山县,至元二十年,把良山并进来了。仪陇县,至元二十年,把蓬池、伏虞两个县都并进来了。渠州,唐朝初期是渠州,后来改成濆山郡,又改回渠州了。宋朝的时候属于潼川府。元朝至元十一年,设立了渠州安抚司。二十年,安抚司撤销了,渠州就成了散郡了。渠州管辖两个县:流江县和大竹县。大竹县,至元二十年,把邻山、邻水两个县都并进来了。

潼川府,唐朝的时候叫梓州,后来改成梓潼郡,又改回梓州。宋朝的时候,先改成静戎军,又改成静安军,最后升格为潼川府。因为战乱,这地方荒废了,元朝初期才重新设立了府治。至元二十年,把涪城和录事司并入了郪县,通泉并入了射洪县,东关并入了盐亭县,铜山并入了中江县。潼川府管辖四个县和两个州,不过户口数据缺失了。四个县分别是郪县、中江县、射洪县、盐亭县。郪县紧挨着府城。 州的话,后面没写了。

遂宁州,以前是唐朝的遂州,后来改名叫遂宁郡,宋朝的时候是遂宁府,元朝初期还是这个名字。元至元十九年,把遂宁县和青石县合并到小溪县,长江流域归属蓬溪县,后来又改回州,管辖小溪、蓬溪两个县。

小溪县和蓬溪县,这些资料缺失了一些内容。

绵州,唐朝的时候改名比较频繁,元朝初期属于成都路。元至元二十年,把魏城县并入绵州,又改隶属于潼川路,管辖彰明、罗江两个县。

彰明县和罗江县,这些资料也缺失了一些内容。

永宁路,资料缺失。管辖一个州。

筠连州,资料缺失。元至元十七年,枢密院说:“四川行省参政行诸蛮夷部宣慰司昝顺说,之前奉旨把高州、筠连州的腾川县划给安抚使郭汉杰设立据点,现在郭汉杰已经控制了五十六个蛮洞。昝顺上奏的这些情况,你们和中书省商量一下,我们认为应该派人去实地考察一下。”皇帝说:“这五十六个洞,如果像以前一样隶属于高州、筠连州,那就让它们归郭汉杰的据点管辖;如果不是,就还给昝顺。”筠连州管辖一个县:腾川县。资料缺失。

四川南道宣慰司,元至元十六年设立。

重庆路,以前是唐朝的渝州,宋朝改名叫恭州,后来升格为重庆府。元至元十六年,设立重庆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升为上路,把忠州、涪州划归为属郡。二十二年,又把泸州、合州划归重庆路管辖,把壁山县并入巴县,废除南平军,设立南川县作为属邑,还设立了录事司。根据元至元二十七年的统计,户数是两万两千三百九十五户,人口是九万三千五百三十五人。重庆路管辖一个司、三个县、四个州,州下面管辖十个县。重庆路在三堆、中嶆、赵市等地有四百二十顷屯田。

录事司。

三个县:巴县(靠近城墙)、江津县(元至元十六年,赐给四川行省参政昝顺一百八十户田民在江津县)、南川县。

四个州:泸州(唐朝改泸川郡为泸州,宋朝是泸川军,元至元二十年,把泸川县并入泸州,二十二年,隶属于重庆路),管辖三个县:江安县、纳溪县、合江县。

忠州,以前叫啥现在不重要了,反正唐朝改名叫南宾郡,后来又改回忠州,宋朝的时候又升级成咸淳府,元朝又改回忠州。管着三个县:临江、南宾、丰都,具体情况我也不知道。

合州,唐朝的时候叫合州,后来改名叫巴川郡,又改回合州,宋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的时候,公元1278年,宋朝安抚使王立投降,把城池献给了元朝。公元1283年,合州降级成散郡,把录事司和赤水、石照并入石照县。公元1285年,又重新升格为州,归重庆路管辖。管着三个县:铜梁(元朝初期,巴川并入铜梁)、定远(原本是宋朝的地盘,叫女菁平,元朝公元1277年,元军在这里建立了武胜军,后来改成定远州,公元1287年降级成县)、石照,具体情况我也不知道。

涪州,唐朝的时候改名叫涪陵郡,后来又改回涪州,宋朝沿用这个名字。元朝公元1283年,涪陵和乐温两个县并入涪州。涪州管着一个县:武龙,具体情况我也不知道。

绍庆府,唐朝的时候叫黔州,后来改名叫黔中郡,宋朝升格为绍庆府。元朝公元1283年,仍然保留绍庆府的建制。根据公元1290年的统计,户数3944户,人口15189人。管着两个县:彭水、黔江,具体情况我也不知道。

