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啊,那是正一品的大衙门,管着全国的军事机密。宫里皇上的卫队,边关的军队,打仗、守卫、调兵遣将,升官加爵,所有这些事都归它管。元世祖中统四年的时候,设了两个枢密副使和一个佥书枢密事。到至元七年,又加了个同知枢密院事和一个院判。二十八年,才设了个知院,又加了个院判,还让中书省的平章政事也来参与枢密院的事务。大德十年,又扩大了规模,知院多了两个,同知多了五个,副枢密使多了五个,佥院多了五个,同佥多了三个,院判多了两个。至大三年,知院七个,同知两个,副枢密使两个,佥院一个,同佥一个,院判两个,不过把那个议事平章给撤了。延祐四年,因为要加强北方的防务,又加了个知院。五年,又加了个同知。最后,枢密院的编制确定下来了:知院六个,正一品;同知四个,正二品;副枢密使两个,从二品;佥院两个,正三品;同佥两个,正四品;院判两个,正五品;参议两个,正五品;经历两个,从五品;都事四个,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两个,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个,正九品;同管勾一个,从九品;还有文书档案之类的职员二十四个,翻译十四个,通事三个,管印章的两个,跑腿送信的十九个,写材料的两个,写蒙文材料的两个,办事员十七个,院里的医生两个。

客省使,那是从五品的小官。开始的时候,大使两个,副使两个。至元十四年,加了个大使。十六年,又加了个。二十一年,加了个副使。延祐五年,又加了个。天历元年,又加了个。最后,客省使的编制确定为:大使两个,从五品;副使两个,从六品;还有两个小吏。

断事官,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专门负责处理军队里的官司。至元元年,开始设了两个断事官。八年,又加了两个。十九年,又加了一个。二十年,又加了两个。大德十一年,又加了四个。皇庆元年,减了两个。最后,断事官的编制确定为:八个,正三品;经历一个,从七品;小吏六个,翻译一个,通事、管印章的、跑腿送信的、办事员各一个。

我跟大家说说古代的行枢密院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说,就是国家要打仗了,才会临时设立的行枢密院。规模大的战争,就简称“行院”。要是为了某个地方、某件事儿临时设立的,那就叫“某处行枢密院”,有时候也跟行省一起设立,事情办完了就撤销。

西川行枢密院,是从元朝中统四年开始设立的,一共设两个官员。主要负责四川地区的军民税收、钞票的管理,还管着鹰房的工匠和各种杂事,管辖当地的官员和各种人员,以及军官的升迁和征调等等。一开始设在成都。到了元朝至元十年,又在重庆另外设立了东川行枢密院,只设一个官员。至元十三年,两个行枢密院合并成一个,没多久又分开了。至元十六年,两川的行枢密院都撤销了。到了至元二十八年,又在成都重新设立了四川行枢密院。

江南的行枢密院情况比较复杂。元朝至元十年,撤销了河南省统军司、汉军都元帅和山东行院,设立了荆湖等路行院,设三个官员;还设立了淮西行院,设两个官员。主要负责调动军队。至元十二年,这些行院又撤销了。至元十九年,朝廷下令在扬州和岳州各设立一个行院,每个行院都设五个官员。至元二十一年,又设立了沿江行院。至元二十二年,设立了江西行院,马军驻扎在江州,步军驻扎在抚州。至元二十八年,把岳州行院迁到了鄂州,把江淮行院迁到了建康,后来江南地区的行院全部并入了行省。

甘肃行枢密院,是元朝至大四年在甘州设立的,全称是甘肃等处行枢密院,设四个官员,负责西路军队的调动。后来甘肃省丞相开始负责调动军队,所以甘肃行枢密院就撤销了。

河南行枢密院,是元朝致和元年设立的,专门负责调动军队。到天历元年的时候就撤销了。

岭北行枢密院,是元朝天历二年设立的。人员配置挺复杂的,有知院、同知、副枢、佥院、同佥、院判、经历、都事,还有蒙古的必阇赤、掾史、怯里马赤,以及知印和宣使。负责边境地区的军务,大小事情都由它裁决。

右卫,官职是正三品。元世祖中统三年,刚开始设立武卫。到了元世祖至元元年,改名为侍卫。八年后,又改成了左、右、中三卫,主要负责皇宫的守卫和护送,还兼管屯田。国家有大事,就由他们调兵遣将。至元二十年,增加了都指挥使一人和副都指挥使一人。二十一年,又增设了佥事二人。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二人和副都指挥使一人。元仁宗至大元年,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三人和副都指挥使一人。四年后,裁撤了五名都指挥使和两名副都指挥使。最后确定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二人,从七品;知事二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

