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构,字肯堂,是东平人。他父亲王公渊,在金朝灭亡的乱世中,三个哥哥都带着家人南逃了,可他父亲却发誓要守住祖坟,躲在草丛里,任凭哥哥们怎么呼喊,就是不肯离开。最后,他保全了家业,可三个哥哥却不知去向了。
王构从小就聪明过人,气质沉稳厚重。他的学问渊博,文章典雅,二十岁不到就凭借词赋考试被选中,当上了东平行台的掌书纪。参政贾居贞一眼就看重了他,还让他教自己的儿子读书。至元十一年,他被任命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当时元朝派丞相伯颜去攻打南宋,事先下了诏书表示要劝降,让王构起草诏书呈给皇上,世祖皇帝非常高兴。南宋灭亡后,王构和李槃奉旨前往杭州,把三馆的书籍、太常寺的天章礼器和仪仗等都运回京城。他推荐的人才,个个都是当时的名士。
至元十三年秋天,王构回京朝见皇帝,被提升为应奉翰林文字,后来又升为修撰。丞相和礼霍孙由翰林学士承旨升任司徒,就请王构当他的司直。当时丞相阿合马被盗贼杀害,世祖皇帝也明白了阿合马的奸诈,于是重新启用和礼霍孙为丞相,整顿朝政,王构在这期间出了不少主意。他后来历任吏部、礼部郎中,曾经在河南审理案件,平反了不少冤假错案。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太常少卿,负责制定祭祀太庙的仪式。接着,他被提升为淮东提刑按察副使,皇帝还召见了他,亲自给他颁发任命书,并赐给他美酒相送。没多久,他又被召回朝廷,担任治书侍御史。
当时桑哥当丞相,让他和平章卜忽木一起核查燕南地区的钱粮,并催促那些欠税的人缴纳税款。他是在十一月底动身的,约定年底之前回京复命。第二年春天,他回到京城,住在卢沟驿,因为超过了规定的期限,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他跟卜忽木说:“如果我有罪,我愿意一人承担,绝不会连累您。”恰好这时桑哥死了,王构才得以免罪。后来,他奉旨出任江西的铨选官。之后他又回到翰林院,担任侍讲学士。世祖皇帝去世后,王构负责撰写皇帝的谥号和册文。
成宗皇帝登基后,他从侍讲升职成了学士,负责编纂实录。书写完毕后,他又参与中书省的政务。当时有个南方来的官员叫陈利便,建议搜刮田赋,那些当权者想照办。 王构跟平章政事何荣祖一起极力反对,据理力争,最终没让这个坏主意实行。后来,王构因为生病就回老家东平了。
过了很久,他又被任命为济南路总管。当时,一些皇亲国戚和他们的随从仗势欺人,在州县里横行霸道,老百姓都不敢吭声。王构把这些情况报告给了朝廷,那些人就被调到北方去了。他还处理了学田被牧场侵占的事情,把学田收了回来。 朝廷曾向百姓借粮,等到灾荒年景,却不停地催促还粮,王构请求把还粮期限延至来年。
武宗皇帝即位后,因为要编修国史,特意召他进京,授予他翰林学士承旨的职位。没过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王构一生侍奉过三位皇帝,对朝廷的典章制度和历史典故非常熟悉,祖宗的谥号和册文,几乎都是他起草的。朝廷每逢重大议事,都要向他咨询。他很喜欢推荐那些寒门士子,前后在省台和翰林院提拔的人,少说也有几十个,后来这些人都在朝廷担任要职,而且都很有名气。
他的儿子王士熙,官做到中书参政,死后追赠南台御史中丞;另一个儿子王士点,做到淮西廉访司佥事。他们兄弟俩都继承了父亲的文采,在仕途上也都有不错的成就。
魏初,字大初,是弘州顺圣县人。他高祖魏璠,在金贞祐三年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尚书省的令史。当时金宣宗想听听直言,魏璠第一个站出来,批评当时的将相都不是合适的人选,并且指出不应该修建德陵,他写了奏章上报,但没得到回应。后来他又上书说:“现在国家形势危急,各地都没听说有勤王救驾的,只有陇右地区地势险要,而且粮食充足,他们的统帅完颜胡斜虎也值得信赖,应该派人去和他商议大计。” 大臣们对此很不高兴,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过了几个月,胡斜虎的军队没来,机会错过了,金宣宗后悔莫及。
