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珪,字君璋,是广平人。他爸爸吴鼎,在燕南当提刑按察副使,是个大官。吴元珪为人谨慎认真,喜欢思考深奥的问题,那些关于军事策略、治理方法、法律条文之类的知识,都是在家上学到的。
元朝至元十四年,忽必烈皇帝召见了他,让他在身边当差,还授予他后卫经历的官职,并给了他金符(身份象征)。十七年,皇帝去上都,让吴元珪去大都万岁山取御药。吴元珪骑着快马,不到一天一夜就赶回来了。皇帝很惊讶他速度这么快,就提拔他做了枢密都事,后来又升了经历。有一次,他跟着枢密院同知俺伯一起送西蕃的铠甲给皇帝,皇帝问他铠甲的制作工艺,吴元珪回答得非常详细清楚,皇帝对他更加欣赏了。
江南平定之后,枢密院要规划各地的官职设置。京城的五个卫戍部队、各行省、万户府的官员数量、俸禄、医药供应、学校建设、屯田设置等等,很多都是吴元珪提出来的建议。至元二十六年,他升任枢密院参议。当时要修缮宫城,尚书省建议动用一万名士兵,由留守司负责。吴元珪认为这样很不方便,就建议设立武卫军来负责修缮宫城,并让留守段天祐兼任都指挥使,所有工程进度都要向枢密院汇报。没多久,他又升任枢密院判官。他制定了万户府配备八名士兵、千户府配备四名士兵、百户府配备两名士兵的制度,如果用人过多,就要受罚。至元二十八年,他被任命为礼部侍郎,后来又升任左司郎中。至元三十一年,他担任中书省参议。
元大德元年,他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当时选拔官员,很多人徇私舞弊,照顾自己家乡的人。吴元珪说:“这种风气绝对不能纵容,宋朝的衰败,就是因为有了‘川党’、‘朔党’这样的朋党之争。”所以,他谢绝了一切请托。三年后,他被派去燕南宣抚,弹劾了一批贪官污吏。之后,他升任工部尚书。当时河朔地区连年水旱,庄稼歉收。吴元珪说:“《春秋》的道理,是以养民为本,凡是用到百姓劳力的地方都必须记录在案,因为百姓的劳力得以休养生息,才能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才能教化顺利推行,风俗才能美好。”宰相很欣赏他的话,所以土木工程的规模有所减小。大德六年,他被任命为河南行中书省佥事,临行前又升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早些时候,朱清、张瑄凭借雄厚的财力在江南为非作歹,收买官员。他们被处死后,查抄了他们的家产,发现他们与很多达官贵人都有牵连,其中江浙省的官员牵涉尤深,只有吴元珪洁身自好,丝毫不受牵连。
武宗皇帝登基后,任命他当枢密副使,负责处理军事机密。皇上还召集了元珪和其他二十多个人一起商量国家大事,主要内容就是:珍惜人才,严格选拔官员;控制财政支出,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严格奖惩,完善科举制度,发展农业,精简冗员,改革封赏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关系到国家大事的要务。一开始,皇上还下令派一万人去边境屯田,巩固边防。但是海都作乱,很多士兵被俘,后来有一些人逃了回来,又冷又饿,活不下去,甚至卖儿卖女求生存。元珪把这些情况报告给了皇上,皇上就下令拨款赎回这些人。皇上在军中就听说过元珪的大名,这次特地提拔他当平章政事,还赏赐了他二百五十两白银和四套好衣服。
仁宗皇帝继位后,又召集元珪和其他十六个人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皇庆元年,元珪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丞。江淮地区的漕运官员说:“江南地区非常富裕,主要是因为有很多肥沃的田地被隐瞒起来没有上报。如果再进行一次田地清查,肯定能增加几万亩耕地。”元珪却说:“江南地区太平已经快四十年了,户籍和田亩都登记在册,如果随意更改,后果不堪设想。”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漕运官员争论了一个多月都没能说服对方,最后以生病为由离开了。延祐元年,他被任命为甘肃行省左丞。一年后被召回朝廷,让他去抚慰辽阳地区,之后又再次担任枢密副使。皇上在嘉禧殿召见他,说:“你是前朝的老臣了,就穿着以前的官服吧。”皇上还特地给他加官进爵,封他为荣禄大夫,并赏赐了他五千贯钱和两件貂皮大衣。元珪上奏说:“以前世祖皇帝规定每人最多只能拥有四百亩田地,多余的田地要上缴赋税,用来供应军需。现在管理江淮地区的田地,只注重增加税收,而且官吏们层层盘剥,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苦,我担心会发生不可预测的变故,这对国家不利,希望陛下能多加注意。”皇上说:“所有军士的田地,都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
