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元朝,从一开始就保留着祭天的传统,这可是个古老的习俗。他们穿戴朴素,祭祀用的东西也简单质朴,皇帝皇后亲自参加,皇室宗亲也一起祭祀。这祭天仪式啊,寓意深远,表达的是一种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思想,而不是刻意而为。

宪宗皇帝登基第二年,也就是八月初八,第一次穿着冕服在日月山祭天。过了四天,又按照孔子的后代元措的建议,同时祭祀昊天上帝和后土,还第一次弄了个大乐队,制作了牌位,把太祖和睿宗也一起祭祀了。后来,在甲寅年,宪宗在颗颗脑儿西边召集诸王祭天;丁巳年的秋天,又驻扎在军脑儿祭天,这些地方都成了祭天的场所。到了世祖中统二年,世祖皇帝亲征北方,四月初八那天,他在旧桓州西北亲自祭天,还用马的祭品洒水,只有皇族成员才能参加,这仪式跟以前一样隆重。

到了至元十二年十二月,元朝皇帝接受了新的尊号,就派人提前告知天地。然后,太常寺去查阅唐、宋、金三朝的旧礼仪,在国阳丽正门东南七里建了个祭坛,供奉昊天上帝和皇地祇,进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仪式。从那以后,国家有什么大事,都会在南郊祭天谢恩。第二年五月,元朝平定宋朝后,又派人向天地禀告,中书省让太常寺商议祭祀的礼仪和物品,然后呈报皇帝。皇帝下令说:“就按照国家规定的礼仪来办。”

到了至元三十一年,成宗皇帝即位。四月初八,在都城南七里开始修建祭天坛。四月十二日,派司徒兀都率领百官到南郊为已故的大行皇帝请求谥号,这可是第一次在南郊为皇帝请求谥号并告祭天地。大德六年三月初七,又在南郊同时祭祀昊天上帝、皇地祇和五方帝,由左丞相哈剌哈孙主持,这也是第一次由丞相代为祭祀天地。

1276年2月24日,右丞相哈剌哈孙他们上奏说:“去年地震、天象异常,雨水不调,收成不好。向天祈福保佑百姓,天子要亲自祭祀三次:祭天、祭祖宗、祭社稷。现在宗庙和社稷的祭祀,都是由官员代为执行的。祭天可是国家的大事啊,皇上虽然还没亲自祭祀,但应该像祭祀宗庙和社稷一样,派官员代为祭祀,每年在冬至进行,祭祀用品由相关部门提前准备,日期确定后就来禀报。”皇帝说:“你们的意见很好,那就赶紧准备祭祀用品,等着祭祀吧!”

于是,翰林院、集贤院和太常寺的礼官们都聚集到中书省一起讨论。有个博士提交了奏疏,说:“冬至祭祀圜丘,只祭祀昊天上帝,到了西汉元始年间才开始同时祭祀天地。从东汉到宋朝,一千多年来,分祭合祀,一直没有定论。”大家讨论后决定:“《周礼》规定,冬至在圜丘祭天,夏至在方丘祭地,时间不同,礼仪和音乐也不一样。王莽的制度,怎么能效仿呢?现在应该遵循唐尧虞舜三代的典制,只祭祀昊天上帝。至于方丘祭地的礼仪,以后再讨论,再向皇上禀报。”

根据《周礼》,祭坛有三层,现在又增加了外围四层,是为了扩大祭祀的范围。大家讨论后决定:“按照《周礼》的三层制度来建造。但是,《周礼》的注释说每层高一尺,却没有说明长宽的尺寸。恐怕坛面太小,祭祀用品放不下,建议按照四层制度,减少一层,这样符合阴阳奇数的原则。每层高八尺一寸,符合乾卦九九之数。上面一层长宽各五丈,中间一层十丈,下面一层十五丈。有四条台阶,每条台阶有十二级。外面设两个环形的祭祀场所,内环距离祭坛二十五步,外环距离内环五十四步,每个环形祭祀场所都有四个门。祭坛建在丙巳方位,这是阳位。”

古时候,皇帝亲自祭祀时戴的冕冠没有垂珠,穿大裘,外面加衮服。大臣们参加祭祀,所戴的冠帽和穿的衣服,历代有所不同。大家讨论后决定:“按照宗庙祭祀时使用的冠服制度来执行。”根据《周礼·大司乐》记载:“各种乐器中,圜钟代表宫音,黄钟代表角音,太簇代表徵音,姑洗代表羽音,还有雷鼓、雷鼗,孤竹的管乐,云和的琴瑟,云门的舞蹈,在冬至这天,在圜丘上演奏。如果乐曲演奏六遍,那么天神都会降临,就可以进行祭祀了。”大家讨论后决定:“音乐能够感动天地,感召鬼神,必须寻找精通音律的人,仔细考量五声音阶和八音,来负责练习祭祀音乐。”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四月初几,朝廷又开会讨论祭祀的事。当时负责典礼的官员说:“以前的神位牌是用木头做的。” 大家商量后,决定改用青玉刻金字,再用白玉做底座。结果负责典礼的官员又说:“郊祀嘛,讲究的是质朴,还是应该按照老规矩来。” 所以最后还是用了木头做的神位,长2尺5寸,宽1尺2寸,上面圆下面方,用朱砂漆写上金字,木头用松柏木做的,放在红漆匣子里,再用黄色的丝绸帕子盖上。 做好了之后,大家又开始讨论怎么保存它。有人说,神位一般都放在庙里,现在祭祀是在祭坛上,对着天上的神灵,不像其他神灵那样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这个神位其实也不用。 就这样,这个神位最终没派上用场。

七月初九,负责典礼的官员又提议说:“古代祭天,用的器皿是陶器和葫芦,席子是用稻草和兽皮做的。从汉朝甘泉雍畤的祭祀开始,到后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祭祀的坛场、祭品、礼器、仪仗,越来越繁琐,渐渐失去了古代崇尚质朴的精神。宋、金朝大多沿袭唐朝的制度,它们的坛场、礼器,仔细考究经书,其实也并不完全符合古制,但它们的仪式和方法都保留下来了。当时有很多有名的儒学家,也没有不根据经书来制定礼仪的,所以根据古今情况来举行祭祀也是应该的。现在我们应该检查唐、宋、金朝亲祭和代祭的仪注,以及雅乐的顺序,大家一起讨论。” 主管祭祀的官员说:“郊祀这种事,自从朝廷平定金、宋以来,还没来得及举行,现在想要隆重举行,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准备好。但是一开始讨论的时候,也必须参考古今的仪式,为后世留下典范。建议让中书省、翰林院、集贤院的官员,还有懂礼仪的学者一起讨论,明确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取消,然后向朝廷汇报。” 中书省开会讨论后决定:“制定礼仪,不能仓促行事。唐宋都有代祭的礼仪,除了参与祭祀的人分祭肉之外,其他的仪注,都按照唐朝的制度来执行。”

