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咱们国家的对外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跟南越的交往,之后历朝历代都搞过类似的买卖。到了宋朝,更是正式设立了市舶司,专门负责在浙江、广东一带跟外国做生意,制度也完善多了。
元朝世祖统一江南后,沿海各郡跟外国做买卖,税收是十分取一,粗一点的货物就十五分取一,都由市舶官负责管理。那些出海的船,回来后必须得说明去过哪些地方,交易了哪些货物,然后市舶司会给他们发个证明,规定回程时间,基本上都是沿袭宋朝的旧制。所以,到了元朝至元十四年,元朝在泉州设立了一个市舶司,由忙古负责;又在庆元、上海、澉浦设立了三个市舶司,由福建安抚使杨发监督。每年都招募商人,到外国去换取珍珠、翡翠、香料等货物。等到第二年船队回来,按照规定抽税后,才能允许他们把货物卖掉。
那时候,有些商船从泉州、福州贩运土特产,收税跟外国货物一样。上海市舶司的官员王楠反映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双抽”和“单抽”的规定。“双抽”是外国货物,“单抽”是本地货物。到了至元十九年,又采纳了耿左丞的建议,用纸币代替铜钱,让市舶司用钱去换取海外的金银珠宝等货物,同时还允许商人自由买卖,按比例抽税。到了至元二十年,最终确定了抽税的办法。这一年十月,忙古反映说,商人都在用金银换取香木,于是朝廷下令禁止用金银换香木,只有铁不受限制。
至元二十一年,又在杭州和泉州设立了市舶都转运司,政府自己造船,提供资金,选派人员出国贸易。赚到的利润,按照十分取七的比例,政府拿七成,商人拿三成。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不许用自己的钱去国外经商,违反者要处罚,还要没收一半家产。外国商人如果在政府的船上买卖货物,也要按照规定抽税。
公元1244年,福建的市舶司和盐运司合并了,改名叫都转运司,负责管理福建漳州、泉州的盐和海外贸易。
公元1245年,朝廷下令禁止海外贸易用铜钱交易。公元1247年,又禁止广州的官员和百姓把米运到占城等东南亚国家去卖。公元1249年,朝廷规定市舶司要检查货物并抽取一部分作为税收。那年十一月,中书省确定了抽税的比例和查处漏税的方法。凡是已经在泉州、福建等地抽过税的货物,如果在有市舶司的地方再卖,好货就抽取二十五分之一,一般的货就抽取三十分之一,其他的税就免了。如果直接在市舶司买,就在卖货的地方收税,不再另外抽税。走私的货物,按照规定没收。
公元1250年,朝廷又制定了关于市舶司抽税和各种禁令的条例,一共二十二条,太多了写不完,我就挑重要的几条记录下来。当时全国有泉州、上海、澉浦、温州、广东、杭州、庆元七个市舶司,只有泉州除了抽税之外,还要额外收取三十分之一作为税收。 从现在开始,其他地方都按照泉州的标准收税,温州的市舶司并入庆元,杭州的市舶司并入税务部门。所有金银铜铁以及男女,都不允许私下贩卖到海外去。
福建泉州府的官员和市舶司的官员,每年在船只回航的时候,都要提前到抽税的地方等候,等船到之后,先封好货物,然后依次抽税,如果违反规定或者作弊,就要受到处罚。
公元1300年,皇帝下令,别再管着那些海船了,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自由买卖。
到了公元1305年,因为海船靠岸后,好多人偷偷藏匿货物,皇帝下令,把船拉到海里去,仔细检查。第二年,又禁止商人把小商品卖到马八儿、呗喃、梵答剌这三个国家,另外拨了五万锭钞票,让沙不丁他们这些人研究怎么组织运输。
公元1307年,取消了泉州府司。第二年,把澉浦和上海都划归到庆元市舶提举司管辖,直接归中书省领导。同一年,又设立了制用院,但七年后,因为禁止商人下海,这个制用院也被取消了。公元1308年,又重新设立了泉府院,负责整顿市舶司的事务。第二年,又取消了泉府院,市舶提举司直接归行省管。公元1311年,再次取消市舶提举司。
公元1314年,市舶提举司又重新设立了,同时还禁止老百姓下西洋,政府自己派船去贸易,船回来的时候,小商品要抽取十分之二的税,大商品要抽取十五分之二的税。公元1319年,因为老百姓偷偷把丝绸、银子、小商品卖到外国,市舶提举司再次被取消。
公元1325年,泉州、庆元、广东三地的市舶提举司又重新设立了,并且严格执行海禁。第二年,允许商人进行贸易,但要收税。公元1328年,来了海船,只让行省抽税。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
