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字允中,一开始姓贺,叫贺惟一,后来皇上赐他改姓为蒙古氏,名字叫太平。他是仁杰的孙子,胜的儿子。他爹胜啊,是冤枉死的,太平那时候还小呢,泰定帝给平反了,还给了抚恤金。太平这孩子天性开朗,光明磊落,虽然年纪小,看着却像个老成持重的人。他曾经跟赵孟頫学过,还拜云中吕弼为师。
太平刚开始继承他爹的职位,当了虎贲亲军都指挥使,没多久就升了陕西汉中道廉访副使。后来文宗皇帝把他召进京,当了工部尚书,负责奎章阁的工程,之后又让他去上都当留守同知。到了顺帝元统年间,皇上任命他为枢密副使,没多久又升了同知枢密院事,后来又升了御史中丞。那时候中书省有个参议叫佛家闾,是个坏家伙。御史弹劾了他的罪行,但是当时的宰相包庇他,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太平就借口生病在家休息。
到了至正二年,皇上又下诏让他出来当中书参知政事,他推辞了。皇上又提拔他当右丞,他又推辞了。正好这时候御史祁君璧又弹劾佛家闾,把佛家闾给罢官了,太平这才出来上任。皇室宗亲们每年领的俸禄、衣服、钱币都不一样多,太平就向皇上建议,把这些东西的多少统一一下,做到公平合理。很多地方官吏不称职,太平建议选拔一些在朝廷有声望的大臣去担任这些职位,并且派人去调查他们的政绩,政绩好的就升官,赏赐金银。辽、金、宋三朝的史书很久都没修好,太平大力支持这件事,担任总裁官,最终把史书修好了。
那时候粮食贵,金银便宜,太平建议动用国库的钱,派人去收购粮食,收购到的粮食数量巨大,后来发生战争,这些粮食派上了大用场。至正四年,太平升任中书平章政事。五年,又升任宣徽院使。宣徽院管着皇家的饮食,权力很大,经常敲诈勒索。太平查阅了账簿,发现只有太常礼仪使阿剌不花一点东西都没要,太平就向皇上推荐阿剌不花,让他担任更重要的职位,并且重重赏赐了他。
六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御史大夫。按照惯例,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只有皇亲国戚才能担任,但因为太平的才能出众,皇帝破例赐他姓氏,还改了他的名字。
七年,他又升迁为中书平章政事,跟同僚们一起上朝。当时,国王朵而只担任左丞相,他主动向皇帝请求说:“我凭借先辈的功劳,很早就继承了国王的爵位,对国家大事并不了解。现在我担任宰相,如果没有太平先生辅佐,我实在难以胜任。”
十一月,太平被任命为左丞相,朵而只则担任右丞相。太平推辞了,但皇帝不同意,还下诏书昭告天下。
第二年正月,皇帝下令修撰后妃和功臣的传记,还特别任命太平参与监修国史,这可是非常罕见的殊荣啊!太平还建议把那些有家室的僧人和道士还俗,减少国家负担;增加校官的俸禄,防止他们弄虚作假;给经筵讲官配备座位,以提高圣学的地位;设立行都水监来治理黄河。他还举荐了一批隐士,分别是完者笃、执礼哈郎、董立、张枢和李孝光。
那时候,天下太平,朝廷遵循古代礼仪制度,凡是失传的礼仪制度,都会想办法恢复。太平平时就喜欢四处寻找人才,不管来自哪里,他都会把他们的信息记录下来,等到时机成熟就提拔重用他们。
一开始,脱脱下台后,被外放到西部地区。碰巧他父亲马札儿台去世了,太平竭力请求让他回乡奔丧,尽孝道。身边的人都觉得这事儿很难办,太平就说:“脱脱这个人啊,心里装着皇家,讲大义灭亲,现在他父亲死了却不能回去奔丧,这做好事的人难道不应该尽力吗?”他坚持请求,所以脱脱才得以回京。
脱脱回到朝廷后,马上被任命为太傅,但他却不知道太平对他有恩。因为汝中柏的挑拨离间,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脱脱竟然想要陷害太平。当时,中书参政孔思立等人都是一时名流,都是太平提拔重用的,脱脱却把他们全部诬陷,一个个地罢黜了。九年七月,脱脱被罢免了翰林学士承旨的职务,接着又有人诬告他的过失,还牵连到他儿子也先忽都,说他不应该娶宗室女子。脱脱的母亲听说后,对脱脱兄弟说:“太平是个好人啊,他怎么害你们了,你们为什么要把他赶走?你们兄弟要是违背我的话,就不是我的儿子!”