八月十二,主管祭祀的官员说:“祭祀祖先并配享天地,有固定的礼仪和乐章,如果等到那天再讨论,恐怕会因为仓促而出错。” 于是中书省的官员上奏说:“自古以来汉族统治天下,祖先都配享天地,接受祭祀,我们和宰相何荣祖商量过了,宗庙的祭祀已经按时进行,现在郊祀只祭天就行了。” 皇帝批准了。 那年南郊祭祀,配享的祖先就减少了。

话说十一年,武宗皇帝登基了。秋天七月某一天,他下令让御史大夫铁古迭儿去南郊祭天,感谢天地,这可是他登基后第一次正式祭祀,用的都是柏树和素色的祭品,祭文写在黑色的帛书上。

过了几年,到了至大二年冬天十月某一天,尚书省的大臣和太常寺的官员们跟皇帝说:“郊祀祭天是国家的大事,现在南郊的祭祀已经完成了,但还有很多准备工作没做好,北郊的祭祀更是还没开始呢!今年冬天到南郊祭天的时候,我们请求把太祖圣武皇帝也一起祭祀;明年夏天到北郊祭天的时候,再把世祖皇帝也一起祭祀。”皇帝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 十二月某一天,尚书、太尉、右丞相、太保、左丞相、田司徒、郝参政等等一大堆官员又上奏章说:“南郊在圜丘祭天,这大礼已经完成了。但是北郊在方泽祭祀皇地祇,还有神州地祇、五岳四渎、山林川泽以及朝日夕月,这些都是国家应该隆重祭祀的!现在您圣明英武,登基这么久了,这些祭祀却还没举行,再拖下去,可就真的荒废了!” 皇帝一看奏章,说:“你们说的很对,那就赶紧办吧!”

公元1307年春天正月,中书省和礼部把制定北郊祭祀和朝日夕月祭祀礼仪的任务交给太常礼仪院,然后太常礼仪院又让博士们起草方案。博士李之绍和蒋汝砺上书说:“根据古代的方丘祭祀礼仪,夏朝在五月,商朝在六月,周朝在夏至举行,祭祀的方丘位于都城的北面。祭祀用的玉器是黄琮,祭祀用的牲畜是黄犊,祭祀用的布帛是黄缯,祭祀的配享神是后稷。关于方坛的建造规格,汉朝建在都城北面四里,坛有四层台阶。唐朝建在宫城北面十四里,方坛是八角形的三层,每层高四尺,上面宽十六步,设有台阶。上层台阶宽八尺,中层台阶宽一丈,下层台阶宽一丈二尺。宋朝直到徽宗时期才确定为两层。历朝历代的规格虽然不同,但都没有超过三层。现在我们建议采用坤数的六的含义,在都城北面六里,选择壬地一块风水宝地,建造一个三层四阶的方坛,外面再建三个圆形围栏。仍然按照古代的制度,在最外围的围栏外面,四面都稍微降低地势,以符合泽中之制的规定。宫殿、围墙、器皿的颜色,都使用黄色。至于两层八角八阶的规格,不是古代的制度,不好采用。至于神州地祇以下的配享神,从汉朝以来,历代的制度都不一样,直到唐朝才沿用隋朝的制度,以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等各地的神祇分别进行祭祀。现在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到了秋天九月,太常礼仪院再次让博士们审查,核对祭祀所用的器物。十一月丙申日,在南郊举行了祭祀活动,以太祖配享,五方帝、日月星辰等神祇一同祭祀。

公元1321年夏天四月丁亥日,太常寺的官员请求设立北郊祭祀场所。皇帝谦逊地说时机还不成熟,于是设立北郊的议案就搁置了。

公元1328年九月,皇帝下旨讨论南郊祭祀的事情。中书平章政事买闾,御史中丞曹立,礼部尚书张野,学士蔡文渊、袁桷、邓文原,太常礼仪院使王纬、田天泽,博士刘致等人一起在都堂商议:

第一件事是确定祭祀的年限,根据前朝的惯例,大多是三年一次祭祀,皇帝即位三年后,通常会有旨意按照惯例执行。

咱们先说祭祀的对象,也就是神位。《周礼·大宗伯》里写着“以禋祀祀昊天上帝”,注释说“昊天上帝,就是冬至那天在圜丘祭祀的天皇大帝”。书上还说“苍璧礼天”,注释解释说“这个祭天仪式在冬至举行,祭祀的是天皇大帝,祂在北极,也就是北辰”。还说“北辰天皇耀魄宝,又叫昊天上帝,又叫太一帝君,因为祂地位尊贵,所以有很多名字”。你看,《晋书·天文志·中宫》里也写着“钩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耀魄宝”。《周礼》里祭祀的天神,明确说是昊天上帝。郑玄根据星象推测,认为就是天皇大帝。不过,从汉朝魏朝开始,祂的名字就五花八门了,汉朝初年叫上帝,叫太一,叫皇天上帝;魏朝叫皇皇帝天;梁朝叫天皇大帝;只有西晋叫昊天上帝,这和《周礼》的说法一致。唐宋以后,祭祀时既有昊天上帝,又有天皇大帝,还有五天帝、太一、天帝等等,这些说法在经典里都找不到依据。到了元朝大德九年,朝廷经过讨论,决定只按照《周礼》的记载,祭祀昊天上帝。到了至大三年,又讨论决定,五帝也一起祭祀,恢复了以前通行的做法。

接下来是配祀的神位。《孝经》说:“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又说:“郊祀后稷以配天。”这就是郊祭为什么会有配祀的原因。从汉朝到唐朝,一直都是这样做的。至大三年冬十月三日,皇帝下令十一月冬至在南郊举行合祭,太祖皇帝作为配祀,这是经过朝廷讨论后决定的。