右卫下面还有十五个机构:镇抚所,镇抚二人;十个行军千户所,官职都是正五品。每个行军千户所下辖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知事十员。还有一个弩军千户所,官职也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还有两个屯田左右千户所,官职也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二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 此外,还有教官二人,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他们的职责是在士兵们农耕和作战之余,教他们学习汉字,能够看懂书写文件。 一开始,教官是由枢密院选拔的,后来改由吏部负责了。

左卫,是个正三品官职。元朝至元八年,它从侍卫改名而来。主要负责皇上的安全保卫和扈从,还兼管屯田。国家要紧事,都得它来调度安排。同年,又增加了一个副指挥使。十六年,又加了一个副都指挥使。二十年,又设了个佥事。二十二年,再加一个佥事。二十四年,裁撤了一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都指挥使。到了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五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和两个佥事。至大四年,又裁撤了六个都指挥使和两个副都指挥使。最后,左卫的官职设置定下来了:两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一个照磨,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左卫下面还有十五个机构:镇抚所,有两个镇抚;十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的级别是正五品,每个所下辖: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知事十员。还有一个弩军千户所,级别也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还有两个屯田左右千户所,级别也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此外还有两个教官,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中卫,也是个正三品官职。至元八年,它也从侍卫改名而来。主要负责皇上的安全保卫和扈从,还兼管屯田营建。国家要紧事,都得它来调度安排。同年,设立了一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指挥使。二十年,又增加了一个副都指挥使。二十一年,设立了两个佥事。二十三年,又增加了一个都指挥使。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两个都指挥使和三个副使。至大元年,又增加了一个都指挥使。四年,又裁撤了三个都指挥使和三个副都指挥使。最后,中卫的官职设置定下来了:三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一个承发架阁照磨,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中卫下面也有十五个机构:镇抚所,有两个镇抚。

先说下军队编制吧,行军千户所一共十个,正五品官。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十个,副达鲁花赤十个,千户十个,副千户十个,弹压官二十个,百户二百个,还有知事十个。

然后是弩军千户所,只有一个,也是正五品。人员配置是: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弹压两个,百户十个。

还有屯田的千户所,有两个,也是正五品。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两个,千户两个,弹压两个,百户四十个。

此外,还有教官两个人,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再说说前卫,这是个正三品的大单位。元朝至元十六年,为了加强皇帝的侍卫力量,才设立了前卫和后卫。主要负责皇帝的警卫和护送,顺便也管管屯田的事儿。国家要是有大事,还得听前卫的调遣。这一年,前卫设立了都指挥使一人,副都指挥使二人。到至元十八年,又增加了两个都指挥使。至元二十年,又加了个佥事。大德十一年,又加了五个都指挥使、一个副都指挥使和三个佥事。到了至大四年,又把之前加的那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佥事给裁撤了。最后前卫的官职定下来了:都指挥使三个,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个,从三品;佥事两个,正四品;经历一个,从七品;知事两个,承发架阁照磨一个,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管印章的。前卫下面还有十七个镇抚所,每个所里都有两个镇抚官。

再说一遍行军千户所的编制,一共十个,正五品。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十个,副达鲁花赤十个,千户十个,副千户十个,弹压二十个,百户二百个。

弩军千户所,只有一个,正五品。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弹压两个,百户十个。

屯田千户所,有两个,正五品。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两个,千户两个,弹压两个,百户四十个。

最后,还有两个门尉,一个叫平则门尉,一个叫顺承门尉。教官两个人,一个教蒙古字,一个教儒学。

后卫,是正三品官职。元朝至元十六年才设立的,主要负责皇帝的警卫和护送,还管着军营和屯田的事儿。国家要紧的时候,后卫就负责调兵遣将。刚开始,后卫设有两个都指挥使和两个副都指挥使,后来又加了一个副都指挥使。至元十八年,又增加了两个都指挥使。至元二十年,又设了两个佥事。到了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五个都指挥使、一个副都指挥使和两个佥事。至大四年,又裁撤了五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和两个佥事。最后,后卫的官职设置稳定下来:三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一个照磨(都是从八品),七个令史,两个译史,一个知印,两个通事。

