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时历法里有一段关于计算星象位置的说明,咱们来一句一句地捋捋。

首先,它说大都(北京)的北极星,高度是四十度,这高度有点高啊。然后,它给出了冬至和夏至时,太阳离北极点的距离:冬至时,太阳离北极点一百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七十三秒;夏至时,距离是六十七度四十一分一十三秒。 冬至的白天和夏至的黑夜,加起来是三千八百一十五分九十二秒;夏至的白天和冬至的黑夜,加起来是六千一百八十四分八秒。最后,它还提到了每天的昏明时间,是二百五十分。 接下来是一些关于黄赤道交角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具体表格略过不表。

接下来是计算方法的描述,有点复杂。要算每天太阳黄道出入赤道内外的情况,需要先算出某一天前半年的黄道积累度数,然后根据它在象限的位置进行调整,最终得到太阳出入赤道内外的度数。 计算每天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需要用到初限和末限的积度,以及昼夜时间差,通过加减运算得到结果。日出时间减去一天的时间,得到日落时间;再用昏明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得到晨时;加上日落时间,得到昏时。

计算昼夜和日出日落的时间,需要先算出半夜的时间,然后翻倍,再进行一些约分,得到夜间的时间,用一天的时间减去夜间的时间,就得到白天的时间。 日出日落的时间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计算出来。

计算更点率和点率,需要先算出晨时,然后进行倍数运算和约分。 计算更点所在的时间,需要用更点率乘以更点数,再加上昏时,然后就能算出更点所在的时间。

最后,计算距中度和更差度,需要用到半日周和晨时,通过一系列的乘法、除法和减法运算,最终得到结果。 最后一句是说要计算昏明五更中星的位置,但具体方法没有展开。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天文计算方法,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翻译成现代口语需要尽量保持原意,并解释一些关键概念。

首先,这段文字讲的是如何计算不同地区的白昼和黑夜长度,以及一些天文现象的发生时间。它提到了一种方法,通过测量北极星的高度,以及太阳在赤道上的位置,来计算各地每天的日夜长短。“置距中度,以其日午中赤道日度加而命之,即昏中星所临宿次,命为初更中星;以更差度累加之,满赤道宿次去之,为逐更及晓中星宿度及分秒。其九服所在昼夜刻分及中星诸率,并准随处北极出地度数推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先确定一个参考点(中度),然后根据太阳在赤道上的位置和时间,计算出傍晚时分某个星宿的位置(初更中星),再以此为基础,逐步计算出各个时辰以及黎明时分星宿的位置。 九服指的是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计算方法要根据各地北极星的高度进行调整。 括号里的“(已上诸率,与晷漏所推自相符契。)”意思是说,这些计算方法和古代的计时工具(晷漏)的结果是一致的。

接下来,讲的是如何用仪器测量各地冬至或夏至的夜长,并据此推算其他日期的日夜长短。“求九服所在漏刻 各于所在以仪测验,或下水漏,以定其处冬至或夏至夜刻,与五十刻相减,余为至差刻。置所求日黄道,去赤道内外度及分,以至差刻乘之,进一位,如二百三十九而一,所得内减外加五十刻,即所求夜刻;以减百刻,余为昼刻。(其日出入辰刻及更点等率,依术求之。)” 这段的意思是,为了计算各地不同日期的日夜长短,需要先用仪器(比如水漏)测量冬至或夏至的夜长,然后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和与赤道的距离,以及测得的夜长差值,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其他日期的夜长和昼长。括号里的内容意思是,日出日落的时间以及其他相关的时间点,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来。

后面列出了一些天文数据,比如交终、交中、交差、交望、交应等等,这些都是指一些特殊的天文现象发生的时间。“交终分,二十七万二千一百二十二分二十四秒。 交终,二十七日二千一百二十二分二十四秒。 交中,十三日六千六十一分一十二秒。 交差,二日三千一百八十三分六十九秒。 交望,十四日七千六百五十二分九十六秒半。 交应,二十六万一百八十七分八十六秒。 交终,三百六十三度七十九分三十四秒。 交中,一百八十一度八十九分六十七秒。 正交,三百五十七度六十四分。 中交,一百八十八度五分。 日食阳历限,六度。 定法,六十。 阴历限,八度。 定法,八十。 月食限,十三度五分。 定法,八十七。” 这些数据具体指的是什么,需要结合当时的历法知识才能理解。

