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祺,字德卿,是安徽宿州符离人。他家世代有钱,在当地很阔绰。他爸爸孟仁,是个读书人,为人正直有节操。壬辰年(元朝年号),他们一家北渡黄河,住在济宁鱼台,那里的州长石天禄很尊重孟仁,还请他兼任详议府的事务。
孟祺从小就聪明伶俐,擅长骑马射箭,而且很早就知道要好好学习。后来跟着爸爸搬到了东平。那时候,严实正在东平修建学校,招收学生,还设立了考试制度。孟祺参加考试,成绩优异,被录取了,当上了学校的书记员。
廉希宪和宋子贞都很赏识他,把他推荐给了朝廷。于是,孟祺被提升为国史院编修官。后来又升任从仕郎、应奉翰林文字,还兼任太常博士。当时很多官方典籍,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元至元七年,孟祺奉命出使高丽,回来后受到皇帝的嘉奖,被授予承事郎、山东东西道劝农副使的官职。
十二年的时候,丞相伯颜带兵打宋朝。朝廷下令挑选有资历、有学问、能出谋划策的人跟他一起去,于是就授予我父亲承直郎的官职,在行省里当参议。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升任郎中,伯颜对他很信任。当时军报像雪片一样飞来,我父亲处理这些公文,判断形势,迅速果断,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大军驻扎在建康,伯颜因为军务进京,朝廷的大小政事,我父亲都和执政大臣一起处理。等到在焦山打仗的时候,宋军在水流下游,我父亲说:“不如趁着这个机会迅速进攻,打击他们的士气。”伯颜听了他的建议,结果大获全胜。伯颜很高兴地说:“没想到书生竟然这么懂军事!”
将士们都想抢掠,争先恐后地往临安跑,伯颜问计于我父亲,我父亲回答说:“宋朝的打算,只有逃到福建去这一条路。如果用兵逼迫他们,他们一定会赶紧逃跑,万一临安城里起了盗贼,几百年的积累,就会被烧光抢光,什么都不剩了。不如用计策安抚他们,让他们不害怕,就像摘果子一样,慢慢等待时机就行了。”伯颜说:“你的话正合我意。”于是写了信,派人送到临安去安抚他们,宋朝这才不再考虑迁都福建了。
之前,宋朝的降表自称侄子,自称皇帝,朝廷屡次拒绝不接受。我父亲主动请缨出使,去征收降表。到了那里,他和宋朝宰相在三省会面。夜里三更了,还没商量出结果,我父亲正色说道:“国势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于是就确定了降表的内容。降表写好后,宋朝谢太后在里面批注盖了玉玺,我父亲拿着它出来,又回到内殿谢过太后,取出了十二枚国玺。伯颜想要亲自封赏,我父亲阻止了他,说:“管辖和保管国玺自有专人负责,不适合您亲自来做,万一有个闪失,以后恐怕会给奸人留下可乘之机,最终难以查明责任。”于是就作罢了。
江南平定后,伯颜上奏朝廷,说我父亲前后功劳很大,而且说他可以承担重任。朝廷下旨褒奖提拔他,授予他少中大夫、嘉兴路总管的官职,并佩带虎符。我父亲到任后,首先把兴办学校作为主要任务,创立了规章制度。在任时间不长,就因为生病辞官,回到东平老家。至元十八年,朝廷提升他为太中大夫、浙东海右道提刑按察使,但他因为生病没有赴任。最终,他去世了,享年五十一岁。朝廷追赠他为宣忠安远功臣、中奉大夫、参知政事、护军、鲁郡公,谥号文襄。他有两个儿子:遵、遹。
阎复,字子靖,祖上是山西平阳和州人。他爷爷阎衍在金朝做官,死在了为国效力的战场上。他爸爸阎忠为了躲避战乱,跑到山东高唐,就在那儿安家了。阎复出生的时候,屋里出现了奇异的光芒。他性格简单稳重,长得也很好看。七岁开始读书,聪明程度简直是出类拔萃。年轻的时候去了东平府学习,拜著名学者康晔为师。当时严实担任东平行台的负责人,招收了很多学生学习进士考试相关的知识,还请元好问来批改他们的文章。考试选拔了四个人,阎复是第一名,徐琰、李谦、孟祺排在他后面。己未年,他开始在行台做书记,后来升任御史掾。至元八年,因为王磐的推荐,他被任命为翰林应奉,凭借才华被选为会同馆副使,还兼任接伴使。他跟随皇帝前往上京,写了两首应制诗,诗中含蓄地表达了劝谏的意思。世祖皇帝夸赞他,对和礼霍孙说:“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能不用呢!”至元十二年,他升任翰林修撰。