后卫下面还有十四个部门:镇抚所,有两个镇抚;十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的级别是正五品,每个所下辖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一个弩军千户所,级别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一个屯田千户所,级别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还有两个教官,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也是正三品,主要负责修缮城墙和宫殿,以及京师内外的大小工程,还兼管大都的屯田。至元二十六年,枢密院把六卫的六千人,大都屯田的三千人,近路迤南万户府的一千人,一共一万人,编成武卫,设了五个官职。元贞年间和大德年间,又陆续增加了四个都指挥使。至大三年,又裁撤了四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都指挥使。最后,武卫的官职设置也稳定下来了: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都是从八品),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武卫下面有十五个部门:镇抚所,有两个镇抚。

行军千户所,一共七个,正五品官。每个所里都有七个达鲁花赤,七个副达鲁花赤,七个千户,七个副千户,一百四十个百户,十四个弹压。

屯田千户所呢,一共六个,也是正五品官。每个所里只有一个达鲁花赤,六个千户,六十个百户,六个弹压。

此外,还有教官两个人,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主要负责在居庸关南、北口一带驻军,巡逻,抓盗贼。 他们管辖着三千六百九十三名钦察和阿速护军,驻扎在东西两侧四十三处地方。 皇庆元年的时候,隆镇万户府升格成了隆镇卫,又增设了三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 延祐二年,哈儿鲁军千户所也并入了东卫。 延祐四年,又设立了一个色目经历。到了至治二年,又设立了一个爱马知事。后来,隆镇卫的官职设置就固定下来了:三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从八品),一个承发兼照磨(从八品),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 隆镇卫下属还有十二个机构:

镇抚所,有两个镇抚。

北口千户所,正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七个百户,设在上都路龙庆州东口。

南口千户所,正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百户,一个弹压,设在大都路昌平县居庸关。

白羊口千户所,正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两个百户,一个弹压,设在大都路昌平县东口。

碑楼口千户所,正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百户,一个弹压,设在应州金城县东口。

古北口千户所,正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设在檀州北面东口。

迁民镇千户所,官职是正五品。这地方的领导班子呢,就那么几个人: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外加一个弹压。办公地点设在大宁路东边入口处。

黄花镇千户所,也是正五品。领导班子配置和迁民镇千户所一样,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只不过办公地点在昌平县的东边入口。

芦儿岭千户所,官职也是正五品。领导班子配置还是一样,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办公地点在昌平县本地。

太和岭千户所,同样是正五品。领导班子配置还是老样子,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办公地点设在大同路昌邑县的关隘处。

紫荆关千户所,也是正五品。领导班子配置和前面几个一样,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办公地点在易州易县的关隘处。

隆镇千户所,官职也是正五品。这个所的领导班子稍微有点不一样,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百户有八个,弹压一个。办公地点设在龙庆州北边的关口。

左右翼屯田万户府有两个,官职是正从三品。这两个府分别管理斡端、别十八里回还的汉军,还有大名、卫辉新归附的军队,以及东边所有的回军,主要负责屯田。这两个府是至元二十六年设立的。延祐五年,它们归属詹事院,后来又并入卫率府,之后又改隶属于枢密院。这两个万户府,每个府都设有达鲁花赤各一人,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一人,以及五名令史,还有两个镇抚作为属官。

千户所一共八个,每个所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五十九个百户,十六个弹压。

另外还有四个千户所,每个所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五十二个百户,八个弹压。

左卫率府的级别是正三品。元至大元年,从江南行省万户府抽调精锐的汉军,组建了东宫卫军,设立了左卫率府,府里一共设了十一个官职。到了延祐四年,先改名叫忠翊府,后来又改成御临亲军指挥司,因为“御临”不是传统的名称,所以又改成了羽林卫。六年后,又重新归属东宫,名字又改回左卫率府了。 最终,左卫率府的设置是:三个正三品率使,两个从三品副使,两个正四品佥事,一个从七品经历,一个从八品知事,一个从八品照磨,七个令史,以及两个译史、两个通事和两个知印。 左卫率府下辖十五个机构:一个镇抚所,里面有两个镇抚;十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的级别是正五品,每个所都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十人,副千户十人,百户二百人,弹压十人;一个弩军千户所,级别也是正五品,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十人,弹压一人;三个屯田千户所,级别也是正五品,每个所都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六十人,弹压一人;此外还有三个教官,分别教授蒙古文字、儒学和阴阳术。

右卫率府的级别也是正三品。延祐五年,把速怯那儿万户府、迤东女直两万户府和右翼屯田万户府的兵力合并,组成了右卫率府,一开始设了十二个官职。后来确定下来的设置是:两个正三品率使,两个从三品副使,两个正四品佥事,两个从七品经历,两个从八品知事,一个从八品照磨,七个令史,以及两个译史、两个通事和两个知印。右卫率府下辖七个机构:一个镇抚所,里面有两个镇抚;五个千户所,每个所设有千户五人,百户四十五人,弹压二人;还有一个教官,教授儒学。 你看这左卫率府和右卫率府的编制,规模还真不小呢!