侍御史撒马笃在朝堂上公开说道:“御史们想害好人,破坏朝廷纲纪,这天下后世怎么办?”说完之后,他就卧床不起,病倒了。 老官员田复劝太平自杀,太平说:“我没错,该听天由命,如果自杀,那心里可就真的有愧疚了。”于是他回到奉元,闭门谢客,以读书写作为乐。
河南闹起了盗匪,持续了十五年。皇上任命张士诚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还没等他上任,任命又改成了淮南行省左丞相,同时兼任行枢密院事,统领各路军队,驻扎在济宁。当时各路军队在外征战已久,军粮供应非常困难。张士诚命令有关部门发放耕牛和农具让士兵种麦,从济宁一直到海州,老百姓没受什么影响,军队也因此得到了粮草供应。他还计划设立土兵元帅府,实行轮流耕战的制度。
十六年,他调任益都。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辽阳行省左丞相。他负责从各地收购粮食供应京城,措施得当,运来的粮食很多,老百姓也没受什么苦。十七年五月,他被召回朝廷,担任中书左丞相。当时毛贵占据着山东,第二年,他从河间进犯,官军屡战屡败,渐渐逼近京城,朝野上下都非常惊恐,朝廷上议论纷纷,要迁都避难,几乎所有人都赞成。张士诚力排众议,坚决反对迁都,他起用同知枢密院事刘哈剌不花在彰德迎战,大败敌军,京城这才保住了安全。恰逢张士诚率领浙西军队投降,而晋、冀、关陕等地,察罕铁木儿也接连传来捷报。于是,全国上下人心安定,都看到了中兴的希望。
张士诚还仔细考查那些为国捐躯的忠臣,即使是平民百姓,也追赠谥号,有官职的,就给他们的子孙安排官职,百姓们都很感动。当时,右丞相搠思监的家人因为伪造钞票的事情败露,刑部想要株连搠思监。张士诚极力为他辩解,说:“堂堂宰相怎么会干这种事呢?天下人都知道了,那朝廷的脸面往哪搁?”搠思监最终被罢免,张士诚所得的俸禄大部分都分给了他。
皇后奇氏跟太子密谋,想让太子篡位,就派宦官资正院使朴不花去跟太平说这事儿,太平没理他。皇后又把太平叫进宫,举着酒杯再次表达了这个意思,太平就含糊其辞地应付过去了。
那时候,太子想把皇帝身边的臣子都赶走,还让监察御史弹劾皇帝的亲信臣子御史中丞秃鲁铁木儿。结果还没等弹劾奏上去,那个被弹劾的御史就被调到别的官职去了。太子怀疑是也先忽都泄露了消息,更加下定决心要架空太平的权力。枢密院知枢密院事纽的该听说这事儿后,叹了口气说:“好人啊,是国家的根本啊!要是把好人赶走了,国家还靠什么啊!” 他在皇帝面前多次为太平说话,所以太子的计划暂时没得逞。后来纽的该死了,太子就让监察御史买住、桑哥失理弹劾左丞成遵、参政赵中等大臣,把他们下狱处死,说这两人是太平的同党。
太平知道自己待不下去,就多次以生病为由请求辞职。二十年二月,他被封为太保,让他在家养病。朝臣上奏说,现在局势艰难,国家需要贤才来拯救,太平应该兼任师保和宰相的职务。皇帝没同意。正巧阳翟王阿鲁辉铁木儿造反,闹得北方很乱,兵临上都城下,太子就对皇帝说,让太平去守卫上都,实际上是想置太平于死地。太平就去了。有个同知太常院事叫脱欢,是也先忽都以前的将领,听说阳翟王要来了,就带兵把阳翟王绑到军营里。太平没接受俘虏,而是命令将阳翟王活捉送到京城,北方这才平定下来。太平却始终没有把这功劳揽到自己身上。
没过多久,朝廷下诏封他为太傅,赏赐给他很多田地,让他回奉元养老。皇帝想让伯撒里当丞相,伯撒里推辞说:“我年纪大了,当不了丞相,陛下如果一定要让我当,必须得让太平和我一起才行。”于是皇帝秘密下旨,让伯撒里留下太平,别让他走。太平到了沙井,听到圣旨后就停了下来,在那里住了很久。太子讨厌太平走了又回来,二十三年,就让御史大夫普化弹劾太平违抗圣旨,应该治他的罪。朝廷下令没收了所有授予太平的圣旨和赏赐的物品,让他去陕西西部居住。搠思监又诬告他,把他流放到吐蕃,随后派人逼他自杀。太平到了东胜,写了一首诗,然后自杀了,享年六十三岁。二十七年,监察御史为他辩白,说他冤枉,请求朝廷追赠荣誉。