最后,这段文字描述了如何计算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以及其他天文事件的发生时间。“推天正经朔入交 置中积,加交应,减闰余,满交终分,去之;不尽,以日周约之为日,不满为分秒,即天正经朔入交泛日及分秒。)上考者,中积内加所求闰余,减交应,满交终去之,不尽,以减交终,余如上。 求次朔望入交 置天正经朔入交泛日及分秒,以交望累加之,满交终日,去之,即为次朔望入交泛日及分秒。 求定朔望及每日夜半入交” 这段文字描述了通过一些中间变量(中积、交应、闰余、交终分)以及已知数据,计算农历朔望日以及每日半夜发生的天文事件的时间。 总而言之,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套复杂的天文计算方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完全理解。

首先,把每个时间点都精确到秒,然后减去朔望日的小数部分,得到朔望日半夜交点的时间。如果计算出的日期有增减,也按照同样的方法处理。如果没有增减,就根据历法规则,大月加两天,小月加一天,其他月份都加7877/76秒,算出下一次朔日半夜交点的时间;以此类推,每天都加上这个时间差,如果超过一天,就减去一天,这样就能得到每天半夜交点的时间了。

接下来,计算朔望日交点的时间。把历法上的朔望日交点的时间,加上或减去朔望日时间差,就能得到精确的朔望日交点时间。

然后,计算交点的常交度和定交度。把历法上的朔望日交点的时间,乘以月球的平均运行速度,得到交点的常交度;再根据盈亏差进行加减,得到交点的定交度。

日食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先看日食发生时,定朔点在半天时间里是前半段还是后半段。如果是前半段,就从半天时间里减去这个时间,得到食甚发生在中午之前的时刻;如果是后半段,就从半天时间里减去这个时间,得到食甚发生在中午之后的时刻。然后,用半天时间分别乘以或减去这个时间差,再除以一百,得到一个时差值。如果食甚发生在中午之前,就用这个时差值减去定朔点的时间;如果食甚发生在中午之后,就用这个时差值加上定朔点的时间,这样就得到了食甚发生的精确时间。用食甚发生在中午之前或之后的时间分别加上这个时差值,就能得到食甚发生时距离中午的精确时间。

月食的计算方法:先看定望点在一天的四分之一时间内是哪一部分。如果在四分之一时间内,就是卯时之前;如果超过四分之一时间,就从半天时间里减去这个时间,得到卯时之后的时间;如果在四分之三时间内,就从半天时间里减去这个时间,得到酉时之前的时间;如果超过四分之三时间,就从一天时间里减去这个时间,得到酉时之后的时间。然后,用卯时或酉时之前或之后的时间分别自乘,再除以四百七十八,得到一个时差值。如果在子时之前,就用这个时差值减去定望点的时间;如果在子时之后,就用这个时差值加上定望点的时间,这样就得到了食甚发生的精确时间;根据日月的盈亏变化规律,就能得到食甚发生的具体时间了。

最后,计算食甚时日月盈亏历法上的时间和运行度数。把历法上的朔望日时间,加上食甚发生的时间,再减去历法上的朔望日时间,就能得到食甚发生时日月盈亏历法上的时间;根据日月的运行规律计算盈亏差,再根据盈亏差进行加减,就能得到食甚发生时日月盈亏历法上的运行度数。

最后一步,计算南北差。 (原文未提供计算南北差的方法,此处无法翻译)

咱们先算日食南北方向的偏差。你看日食发生时,盈亏历的度数,在象限以下,那就是初限;在象限以上,就用半年的周数减去它,得到末限。然后把初限和末限相乘,再除以1870,得到度数。如果结果不满一,就继续算分秒。再减去4度46分,剩下的就是南北方向的初步偏差。再用它乘以日食发生时距离正午的时间(用度数表示),除以半天的时间(用度数表示),得到最终的南北偏差。如果初步偏差比最终偏差小,那就用最终偏差减去初步偏差,得到最终结果。需要注意的是,在盈初缩末的时候,交前阴历要减,阳历要加;交后阴历要加,阳历要减;在缩初盈末的时候,交前阴历要加,阳历要减;交后阴历要减,阳历要加。