咱先说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元朝至元二十四年,把四万户奥鲁赤改成了这个蒙古军都万户府,府里设四个府官,四个奥鲁官。到了元朝大德七年之后,又改名叫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后来,延祐五年的时候,奥鲁官和副镇抚这些官职都取消了,就剩下这些:一个都万户,正三品;一个副都万户,从三品;一个经历,从七品;一个知事,一个管案卷的,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翻译,一个通事。下面还管着两个镇抚。

接下来是八撒儿万户府,这府里就简单多了:一个万户,一个副万户,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管案卷的,还有一个镇抚。

再说说下面的千户所,一共十个翼,每个翼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七个百户,还有一个弹压。

札忽儿台万户府,这府里有个万户,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管案卷的,还有一个镇抚。 下面管着七个千户所,每个翼里都有一个千户,四个百户,一个弹压。

脱烈都万户府,这府里设有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卷的和镇抚各一人。 下面有九个千户所,每个翼里都有一个千户,七个百户,一个弹压。

和尚万户府,这府里也有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卷的和镇抚各一人。 下面有六个千户所,四个达鲁花赤,六个千户,四个副千户,四十七个百户,六个弹压。

最后,还有个炮手千户所,只有一个翼,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还有一个哨马千户所,只有一个翼,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两个弹压,九个百户,还有两个奥鲁官。

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还兼管着潮河和苏沽两条河的屯田,给军队提供粮食和物资。元朝至元九年的时候,刚开始设立阿速拔都达鲁花赤,还配了一些下属官员。到了至元二十三年,正式改名叫阿速之军。到了至大二年,又改成了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设置了三个达鲁花赤、三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四年后,把三个达鲁花赤减成一个。最后,人员配置确定下来了:一个达鲁花赤(正三品),三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一个承发架阁照磨(从八品),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还有两个镇抚。 这个衙门下面还有五个部门:

行军千户所,有七个千户,九个百户。

把门千户所,有两个千户,五个百户,还有一个门尉。

本投下达鲁花赤所,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长官,一个副长官。

庐江县达鲁花赤所,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主簿。

还有一个教官,也就是儒学教授。

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和右阿速卫的地位、职权都一样。至元九年,刚开始设立阿速拔都达鲁花赤,还配了一些下属官员。到了至元二十三年,正式改名叫阿速之军。到了至大二年,改成了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设置了两个达鲁花赤、六个都指挥使、四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四年后,裁撤了一个达鲁花赤和三个都指挥使。最后,人员配置确定下来了:一个达鲁花赤,三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两个经历,两个知事,一个照磨,两个镇抚。这个衙门下面还有四个部门:

本投下达鲁花赤所,有两个达鲁花赤,两个长官。

镇巢县达鲁花赤所,有两个达鲁花赤,一个主簿。

围宿把门千户所,这个部门比较大,一共十三翼,有二十六个千户,一百三十个百户,还有十三个人负责弹压(维持秩序)。

还有一个教官,也就是儒学教授。

一开始,回回炮手,也就是负责火炮的工匠们,他们的机构隶属于万户府,府主是正三品大员。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专门设立了炮手总管府。到至元十八年,又升级成了都元帅府。到了至元二十二年,又改回万户府。后来,万户府的编制固定下来了,包括达鲁花赤一人,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还有经历、知事、负责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各一人,令史四人,翻译官一人,以及镇抚官二人。

千户所呢,分三个翼,每个翼都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副千户一人,百户三十二人,以及弹压官三人。

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也是正三品衙门。它负责统领河西地区的三千军队,随时准备出征。至元十八年才刚设立,一开始只有都指挥使二人,副都指挥使二人。到至元二十二年,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一人和佥事一人。大德五年,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二人。至大元年,又增设了一名都指挥使。四年后,又裁撤了三名都指挥使和一名副都指挥使。最后,编制确定下来: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令史七人,通事、翻译官、掌印官各一人,镇抚官二人,奥鲁官正副各一人。

千户所分九个翼,每个翼都有正千户一人,副千户一人,百户七十五人,弹压官一人,奥鲁官正副各一人。

还有三个城门守卫,分别是建德门、和义门、肃清门,每个门各有一位门尉。此外,还有教官二人,一位教授儒学,一位教授蒙古文字。

贵赤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也是正三品衙门。至元二十四年设立,最初设有都指挥使二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至元二十九年,又增设了一名达鲁花赤。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达鲁花赤一人、都指挥使四人、副都指挥使一人。至大元年,又裁撤了一名达鲁花赤、四名都指挥使和三名副都指挥使。最后,编制确定下来: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都指挥使二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二人(从七品),知事二人,照磨一人,令史七人,掌印官一人,通事、翻译官各一人,镇抚官二人。