最后是祭祀前的告知仪式,这叫告配。《礼器》里说:“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注释解释说:“这是告知后稷,因为后稷要作为配祀祭祀上天。”告知仪式要用一头牛。《宋会要》记载,在祭祀前两天要宿庙告知,派遣官员送上祭品,举行一次简单的祭祀仪式。至大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天亮就开始举行仪式。初献时,摄太尉和太常礼仪院的官员前往太庙奏告,这也是经过朝廷讨论后决定的。

第五,就是大裘冕。你看《周礼》里记载,司裘这个官职负责制作大裘,这是天子祭天时穿的衣服。郑司农说,这大裘是用黑色羊皮做的,祭天的时候穿,表示质朴。 弁师呢,负责管理天子的五种冕服,书上说冕服有六种,但这里只说五种,是因为大裘冕没有冕旒,所以不算在内。 《礼记·郊特牲》里说:“郊祭是为了迎接冬至的到来。祭祀那天,天子穿衮冕,戴着十二旒的冕,象征天数。”陆佃解释说,祭祀不能穿得不隆重,所以大裘冕外面还要再罩一件衮冕。意思是说,冬至祭天的时候穿大裘冕,外面再套一件衮冕。 《开元礼》和《开宝礼》里都记载,天子出宫时,先穿衮冕到郊外,天亮后再换上大裘冕祭天。《宋会要》记载,绍兴十三年,皇帝从庙里去青城祭日,先穿通天冠、绛纱袍,祭日的时候才换上大裘衮冕。后来有人建议用衮冕,皇帝批准了。

第六,是匏爵。 《郊特牲》上说:“郊祭的时候,要用陶器和匏器,象征天地之性。” 注解释说,陶器是瓦做的,匏器是葫芦做的,用来盛酒祭祀。《开元礼》和《开宝礼》里都有记载匏爵的使用。大德九年的时候,正位祭祀用匏爵,旁边还有个坫(音:zhì,祭祀用的台子)。有人建议正位用匏爵,配位就用玉爵饮福酒,皇帝也同意了。

第七,是戒誓。唐朝的《通典》引用《礼经》,说祭祀前十天,天子要亲自告诫百官和宗室亲属,太宰要告诫所有官员。唐朝以前是七天,《宋会要》记载是十天。《纂要》里说,太尉面向南,司徒、亚终献、一品、二品官员面向北陪祭,其他官员依次面向北站立,礼官把誓文交给太尉宣读。现在天子亲自祭祀,就让礼仪部门的官员宣读誓文。有人建议让礼仪部门官员代替太尉宣读誓文,由刑部尚书监督,皇帝也同意了。

第八,是散斋和致斋。《礼经》里说祭祀前十天要斋戒,唐宋金朝都是七天,散斋四天,致斋三天。现在皇室祭祀太庙是七天,散斋四天在别的宫殿里进行,致斋三天在大明殿里进行。有人建议还是按照以前的七天来进行。

第九,说的是祭祀用的席子。 《郊特牲》里说:“莞席和竹席很舒适,但祭祀时还是应该用蒲草、越席、藁席和皮席。” 注释解释说:“蒲草、越席、藁席和皮席,这些都是祭祀用的席子。” 汉朝的旧例是,高祖皇帝祭天用的是深蓝色的席子,祭天用的席子是六层六种颜色的精美丝织品。 成帝登基后,丞相王莽和御史大夫谭都觉得天地崇尚质朴,这些繁琐的仪式应该简化,皇帝就同意了。唐朝麟德二年,皇帝下令说:“我们自己要节俭,祭祀天地则不必太过奢华”,于是改用垫子和褥子。 祭祀上天用青色的,其他祭祀则根据方位选择颜色。宋朝时,会在席子上加个褥子,礼官觉得这不符合礼制。元丰年间,皇帝下令取消了这个做法。元朝大德九年,祭祀用的席子恢复到用藁席和皮席,上面盖上青色的粗布。到了至大三年,又改用青色的绫罗褥子,还有青色的锦缎方座。最后大家商量决定,祭祀时席子上还是应该放褥子,颜色和位置都得按规矩来。

第十,说的是祭祀用的牲畜。《郊特牲》里说:“郊祭用特牲,社稷祭用太牢。” 还说:“祭天地的牛,角要像茧一样,肉要肥厚。”秦朝用的是栗色的骏马。汉文帝时期,五帝合祭用一头牲畜,武帝时期三年祭祀一次,用的是太牢。光武帝沿袭了元始皇帝的做法,祭祀天地共用一头小牛犊。隋朝祭祀上天和配天,用的是两头青色的牛犊。唐朝开元时期用的是牛。宋朝祭祀正位用一头青色的牛犊,配位用一头太牢。元朝大德九年,用两头青色的牛犊,羊和猪各九头。至大三年,用一匹纯色肥壮的马,正副牲畜各一头,鹿十八头,野猪十八头,羊十八头。最后大家商量决定,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来。除了祭祀神位和配位用牛犊外,还要用马,其他的都按照以前的典礼来执行。

第十一,说的是香炉。 大祭祀有三种,开始的时候用香烟来祭神,在宗庙祭祀的时候则焚烧萧草、稷米和鬯酒,这些香气能飘到屋顶,这就是所谓的“臭阳达于墙屋”。后世焚香,大概就是从这儿来的,但这并非《礼经》里规定的正规做法。至大三年,用陶瓦香炉五十个,神座上放一个香炉和一个香盒案。最后大家商量决定,还是按照以前的规矩来。

第十二天是割祭祀用的牲畜。古书《周礼·司士》里说,所有祭祀活动,都要由司士带着手下的人去宰杀祭品,然后摆放到祭台上。另外,《诸子》里也记载,大型祭祀要用六种牲畜。 《礼运》里写着“腥其俎,熟其殽,体其犬豕牛羊”,意思是把猪肉切成七块生着祭祀,把其他牲畜切成二十一块熟着祭祀,还要根据犬、豕、牛、羊的不同部位,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分别摆放到祭台上。 这七块猪肉指的是脊椎、两块肩膀肉、两块后腿肉、两块大腿肉;二十一块其他牲畜的肉,指的是肩膀、胳膊、上臂、肘部、骨骼、脊椎、背脊、横脊椎、肋骨、短肋骨、腰肋骨,以及肠子三块、胃三块、肺一块、祭祀用的肺三块。宋朝元丰三年,对祭祀礼仪做了详细的规定,说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有两种切法,一种是切成七块生着祭祀,一种是切成二十一块熟着祭祀。犬、豕、牛、羊这些牲畜,要根据骨肉的贵贱来分别处理,但切成几块,则是一样的。现在朝廷祭祀用的马、牛、羊、猪、鹿,都按照元丰三年制定的祭祀礼仪来宰杀。我们这次也按照这个旧例来办。