接下来算日食东西方向的偏差。日食发生时,盈亏历的度数,和半年的周数相减再相乘,然后除以1870,得到度数,不满一就继续算分秒,这就是东西方向的初步偏差。再用它乘以日食发生时距离正午的时间(用度数表示),除以一天时间的四分之一(用度数表示),得到最终的偏差。如果初步偏差比最终偏差大,就用初步偏差的两倍减去最终偏差,得到最终结果,然后根据情况加减。在盈亏的中间偏前,交前阴历要减,阳历要加;交后阴历要加,阳历要减;在中间偏后,交前阴历要加,阳历要减;交后阴历要减,阳历要加。在缩的时候,中间偏前,交前阴历要加,阳历要减;交后阴历要减,阳历要加;中间偏后,交前阴历要减,阳历要加;交后阴历要加,阳历要减。

要算日食的正交和中交限度,就把正交和中交的度数,加上或减去南北和东西方向的偏差,就能得到正交和中交的限度以及分秒了。

计算日食发生时,阴历阳历距离交点前后时间的度数,要看交点的度数。如果在中交限以下,就用中交限减去它,得到阳历交前度;如果在中交限以上,就用它减去中交限,得到阴历交后度。如果在正交限以下,就用正交限减去它,得到阴历交前度;如果在正交限以上,就用它减去正交限,得到阳历交后度。

计算月食发生时,阴历阳历距离交点前后时间的度数,要看交点的度数。如果在交中度以下,就是阳历;如果在交中度以上,就用它减去交中度,得到阴历。然后看是阴历还是阳历,如果在后准十五度半以下,就是交后度;如果在前准一百六十六度三十九分六十八秒以上,就用交中度减去它,剩下的就是交前度及分秒。

最后算日食的分秒,把前后时间的度数分别减去阴阳历的食限(如果不够减,那就说明没发生日食),剩下的再按照之前的计算方法除以一,就能得到日食的分秒了。 月食的分秒计算方法与日食类似,此处略去。

先看看计算日食和月食时间的步骤。计算日食,先要确定一些数值,不用管南北东西方向的差别。 然后限制一下食物的摄入量,吃不完的就不吃了。其他的按照固定的方法计算,就能算出月食的具体时间,精确到分秒。 计算日食,要用到三个时间界限。

接下来,把日食的具体时间(分秒)算出来,用它减去20分,再相乘,再开平方,最后乘以5740,就能得到一个数值,这个数值用来计算日食的具体时间。用这个数值减去食甚的时间,就是日食开始的时间;加上食甚的时间,就是日食结束的时间;根据日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就能算出日食的三个时间界限。

计算月食也类似,先算出月食的具体时间(分秒),用它减去30分,再相乘,再开平方,最后乘以5740,就能得到一个数值,这个数值用来计算月食的具体时间。用这个数值减去食甚的时间,就是月食开始的时间;加上食甚的时间,就是月食结束的时间;根据开始和结束时间,就能算出月食的三个时间界限。

月食比较复杂,需要计算五个时间界限。 先算出月食食甚期间的数值,用它减去10分,再相乘,再开平方,最后乘以5740,得到一个数值。用这个数值减去前面算出的那个数值,得到另一个数值。然后,用前面算出的那个数值减去食甚的时间,就是月食开始的时间;加上第二个数值,就是月食食既的时间;再加第一个数值,就是月食食甚的时间;再加第一个数值,就是月食生光的时间;最后再加第二个数值,就是月食结束的时间。根据这些时间,就能算出月食的五个时间界限。

要算出月食发生在哪一个时辰,先把食甚发生的时间(以日出后的分钟数表示)乘以2,再除以5,得到一个数值;再把这个数值除以5,得到另一个数值。然后,把月食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日出后的分钟数表示),如果超过日落时间,就减去日落时间;如果早于日出时间,就加上日出时间。最后,用第一个数值去除这个差值,得到一个整数,就是时辰数;如果还有余数,就用第二个数值去除余数,得到一个整数,就是刻数。这样就能算出月食发生的具体时辰和刻数了。

日食发生的时候,如果在阳历,开始的时候在西南方,食甚的时候在正南方,结束的时候在东南方;如果在阴历,开始的时候在西北方,食甚的时候在正北方,结束的时候在东北方;如果日食遮挡了八分以上,开始的时候在正西方,结束的时候在正东方。这些都是以中午为基准说的。