首先,咱们说说千户所的编制。一个千户所下辖八个翼,每个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十六个千户,八十个百户,八个弹压,还有两个门尉。 这官职设置,等级分明,井然有序啊。

接下来是延安屯田打捕总管府,这可是个从三品的衙门!主要管辖的是那些在延安定居的良民户,还有从兀里吉思田地迁来的蒙古人户。这个府是至元十八年才设立的,里面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还有经历和知事各一人,下属还有十二个打捕屯田官。

再看看大宁海阳等处的屯田打捕所,这官职品级是七品,主要负责北京、平滦等路定居的良民和不兰奚等户。至元二十二年,这里升格为总管府,到元贞元年又改回打捕所了。 打捕所里设有达鲁花赤一人,长官一人,还有教官、蒙古字教授和儒学教授各一人。

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个正三品的衙门!至元二十九年,它下面设立了屯田府。大德十一年,因为军队人数增加,改名为大同等处指挥使司。至大四年,它归属徽政院管辖。延祐元年,又改名为中都威卫使司,继续隶属徽政院,没多久又改回枢密院管辖。到了至治元年,才最终定名为忠翊侍卫。 最后,这个衙门里设有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二人(从七品),知事二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以及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镇抚二人。

然后是行军千户所,它下辖十个翼,人员配置也比较多: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百户二百六十员,弹压二十员。

弩军千户所就小多了,只有一个翼,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十员,弹压十员。

最后是屯田左右手千户所,它有两个翼,达鲁花赤二人,千户二人,百户四十员,弹压四员。 这些机构和人员设置,充分展现了元朝时期军事和行政管理的复杂性。

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官儿,元贞元年才刚设立,当时一共就十一个官儿。到了大德十一年,又加了两个都指挥使,后来又加了三个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到了至大四年,又裁撤了五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最后,这个机构的设置就稳定下来了: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都指挥使两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人,从三品;佥事两人,正四品;经历两人,从七品;知事两人,承发架阁兼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通事、一个译史、一个知印,以及两个镇抚。

行军千户所,下辖十三位千户,二十九位百户。

把门千户所呢,有两个千户,八个百户,还有一个门尉。

教官方面,就一个儒学教授。

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也是正三品。至治二年的时候,因为把两百户亦乞列思人,还有三千户收容的蒙古子女,以及两千户清州匠人和两千户屯田汉军,都放在一起,就成立了宗仁卫来管辖他们。这个机构的设置是: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人,从三品;佥事两人,正四品;经历两人,从七品;知事两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两个知印,两个怯里马赤,两个译史,以及两个镇抚。

蒙古军千户所,分成了十个翼,一共二十个千户,一百个百户,还有十个弹压。

屯田千户所,有四个千户,四十个百户,四个弹压。

教官方面,有两个,一个教儒学的,一个教蒙古文的。

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那是正儿八经的从二品衙门,主要负责管辖各个路子里的军队和百姓,征收赋税,调兵遣将,所有军务都归它管。元朝至元二十一年的时候,把原来的统军司都元帅府给撤了,改成了蒙古军都万户府。到了大德七年,又改名叫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延祐五年的时候又给撤了。后来天历二年,又重新设立了大都督府。

这大都督府的官职设置是这样的:大都督三个,都是从二品;然后有个同知,从三品;再有个副使,从四品;还有个经历,从六品;都事两个,从七品;承发兼照磨一个,正八品;令史八个,译史、通事、知印各两个,宣使五个,典吏三个,镇抚两个。 这官职多着呢,看着就头大。

左手万户府这边,有万户一个,副万户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管案子的一个,镇抚一个。千户九翼,一共十一员千户,七十四员百户,弹压十一员。右手万户府呢,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子的、镇抚各一个。千户九翼,一共九个千户,六十三個百户,弹压九个。拔都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子的、镇抚各一个,千户六翼,一共七个千户,四十一员百户,弹压五个。哈答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子的、镇抚各一个,千户八翼,一共八个千户,二十四员百户,弹压八个。

蒙古回回水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子的各一个,镇抚两个。千户八翼,达鲁花赤两个,千户六个,百户四十六个,弹压九个。最后是玘都哥万户府,一开始是归属于都府七千户翼的,延祐三年枢密院上奏后,才单独设立的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子的各一个,镇抚两个。 这机构设置,真是变来变去,让人眼花缭乱啊!