第十三天是大次和小次。 《周礼·掌次》记载,天子祭祀上帝时,要张开毡子,在皇宫里设置祭祀场所。《唐通典》记载,祭祀前三天,尚舍直长要在宫殿东门内道的北边,朝南设置大次。《宋会要》记载,祭祀前三天,仪鸾司要带着手下的人,在大殿东门内道的北边,朝南设置大次;在午阶的东边,朝西设置小次。《曲礼》说:“践阼,临祭祀。”意思是说,天子祭祀时要站在主阶上。《正义》解释说,阼就是主阶。天子祭祀时要站在主阶上举行仪式。宋朝元丰三年对祭祀礼仪的详细规定中提到,《周礼》里关于宗庙祭祀并没有设置小次的说法。古代君王祭祀时站在东边的主阶上。因为主阶在东边,只有君王才能站在主阶上举行仪式。现在朝廷太庙的祭祀仪式,大次和小次都在西边,这是因为国家以右为尊,西边代表尊贵。我们这次也按照太庙的祭祀仪式来设置大次和小次。

咱们接着说祭祀礼仪里头还有两件事儿,第一件是关于祭祀时用的玉器。你看《周礼·大宗伯》里写着:“用禋祀来祭祀昊天上帝。”注里解释说:“禋的意思就是烟。周朝人重视气味,祭祀时烧柴火,牲畜的香味和烟气飘散开来。祭祀用的柴火堆得满满的,牲畜摆在上面,有时候还会用玉器和丝帛。” 《正义》里说:“有时候用玉帛,有时候不用玉帛,这说法不确定。”崔氏认为,天子自己把玉帛和牲畜放在柴堆上,就像《诗经》里说的“圭璧既卒”,意思是说祭祀用的玉器在祭祀结束之后要收藏起来。不过,正经的典籍里并没有明确记载烧玉的证据。汉武帝祭祀太乙神时,祭祀剩下的肉都烧掉了,并没有烧玉。晋朝祭祀时烧牲畜和祭品,也没有烧玉。直到唐宋时期才有了烧玉的记载。显庆年间,许敬宗等人修订旧的礼仪,说郊祭昊天上帝时要用四块圭,就像宗庙祭祀时用圭和瓒一样,祭祀结束后都收藏起来,不会烧掉。宋朝政和年间,礼制局说:“古代祭祀没有不用玉器的,《周官》里典瑞官掌管玉器的收藏,祭祀结束后就收藏起来,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用,从来没听说过烧掉或者埋掉的。以后大型祭祀时,祭祀用的玉器用完后要收藏起来,不准烧掉或埋掉。” 皇帝就同意了这个说法。其实烧东西是为了让烟气飘散,玉器既不会冒烟,也没有什么气味,祭祀的时候只要摆在神位上就可以了,祭祀结束后再收藏起来。

第二件事儿是关于“饮福”的。你看《特牲馈食礼》上说,祭祀时主祭人要吃九碗饭,然后由主人敬酒祝贺;《少牢馈食礼》上说,主祭人要吃十一碗饭,然后由主祭人自己敬酒祝贺。 “嘏”字的意思是长久,伟大。等到祭祀仪式进行到这里,神明已经享用了祭品,盛大的祭祀仪式也完成了,所以最后要接受长久而伟大的福泽。从汉朝开始,皇帝只要一献祭完毕就受祝酒。唐朝的《开元礼》规定,太尉还没进殿,皇帝就饮福了。宋朝元丰三年,改成在亚献结束之后,皇帝饮福受胙。到了元朝至正元年,亲祭祖庙的仪注也采用一献毕饮福的礼仪。

话说这祭祀,第三个讲究是“升烟”。“禋”字就是指烟的意思,升起烟来是为了报答太阳的恩泽。祭天用禋柴,就像祭地要埋血,祭祀宗庙要献鬯酒一样,都是古已有之的礼仪。历代祭祀,有的先烧柴再祭祀,有的先祭祀再烧柴,其实都不太规范。正规的祭祀流程是,演奏六遍乐曲后,烧祭牲的头,因为牲首也代表着阳气。祭祀结束后,再把酒、祭品和牲畜的尸体在祭坛上焚烧。天子要亲自观看焚烧的烟火,烧柴要用柏树枝。

接下来,第四个讲究是祭祀的仪注,也就是具体的礼仪程序。《礼经》在秦朝焚书坑儒后就残缺不全了,留存下来的很少。到了汉朝,儒生们各执己见,对礼仪的解释五花八门。后来人们主要参考郑康成和王子廱的解释,但这两位大师的观点又互相矛盾。直到唐朝的《开元礼》和杜佑的《通典》,五礼才算比较完整。到了宋朝,《开宝礼》和《会要》,以及郊庙祭祀的礼文,才算是把祭祀礼仪讲得比较清楚、比较齐全了。金朝的祭祀制度大多沿袭唐宋。咱们现在大元朝四海一家,礼乐兴盛,正是时候恢复和完善这些礼仪。更何况天子要亲自举行大礼,所用的仪注必须经过仔细考究和完善。大德九年的时候,中书省经过讨论,决定采用唐朝的祭祀制度。到了至治元年,已经有祭祀庙宇的仪注了,应该把大德九年、至大三年以及这次新制定的仪注,都和唐朝的制度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修订完善。侍仪司负责编排仪仗队伍,太史院负责报告星象的位置,分献官员的人数以及祭祀的流程和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都应该按照至大三年制定的仪注,参照终献官的仪注来执行,然后奏请皇帝批准。

这一年,太皇太后去世了,皇上就下令说,冬至南郊祭祀的事情,暂时可以停止。

泰定四年正月,御史台的官员上奏说:“从世祖皇帝到英宗皇帝,都没有亲自去郊外祭祀,只有武宗皇帝和英宗皇帝亲自祭祀过太庙,皇上您应该亲自去郊外祭祀天地。”皇上说:“朕要遵循世祖皇帝的旧例,就命大臣代朕去祭祀吧。”闰九月甲戌日,皇上最终还是举行了郊祀天地的大礼,并向五岳四渎、名山大川致祭。