月食发生的时候,如果在阳历,开始的时候在东北方,食甚的时候在正北方,结束的时候在西北方;如果在阴历,开始的时候在东南方,食甚的时候在正南方,结束的时候在西南方;如果月食遮挡了八分以上,开始的时候在正东方,结束的时候在正西方。这些也是以中午为基准说的。

最后,还要计算日月食发生时,能看到多少。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古代计算日月食的方法,以及一些天文历法参数。咱们一句一句地来说。

首先,这段话讲的是如何计算日月食的“带食”,也就是日食或月食发生时,太阳或月亮部分被遮挡的情况。 “视其日日出入分,在初亏已上、食甚已下者,为带食。” 意思是说,观察太阳或月亮每天出入地平线的时间差,在日食或月食开始(初亏)之后、食分最大(食甚)之前这段时间内,就是带食的时间。 “各以食甚分与日出入分相减,余为带食差;以乘所食之分,满定用分而一,(如月食既者,以既内分减带食差,余进一位,如既外分而一,所得,以减既分,即月带食出入所见之分;不及减者,为带食既出入。)以减所食分,即日月出入带食所见之分。” 这段就比较复杂了,大意是说,用食甚时的遮挡程度(食甚分)减去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得到一个“带食差”,再进行一些复杂的计算,最终得出日月食期间可见的带食部分。 括号里的内容是对月食的特殊说明,更复杂,这里就不展开解释了。最后一句,“(其食甚在昼,晨为渐进,昏为已退;其食甚在夜,晨为已退,昏为渐进。)” 意思是说,如果食甚发生在白天,早晨是逐渐被遮挡,傍晚是逐渐恢复;如果食甚发生在晚上,则正好相反。

接下来,这段文字讲的是如何确定日月食发生时的星宿位置。 “求日月食甚宿次 置日月食甚入盈缩历定度,在盈,便为定积;在缩,加半岁周,为定积。望即更加半周天度。以天正冬至加时黄道日度,加而命之,各得日月食甚宿次及分秒。” 意思是说,要确定日月食发生时的星宿位置,需要把日月食发生的时间放到历法中,根据是“盈”还是“缩”(指月亮盈亏周期),进行相应的计算,最终得到日月食发生时的星宿位置和精确时间。

后面列出的是一些天文历法参数,看起来像表格一样,分别给出了历度、历中、历策、木星和火星的相关数据,包括周率、周日、历率、度率、合应、历应等等,以及一些差值,像盈缩立差、平差、定差等等。这些数据都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和计算的结果,用于预测行星的运行和日月食的发生。 “【步五星第七】历度 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历中 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历策 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九十秒六十二微半。木星 周率,三百九十八万八千八百分。周日,三百九十八日八十八分。历率,四千三百三十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四分八十六秒半。度率,一十一万八千五百八十二分。合应,一百一十七万九千七百二十六分。历应,一千八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八十一分。盈缩立差,二百三十六加。平差,二万五千九百一十二减。定差,一千八十九万七千。伏见,一十三度。(表略)火星 周率,七百七十九万九千二百九十分。周日,七百七十九日九十二分九十秒。历率,六百八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十分四十三秒。度率,一万八千八百七分半。合应,五十六万七千五百四十五分。历应,五百四十七万二千九百三十八分。盈初缩末立差,一千一百三十五减。平差,八十三万一千一百八十九减。” 这些数据我们现在不必深究其具体的含义,只需要知道它们是古代天文学计算的基础数据即可。

首先,咱们来看一下计算结果。第一个是定差,八千八百四十七万八千四百。然后是缩初盈末立差,要加上八百五十一。平差呢,要减去三万二百三十五。下一个定差是二千九百九十七万六千三百。最后,伏见是十九度。(表格略)

接下来是土星的计算。它的周率是三百七十八万九千一百十六分;周日是三百七十八日九分十六秒;历率是一亿七百四十七万八千八百四十五分六十六秒;度率是二十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五分;合应是一十七万五千六百四十三分;历应是五千二百二十四万五百六十一分;盈立差要加二百八十三;平差要减去四万一千二十二;定差是一千五百一十四万六千一百;缩立差要加三百三十一;平差要减去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六;定差是一千一百一万七千五百;最后,伏见是十八度。(表格略)