你看这官职设置,真是复杂!首先是千户所的编制:一个千户所下辖七个翼,每个翼里都有一个千户,九个百户,还有三十五个什长(弹压),规模不小啊!

另一个千户所,哈必赤千户翼,规模就小多了,只有一个千户,四个百户,一个什长,直接隶属于大都督府。再看洪泽屯田千户赵国宏的千户所,这可是个大户,除了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这些,还有十四个百户,两个什长,也归大都督府管。

咱们再说说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元至元十八年,它从蒙古侍卫总管府改制而来,仿照五军都督府的模式,设置了十二个官职,其中还有两个奥鲁官。后来大德七年,改名为左翼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祐五年,奥鲁官被撤销了。最后,这个衙门的官职定下来了:都指挥使三个,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个,从三品;佥事两个,正四品;经历两个,从七品;知事两个,承发架阁兼照磨一个,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两个典吏,两个镇抚。

然后是千户所的设置,七个翼,每个翼都有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什长(弹压),以及六十二个百户。 此外,还有两个教官,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的设置和左翊差不多,品级也一样。也是至元十八年改制,仿照五军都督府的模式,设官十二员,其中也有两个奥鲁官。大德七年改名,延祐五年撤销奥鲁官。最后官职设置和左翊一样:都指挥使三个,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个,从三品;佥事两个,正四品;经历两个,从七品;知事两个,承发架阁兼照磨一个,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两个典吏,两个镇抚。

最后,再看看规模最大的千户所,它有十二个翼,每个翼都有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什长(弹压),以及十九个百户。 这规模,真是相当庞大啊!

教官队伍里,有教蒙古文的老师,还有教儒家经典的老师。

接下来说下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的编制,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管辖着上都路所有元朝籍贯的士兵,还兼管奥鲁的事务。至元十六年,成立了虎贲军,一开始只设了两个官职。十七年,又增设了两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都指挥使,后来又加了一个副都指挥使。到了元贞元年,虎贲军改名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元贞十一年,又增加了六个都指挥使。至大四年,裁撤了九个都指挥使。最后,这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的官职设置确定下来了:都指挥使三个,都是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个,从三品;佥事两个,正四品;经历一个,从七品;知事、照磨兼承发各一个,都是从八品;令史七个;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个;典吏两个;镇抚两个;都目一个。

撒的赤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百户二十个,弹压两个。

不花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百户二十二个,弹压两个。

脱脱木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百户二十八个,弹压两个。

大忽都鲁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百户二十四个,弹压两个。

杨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百户二十二个,弹压两个。

迷里火者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百户二十个,弹压两个。

大都督府,那是正二品的大衙门,管着左右钦察两卫、龙翊侍卫,还有东路蒙古军元帅府、东路蒙古军万户府、哈剌鲁万户府,权力很大。天历二年的时候,才刚成立钦察亲军都督府,一开始只是从二品,后来才升格为大都督府。府里官职设置也挺复杂,有正二品的大都督三个,正三品的同知两个,从三品的副都督三个,正四品的佥都督事两个,从六品的经历两个,从七品的都事两个,正八品的管勾和照磨各一个,还有八个令史,两个蒙古必阇赤,两个怯里马赤,两个知印,六个宣使。

右钦察卫,那是正三品的衙门。至元二十三年,按照河西等卫的模式,才设立了钦察卫,当时只有十个官职。到了至治二年,又分成了左右两卫。天历二年,右钦察卫被划归到大都督府管辖。具体官职设置是:正三品的达鲁花赤一个,正三品的都指挥两个,从三品的副使两个,正四品的佥事两个,从七品的经历两个,从八品的知事和照磨各两个,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以及一个镇抚。

除了这些,还有十八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三十六个千户,一百八十个百户,十八个弹压。另外还有两个屯田千户所,每个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两个千户,二十个百户,两个弹压。还有两个门尉。至大四年才设立儒学教授一个,延祐四年才设立蒙古字教授一个。

左钦察卫,也是正三品。至治二年,按照阿速卫的模式,分成了两卫,当时也只有十个官职。天历二年,左钦察卫也划归到大都督府管辖。卫里的官职有:正三品的都指挥使三个,从三品的副都指挥两个,正四品的佥事两个,从七品的经历两个,从八品的知事两个,从八品的照磨一个,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还有两个镇抚。最后,还有十个行军千户所,十个千户,八十二个百户,九个弹压,四个奥鲁官。