公元1331年,元文宗准备亲自去南郊祭祀天地。十月初八那天,太常寺的博士们说:“祭祀天地用的仪注已经准备好了,但是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按照以前朝代的礼仪来完善。按照惯例,皇帝亲祭要提前七天,百官要在郊坛练习祭祀的仪式。现在因为受戒和誓言的时间冲突,应该在祭祀前一天,通知所有参与祭祀的人,都穿着官服到南郊练习仪式。虽然祭祀太庙的时候有相关的禁令,但南郊祭祀的地方更应该加强戒备,来往的人员必须保持肃穆。以前,参与祭祀的人员、乐工等,都没有设置盥洗的地方,这很不卫生。现在应该在膳食殿、齐班厅和住宿的地方,适当设置一些盥洗的地方,准备好热水、盆、勺、毛巾等,安排专人管理,必须洗漱完毕才能做事,违反者要处罚。祭祀当天,太常寺要分派官员负责神厨,监督宰杀祭品。以前虽然也安排了管理灯烛和香火的官员,但这些人大多只是走过场,要么偷工减料,导致灯烛昏暗。我还见过,奉礼官献上祭品后离开,负责撤祭品的官员就穿着便服撤掉祭品,坛上的灯烛也立刻熄灭,结果一些闲杂人等就登坛抢夺祭品,根本无法制止,非常不敬。现在应该加强管理,祭祀前,进入祭坛的人,都要穿窄袖紫袍,有官职的要穿官服。要加强对祭坛四个门的管理,应该让相关部门增加门闩和锁,祭祀结束后立即关闭,防止闲杂人等进入。至于祭祀用的谷物秸秆、酒器等,祭祀结束后,应该按照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的规定焚烧。”

十月初九,御史台的官员们说:“祭祀那天,应该下令所有亲近的臣子和参与祭祀的人员不准喝酒。”皇帝下令说:“你们的建议很好,把这个命令传达给中书省,让他们发布禁令。”十月十三日,监察御史杨彬等人说:“根据礼仪,祭祀天帝必须配祀始祖,现在还没有听说设置配祀位,恐怕礼仪上有所缺失。另外,祭祀的前一天,皇帝必须乘坐法驾在郊外住宿,而跟随侍奉的官员们以前没有经验,应该下令加强警戒,以表达诚意。”皇帝下令让中书省商议执行。十月十八日,文宗身穿大裘衮冕,亲自到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并以太祖为配祀。从元世祖统一全国到文宗,已经七代了,南郊亲祭的礼仪才得以顺利举行,这说明祭祀的器物和仪注更加完善细致了。

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冬天十二月开始,祭祀的时候用香、酒、肉干、熟肉做祭品,进行一次简单的祭祀仪式。到了元仁宗至治元年冬天,又进行了两次祭祀,到了元文宗泰定元年正月,祭祀用的东西都跟之前一样。从元武宗大德九年冬天开始,祭祀用纯色的马一匹,青色的牛犊一匹,羊、鹿、野猪各九只。到了大德十一年秋天七月,祭祀用的牲畜变成了马一匹,青色牛犊正副各一匹,羊、鹿、野猪各九只。而从元英宗至大年间的告谢祭祀一共五次,从元宁宗皇庆年间到元仁宗延祐年间的告谢祭祀一共七次,加上至治三年冬天两次告谢祭祀,以及泰定元年二月的那次祭祀,祭祀的牲畜数量都和元武宗大德十一年一样。泰定四年闰九月,又特别增加了供奉皇地祇的黄色牛犊一匹,在祭祀的前一天晚上,皇上还下令送来了新猎到的鹿两只。只有在至大三年冬天祭祀的时候,正配位的青色牛犊只有一匹,五方帝的牛犊各一匹,颜色都和方位相对应,大明青牛犊和夜明白牛犊各一匹,马一匹,羊、鹿、野猪各十八只,兔子十二只,到了四年四月祭祀的时候,牲畜数量还是一样的。这些祭祀用的牲畜和祭品,香、酒等等,都参考了国家的礼仪制度,只是丰俭程度有所不同。告谢祭祀虽然不是大型祭祀,但是祭祀用的东西和大型祭祀一样,这难道不是所谓“不能一次性做到尽善尽美”的意思吗?

南郊祭祀,一开始是告祭,后来发展成大型祭祀,都是属于摄事(代天子行祭祀之事),所以摄祀的仪式特别详细。

这地方叫坛壝,就在丽正门外丙位那个方向,占地大概三百八十亩。祭坛有三层,每层高八尺一寸,最上面一层边长五丈,中间一层边长十丈,最下面一层边长十五丈。祭坛有四个台阶,分别对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方向,每个台阶都有十来级。坛外面还有两圈围墙,叫内壝和外壝。内壝离祭坛二十五步远,外壝离内壝五十四步远。这两圈围墙各有四个门,外围墙南边有三个棂星门,东西各一个。整个祭坛周围,里里外外都用砖砌护起来。内壝和外壝都高五尺,每个围墙的四面都有三个门,全都漆成红色的。

到了至元三年冬天冬至那天,发现三层祭坛不够放祭祀用的牌位,就用青绳子代替一层祭坛。一共用了两百根青绳,每根长二十五尺,这样就凑齐了四层祭坛的样子。烧祭祀用的柴火的地方叫燎坛,在内壝的丙巳位,高一丈二尺,边长一丈,四周也用砖砌护起来,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有台阶,南边还有一个门,门上面有六尺高,足够放柴火。香殿有三间,在外壝南门外面,稍微偏西一点,朝南。馔幕殿有五间,在外壝南门外面,稍微偏东一点,朝南。省馔殿只有一间,在外壝东门外面,稍微偏北一点,朝南。

