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谦,字受益,是山东东阿人。他爷爷李元,以医术高明而闻名。他爸爸李唐佐,性格比较安逸,不喜欢做官。李谦从小就表现出成熟稳重的样子,开始上学后,每天能写几千字,写文章也很有天赋,和徐世隆、孟祺、阎复齐名,而且李谦在他们之中是最厉害的。

后来他当上了东平府的教授,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听课。之后官职也一步步升迁,做到万户府经历,又再次回到东平府当教授。那时候,教授是没有俸禄的,郡里要向教书先生收取一百两银子作为学生的学费,李谦就推辞说:“我家境还不算太差,怎么能收学生的钱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呢!”

翰林学士王磐听说李谦的名气很大,就把他召进宫里,当了应奉翰林文字,当时很多朝廷的文书、诏令,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至元十五年,李谦升任待制,跟随皇帝去上都,皇上还赏赐给他银壶和藤枕。至元十八年,他又升任直学士,当了太子的左谕德,在东宫侍奉裕宗皇帝。他向裕宗皇帝提出了十条建议:一是端正心性,二是和睦家庭,三是崇尚节俭,四是敢于直言进谏,五是减少战争,六是亲近贤才,七是重视文化,八是完善法律,九是端正名分,十是革除弊政。裕宗皇帝去世后,世祖皇帝又让他去潜邸辅佐成宗皇帝,李谦走到哪儿,世祖皇帝就让他跟到哪儿。

后来李谦升任侍读学士。世祖皇帝非常器重他,曾经让他在便殿坐下,和群臣一起喝酒。世祖皇帝说:“听说你平时不喝酒,但是你能为了朕勉强喝一杯吗?”于是赏赐给他一杯葡萄美酒,说:“这酒很烈,恐怕你受不了。”然后还让三个近侍扶着他出去。至元二十六年,因为腿脚有毛病,李谦就辞官回家了。

公元1294年,元成宗皇帝登基,立马派人把我爷爷(耶律楚材)从老家请到上都。见面后,皇帝关切地说:“我知道你身体不好,但是京城离你家也不远,而且这里名医众多,肯定能治好你的病。你应该来帮我治理国家大事,我不会让你太劳累的。” 然后,爷爷就被提升为学士了。

元贞年间,爷爷因为身体抱恙,就请求回老家休养了。到了大德六年,皇帝又召他回朝,担任翰林承旨。当时爷爷已经71岁高龄了,他再次请求退休。过了九年,皇帝又把他召回。至大元年,皇帝给他发放了半额俸禄。仁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征召爷爷担任太子少傅,但爷爷都坚决推辞了。

仁宗皇帝登基后,召集了十六位大臣,爷爷排在第一位。 尽管身体抱恙,爷爷还是强撑着去见皇帝,并上书提出了九条建议,大意是:要端正百官的品行,推崇孝道来治理天下,选拔贤能的人担任辅佐大臣,广泛听取民意,了解民情,体恤贫苦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颁布法令,让百姓不犯法,加强军事训练,居安思危。 至于整顿纲纪,查处内外贪污腐败,监察御史等官员,更要选拔那些品德高尚、深明大义、不拘泥于细枝末节的人来担任。

皇帝非常赞赏爷爷的建议,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之后,爷爷被提升为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再次退休。皇帝还赏赐给他一百五十两银子,以及金织品和丝绸各三匹。 最后,爷爷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爷爷的文章风格醇厚,古朴典雅,不追求华丽辞藻,很多学者都以他为榜样,尊称他为野斋先生。他的儿子耶律偘,官至大名路总管。

徐世隆,字威卿,是陈州西华县人。年轻的时候,就考中了金朝正大四年(1227年)的进士,被任命为县令。他爸爸告诫他:“你年纪轻轻,学问还没到家,别急着做官,应该多读书,多了解历史,增长见识,等到三十岁再做官也不晚。” 徐世隆听了爸爸的话,就辞去了官职,更加努力学习。

到了壬辰年(1232年),他父亲去世了。癸巳年(1233年),徐世隆带着母亲渡过黄河,到了北方。当时严实招他到东平府幕府工作,让他担任书记。徐世隆劝说严实多收留贫寒的士人,一时间很多有名望的人都投奔到严实手下。