十四年,外放担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官阶是奉训大夫。十六年,回到朝廷担任翰林直学士,因为很多州郡的官员不称职,他建议制定一套完善的选拔制度。十九年,升任侍讲学士,第二年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同时主管会同馆的事务。二十三年,升任翰林学士。皇帝多次召见他到身边,当面告诉他旨意,让他起草诏书,皇帝都非常满意。二十八年,尚书省被撤销,重新设立了中书省。皇帝励精图治,急于选拔宰相,有一天,皇帝把他召到便殿,问他:“我想让你担任宰相,你觉得怎么样?”阎复多次推辞说自己能力不足,胜任不了。皇帝对侍臣说:“读书人讲求道义,谦虚谨慎,这是好事,不要勉强他。”后来御史台改名为肃政廉访司,阎复被任命为浙西道肃政廉访使,这是第一个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在此之前,奸臣桑哥当权,曾经下令让翰林学士撰写《桑哥辅政碑》。桑哥倒台后,皇帝下令把碑砸了,阎复等人也因此被免官。
第二段:
简单来说,阎复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一路高歌猛进,仕途非常顺利。从一个普通的书记,一步步升迁到翰林学士,深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甚至被皇帝委以重任,想让他当宰相。 他虽然才华横溢,但为人谦逊,多次推辞,最终还是因为牵扯到桑哥事件而被免官。 这其中既有他的个人能力,也有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才华与命运的交织。 “有才如此,何可不用!” 这句话,既是对他的肯定,也是他仕途的真实写照。 他最终的结局,也让人唏嘘不已。
公元1294年,元成宗皇帝登基,把老臣们都召回朝廷。皇上赏赐给他很多好东西,比如上好的丝绸、玉环和白银,还任命他为集贤学士,官阶是正议大夫。这可是个好兆头,说明皇上很器重他。
1295年,他上书皇帝,建议说:“咱们首都应该首先修建孔庙和国子监,并且要正式启用祭祀孔子的雅乐。”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还说:“曲阜负责守护孔庙的那些户籍,之前被官府并入了普通百姓的户籍,应该恢复原状。”后来,皇上就下令拨给孔林28户人家负责打扫祭祀,还拨给5000亩地作为祭祀田地,这些都是按照他的建议执行的。三年后,因为出现了天象异变,他又上书皇帝,建议“修订法律法规,规范封赏制度,增加俸禄,理顺内外官员的调动”。他还说:“古代的法律,达官贵人是不受刑罚的,但现在地方官因为征税而受杖责,这不是激励他们廉洁奉公的好办法。江南的公田租税太重了,应该减轻,好让穷苦百姓能够生存下去。”很多建议都被皇帝采纳了。
到了1307年,他又升任翰林学士。第二年,皇上赏赐他一万贯钱。1309年,皇上把他召到身边,秘密地问他:“中书省事务繁忙,左丞相的人选很难找到,你能不能推荐个合适的人选?”他推荐了哈剌哈孙,皇上非常高兴,立刻派人把哈剌哈孙召来担任丞相;他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官阶升为正奉大夫。
1314年春天,武宗皇帝即位,他又向新皇帝提出了三条建议:“珍惜人才,明确赏罚,选拔人才”,说得非常恳切。没过多久,他就升任荣禄大夫,还被遥授平章政事,其他职务不变。但他坚决推辞,皇上不答应。于是他又上书请求退休,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给他发放一半的俸禄让他安享晚年。当时仁宗皇帝还在东宫,还赏赐给他上好的丝绸,并让朝廷大臣在都城门外为他送行。仁宗皇帝即位后,派人再次召他回朝,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
1316年三月,他去世了,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康。他留下了《静轩集》五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