然后是金星。它的周率是五百八十三万九千二十六分;周日是五百八十三日九十分二十六秒;历率是三百六十五万二千五百七十五分;度率是一万;合应是五百七十一万六千三百三十分;历应是一十一万九千六百三十九分;盈缩立差要加一百四十一;平差要减去三;定差是三百五十一万五千五百;伏见是一十度半。(表格略)

最后是水星。它的周率是一百一十五万八千七百六十分;周日是一百一十五日八十七分六十秒;历率是三百六十五万二千五百七十五分;度率是一万;合应是七十万四百三十七分;历应是二百五万五千一百六十一分;盈缩立差要加一百四十一;平差要减去二千一百六十五;定差是三百八十七万七千;晨伏夕见是一十六度半,夕伏晨见是一十九度。(表格略)

最后一段是说,这是在推算天象,具体是冬至之后五星的会合情况以及一些中间计算结果。 推天正冬至后五星平合及诸段中积中星

首先,咱们得算个中间值,把该加的加起来,然后用星周率减去,减不尽的部分就是第一次计算的结果,再减去周率,剩下的就是第二次计算的结果。用日周率除以它,就能得到这颗星在冬至后平合的中间值。(这里,我们把日称为“日中积”,把度称为“日中星”。)然后,我们把每天的数值累加到中间值里,得到各个阶段的中间值;同样,把平度累加到中间值里,如果数值减少了,就减去,这样就得到了各个阶段的星位。(如果要反推,就把中间值减去计算结果,减去周率后剩下的就是我们需要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要把这颗星的平合以及各个阶段的数值算进历法里。先把中间值算出来,加上历法中的数值和前面算出来的结果,如果超过了历法的数值范围,就减去;剩下的部分,如果够一个度,就记作一度,不够的话,就按度、分、秒来记,这就是这颗星在历法中的平合度数和分秒数;然后,把各个阶段的数值累加起来,就得到了各个阶段在历法中的数值。(如果要反推,就把中间值减去历法中的数值,减去历法范围后剩下的,加上那年的结果,剩下的部分跟上面一样处理。)

然后是算盈亏差。把算出来的历法度数和分秒数,跟历法中的数值比较,如果小于历法中的数值,就是盈;如果大于历法中的数值,就减去历法中的数值,剩下的就是亏。如果盈亏数值小于90度31分43秒,就是初限;如果大于这个值,就减去历法中的数值,剩下的就是末限。

火星的情况有点不一样,如果盈历小于60度87分62秒半,就是初限;大于这个值,就减去历法中的数值,剩下的就是末限。亏历呢,如果小于121度75分25秒,就是初限;大于这个值,就减去历法中的数值,剩下的就是末限。

接下来,我们把各个星的立差乘以初末限,然后加上或减去平差,再用初末限乘以结果,然后加上或减去定差,再用初末限乘以结果,如果超过一亿就记作一度,不够的话就按度、分、秒来记,这就是我们要求的盈亏差。

还有一种方法:把盈亏历除以历策,得到商数,余数就是余数;然后用下损益率乘以余数,再除以历策,得到的结果加上或减去下盈缩积,也是我们要求的盈亏差。

最后,我们来算平合以及各个阶段的最终数值。把各个阶段的中间值,加上或减去盈亏差,就能得到各个阶段的最终数值(日、分、秒);然后加上冬至的日期,如果超过了纪法范围就减去,没超过的话,就用甲子来计算,就能得到具体的日期。

最后,就能算出平合以及各个阶段的具体年月日了。

首先,把每个时间段的积累天数算出来,加上闰日和分数,算出满朔的天数,然后除以一个月的天数,得到月份数。如果除不尽,余数就是这个月已经过去的天数,包括分秒。算出来的月份数,先不算天正十一月,就是这个时间段内从朔日开始的天数,包括分秒;根据日辰的间隔,就能确定这个朔月的日期。

接下来,算出每个时间段的星宿位置。把每个时间段的星宿位置算出来,根据盈亏的差异进行加减调整(金星要乘以二,水星要乘以三),得到每个时间段的星宿位置;然后加上天正冬至的时刻和黄道日度,就能确定这个星宿在这个时间段的具体位置,包括分秒。