外壝东南角有个小院子。里面有内神厨五间,朝南;祠祭局三间,朝北;酒库三间,朝西。献官的住处有二十间房,在神厨南墙外面,朝西。外壝南门外面,有个中神门,五间房,周围还有六十间执事人员的住房围绕着它,都朝北。两边住房的尽头都有围墙,一直通到东西两边的围墙,都有门,方便出入。齐班厅五间,在献官住处前面,朝西。仪鸾局三间,法物库三间,都监库五间,都在外围墙西北角,都朝西。雅乐库十间,在外围墙西门里面,稍微偏南一点,朝东。演乐堂七间,在外围墙西南角,朝东。献官的厨房三间,在外围墙东南角,朝西。杀牲的地方,在外围墙南门外面,稍微偏东一点,朝西。内牺牲房三间,朝南。

老天爷(昊天上帝)的座位在天坛正中间偏北一点儿,土地爷(皇地祇)的座位在东边,也稍微靠后一点儿,他们俩都朝南坐着。他们的座位都用丝织品做垫子,绫罗绸缎的褥子,素色的坐垫。老天爷的座位都是青色的,土地爷的座位都是黄色的,底下垫的是稻草。陪祀的神位在东边,朝西坐着。他们的座位用绫罗绸缎的褥子,锦缎的坐垫,颜色都是青色的,底下垫的是蒲草。

圜坛里陪祀的神,第一等有九位。青帝在寅位,赤帝在巳位,黄帝在未位,白帝在申位,黑帝在亥位。这五位帝君的牌位都用柏木做,质地朴素,字是黑色的。大明在卯位,夜明在酉位,北极在丑位,天皇大帝在戌位。这四位的牌位用神位专用木板,颜色是丹红色,字是黄色的。他们的座位,垫子颜色都跟他们对应的方位颜色一样,底下都垫稻草。

第二等是宫里的官员,一共五十四位。钩星、天柱、玄枵、天厨、柱史在子位,一共五位;女史、星纪、御女在丑位,一共三位;从子位到丑位,这些神位的排列都是从西往东的。帝座、岁星、大理、河汉、析木、尚书在寅位,帝座在最前面,一共六位,排列是从南往北的。阴德、大火、天枪、玄戈、天床在卯位,一共五位,排列是从北往南的。太阳守、相星、寿星、辅星、三师在辰位,一共五位,排列是从南往北的。天一、太一、内厨、荧惑、鹑尾、势星、天理在巳位,天一、太一在最前面,一共七位,排列是从西往东的。北斗、天牢、三公、鹑火、文昌、内阶在午位,北斗在最前面,一共六位;填星、鹑首、四辅在未位,一共三位;从午位到未位,排列都是从东往西的。太白、实沈在申位,一共两位,排列是从北往南的。八谷、大梁、杠星、华盖在酉位,一共四位;五帝内座、降娄、六甲、传舍在戌位,五帝内座在最前面,一共四位;从酉位到戌位,排列都是从南往北的。紫微垣、辰星、陬訾、钩陈在亥位,一共四位,排列是从东往西的。这些神位的座位都用莞席(一种草席)垫着,内圈和外圈的神位都一样。

一共有一百五十九个三等中官。他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星宿:虚宿、女宿、牛宿、织女星、人星、司命星、司非星、司危星、司禄星、天津四星、离珠星、罗堰星、天桴星、奚仲星、左旗星、河鼓二星、右旗星位于子位,其中虚宿、女宿、牛宿、织女星走在前面,一共十七个星宿。月星、建星、斗宿、箕宿、天鸡星、辇道星、渐台星、败瓜星、扶筐星、匏瓜星、天弁星、天棓星、帛度星、屠肆星、宗星、宗人星、宗正星位于丑位,月星、建星、斗宿、箕宿走在前面,一共十七个星宿。从子位到丑位,星宿都往西边移动。

日星、心宿、天纪星、尾宿、罚星、东咸星、列肆星、天市垣星、斛星、斗星、车肆星、天江星、宦星、市楼星、候星、女床星、天籥星位于寅位,日星、心宿、天纪星、尾宿走在前面,一共十七个星宿,往南边移动。房宿、七公星、氐宿、帝席星、大角星、亢宿、贯索星、键闭星、钩钤星、西咸星、天乳星、招摇星、梗河星、亢池星、周鼎星位于卯位,房宿、七公星、氐宿、帝席星、大角星、亢宿走在前面,一共十五个星宿,往北边移动。

太子星、太微垣、轸宿、角宿、摄提星、常陈星、幸臣星、谒者星、三公星、九卿星、五内诸侯星、郎位星、郎将星、进贤星、平道星、天田星位于辰位,太子星、太微垣、轸宿、角宿、摄提星走在前面,一共十六个星宿,往南边移动。张宿、翼宿、明堂星、四帝座星、黄帝座星、长垣星、少微星、灵台星、虎贲星、从官星、内屏星位于巳位,张宿、翼宿、明堂星走在前面,一共十一个星宿,往西边移动。

轩辕十四星、七星、三台星、柳宿、内平星、太尊星、积薪星、积水星、北河二星位于午位,轩辕十四星、七星、三台星、柳宿走在前面,一共九个星宿;鬼宿、井宿、参宿、天尊星、五诸侯星、钺星、座旗星、司怪星、天关星位于未位,鬼宿、井宿、参宿走在前面,一共九个星宿;从午位到未位,星宿都往东边移动。毕宿、五车星、诸王星、觜宿、天船星、天街星、砺石星、天高星、三柱星、天潢星、咸池星位于申位,毕宿、五车星、诸王星、觜宿走在前面,一共十一个星宿,往北边移动。

月宿、昴宿、胃宿、积水星、天谗星、卷舌星、天河星、积尸星、太陵星、左更星、天大将军星、军南门星位于酉位,月宿、昴宿、胃宿走在前面,一共十二个星宿;娄宿、奎宿、壁宿、右更星、附路星、阁道星、王良星、策星、天厩星、土公星、云雨星、霹雳星位于戌位,娄宿、壁宿走在前面,一共十二个星宿;从酉位到戌位,星宿都往南边移动。危宿、室宿、车府星、坟墓星、虚梁星、盖屋星、臼星、杵星、土公吏星、造父星、离宫星、雷电星、腾蛇星位于亥位,危宿、室宿走在前面,一共十三个星宿,往东边移动。

宫里内苑和外面,一共有一百六位官员。子位上的星宿有天垒城、离瑜、代星、齐星、周星、晋星、韩星、秦星、魏星、燕星、楚星、郑星,一共十二个;丑位上的星宿有越星、赵星、九坎、天田、狗国、天渊、狗星、鳖星、农丈人、杵星、糠星,一共十一个;从子位到丑位,这些星宿都往西边移动。