金将武仙的军队在五垛山停滞不前,金宣宗想派使者去看看情况,有人推荐了魏璠,于是金宣宗任命他为朝列大夫、翰林修撰,还给他配了四匹马。魏璠到了五垛山,武仙已经逃跑了,他的部下也大多散了。魏璠安抚招募他们,聚集了数千人,从这些人里挑选出有才能、勇敢的人担任将领,还给他们制作了符印,让他们自己管理军队,并上报朝廷。金宣宗认为他的处理方式很妥当。后来听说武仙率领残兵败将还在山上据守,魏璠直接前往武仙那里去劝说他。
有人在武仙面前诬陷魏璠,说他想夺取他的兵权,武仙大怒,命令士兵拔出刀剑,好像要杀掉魏璠似的,还找了个小官吏和魏璠辩论。魏璠一点也不害怕,大声说道:“即使是天子的使者,地位也在诸侯之上,将军您就算不尊重我,怎么能听信小人的谗言,想用一个小官吏来和我辩论呢!而且将军您能率领军队在山谷中作战,您的部下没有二心,都是因为您是天子的大臣,如果您都不知道尊崇天子,怎么知道您的部下不会像您一样呢?不然的话,我宁愿死,也不受此侮辱!”武仙被魏璠的气势所震慑,无法反驳。魏璠又劝说武仙继续进攻,但武仙没有答应。魏璠回朝后,金宣宗已经迁都到归德府,后来又迁到蔡州。金朝灭亡后,魏璠无家可归,就回到家乡。
庚戌年,元世祖忽必烈还在潜邸的时候,就听说了魏璠的名声,把他召到和林,询问当世大事。魏璠详细陈述了三十多条有利的建议,还推荐了六十多位名士,世祖非常高兴,后来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魏璠后来因病去世于和林,享年七十岁,朝廷赐谥号为“靖肃”。
一开始啊,他的祖父是史天泽,史天泽没有儿子,就让史天泽的孙子史初继承了家业。史初特别喜欢读书,尤其擅长《春秋》,写文章简洁明了,很有章法,还没成年就小有名气了。元世祖中统元年,朝廷刚设立中书省,就聘请史初当掾史,还兼管书记。没多久,因为祖母年纪大了,史初就辞官回家,隐居起来教书。
后来,朝廷下诏,让左丞许衡、学士窦默以及京城的很多儒生,都拿出经史里记载的前代帝王的优秀言论和善政,来挑选一些有才华的读书人。有关部门就推荐了史初。皇帝本来就非常敬重史天泽的名声,认为他像古代的正直之士一样,听说史初是史天泽的孙子后,就对他赞赏了好久,立刻授予他国史院编修官的职位,没多久又升任监察御史。史初一上任就说:“法律是治理天下的工具,御史台就是负责维护法律的部门。现在法律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各部门都没有可以遵循的准则,应该认真研究制定,然后颁布到全国。”
皇帝在上都的行宫设宴款待群臣,有大臣不能喝完大杯酒的,就免去他的冠服。史初就上书说:“我听说君主就像天,臣子就像地,君臣的礼仪,绝对不能不严肃。现在朝廷内部有太常寺、史官、起居注官,负责议定礼仪、记录言行;朝廷外部还有高丽、安南的使者来进贡,就是来看我们中国的礼仪的。我听说前几天宴请大臣的时候,仪容不整,这可不是尊崇朝廷、规范上下尊卑的做法啊。”奏疏递上去后,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还告诫侍臣们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当时襄樊城还没攻下,有人想征集民夫当兵,有人建议从大兴府开始征集。史初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要保持繁荣昌盛,建国初期,怎么能扰乱京师呢!”于是免除了在大兴府征兵的命令。史初又说:“以前的制度,常参官和各州刺史,上任三天后,就可以推荐一个人来接替自己。何况风纪官的职责和普通官员不一样,建议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员,在任一年后,可以推荐一个人来接替自己,推荐的人不合适,要受处罚。这样不仅可以磨练他们的操守,还可以为国家选拔人才。”于是就推荐了劝农副使刘宣来接替他的职位。
后来,史初出任陕西、四川按察司佥事,升任陕西、河东按察副使,又回到朝廷担任治书侍御史。他还以侍御史的身份代理御史台事务,在扬州工作,之后升任江西按察使,不久被征召回朝担任侍御史。御史台迁到建康后,史初出任中丞,最后去世,享年六十一岁。他的儿子史必复,后来当上了集贤院侍讲学士。
焦养直,字无咎,是东昌府堂邑县人,从小就以才华和器量出名。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把符宝郎改成了典瑞监,想找个有学问的人来担任这个职务。有大臣推荐了焦养直,皇帝马上召见了他。焦养直的回答让皇帝很满意,于是直接提升他为典瑞少监。