然后,算出每个时间段第一天清晨前子夜的星宿位置。用每个时间段的初始运行速度乘以这个时间段的时长(包括分数),再除以一百取整,然后根据顺行逆行的情况,加上或减去这个时间段的星宿位置,就能得到每个时间段第一天清晨前子夜的星宿位置;计算方法和前面一样,就能得到最终结果。

接下来,算出每个时间段的日行度和度率。用每个时间段的日辰与下一个时间段的日辰相减,得到日行度;用每个时间段子夜的星宿位置与下一个时间段子夜的星宿位置相减,得到度率。

然后,算出每个时间段的平行度。用每个时间段的度率除以日行度,就能得到这个时间段的平行度,包括分秒。

接下来,算出每个时间段的增减差和日差。用这个时间段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平行度相减,得到这个时间段的泛差;泛差乘以二再退一位,得到增减差;用增减差加上或减去这个时间段的平行度,得到初末日行分。前面多后面少,就加到初日,减去末日;前面少后面多,就减去初日,加到末日。增减差乘以二,得到总差;用日行度减一,再除以总差,得到日差。

然后,算出前后伏迟退段的增减差。如果是前伏,就取后一个时间段的初日行分,加上日差的一半,得到末日行分。如果是后伏,就取前一个时间段的末日行分,加上日差的一半,得到初日行分;然后用这个时间段的平行度减去初日行分,余数就是增减差。如果是前迟,就取前一个时间段的末日行分,减去日差的两倍,得到初日行分。如果是后迟,就取后一个时间段的初日行分,减去日差的两倍,得到末日行分;然后用这个时间段的平行度减去末日行分,余数就是增减差。前后相近的,保留迟段。

木星、火星、土星逆行时,用平行度的六倍,退一位,作为增减差。金星前后逆行时,用平行度的三倍,再除以二,退一位,作为增减差。如果是前退,就取后一个时间段的初日行分,减去日差,得到末日行分。如果是后退,就取前一个时间段的末日行分,减去日差,得到初日行分;然后用这个时间段的平行度减去初日行分,余数就是增减差。

首先,咱们来说说怎么算水星每天早上和半夜的位置。水星运行轨迹有点特殊,它有时候会逆行。计算的时候,先算出它平均每天运行的度数,再根据它运行快慢的变化进行调整。如果它前面跑得快后面跑得慢,就用平均度数加上调整值算出起始位置,用平均度数减去调整值算出结束位置;反过来,就减加。 还要算个总的调整值,然后用每天的平均运行度数减1再除以它,得到每天的调整量。 有了这些,就能算出每天早上和半夜水星具体在哪个星宿了。

接下来,咱们看看怎么算五星(金木水火土)的会合、伏藏、出现、盈亏这些情况的日期。 先把每个星体在特定时间段的运行总度数(包括度和秒)算出来,如果超过一年,就减去一年,剩下的就是下一年的日期,从冬至后算起。如果不足半年,就是入盈;满了半年,减去半年,就是入缩。 不足半年的就是初限,超过半年的就减去半年,剩下的就是末限。这样就能算出五星这些情况发生的具体日期和时间了。

然后,咱们算算五星和太阳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所谓的“行差”。 一般来说,用星体的运行度数减去太阳的运行度数,剩下的就是行差。但是金星和水星逆行的时候,如果是在逆行会合,就要把星体的运行度数和太阳的运行度数加起来算行差。水星傍晚伏藏早上出现的情况,行差直接用太阳的运行度数。

木星、火星、土星这三颗星比较简单,直接用它们会合、出现、伏藏的日期,就是它们的定合、伏见、泛积的日期。

金星和水星就复杂一些了,要先算出它们盈亏的度数(水星要乘以二),然后用它们的行差去除,得到天数,不够一天的就用余数算出时分秒。如果是在正常会合(不是逆行会合),盈加缩减;如果是逆行会合,盈减缩加。最后算出定合、伏见、泛积的日期和时间。

最后,咱们算算木星、火星、土星的定合、定积、定星。先用它们会合时的行差去除它们在特定时间段内太阳盈亏的度数,得到一个差值(天数,不够一天的就用余数算出时分秒),再用太阳盈亏的度数减去这个差值,得到一个度数差。然后,把这个差值(天数)加到它们定合泛积的日期上,得到定合定积的日期;把度数差加到它们定合定星的度数上,得到定合定星的度数。