也先忽都,名字叫均,字公秉。从小就爱学习,很有才华,一步步升官,当上了殿中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翰林侍读学士,还兼任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太平当宰相的时候,一心想广纳贤才,而也先忽都又是丞相的儿子,为人又谦逊,很会结交朋友,所以名声很好。
后来,他被别人弹劾,罢官了,回家侍奉父母。过了六年,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兵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后来又当了通政院使。太平再次当宰相后,任命他为枢密院知院事,之后又升迁为太子詹事。
十九年的时候,一群盗贼从开平出发,东进辽阳。冬天,朝廷下令让也先忽都,当时他是枢密院知院事兼太子詹事,率领军队去讨伐。太平觉得他年纪轻,几次请求换人,但皇上没同意。也先忽都到了那里之后,就派将领攻下了懿州的州治,盗贼们逃过了辽河,向东逃跑了。可是朝廷里那些人整天造谣中伤他,最终把他罢官,让他去上都当留守。没多久又改任宣政院使,但他因为父亲去世,就回家守孝,没上任。
搠思监再次当宰相后,又奏请皇上让也先忽都复职,结果当天,监察御史也先帖木和李好直又弹劾他,把他罢官了。后来,搠思监奉皇太子的旨意,制造了一场大冤案,诬陷老的沙、蛮子、按难达识理、沙加识理、也先忽都和脱欢等人谋反,抓了脱欢严刑拷打,牵连逮捕的人越来越多。皇帝知道他们是被冤枉的,想把这事儿揭过去,特地下令大赦天下。但是搠思监却在赦免令里加了一条,把之前的案子排除在外,没有赦免。
结果,只有老的沙逃到了孛罗铁木儿的大同军中,蛮子、按难达识理等人都被贬官后处死了。也先忽都被贬到撒思嘉,路过朵思麻的时候,因为宣政院使桓州闾跟太平关系好,就让他留在那里。朝廷里的当权者知道这事儿,就奏报说也先忽都违抗命令,把他杖毙了,他才四十四岁。他留下诗集十卷。
铁木儿塔识,字九龄,是国王脱脱的儿子。这哥们儿天赋异禀,能力超强,先是在国子学当了个学生,读书那叫一个聪明绝顶,别人都比不上。后来他跟着明宗皇帝在当皇子的时候就服务了。
文宗皇帝当上皇帝后,铁木儿塔识从同知都护府事一步步升迁,最后当上了礼部尚书,之后又升任参议中书省事,接着又当上了陕西行台侍御史,然后留任奎章阁侍书学士,之后又当上了大都留守,没多久又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到了至元六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右丞。至正改元后,他又升任平章政事,成了宰相。
伯颜下台后,很多事情都需要重新调整,铁木儿塔识就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帝。每次他值班上朝,皇帝都会让他在宣文阁休息,还让他坐在自己身边,一起商量国家大事,常常聊到半夜才结束。
第二年,皇帝举行郊祭大典,铁木儿塔识说,既然祭祀完成了,就应该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才能符合上天的旨意。于是皇帝下令,免除百姓来年一半的田赋。
岭北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种庄稼,每年都要募捐富人购买粮食作为边防军饷,虽然老百姓有点好处,但是政府为此花费的盐税却很多。铁木儿塔识就建议,另外从京仓调拨一百万斛粮食,储存在和林作为储备。
有一百多个日本商人遭遇风暴漂流到高丽,高丽人抢走了他们的货物,还上书请求没收这些人当奴隶。铁木儿塔识坚决反对,他说:“天子应该一视同仁,怎么能趁人之危图利呢?应该帮助他们回国。”后来日本果然派人来表示感谢。