寅位上有骑阵将军、天辐、从官、积卒、神宫、傅说、龟星、鱼星,一共八个,往南边移动。卯位上有阵车、车骑、骑官、颉颃、折威、阳门、五柱、天门、衡星、库楼,一共十个,往北边移动。辰位上有土司空、长沙、青丘、南门、平星,一共五个,往南边移动。巳位上有酒旗、天庙、东瓯、器府、军门、左右辖,一共六个,往西边移动。

午位上有天相、天稷、爟星、天记、外厨、天狗、南河,一共七个;未位上有天社、矢星、水位、阙丘、狼星、弧星、老人星、四渎、野鸡、军市、水府、孙星、子星,一共十三个;从午位到未位,这些星宿都往东边移动。申位上有天节、九州殊口、附耳、参旗、九斿、玉井、军井、屏星、伐星、天厕、天矢、丈人,一共十二个,往北边移动。酉位上有天园、天阴、天廪、天苑、天囷、刍藁、天庾、天仓、鈇锧、天溷,好多个;戌位上有外屏、大司空、八魁、羽林,一共四个;从酉位到戌位,这些星宿都往南边移动。亥位上有哭星、泣星、天钱、天纲、北落师门、败臼、斧钺、垒壁阵,一共八个,往东边移动。

内苑和外面的星宿一共三百六十个,每个时辰的神位有三十个,从第二等官员以下,神位牌都是丹红色的,上面用黄色的颜料写字。内官、中官、外官的牌子上都写着各自对应的星宿名字;内苑和外面的三百六十个星宿的牌子上,只写着“众星位”。所有参与祭祀的神位都朝里,十二次星宿稍微有点左旋,子位在子位的台阶东边,午位在午位的台阶西边,卯位在卯位的台阶南边,酉位在酉位的台阶北边。

祭祀用的器物,种类一共八种:

第一部分讲祭祀用的玉器。

首先是圭币。老天爷(昊天上帝)那儿用一块青色的璧,还有一块青色的币,还有一块烧过的玉。地神(皇地祇)那儿用一块黄色的琮,还有一块黄色的币。然后,给配帝用一块青色的币,给黄帝用一块黄色的琮,给青帝用一块青色的圭,给赤帝用一块红色的璋,给白帝用一块白色的琥,给黑帝用一块黑色的璜,这些币的颜色都跟对应的帝的颜色一样。 大明青圭、夜明白圭、天皇大帝青圭、北极玄圭都有专门放它们的地方,这些圭的颜色都跟玉的颜色一样。内官以下的人,用的都是青色的币。

第二部分讲祭祀用的酒器。

接下来是尊罍(zūn léi)。老天爷那儿有大尊、著尊、牺尊、山罍,每样一个,放在祭坛东南角,都朝北,西边在上;那些摆着不倒酒的酒器,比如象尊、壶尊,每样两个,山罍四个,放在祭坛下台阶的东边,都朝北,西边在上。地神那边的酒器也一样摆放,在老天爷酒尊的东边,都朝北,西边在上。配帝那儿有著尊、牺尊、象尊,每样两个,放在地神酒尊的东边,都朝北,西边在上。那些摆着不倒酒的酒器,比如牺尊、壶尊,每样两个,山罍四个,放在祭坛下台阶的北边,朝东,北边在上。五帝、日月、北极、天皇,每个都用一个太尊,两个著尊。内官十二个部门,每个部门用两个象尊;中官十二个部门,每个部门用两个壶尊;外官十二个部门,每个部门用两个概尊;众星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用两个散尊。所有这些酒尊都放在神座左边,朝右摆放,都有个垫子,还有个勺子,上面盖着个盖子,盖子上画着云彩,不过那些摆着不倒酒的酒器是没有勺子的。

第三天,祭祀用品摆上祭台了。祭祀昊天上帝、皇地祇以及配帝,用的笾和豆都是十二套,另外还有三个登,两个簋,两个簠,八个俎,每个都有匕和箸,还有两套玉币篚,一个匏爵,一个坫,一个沙池,一个青瓷牲盘。 参与祭祀的九位神灵,每位用的笾和豆都是八套,一个簠,一个簋,一个登,一个俎,一个匏爵,一个坫,一个沙池,一套玉币篚。

内官五十四人,每人祭祀用的笾和豆都是两套,一个簋,一个簠,一个登,一个俎,一个匏爵,一个坫,一个沙池,一套玉币篚,十二种祭品各一份。中官一百五十八人,每人祭祀用的笾、豆、簋、簠、俎各一套,一个匏爵,一个坫,一个沙池,一套玉币篚,十二种祭品各一份。外官一百六十八人,每人祭祀用的笾、豆、簋、簠、俎各一套,一个匏爵,一个沙池,一套玉币篚,十二种祭品各一份。众星位三百六十个,每位用的笾、豆、簋、簠、俎各一套,一个匏爵,一个沙池,一套玉币篚,十二种祭品各一份。

这就是笾、豆、簠、簋、登、爵、篚的数量。所有笾都摆在神位左边,豆摆在右边,登、簠、簋摆在中间,俎摆在后面。所有的笾上都盖着巾,巾上画着斧头图案。

好家伙,这祭祀仪式可真讲究!首先是“酒齐”这一环节,得用上好酒。你看,最大的那个酒尊里装的是“泛齐”,另一个酒尊里装的是“醴齐”,还有那个牺尊里装的是“盎齐”,山罍里则装了三种酒。每个酒尊上面都得再放个小酒尊,这叫“上尊”。 马湩(一种酒)放在酒尊前面,倒进器皿里再盖上盖子。这些酒摆在那儿,可不是让人喝的,是为了祭祀昊天上帝。这仪式象征着酒尊里装满了“醴齐”、“沈齐”、“三酒”,每个酒尊上面都有上尊。祭祀皇地祇也一样,也是这么个流程。

接下来,祭祀皇地祇,用的酒就又不一样了。最大的酒尊里装的是“泛齐”,牺尊里装的是“醴齐”,象尊里装的是“盎齐”,山罍里装的是清酒,每个酒尊上面也都有上尊。马湩还是像刚才那样摆着。这些酒也是摆设,不喝的,是用来祭祀配帝的。 然后,祭祀五帝、日月、北极、天皇大帝,用的酒尊和酒的种类又变了,得用上好的酒,九个酒尊摆在一起,仪式感十足。

再然后,祭祀内官、中官、外官和众星,用的酒和酒尊也不一样,每个官位对应不同的酒和酒尊,而且每个酒尊上面都有上尊,一共十二个酒尊排排站。内官用的是醴齐,中官用的是沈齐,外官用的是清酒,众星用的是昔酒。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这五种祭祀用的酒尊中的上尊,必须都装满明水;山罍的上尊,必须都装满玄酒;而散尊的上尊,也必须装满明水。 这祭祀的规矩,可真繁琐!