金星和水星的会合,不管是顺行还是逆行,都要先算出它们每次会合之间的时间差,再减去太阳运行的盈亏积累,得到会合的实际时间差。如果时间差不足一天,就换算成分秒;然后,根据是顺行还是逆行,加上或减去太阳运行的盈亏积累,得到会合的实际角度差。顺行会合的话,就加上或减去该星体既定会合的积累时间,得到该星体既定会合的准确时间和分秒;逆行会合的话,就用会合时间差加上或减去、会合角度差加上或减去该星体既定会合的积累时间,得到该星体既定会合的准确时间和分秒;这个准确时间和分秒,我们称之为“逆行既定会合的星度和分秒”。然后,把冬至的准确时间加上这个“逆行既定会合的星度和分秒”,如果超过一个周期,就减去一个周期,再用甲子来记数,这样就能得到确切的会合日期和时间了。 最后,把冬至的准确时间加上黄道日度和分秒,再加“逆行既定会合的星度和分秒”,如果超过黄道一周,就减去黄道一周,这样就能得到会合时所在的黄道星宿度数和分秒了。

要计算木星、火星、土星这三颗星的会合日期,需要用黄道日度减去这三颗星在夜半时的黄道星宿度数,如果余数小于当天太阳运行的角度,就说明这天是会合日。金星和水星则相反,用它们的夜半时黄道星宿度数减去黄道日度,如果余数小于当天金星或水星运行的角度,就说明这天是会合日。如果金星和水星逆行会合,要观察当天夜半时太阳的位置,如果太阳还没运行到金星或水星所在的位置,再观察第二天,如果太阳运行超过了金星或水星的位置,而金星或水星也逆行超过了太阳的位置,那么这天就是会合日。

计算木星、火星、土星的可见和伏藏的积累天数,需要分别列出它们可见和伏藏的积累天数及分秒,早晨加,晚上减,90天31分6秒。如果时间在半年以内,就自乘;如果超过半年,就用它减去一年,剩下的再自乘。如果结果超过75,就除以75取商,商是分;如果超过100,就除以100取商,商是度;不足,就退位为秒。然后用可见或伏藏的度数乘以结果,再除以15,所得结果再除以它的运行速度差,得到天数,不足一天的退位为分秒;最后,把可见和伏藏的积累天数相加减,得到这颗星的可见和伏藏的积累天数及分秒。之后,按照前面的方法,就能得到具体的可见和伏藏日期和时间了。

计算金星和水星的可见和伏藏的积累天数,方法与木火土三星类似。

首先,咱们得看看每天太阳运行的差异,也就是太阳每天运行的多少不一样。把这段时间里太阳盈亏的总和算出来,就是一天的时间。如果算出来不满一天,就再细分成分钟秒。要是晚上看到星星出现的时间比早上早,那就把盈亏的数值加起来;如果早上看到星星出现的时间比晚上早,那就把盈亏的数值减掉。把星星出现和消失的时间,以及这些盈亏的总和,都算出来,得到一个常数,咱们叫它“常积”。

如果这个常数在半年周期以下,说明是在冬至之后;如果超过半年周期,就从常数里减去半年周期,剩下的部分就是夏至之后的时间。如果这个时间在90天31分6秒以内,就自己乘以自己;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就用它减去半年周期,再把结果乘以自己。冬至后的早晨,夏至后的晚上,要除以18才能得到分数;冬至后的晚上,夏至后的早晨,要除以75才能得到分数;然后,再用星星出现和消失的度数乘以这个分数,再除以15;得到的结果,如果能整除每天的运行差,就用它来表示天数;如果不能整除,就再细分成分钟秒,然后加上或减去前面算出来的“常积”,得到一个最终值,咱们叫它“定积”。

对于早上看到星星,晚上星星消失的情况,冬至后要加上这个“定积”,夏至后要减去这个“定积”;对于晚上看到星星,早上星星消失的情况,冬至后要减去这个“定积”,夏至后要加上这个“定积”。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星星出现和消失的精确时间,也就是天数、分钟和秒。最后,再按照之前的步骤进行计算,就能得到星星最终出现和消失的精确时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