不久,有个日本僧人告密说,日本派人来刺探我国情报。铁木儿塔识说:“敌国刺探情报很正常,现在天下归一,还谈什么刺探?就算真的有,也可以让他们看看中国的强大,回去告诉他们的国王,让他们知道向化归附的好处。”
两浙、闽地盐税额度不断增加,但是税收却越来越少,江浙行省请求减少盐税额度,铁木儿塔识奏请每年减少十三万引盐税。
五年的时候,他当上了御史大夫。他做事非常谨慎稳重,注重大局,从不刻薄苛求以树立威信。他上奏说:“近几年来,很多大臣获罪,严重的被灭族,轻的也要抄没家产。祖宗的教诲是,父子罪责不相连,请废除这个规定。” 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废除了这项残酷的制度。
那时候,京城附近闹饥荒,很多穷人都涌进京城。他拿出自己积攒的赃款罚没的钱,买了上万石粮食,在京城郊外的寺庙里施粥救济,救活的人数不胜数。一年多后,他升任平章政事,位居第一。皇上巡视的时候,让他留守京城。
以前有个规定:老百姓到官仓买米,要先领印券,每月发放的米,价值三百文钱,叫做“红贴米”;如果一次领三个月的,价值五百文钱,叫做“散筹米”。贪官污吏就利用这个制度从中牟利。铁木儿塔识建议另外拨出二十万石米,派官员在市场上卖米,每五十文钱就能买到一升米,这样一来,那些奸商的恶行就彻底杜绝了。
七年的时候,首相卸任了,皇帝召见铁木儿塔识,对他说:“你以前为朝廷效力,功劳显著,你确实能够光宗耀祖,现在我任命你为左丞相。” 铁木儿塔识叩头谢恩,坚决推辞,皇帝不答应,最后他还是接受了任命。
铁木儿塔识上任后整顿纲纪,制定了内外官员调动的制度:朝中官员外放,必须向皇帝辞行,亲自接受皇帝的训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各地有才能的官员,要逐步选拔,到朝廷任职。他还把四十万石漕运的粮食,分别储存在黄河沿岸的各个粮仓,以备不时之需。以前,僧人和百姓一样都要服徭役,这项制度后来有所改变,他上奏恢复了旧制。
孔子后裔袭封衍圣公,品级只有四品,他奏请皇上将衍圣公的品级提升为三品。他还每年两次到国子监,亲自考察学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中书省以前有个惯例,让老臣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后来这项制度废除了,铁木儿塔识又恢复了这项制度,起用了腆合、张元朴等四人担任议事平章。
不到半年时间,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就陆续推行,朝野上下都很高兴。他跟随皇上到上京巡视回来,回到政事堂才一天,就突然得了重病去世了,享年四十六岁。 追赠他为开诚济美同德翊运功臣、太师、中书右丞相,追封冀宁王,谥号文忠。
铁木儿塔识这个人啊,天生就忠厚老实,学问也特别正派,那些伊尹、洛阳一带儒家的书,他都研究得很深。有一次,元世祖忽必烈问他治理国家应该先做什么,他说:“要遵循祖宗的法度。”忽必烈说:“王文统那可是个奇才啊,我真希望像这样的人能为我所用。”铁木儿塔识回答说:“世祖您有尧舜那样的才能,可王文统却没用王道来辅佐您,反而推崇霸道,只图眼前的利益,这是世祖您的错。如果现在还有王文统这样的人,那应该离他远远的,还值得重用吗?” 早些时候,伯颜想废除科举考试,当时铁木儿塔识在参议府,他坚决没在奏章上签字。后来他进了中书省,就建议恢复科举。他还主张征召隐士,给予他们破格提拔的机会。有人觉得这太优厚了,铁木儿塔识说:“隐士不求朝廷什么,是朝廷需要他们,区区官爵算什么,有什么好可惜的!”这话当时好多人都赞同。那时候修辽、金、宋三朝的历史,铁木儿塔识是总编纂,做了很多贡献。