第五,祭祀用的牲畜和祭器要齐全。祭祀昊天上帝用黑色小牛,祭祀皇地祇用黄色小牛,其他配祀的神灵也用黑色小牛,祭祀大明神用青色小牛,祭祀夜明神用白色小牛,祭祀天皇大帝用黑色小牛,祭祀北极玄冥神也用黑色小牛,每种颜色的马各一匹,鹿十八只,羊十八只,野猪十八只,兔子十二只,这些都是按照国家礼仪规定的数量。

把牲畜宰杀后分成七部分:左肩、上臂、前腿连着胁下和长胁是一部分;右肩、上臂、前腿连着胁下和长胁是一部分;右大腿、胃、腹部是一部分;脊椎连着背上的皮和短胁是一部分;胸骨、肚脐、腹部是一部分;颈椎和脊椎是一部分;马头如果冒烟了,就可以用来祭祀。牲畜的毛和血盛在豆形的器皿里,或者用青瓷盘子盛着,祭祀食物还没摆上祭台之前,这些毛血就放在祭台上,祭祀食物摆上后就把它们撤下去。

笾(bēn,一种盛放祭品的器具)里放着:鱐鱼、米糕、粉糍粑、枣子、干果、腌菜、鹿肉干、榛子、桃子、菱角、芡实、栗子。豆(dòu,一种盛放祭品的器具)里放着:芹菜酱、韭菜酱、菁菜酱、笋酱、脾脏酱、泡菜、鱼酱、猪肉酱、鹿肉酱、豆酱、肉粥。凡是用八个笾的,不用米糕、粉糍粑、菱角、栗子;凡是用八个豆的,不用脾脏酱、泡菜、兔肉酱、肉粥。如果笾和豆都用两个,笾里放鹿肉干和干枣,豆里放鹿肉酱和菁菜酱;如果笾和豆都只用一个,笾里放鹿肉干,豆里放鹿肉酱。凡是簠(fǔ,一种盛放祭品的器具)和簋(guǐ,一种盛放祭品的器具)都用两个的,簋里放黍和稷,簠里放稻和粱;如果都只用一个,簋里放稷,簠里放黍。最后把这些祭品都摆好,再献上大羹。

第六,说香祝的祭祀用品。正位上,香鼎一个,香合一个,食案一个,祝案一个,每个案子上都得有案衣,拜褥一个,盥洗用的爵和洗涤用的盆各一个,酒器(罍)一个,洗涤用的盆一个,白罗巾一条,还有亲祀用的匜两个,盘子两个。地祇的配位也一样。用的香是龙脑香和沉香。祝版,长的每块长二尺四寸,宽一尺二寸,厚三分,用楸木或柏木做。从祀的九位神,香鼎、香合、香案、绫质拜褥每样九个,拜褥的颜色要根据神位等级来定。盥洗用的爵和洗涤用的盆各两个,酒器(罍)两个,洗涤用的盆两个,巾子两条。第二等从祀也一样,盥洗用的爵和洗涤用的盆各两个,酒器(罍)两个,洗涤用的盆两个,巾子两条。第三等也一样。内壝里面,盥洗用的爵和洗涤用的盆各一个,酒器(罍)一个,洗涤用的盆一个,巾子一条。内壝外面也一样。所有的巾子,都得装在篚(盛放东西的竹器)里。从祀以下的祭祀,用的香是沉香、檀香和降真香,鼎用陶瓦做的。第二等十二次以下的祭祀,都用紫绫拜褥十二个。亲祀用的御板位一个,饮福位以及大小次的盥洗爵洗板位各一个,都是青色底子金字的。亚献、终献的饮福板位一个,黑色底子黄字的。御用的拜褥八个,亚献、终献饮福位的拜褥一个,黄色的道家坐垫和宝案两个,黄罗销金的案衣,还有水火鉴(镜子)。

第七,说烛燎。天坛上要摆放四根椽烛,都用销金的绛纱笼罩着。从天坛到内壝外,以及乐县南北通道,要摆放绛烛三百五十根,素烛四百四十根,也都用绛纱笼罩着。御位上要摆放六根椽烛,用销金的绛纱笼罩着。献官要摆放四根椽烛,此外还要准备杂用烛八百根,籸盆二百二十个,并要有架子。还要准备一车黄桑树枝,去掉树皮,捆好放在燎坛上,用来焚烧牲畜的头。

好家伙,这得多少人啊!第八天祭祀,参与的人员名单是这样的:亚献官一名,终献官一名,摄司徒一名,助奠官一名,大礼使一名,侍中二名,门下侍郎二名,礼仪使二名,殿中监二名,尚辇官二名,太仆卿二名,控马官六名,近侍官八名……

这队伍真是浩浩荡荡的! 导驾官二十四名,典宝官四名,侍仪官五名,太常卿丞八名,光禄卿丞二名,刑部尚书二名,礼部尚书二名,奉玉币官一名,定撰祝文官一名,书读祝册官二名,举祝册官二名,太史令一名,御奉爵官一名,奉匜盘官二名……

光负责祭祀用品和仪式的官员就这么多!御爵洗官二名,执巾官二名,割牲官二名,温酒官一名,太官令一名,太官丞一名,良酝令丞二名,廪牺令丞二名,纠仪御史四名,太常博士二名,郊祀令丞二名,太乐令一名,太乐丞一名,司尊罍二名,亚终献盥洗官二名……

这规模,真是前所未有!爵洗官二名,巾篚官二名,奉爵官二名,祝史四名,太祝十五名,奉礼郎四名,协律郎二名,翦烛官四名,礼直官管勾一名,礼部点视仪卫官二名,兵部清道官二名,拱卫使二名,大都兵马使二名,斋郎一百名,司天生二名,看守籸盆军官一百二十名。 这阵仗,真是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