怀德府管着四个州,具体情况不清楚,资料缺失。来宁州、柔远州、酉阳州、服州,这些地方的情况也都不知道,资料缺失。

夔路,唐朝初期叫信州,后来改名叫夔州,又改名叫云安郡,后来又改回夔州。宋朝升格为帅府。元朝公元1278年,设立夔州路总管府,施州、云安州、万州、大宁州都归它管。公元1285年,开州、达州、梁山州也归它管辖。根据公元1290年的统计,户数20240户,人口99598人。夔州路管着一个录事司、两个县和七个州,这七个州又管着五个县。夔州路还有56顷屯田。

录事司和两个县奉节、巫山的情况我也不知道。

七个州里,施州,唐朝的时候改名叫清江郡,后来又改名叫清化郡,后来又改回施州,宋朝沿用这个名字。以前管着清江、建始两个县。元朝公元1285年,清江县并入施州。施州管着一个县:建始,具体情况我也不知道。

达州,以前啊,唐朝的时候叫通州,后来又改名叫通川郡,接着又改回通州了。宋朝的时候才改名叫达州。元朝至元十五年,它归四川东道宣慰司管。二十二年的时候,又改归夔路管了。达州管着两个县:通川县和新宁县。

梁山州,它原来是梁山县,宋朝的时候升格成了梁山军。元朝至元二十年,又升格成了州。它管着一个县:梁山县。

万州,唐朝的时候,先把浦州改成了万州,后来又改成了南浦郡。宋朝的时候是浦州,元朝至元二十年,才把南浦改成了万州。它管着一个县:武宁县。

云阳州,唐朝的时候叫云安监。宋朝的时候设立了安义县,后来又改回监了。元朝至元十五年,设立了云安军。二十年的时候,升格为云阳州,把云阳县也划进去了。

大宁州,以前是大昌县,宋朝的时候设立了监。元朝至元二十年,升格为州,把大昌县也划进去了。

开州,唐朝的时候改成了盛山郡,后来又改回开州了。宋朝和元朝都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叙州路,以前是古僰国的地盘,唐朝的时候叫戎州。贞观初年把治所迁到了僰道,就在蜀江西边三江口那个地方。宋朝的时候升格为上州,属于东川路,后来改名叫叙州,咸淳年间把城池修建在了登高山上。元朝至元十二年,郭汉杰率领全城归顺了朝廷。十三年,设立了安抚司。没过多久,就把山城拆了,又把治所迁回了三江口,安抚司也撤销了,改设叙州。十八年,又升格为路,归诸部蛮夷宣抚司管辖。它管着四个县和两个州。这四个县是:宜宾县、庆符县、南溪县、宣化县。(元贞二年,在宣化县设立了万户府,管辖着四十多顷的军屯田地。)这两个州是:富顺州和高州。

富顺州,唐朝的时候叫富义县。宋朝的时候是富义监,后来改成了富顺县。元朝至元十二年,设立了富顺监安抚司。二十年,安抚司撤销了,升格为富顺州。

高州,以前是古夜郎国的属地,跟乌蛮接壤,和长宁军的地界相连,都是西南地区的羌族聚居地,以前朝廷都把它当成化外之地,不管不问。唐朝开拓边疆的时候,才在这里设立了高州。宋朝设立了长宁军,十几个州的各族人民都归顺了朝廷。元朝至元十五年,云南行省派官员招抚他们内附。十七年,知州郭安继续治理州务,蛮人分散居住在各个村寨里,没有县、邑、乡、镇这些行政建制。

马湖路,以前是古牂牁的地盘,从汉朝、唐朝开始就叫马湖部。宋朝的时候,蛮族首领在湖里驻扎军队。元朝至元十三年,他们归顺了朝廷,朝廷设立了总管府,后来搬到了夷部溪口,在马湖南岸建起了府衙。当地老百姓散落在山沟里,没有县城、乡镇这些行政单位,只管辖着一个军和一个州。 话说,以前马湖的蛮族人来朝见皇帝时,曾经进贡过独本葱,结果年年都得送,弄得各级官府都疲于奔命,元贞二年,朝廷下令停止了这种进贡。

长宁军,唐朝的时候设立了长宁等十四个羁縻州和五十六个县,都归属于泸州都督府管辖。宋朝因为长宁地处要冲,把它升格为长宁军,并设立了安宁县。元朝至元十二年,郡守黄立率领全城投降。至元二十二年,设立了录事司,后来录事司和安宁县都被撤销,并入长宁军。