达识帖睦迩,字九成,他小时候和哥哥铁木儿塔识一起在国子监读书,读经史,都能理解其中的大义,尤其喜欢学习书法。他一开始凭借家族背景做了官,当了太府监提点,后来升了治书侍御史,因为直言进谏被罢官。之后他又被任命为枢密院同知,然后升任中书右丞、翰林承旨,最后做了大司农。至正七年,他出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第二年,他又回朝当大司农。至正九年,他被任命为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当时沅州、靖州、柳州、桂州等地的徭、獠族人民起义作乱,朝廷觉得那些地方山高路险,就下诏安抚他们。达识帖睦迩说:“这伙强盗的心思难以捉摸,我建议设立三个行省,一个管辖静江,一个管辖沅州、靖州,一个管辖柳州、桂州,让左右丞、参政带着军队分别镇守这些地方。把靖州路总管府撤销,改成靖州军民安抚司,再设立万户府,增加驻军。”朝廷都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那些徭、獠族人都投降了,达识帖睦迩被召回朝廷,又当了大司农。
公元1311年,浙江台州出了个海盗头子方国珍,闹得挺厉害。朝廷就派达识帖睦迩带着江浙行省的参知政事樊执敬去劝降他。
第二年,河南闹起了盗匪,朝廷就提升达识帖睦迩当了河南行省的平章政事,相当于河南省长。他到任后,赶紧修城墙,加强防御,那些贼寇都不敢来犯。后来他又升迁到淮南行省当平章政事,相当于淮南省长。
到了公元1315年,达识帖睦迩升到中央当了中书平章政事,那是相当高的官职了。当时中书省里好多事情都被那些小官吏拖着,效率很低。达识帖睦迩到任后,就点名批评了两个负责督促的官员,让他们分头管左右两边的部门,把事情都赶紧处理了。
没多久,他又外放当了江浙行省的左丞相,还兼任了行枢密院事,朝廷还给了他很大的权力,让他可以自行其是。那时候江淮一带盗匪势力越来越大,南北交通都断了。达识帖睦迩独自负责这一块,但他用人不当,还大肆收受贿赂,卖官鬻爵,完全是看钱多少决定官职高低,所以到处都是骂他的声音。他管辖的很多州县都丢了,他却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完全无所谓的样子。
16年正月,张士诚攻陷了平江府。到了七月,他又打到了杭州城下,达识帖睦迩一看情况不妙,直接丢下城池,逃到了富阳。守城的万户普贤奴拼死抵抗,这时候驻扎在嘉兴的元朝将领杨完者也带兵赶来支援,把张士诚的军队打败了,达识帖睦迩这才敢回来。 一开始,达识帖睦迩把杨完者提拔为海北宣慰使都元帅,后来又升任他为江浙行省参政,这次更是直接升到了右丞这个高位。 可是问题来了,苗军,也就是杨完者的军队,纪律太差了,到处烧杀抢掠,走到哪儿就破坏到哪儿,简直是无法无天。达识帖睦迩非常倚重杨完者,所以根本不敢管他,导致杨完者越来越骄横跋扈,谁也管不了他。
第二年,张士诚又来攻打嘉兴,结果被杨完者几次打败。张士诚于是派了个叫海牙的蛮子来诈降,送来一封信。这个海牙以前是南行台御史中丞,后来带兵在采石筑水寨,结果被大明军队打败了,这才逃到张士诚那里去了。所以张士诚就派他来诈降,这封信写得还特别嚣张。杨完者想接受张士诚的投降,但达识帖睦迩不同意,他说:“我以前在淮南的时候就招安过张士诚,知道他这个人反复无常,他的投降根本不可信!” 杨完者一直劝说达识帖睦迩,最后达识帖睦迩才勉强答应了。
一开始张士诚想要王爵,达识帖睦迩没答应。张士诚又要求封他为三公,达识帖睦迩说:“三公的职位不是我们这些地方官能随便决定的,我现在虽然可以便宜行事,但也不敢擅自做主啊!” 杨完者又极力为他求情,达识帖睦迩虽然表面上说得挺正经的,但心里其实巴不得张士诚投降,而且又怕得罪杨完者,所以最后还是把张士诚封为了太尉,他弟弟张士德被封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张士信被封为同知行枢密院事,张士诚的其他党羽也都分别得到了官职。 后来张士德被大明军队抓住了,张士信又被升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可问题是,张士诚虽然投降了,但他手下的城池、府库、军队、钱粮都还掌握在自己手里,一点都没交出来。 朝廷最后把招安张士诚的功劳记在了达识帖木儿头上,还给他加封了太尉。