至元二十四年,他跟着皇帝去征讨乃颜。至元二十八年,皇帝赏赐给他一套宅子。焦养直经常在皇帝身边侍奉,向皇帝讲述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皇帝听得津津有味,每次都听得忘记疲倦。有一次,焦养直跟皇帝聊到汉高祖刘邦从平民百姓起家的事迹,并引用了一些他以前听过的故事,焦养直从容不迫地分析论证,皇帝听得非常开明,从此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也更加高了。
元成宗大德元年,皇帝到柳林行宫,让焦养直讲解《资治通鉴》,焦养直趁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皇帝下诏赏赐给他酒和一万七千五百贯钱。大德二年,皇帝赏赐给他金带和象牙笏板。大德三年,他升任集贤侍讲学士,并被赐予通犀带。大德七年,皇帝下令让他在宫中教导太子,焦养直尽心尽责地教导,皇帝听说后非常高兴。大德八年,他代替皇帝祭祀南海神。大德九年,他升任集贤学士。大德十一年,他升任太子谕德。元武宗至大元年,他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参与朝廷的大政方针的谋划。后来他告老还乡,去世后,朝廷追赠他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的官职,并谥号为“文靖”。
他的儿子焦德方,凭借父亲的功劳做了兴国路总管府判官。
孟攀鳞,字驾之,是山西大同府人。他曾祖父孟彦甫,因为秉公执法,担任西北路招讨司知事。曾经遇到过一百多起疑难案件,涉及到死刑,孟彦甫坚持不肯轻易判决,三天后真相大白,所有的人都无罪释放了。他祖父孟鹤和父亲孟泽民,都是金朝的进士。孟攀鳞从小就能背诵上万字的文章,还会写文章,当时被称为神童。
金朝正大七年,他考中了进士,后来官至朝散大夫、招讨使。到了元朝至元壬辰年(1262年),汴京(开封)失守,他就北归,定居在平阳。丙午年(1266年),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的详议官,于是就长期住在长安了。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他被授予翰林待制、同修国史的官职。
元朝初年,他被皇帝召见,一口气提出了七十条建议,主要内容是劝说皇帝祭祀天地,祭祀太庙,制定礼乐制度,兴办学校,实行科举考试,挑选优秀的官员治理百姓,储备粮食以供军队所需,减少不必要的赋税,停止不紧急的徭役,将百官府署统一归属于六部,所有规章制度都由中书省负责制定,这些都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的计策。世祖皇帝都非常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还经常向他请教。
后来,皇帝问他王百一和许仲平谁更优秀,孟攀鳞回答说:“王百一文采很好,可以安排在翰林院;许仲平精通经史,可以作为后辈学习的榜样。”皇帝对此非常认同。 皇帝还曾经召见他,询问宗庙和郊祀的仪式制度,孟攀鳞都能根据经典书籍一一作答。当时皇帝要举行祭祀大典,就下令让孟攀鳞与太常寺官员一起商定礼仪,孟攀鳞连夜绘制了郊祀和宗庙的图样呈献给皇帝,皇帝都亲自过目。
后来,孟攀鳞因为生病请求回乡,皇帝就让他参与陕西五路和四川行中书省的事务。他在至元四年(1267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延祐三年(1316年),追赠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资德大夫、上护军、平原郡公,谥号文定。
尚野,字文蔚,祖籍保定,后来搬到满城。他小时候就聪明过人,祖母刘氏很重视他,资助他读书。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尚野被朝廷征召,担任国史院编修官。两年后,他又兼任兴文署丞,之后外放汝州做判官,他为人清廉正直,政绩显著,多次受到监察机关的表彰。至元二十八年,他升任南阳县尹。刚上任时,官司案件堆积如山,但他处理得迅速高效,不到十天就处理完毕了。