首先,咱们说说守城方面的机构设置。守城千户所那边呢,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九个百户,还有一个弹压官。屯田千户所那边差不多,也是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十个百户,外加一个弹压官。此外,还有个教官和一个儒学教授。

接下来是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个高级部门,正三品!它是在天历元年才成立的,一开始只有十四个官职。到了第二年,又加了个爱马知事,还把左钦察卫唐吉失九千户划归到这个部门。最后,这个部门的编制确定下来了:三个正三品的都指挥使,两个从三品的副都指挥使,两个正四品的佥事,一个从七品的经历,两个从八品的知事,一个从八品的照磨,七个令史,两个译史,两个怯里马赤,两个知印,还有两个镇抚。

行军千户所的规模就大了,有九个翼,每个翼都有一个达鲁花赤,六个千户,一个副千户,四十五个百户,五个弹压官。屯田钦察千户所那边,规模相对小一些,只有一个翼,但也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二十二个百户,两个弹压官。教官方面,有两个,一个教蒙古文字,一个教儒学。

最后,咱们说说哈剌鲁万户府。这个府主要负责守卫宫门之类的,是在至元二十四年才成立的,当时招募了哈剌鲁地区的士兵组建而成。后来,它被调到襄阳,又参加了征讨交趾的战争,大德二年在南阳设立机构,天历二年才正式归属大都督府。它的编制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负责案卷的官员,一个镇抚,一个吏目。

最后,还有一些千户所,规模比较小,三个翼,三个千户,九个百户,三个弹压官。

御史台啊,那是从一品的大衙门。一开始,御史大夫俩,都是从一品;中丞也俩,正二品;侍御史俩,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也俩,正三品,主要负责监督百官的德行和政务的好坏。元世祖至元五年才正式设立御史台和这些官职,一共就七个人。那时候御史大夫是 从二品,中丞是 从三品,侍御史是 从五品,治书侍御史是 从六品,典事是 从七品,还有两个检法和一个狱丞。过了两年,至元七年,把典事改名叫都事。再后来,至元十九年,把检法和狱丞给撤了。至元二十一年,御史大夫升到从一品,中丞升到正三品,侍御史升到正五品,治书侍御史升到正六品。至元二十七年,御史大夫以下的官职都升了一级,还新设了一个蒙古经历。到了元武宗大德十一年,中丞升到正二品,侍御史升到从二品,治书侍御史升到正三品。到了元仁宗皇庆元年,中丞的人数增加到三个,两年后又减掉一个。至治二年,御史大夫只剩一个了。最后,御史台的编制确定下来:御史大夫两个,中丞两个,侍御史两个,治书侍御史两个,品级跟前面说的那些一样;另外还有个从五品的经历,两个正七品的都事,一个正八品的照磨,一个正八品的承发管勾兼狱丞,一个正九品的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十五个掾史,四个译史,两个知印,两个通事,十个宣使,两个台医,两个蒙古书写,六个典吏,两个库子。

御史台下面还有两个机构:一个是殿中司,殿中侍御史两个,正四品。这个机构是至元五年设立的,一开始是正七品,后来升到了正四品。主要工作是在大朝会的时候,监督百官的仪容和站位,要是有人违规了就处罚;还有就是监督京城的官员,如果请假超过三天没汇报的,也要追究责任;大臣进宫面圣的时候,殿中司的人也要跟着进去,要是有些大臣不该知道的事,他们就要想办法让大臣避开。殿中司里还有四个知班,一个通事,一个译史。

另一个是察院,正七品,下设监察御史三十二员,主要负责收集情报,进行弹劾。至元五年,察院刚开始只有十一个御史,都是汉人。八年后增加了六个。十九年又增加了十六个,这时候开始用蒙古人了。至元二十二年,又增加了两个南方儒生。察院还有三十二个书吏。

话说,江南地区呢,也设立了御史台的分支机构,官职级别跟中央御史台一样。元朝至元十四年,江南行御史台先是在扬州成立,后来又搬到了杭州,再后来又搬到了江州。到了至元二十三年,才最终搬到了建康(今南京),负责监督管理东南各省,统领各地的宪司,地位相当于中央御史台的分支机构。一开始,江南行御史台只设有大夫、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各一人,管辖着淮东、淮西、湖北、浙东、浙西、江东、江西、湖南这八个地区的提刑按察司。