戎州,以前是夜郎国西南部的蛮族居住地,他们自称大坝都掌,分成十九个部落。以前朝廷把他们当成化外之地,不管不问。唐朝武则天时期,朝廷开拓蛮地边疆,设立了十四个州、五个团、二十九个县,在戎州本部设立了晏州。元朝至元十三年,朝廷任命昝顺为蛮夷部宣抚司,派官员去招抚他们。至元十七年,当地官员兰纽来朝见皇帝,被授予大坝都总管的职位。至元二十二年,戎州被升格为州。戎州的人民时而归顺,时而叛乱,州治设在箐前,管辖的都是些村庄和囤寨,没有县城和乡镇。

上罗计长官司,管辖着罗计、罗星这些蛮族地区,是古代夜郎国的领土,住着西南地区的蛮族。以前朝廷也把它当成化外之地不管。宋朝设立长宁军后,十个州的各族都归顺了朝廷,朝廷也给他们都安排了官职。后来这些部落的人又搬迁分散了,才有了上罗计、下罗计之分,这跟唐朝的羁縻州制度差不多,都是为了作为西蜀边境的屏障。元朝至元十三年,蛮夷部宣抚昝顺带领当地酋长得赖阿当归顺朝廷。至元十五年,得赖阿当被授予千户的职位。至元十八年,黎州同知李奇被任命为罗星长官。至元二十二年,当地蛮族叛乱,还诱使上罗星的蛮族一起造反,枢密院派兵平定了叛乱。当地老百姓也散落在村庄和山沟里,没有县城和乡镇。

下罗计,那是蛮地长官管辖的地方,靠近乌蛮,跟叙州、长宁军挨着,都是西南的少数民族,跟上罗计差不多。元朝至元十二年,长宁知军带头归顺了朝廷。到至元十三年,昝顺带着他那边的夷族首领得颜个去枢密院投降,朝廷任命他做下罗计蛮夷千户。到了至元二十二年,其他蛮族都叛乱了,就只有昝顺管辖的地方没起事。

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管辖着豕蛾夷的地盘,位置在庆符县往南,一直到定川,那是古代夜郎国的地界,也是唐朝羁縻州——定州的支江县。至元十三年被朝廷收服,在庆符县附近设立了千户所,管辖着四十六个囤:黄水口上下落骨,山落牟许满吴,麽落财,麽落贤,腾息奴,屯莫面,落搔,麽落梅,麽得幸,上落松,麽得会,麽得恶,落魂,落昧下村,落岛,麽得享,落燕,落得虑,麽得了,麽腾斛,许宿,麽九色,落搔屯右,麽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擂,麽得具,麽得渊,腾日彯,落昧上村,赖扇,许焰,腾郎,周头,卖落炎,落女,爱答落,爱答速,麽得奸,阿郎头,下得辛,上得辛,爱得娄,落鸥。

其他的蛮族部落有:秦加大散等洞,叙崖冒朱等洞,陇堤纣皮等洞,石耶洞,散毛洞,彭家洞,黑土石等处,市备洞,乐化兀都剌布白享罗等处,洪望册德等族,大江九姓罗氏,水西,鹿朝,阿永蛮部(至元二十一年,阿永蛮部的首领阿泥来朝见皇帝,说他们阿永部附近乌蒙等蛮族都归顺了皇太子,他们也愿意像其他部落一样归顺朝廷。皇帝同意了,把阿永蛮部划归宫府管辖)。还有师壁洞安抚司,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 这些地方都设有管理蛮族的官员。

阿者洞,谢甲洞,上安下坝,阿渠洞,下役洞,驴虚洞,钱满等地,水洞下曲等寨子,必藏等地,酌宜等地,雍邦等寨子,崖笋等寨子,冒朱洞,麻峡柘歌等寨子,新附嵬罗金井,沙溪等地,宙窄洞,新容米洞……这些地方,都是当时蛮夷官员管辖的。

甘肃行中书省,管辖七个路,两个州,五个属州,省里还有六个马站。甘州路,唐朝的时候叫甘州,也叫张掖郡,宋朝初期被西夏占领,改名叫镇夷郡,后来又改名叫宣化府。元朝初期又叫回甘州。元朝至元元年,设立了甘肃路总管府,八年后改名,十八年的时候,设立了行中书省,来控制河西地区。至元二十七年统计,户数一千五百五十户,人口两万三千九百八十七人。甘州路的黑山、满峪、泉水渠、鸭子翅等地有屯田,一共一千一百六十多顷。