后来,他调任怀孟河渠副使。当时朝廷派人调查民情,尚野就建议说:“治理水利有固定的方法,应该交给相关部门负责,不应该再单独设立河渠官了。”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河渠官的职位就被取消了。大德六年,他升任国子助教。当时,很多学生都要随皇帝去上都,丞相哈剌哈孙就让他在上都开设分学,教导学生,还特地给他铸造了印章。上都分学就是从他开始设立的。没多久,他又升任国子博士,他教学生先学习经史子集,然后再学习其他的文学作品。他经常对学生说:“学习没有真才实学,只追求华丽的辞藻,就像花钱买水喝,能喝到的水是有限的;但如果自己打井取水,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那时,学舍还没有建好,尚野就秘密请求御史台,从国库里拨款,大兴土木,建造学舍,以扩大教育规模。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尚野担任太子文学,对太子帮助很大。他曾经和宾客姚燧、谕德萧渼一起觐见仁宗,皇帝对他非常礼遇。至大元年,他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当时有大臣建议把国子学西序划给大都路学,皇帝已经同意了,但尚野认为国子学和府学混在一起,不符合礼制,于是这件事就搁置了。四年后,他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并兼修国史。
朝廷下令让他去吏部,试行阴补官的制度,尚野在执行中比较宽松。有人觉得他太宽容了,尚野解释说:“现在刚开始实行这个制度,希望将来的人都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廉耻,不必苛求眼前的成效。”大家这才心服口服。皇庆元年,他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他因病辞官回到满城,各地慕名而来求学的学生更多了。延祐六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等官职,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
李之绍,字伯宗,是山东平阴人,从小就聪明伶俐,跟着当地有名的李谦先生学习。他家境贫寒,就靠教书养活自己,好多学生都来他这里学习。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朝廷要修《世祖实录》,招募有名望的学者来当史官。马绍和李谦推荐了他,他就当上了将仕佐郎,在翰林国史院当编修官。
当时翰林学士姚燧想试试他的本事,就给他十多篇翰林院里需要应付的公文,让他写。李之绍提笔就写,很快就写好了,还把草稿一起交了上去。姚燧又惊又喜地说:“果然是名不虚传啊!”大德二年,他听说祖母生病了,就辞官回家。后来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编修官,然后升了将仕郎。六年后,升任应奉翰林文字;七年后,又升任太常博士。九年的时候,他母亲去世了,朝廷多次起用他,但他始终不肯接受。
至大三年,他又被任命为太常博士,然后升任承事郎。四年后,又升任承直郎、翰林待制。皇庆元年,升任国子司业。延祐三年,升任奉政大夫、国子祭酒。他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育人才上。延祐四年十二月,他又升任朝列大夫,同佥太常礼仪院事。六年后,改任翰林直学士,因为生病又回家了。七年后,他又被召回朝廷,任翰林直学士。至治二年,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三年后,他告老还乡。泰定三年八月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他儿子李勖,凭借父亲的功劳做了诸暨州同知。李之绍平时觉得自己性格比较优柔寡断,所以给自己取号“果斋”,以此来激励自己。他留下了文集,珍藏在家中。
他的父亲李师易,曾任蕲州路总管府判官;他的叔父李师简,官至中奉大夫、奎章阁侍书学士、同知经筵事。 李之绍为人孝顺继母,名声远扬,文章典雅,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