至元十五年,又增加了江南湖北、岭南广西、福建广东这三道;至元二十三年,淮东、淮西、山南这三道又划归中央御史台管辖了。到了至元三十年,又增加了海北海南一道。到了元朝大德元年,正式确定了江南行御史台的机构设置,共有九个官员,负责监察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管辖江东、江西、浙东、浙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这十个地区的提刑按察司。具体来说,设有: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经历一人,都事二人,照磨一人,架阁库管勾一人,承发管勾兼狱丞一人,还有令史十六人,译史四人,回回掾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库子、台医人数则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再说说察院,它的级别和中央的察院一样。至元十四年,设立了十个监察御史和十个书吏。至元二十三年,又增加了十四个蒙古御史和十四个书吏,同时又增加了四个汉人御史和四个书吏。最后,察院的编制确定为:御史二十八人,书吏二十八人。

话说啊,以前陕西各地的巡视机构,叫行御史台,官职级别跟中央的御史台一样。一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才在云南设立了行御史台,不过当时官吏就只有四个。

到了元成宗大德元年,云南的行御史台被搬到了京兆府(就是现在的西安),改名叫陕西行御史台,而云南那边呢,就改成了廉访司。到了元仁宗延祐元年,陕西行御史台给撤销了。结果没过两年,延祐二年又重新设立了,管辖着汉中、陇北、四川、云南这四个地方。这回的编制可不少,设有:大夫一人,御史中丞二人,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经历一人,都事二人,照磨一人,架阁库管勾一人,承发司管勾兼狱丞一人,掾史十二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一人,通事二人,知印一人,宣使十人,典吏五人,库子二人。

另外还有一个察院,级别跟中央的察院一样。察院里头有监察御史二十人,还有书吏二十人。

元朝初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设立了提刑按察司,一共分了四道:山东东西道、河东陕西道、山北东西道、河北河南道。这就像现在设立的几个大区,负责管理好几个省份一样。

到了元朝六年,提刑按察司除了监督,还多了一项工作:劝农,也就是鼓励农业生产。八年后,又增加了河东山西道和陕西四川道,十二年又分出了燕南河北道。到了十三年,为了精简机构,把按察司给撤了,不过十四年又重新设立,而且还增加了八道:江北淮东道、淮西江北道、山南江北道、浙东海右道、江南浙西道、江东建康道、江西湖东道、岭北湖南道。这就像政府机构改革,一会儿合并,一会儿又扩编一样,变化挺大的。

元朝十五年,又增加了三道:江南湖北道、岭南广西道、福建广东道。十九年,又加了个西蜀四川道;二十年,又加了个海北广东道,还把福建广东道改名叫福建闽海道。云南七路也设立了云南道,女真地区设立了海西辽东道。这会儿,机构设置真是越来越复杂了。

二十三年,淮东、淮西、山南三道被划归到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二十四年,又增加了河西陇右道,但同年云南道被撤销了。二十五年,海西辽东道也被撤销了。二十七年,在云南按察司管辖的地方,设立了云南行御史台。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名叫肃政廉访司。

大德元年,云南行台搬到了陕西,云南道又重新设立了。三十年,又增加了海北海南道,之后就稳定下来了,一共二十二道。每个道都有廉访使、副使、佥事、经历、知事、照磨兼管勾等官员,以及一些文书人员。

内道八道,都归属于中央御史台管辖:山东东西道(济南路置司)、河东山西道(冀宁路置司)、燕南河北道(真定路置司)、江北河南道(汴梁路置司)、山南江北道(中兴路置司)、淮西江北道(庐州路置司)、江北淮东道(杨州路置司)、山北辽东道(大宁路置司)。

江南十道,则归属于江南行台管辖:江东建康道(宁国路置司)、江西湖东道(龙兴路置司)、江南浙西道(杭州路置司)、浙东海右道(婺州路置司)。

话说当年,管辖区域划分得可细致了!江南湖北那一块儿,归武昌路管。

“江南湖北道,武昌路置司。” 岭北湖南地区呢,归天临路管。岭南广西那边,静江府说了算。

“岭北湖南道,天临路置司。岭南广西道,静江府置司。” 海北广东,广州路负责。海北海南,雷州路管辖。福建那一带,闽海道,福州路说了算。

“海北广东道,广州路置司。海北海南道,雷州路置司。福建闽海道,福州路置司。” 陕西呢,更复杂,分了好几块,都归陕西行台管。

陕西的汉中地区,由凤翔府负责。河西陇北地区,甘州路管辖。西蜀四川地区,成都路负责。云南各路,都归中庆路管。

“陕西四道,隶陕西行台:陕西汉中道,凤翔府置司。河西陇北道,甘州路置司。西蜀四川道,成都路置司。云南诸路道,中庆路置司。” 你看,这行政区域划分得,真是条条框框,井井有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