后来宪宗皇帝即位,想让他去燕京做负责税收的官员,徐世隆坚决拒绝了。到了壬子年(1242年),元世祖忽必烈还在藩邸的时候,在日月山召见了他。当时忽必烈正计划征讨云南,就向徐世隆询问意见。徐世隆回答说:“孟子说过:‘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做君主的人,如果不嗜杀,天下就可以安定,更何况小小的西南夷呢!” 忽必烈说:“你说得对,我的事情能成功了。” 当时金朝太常寺有歌舞乐队,世祖派人去取来观看,就让徐世隆负责这件事。

看完之后,世祖想留下徐世隆,但是徐世隆因为母亲年迈而辞谢了。严实的儿子严忠济,后来又聘请徐世隆担任东平行台经历,于是徐世隆更加尽力协助严忠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1264年,张世隆被任命为燕京等路宣抚使,他把改善民生、安定社会风气作为首要任务。中书省下令各路要供应禁卫军几万匹瘦弱的马匹,以及相应的草料和马具,提前做好准备。张世隆说:“国马都在北方放牧,往年都没在南方喂养过。皇上刚刚登基,京畿地区是根本之地,这种劳民伤财的事,肯定不会做。那些马肯定不会送来。”官员说:“这是军需物资啊,责任重大啊!”张世隆说:“责任由我来承担。”于是他根本没做准备,结果马匹果然没来。关于沧州的盐课,前任官员的收成达不到指标,张世隆仔细核查后,增加了收入,朝廷赏赐了他三十两银子。

1265年,张世隆调任顺天府,那一年闹饥荒,他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救活了很多人。1266年,宣抚司撤销,张世隆回到东平,他请求增加宫县的大型祭祀乐舞,并让老工匠教授,为大型祭祀做准备,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张世隆被任命为太常卿,负责此事,还兼任本路学校提举。1267年,忽必烈问他尧舜禹汤的为君之道,张世隆根据《尚书》中记载的帝王事迹来回答,忽必烈很高兴地说:“你直接给我讲解解读,我听着。”书写完成后,忽必烈命令翰林承旨安藏翻译成文字呈交上来。

1268年,张世隆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兼任太常卿,朝廷的大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才能决定,很多诏令和典籍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张世隆上奏说:“陛下统治中国,就应该执行中国的事务。最重要的事,首先是祭祀,祭祀就必须有庙宇。”于是他画了图纸呈上,请求朝廷下令有关部门按时兴建。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一年多后庙宇建成。于是迎来了祖宗的神位,供奉在太室,隆重的祭祀大典完成了。忽必烈很高兴,赏赐了很多东西。不久,张世隆又兼任户部侍郎,奉旨商议设立三省,最终确定了内外官制的等级制度。当时朝廷的礼仪制度还没有建立,张世隆上奏说:“现在天下归一,万国来朝,朝廷的礼仪不能不庄重,应该制定百官朝会仪节。”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1274年,张世隆升任吏部尚书,他认为铨选没有可以遵循的法规,于是撰写了《选曹八议》。

他九年的时候,请求外放做官,被授予虎符,担任东昌路总管。到了东昌之后,他一心用德行来感化下属,从不用鞭子打人,官员们都不敢欺瞒他,百姓也都很服从他,一年之后政绩就出来了,当地老百姓都称赞他。

十四年,他升任山东提刑按察使。当时发生了一起妖言惑众的案件,相关部门抓捕了数百人。世隆大人仔细审查,发现其中大部分都是冤枉的,放了十八九的人。

十五年,他调任淮东。宋朝将领许琼的家童告发许琼藏匿了官库的钱财,有关部门就抓了他的妻子儿女来逼问。世隆说:“许琼藏匿的是以前的宋朝的财物,怎么能和现在盗窃官财的人同等论处呢?”他的同僚们不同意,只有世隆一个人上书据理力争,行台采纳了他的意见,把许琼的家人给放了。 碰上朝廷要征讨日本的时候,世隆上书劝谏,言语非常恳切,但是当权的人没把他的话上报给皇帝。后来皇帝自己明白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十七年,朝廷召他进京做翰林学士,又召他做集贤学士,他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了。世隆仪表堂堂,胸襟开阔,为人慈祥和蔼,别人得罪了他,他也不生气。他喜欢接待宾客,乐于施舍。他通晓前代典故,尤其精通律法,善于断案。