至于朝廷收购珍宝的制度,公元1328年,皇帝下令让各省官员按照历朝的进献制度给价收购。公元1329年,因为这种制度损耗国库,皇帝下令禁止,凡是进献珍宝的,都按违反制度论处。
元朝除了常规的税收,还有一些额外的税,叫做“额外课”。 所谓“额外”,就是说这些税不在常规税收的额度之内。 不过,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确实依赖这些额外税收。 这些额外税的种类一共32种,分别是:历日、契本、河泊、山场、窑冶、房地租、门摊、池塘、蒲苇、食羊、荻苇、煤炭、撞岸、山查、曲、鱼、漆、酵、山泽、荡、柳、牙例、乳牛、抽分、蒲、鱼苗、柴、羊皮、磁、竹苇、姜、白药。 至于这些税收每年能收多少,只有天历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年号)的数据可以查到。
接下来,咱们看看具体几种税收的收入情况。先说“历日”这种税,总共收了3123185本,合计中统钞45983锭32两5钱。其中,腹里(指京师地区)收了72110本,合计钞8570锭31两1钱;行省(指地方)收了2551175本,合计钞37411锭1两4钱。大历、小历和回回历这三种历日,分别收了2202203本(每本一两钞,共计44444锭3两)、915725本(每本一钱钞,共计1831锭32两5钱)和5257本(每本一两钞,共计105锭7两)。
然后是“契本”这种税,总共收了303800道,每道税收一两五钱,合计中统钞9114锭。其中,腹里收了68332道,合计钞2494锭48两;行省收了235468道,合计钞7614锭2两。
咱们先看看河泊税收,一共收了五万七千六百四十三锭二十三两四钱。其中,咱们本地收了四百六锭四十六两二钱,各省收了五万七千二百三十六锭二十七两一钱。
接下来是山场税收,一共收了七百一十九锭四十九两一钱。本地收了二百三十九锭一十三两四钱,各省收了四百八十锭三十五两六钱。窑冶税收呢,一共是九百五十六锭四十五两九钱,本地收了一百九十七锭三十二两四钱,各省收了七百五十九锭一十三两。
房地租金,一共收了一万二千五十三锭四十八两四钱。本地收了九百六十六锭五两三钱,各省收了一万一千八十七锭四十三两一钱。门摊税收,总共收了二万六千八百九十九锭一十九两一钱,其中湖北和湖南两省收了二万六千一百六十七锭三两四钱,江西省收了三百六十锭一两五钱,河南省收了三百七十二锭十四两一钱。
池塘税收一共是一千九锭二十六两五钱。江浙省收了二十四锭二十二两七钱,江西省收了九百八十五锭三两八钱。蒲苇税收,一共是六百八十六锭三十三两四钱,本地收了一百四十一锭五两八钱,各省收了五百四十五锭二十七两六钱。
最后是羊、煤、木头等等的税收,一共收了一千七百六十锭二十九两七钱。大都路收了四百三十八锭;上都路收了三百锭;兴和路收了三百锭;大同路收了三百九十三锭;羊市收了二百二十九锭二十九两七钱;煤木所收了一百锭。荻苇税收,一共是七百二十四锭六两九钱,其中河南省收了六百四十四锭五两八钱,江西省收了八十锭一两八钱。
煤炭课的收入一共是两千六百一十五锭二十六两四钱。其中大同路收了一百二十九锭一两九钱,煤木所收了两千四百九十六锭二十四两五钱。
撞岸课的收入一共是一百八十六锭三十七两五钱。 具体来说,般阳路收了一百六十锭二十四两,宁海州收了二十六锭一十三两五钱,恩州收了一十三两八钱。
山查课的收入一共是七十五锭二十六两四钱。真定路收了一锭二十五两八钱;广平路收了四十锭五两一钱;大同路收了三十三锭四十五两四钱。
曲课的收入是江浙省的五十五锭三十七两四钱;鱼课的收入是江浙省的一百四十三锭四十两四钱。
漆课的收入一共是一百一十二锭二十六两,其中四川省广元路收了一百一十一锭二十五两八钱。酵课的收入一共是二十九锭三十七两八钱,腹里永平路收了二十三锭二十五两四钱,江西行省收了六锭一十二两五钱。
山泽课的收入一共是二十四锭二十一两一钱。彰德路收了一十三锭四十两,怀庆路收了一十锭三十一两一钱。荡课的收入是平江路的八百八十六锭七钱;柳课的收入是河间路的四百二锭一十四两八钱。
牙例课的收入是河间路的二百八锭三十三两八钱;乳牛课的收入是真定路的二百八锭三十两。抽分课的收入是黄州路的一百四十四锭四十四两五钱;蒲课的收入是晋宁路的七十二锭。
鱼苗课的收入是龙兴路的六十五锭八两五钱;柴课的收入是安丰路的三十五锭一十一两七钱。羊皮课的收入是襄阳路的十锭四十八两八钱;磁课的收入是冀宁路的五十八锭。
竹苇课的收入是奉元路的三千七百四十六锭三两六钱;姜课的收入是兴元路的 一百六十二锭二十七两九钱。最后,白药课的收入是彰德路的十四锭二十五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