永昌路,唐朝的时候叫凉州,宋朝初期是西凉府,景德年间被西夏占领了。元朝初期还是西凉府。至元十五年,因为永昌王宫殿在那里,所以设立了永昌路,把西凉府降级成州,归永昌路管辖。西凉州,肃州路,唐朝的时候叫肃州,也叫酒泉郡,宋朝初期被西夏占领。元太祖二十一年西征,攻下肃州。世祖至元七年,设立肃州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七年统计,户数一千二百六十二户,人口八千六百七十九人。

沙州路,唐朝的时候叫沙州,也叫敦煌郡。宋朝的时候还是沙州,景祐年间,西夏占领了瓜州、沙州、肃州三州,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金朝沿袭了这种状况。元太祖二十二年攻破沙州城,归八都大王管辖。至元十四年,又恢复了沙州。十七年,升格为沙州路总管府,瓜州归它管辖。沙州离肃州一千五百里,沙州附近一些刚归顺的穷苦百姓要向沙州请求粮食,必须先经过肃州同意才能得到,朝廷觉得这样很不方便,所以才把沙州升格为路。

瓜州这地方,以前唐朝的时候改名叫晋昌郡,后来又改回瓜州。宋朝初期被西夏给占了。西夏亡了之后,瓜州也废弃了。元朝至元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瓜州,但到二十八年,就把瓜州的居民都迁到肃州去了,所以瓜州就只剩下个空名了。

亦集乃路,位置在甘州北边一千五百里,城东北有个大湖,西北两边都是沙漠,这地方以前是汉朝西海郡居延故城的所在地,西夏国曾经在这里设立过威福军。元朝太祖二十一年,亦集乃路归顺了元朝。至元二十三年,设立了总管府。 那年,亦集乃总管忽都鲁上奏说:“我们这里有可以耕种的土地,请求拨给两百名新兵,在亦集乃地区开凿渠道,并让附近西僧余户帮忙。” 元朝批准了他的请求。一共开垦了九十多顷的屯田。

宁夏府路,唐朝的时候属于灵州。宋朝初期,宁夏府路被废弃,变成了一个镇,管辖着一些少数民族部落。从唐朝末期开始,有个叫拓拔思恭的人镇守夏州,他的家族世世代代控制着银州、夏州、绥州、宥州、静州这五个州的地方。宋朝天禧年间,到了拓拔思恭的孙子拓拔德明手里,他把怀远镇修建成城,改名为兴州居住,后来又升格为兴庆府,之后又改名为中兴府。元朝至元二十五年,设立了宁夏路总管府。 (顺便说一句,至元八年,还设立了西夏中兴等路行尚书省;元贞元年,宁夏路行中书省被撤销,它的职能并入了甘肃行省。)宁夏路管辖着三个州。(宁夏路枣园、纳怜站等地一共开垦了1800顷屯田。)

灵州,唐朝的时候叫灵州,也叫灵武郡。宋朝初期被西夏占领,改名为翔庆军。

鸣沙州,隋朝的时候设立了环州,设立了鸣沙县。唐朝废除了环州,把鸣沙县划归灵州管辖。宋朝的时候被西夏占领,但名字没变。元朝初期设立了鸣沙州。(开垦了440多顷屯田。)

应理州,和兰州接壤,东边是大河,西边是沙山。根据地图和史书记载,这里是唐朝灵武郡的地盘。这个州城具体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现在还不清楚,元朝初期仍然保留了应理州。

山丹州,唐朝的时候叫删丹县,属于甘州。宋朝初期被西夏占领,设立了甘肃军。元朝初期,被阿只吉大王划入自己的领地。至元六年,开始在山丹修建城池,“删”字的写法有误,改成了“山”。至元二十二年,升格为州,隶属于甘肃行省。

话说西宁这地方啊,(下面接着说)。唐朝的时候叫鄯州,管辖湟水县,后来上元年间被吐蕃占领了,那时候叫青唐城。宋朝的时候改名叫西宁州。元朝初期,是章吉驸马的地盘。到了元至元二十三年,设立了西宁州等地的税收管理机构。第二年,封章吉为宁濮郡王,让他镇守那地方。

接下来说兀剌海路。(这部分缺失了。只知道太祖四年,军队从黑水城北面的兀剌海西关口进入河西走廊,抓到了西夏将领高令公,还攻克了兀剌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