话说当时,徽州、建德都已经被攻陷了,完者屡次出兵都打败仗。张士诚一直想收拾完者,而完者这时候又强娶了平章政事庆童的女儿。虽然达识帖木儿是这桩婚事的操办者,但心里也很讨厌这事儿,就暗地里和张士诚合计着要干掉完者。
他们对外宣称要让张士诚出兵收复建德,完者当时的大营设在杭州城北,根本没防备,结果就被包围了,完者的军队全线溃败,完者和他弟弟伯颜都自杀了。后来朝廷知道了这件事,追封完者为潭国忠愍公,伯颜为衡国忠烈公。完者死了以后,张士诚的军队就占领了杭州。
十九年,朝廷任命张士诚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士诚就下令大规模动员浙西各郡的百姓修筑杭州城。之前,海运漕运很久不通畅了,朝廷派使者来征收粮食,张士诚运送了十多万石粮食到京城。地方上的权力,都掌握在张士诚手里,达识帖木儿就只剩下个空头衔了。
没过多久,张士诚就让他的手下自己歌功颂德,一心想要谋求王爵。达识帖木儿跟身边的人说:“我奉命在这儿当官,只不过靠着嘴皮子来驾驭这些人。现在张士诚又想要王爵,朝廷虽然实力弱小,但最终也不会被他吓倒,但我如果现在违背他的意思,那眼前肯定要吃亏,只能忍辱负重,顺着他了。”于是他就草拟奏章上报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但朝廷就是不批准。张士诚最后干脆自己自立为吴王,在平江修建宫殿,设置官署。
话说张士诚手下的兰帖木儿和真保,这俩家伙巴结张士诚,没少收他的好处,还经常在张士诚面前说达识帖睦迩的坏话,搞得张士诚和达识帖睦迩关系越来越僵。到了至正二十四年,张士诚就派王晟他们去当面指责达识帖睦迩的不是,逼着他写信给省院,说自己年老体弱,想退休。 他还说:“丞相的位置非士信莫属!” 然后,张士诚就逼着达识帖睦迩交出所有印章,自己当上了江浙行省左丞相,把达识帖睦迩赶到嘉兴去住。这事儿朝廷知道了,也正式任命张士信为江浙行省左丞相。
达识帖睦迩到了嘉兴后,张士信让人把他的院子围得严严实实的,门窗都封上了,看管得非常严格。不过达识帖睦迩一点都不在乎,每天跟老婆孩子喝酒唱歌,跟没事人似的。张士诚下令,所有公文都要写上“吴王令旨”四个字,还让行台去朝廷请求正式授予他官职。可行台御史大夫普化帖木儿就是不同意。 这会儿,张士诚已经把达识帖睦迩软禁起来了,又派人去绍兴找普化帖木儿要行台的印章。普化帖木儿把印章锁在库房里,说:“我的脑袋可以砍掉,印章绝对不能交!” 张士诚又逼着他上船,普化帖木儿说:“我宁死也不受辱!” 他平静地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跟家人告别,写了两首诗,然后服毒自杀了。临死前,他把酒杯摔在地上,说:“我死了,这逆贼也活不长了!”
几天后,达识帖睦迩听说普化帖木儿死了,叹了口气说:“连大夫都死了,我还活着干什么!” 于是他让手下拿来药酒,喝了酒后也自杀了。张士诚就让人把他们的棺材和家眷送回京城。
普化帖木儿,字兼善,是鲁乃蛮氏,行台御史大夫帖木哥的儿子。他官做到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当时福建各地都被各个豪强占据,他根本没办法施展才能。后来调到南行台,又被张士诚逼死了。不过人们都说,他死得比达识帖睦迩更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