二十二年,安童再次担任宰相,奏请朝廷说世隆虽然年纪大了,但仍然可以用。朝廷派使者去召他,他又以年老体弱为由推辞,同时上奏了九条建议。朝廷赐给他十顷田地。他八十岁那年去世了。他著有《瀛洲集》一百卷,以及其他文集若干卷。

孟祺,字德卿,是宿州符离人。他家世世代代都很富有。他父亲孟仁,是读书人,有节操。壬辰年,他们父子渡过黄河,住在济宁鱼台,州长石天禄非常尊敬他,聘请他担任详议府事。孟祺从小聪明好学,擅长骑马射箭,很早就开始学习,跟着父亲搬到了东平。当时严实正在修建学校,招收学生,并设立考试制度,孟祺参加考试,名列前茅,被聘为掌书记。廉希宪、宋子贞都很器重他,向朝廷举荐了他,于是他被提升为国史院编修官。后来又升任从仕郎、应奉翰林文字,兼任太常博士。当时很多典籍都是他经手的。至元七年,他奉命出使高丽,回来后受到皇帝的赞赏,被授予承事郎、山东东西道劝农副使的职务。

十二年前,丞相伯颜带兵打宋朝。朝廷下令挑选有经验、有学问、能出谋划策的人跟他一起去,于是任命了这位叫祺的人当承直郎,在行省里当顾问。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了官,当了郎中,伯颜对他很信任。那时候军报堆积如山,祺都能及时处理,一点也不耽误。

大军驻扎在建康,伯颜因为军务进京汇报,朝廷的大小政事,祺都和执政大臣一起处理。等到在焦山打仗的时候,宋军退到了下游,祺说:“不如趁胜追击,打击他们的士气。”伯颜听了他的建议,结果大获全胜。伯颜很高兴地说:“没想到书生也能这么懂军事!”

将士们都想抢掠,争着要去临安,伯颜问祺怎么办,祺回答说:“宋朝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逃到福建去。如果我们用兵逼他们,他们一定会赶紧逃跑,万一临安城里发生暴乱,几百年的积累都会被烧光,什么都没了。不如用计策安抚他们,让他们别害怕,就像摘果子一样,慢慢等时机成熟就行了。”伯颜说:“你的想法正合我意!”于是写信派人去临安安抚他们,宋朝就放弃了迁都福建的计划。

之前,宋朝的投降书里自称是侄子,自称是皇帝,朝廷几次都没接受。祺主动请缨出使,去处理投降书的事。到了那里,他和宋朝宰相在三省会面。半夜三更了,还没谈妥,祺严肃地说:“国势都到这个地步了,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就这样,事情就定下来了。文件写好后,宋朝谢太后在里面批了字,盖了玉玺,祺拿着玉玺出来,又进去谢了谢太后,取出了十二枚国玺。伯颜想亲自封印,祺阻止了他,说:“管钥匙的人自有其职,不应该由您亲自来做,万一不小心,以后奸人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做坏事,最终难以查明。”于是伯颜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江南平定后,伯颜上奏朝廷,说祺立下了很多功劳,并且说祺可以承担更大的责任。朝廷下旨褒奖提拔他,任命他为少中大夫、嘉兴路总管,还给了他虎符。祺到了嘉兴后,首先把兴办学校作为重要任务,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在任时间不长,就因为生病辞官,回到东平老家。至元十八年,他被提升为太中大夫、浙东海右道提刑按察使,但是因为生病没有赴任。最后,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宣忠安远功臣、中奉大夫、参知政事、护军、鲁郡公,谥号文襄。他有俩儿子:遵、遹。

阎复,字子靖,祖上是山西平阳和州人。他爷爷阎衍在金朝做官,死在了为国效力的战场上。他爸爸阎忠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山东高唐,就在那里定居了。阎复出生的时候,屋里出现了奇异的光芒。他为人简朴稳重,长相也很英俊。七岁开始读书,聪明过人,悟性极高。年轻的时候去了东平府学习,拜著名学者康晔为师。当时严实担任东平行省平章政事,招收了很多学生学习进士考试的课程,还请元好问来批改学生的文章。考试选拔了四个人,阎复是第一名,徐琰、李谦、孟祺排在他后面。己未年,阎复开始在行省担任书记,后来升任御史掾。至元八年,因为王磐的推荐,他被任命为翰林应奉,凭借才华被选为会同馆副使,还兼任接伴使。他跟随皇帝前往上京,写了两首应制诗,其中包含着劝谏的意味。元世祖夸赞他,对和礼霍孙说:“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能不用呢!”至元十二年,他升任翰林修撰。至元十四年,外放担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官阶升为奉训大夫。至元十六年,回到朝廷担任翰林直学士,因为发现很多州郡的官员不称职,他就建议制定一套完善的选官制度。至元十九年,他升任侍讲学士,第二年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同时兼任会同馆事。至元二十三年,他升任翰林学士。皇帝经常召见他到身边,当面告诉他旨意,让他起草诏书,皇帝都非常赞赏。至元二十八年,尚书省被撤销,重新设立了中书省。皇帝励精图治,急于寻找合适的宰相人选,有一天,皇帝把他召进便殿,问他:“我想让你担任宰相,你看怎么样?”阎复多次推辞说自己能力不足,胜任不了。皇帝对侍臣说:“读书人讲求道义,谦逊礼让,这是好事,不要勉强他。”后来,御史台改名为肃政廉访司,阎复被任命为第一个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在此之前,奸臣桑哥当权,曾下令翰林学士撰写《桑哥辅政碑》。桑哥被处死后,皇帝下令把碑砸掉,阎复等人也因此被免官。

第二段:

简单来说,阎复从小就聪明绝顶,一路高歌猛进,仕途发展非常顺利。从一个普通的书记,一步步升到翰林学士,还差点当上宰相,这在当时可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他不仅有真才实学,而且为人谦逊,深得皇帝赏识。可惜后来因为桑哥事件被牵连,丢了官职。但这并不影响他之前辉煌的仕途和才华横溢的形象。 “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元世祖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阎复的才华和能力,也体现了当时朝廷对人才的重视。 不过,仕途的变幻莫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1931年,成宗皇帝登基了,把以前的老臣都召回朝廷,赏赐了很多好东西,比如上好的锦缎、玉环和白金,还给他官职,任命他为集贤学士,官阶是正议大夫。元贞元年,他上书建议说:“首都应该首先修建孔庙和学校,并且要确定使用庄重的祭祀音乐。”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又说:“曲阜管理孔庙的那些人,之前被官府并入普通百姓的户籍了,应该恢复他们的身份。”后来,皇帝下令赐给孔林打扫卫生的28户人家和5000亩祭田,这些都是他提出来的建议。三年后,因为出现了天象异变,他又上书建议“修订法律法规,规范封赏制度,增加俸禄,理顺内外官员的调动”。他还说:“古代刑法不适用于高级官员,现在郡守因为征收租税而受杖责,这不是激励他们廉洁奉公的好办法。江南的公田租税太重了,应该减轻,以此来帮助贫困百姓。”后来很多建议都被采纳了。

大德元年,他又升迁为翰林学士。两年后,皇帝赏赐给他一万贯钱。四年后,皇帝把他召到身边,秘密地告诉他:“中书省事务繁忙,左相的人选很难找到,你帮朕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他推荐了哈剌哈孙,皇帝非常高兴,立刻派人把哈剌哈孙召来当宰相;他又被重新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官阶升为正奉大夫。十一年春天,武宗皇帝即位,他又首先提出了三件事,分别是“珍惜人才,明确赏罚,选拔人才”,说得都非常恳切。没过多久,他就升迁为荣禄大夫,被遥授平章政事,其他官职不变。他又极力推辞,皇帝不准,他上书请求退休,皇帝准了他的请求,给他发放一半的俸禄让他安享晚年。当时仁宗皇帝还在东宫,还赏赐给他上好的锦缎,让朝廷大臣们在都城门外为他送行。仁宗皇帝即位后,派人召他回来,他又以生病为由推辞了。皇庆元年三月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康。他著有《静轩集》五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