公元1341年,英宗皇帝登基。元珪和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一起向皇帝提出了十多条关于改善军民政事的建议。大概意思是:皇室宗亲和近臣不能干预军队事务;管理军队的官员不能盘剥军户;有才能的军官应该得到提拔;政府征收赋税应该公平合理,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军官的职位继承应该只传给嫡系子孙,不能搞得乱七八糟。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立刻下令实行。元珪因为年纪大了就退休了,到了公元1342年,他又被起用,担任中书省议事官。公元1343年,元珪去世。公元1344年,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河南等处行省平章政事、柱国等官职,追封为赵国公,谥号忠简。三年后,又追赠他推诚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司徒等官职。
张升,字伯高,祖籍定州,后来迁居平州。张升从小就聪明过人,刚会说话的时候就能分辨字音,回答问题也比一般孩子强;长大后,他更加努力学习,擅长写作。公元1292年,有人推荐他,他被任命为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参与了《世祖实录》的修撰工作。张升担任翰林院的应奉文字官,不久升任修撰,历任兴文署令,后来又升迁为太常博士。成宗皇帝去世后,大臣们奉承皇上的旨意,商议要给成宗皇帝上尊号,并在宗庙祭祀他。张升这时站出来说:“按照以前的典籍记载,凡是在宗庙里举行祭祀活动,都必须写上新皇帝的名字,现在我们要写谁的名字呢?” 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了。武宗皇帝即位后,要亲自举行祭祀仪式,张升根据经书典籍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皇帝很欣赏他的建议。至大年间,太常寺改名为太常礼仪院,张升被任命为判官。
过了很久,他外放做了汝宁府知府。有人告发说,有人寄了一捆书在他家里,三年后才取走,里面有一本禁书,上面还记载了当地一些大户人家的姓名。升大人立刻叫来衙役把书烧了,说:“这都是胡说八道,诬陷老百姓,而且朝廷已经大赦了,不用管它。”同僚们都很害怕,都跟着一起把这事儿揭过去了。后来这事儿传到了朝廷,有人说升大人行为不正,派人来仔细调查,结果什么证据也找不到。于是就问他擅自烧书的事,升大人回答说:“这件事看起来确实像是不正之举,但是我身为郡守,是老百姓的父母官,现在我澄清了这些诬告,避免了冤假错案,即使因此受处罚我也在所不惜。”最后,他被处罚扣了两个月的俸禄。
其他府的官员写信给吴地侯君远说:“壬子年六月初一发生日食,预示着会有兵灾;癸丑年,灾难会发生在吴地。”同僚们想召集各县做好防御准备,升大人说:“这是谣言,过一段时间自然会平息,不要去惊扰百姓。”他斥责这是无稽之谈,大家也都认同他的说法。省里的官员评价他的政绩在各郡中是最好的。后来,他升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又升任绍兴路总管。
早些时候,大德、至大年间,发生大饥荒,还流行瘟疫,老百姓死了差不多一半,赋税和盐税都让里正代交,官吏们借机作恶,欺压富户。升大人根据账簿上的记录,向行省报告,请求免除赋税。前任知府曾经当过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和一些人有矛盾,想陷害他。他们把平江每年海运的粮布,共三万包,都让绍兴府按数制作,老百姓受不了这么大的负担。好几任知府都认为这是惯例,不管不问。升大人说:“苎麻不是浙江本地产的,海运粮布是吴郡的事,跟浙江没有关系。”他上奏朝廷,最终这件事被取消了。升大人为人正直,严惩官吏的贪污腐败,又一心为民除害,所以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后来,他历任湖北道廉访使、江南台治书侍御史,被召回朝廷担任参议中书省事,又改任枢密院判官,不久又回到中书省担任参议。
公元1342年,他又被任命为河东道廉访使,还没出发呢,就升职当了治书侍御史。第二年,又外放到淮西道当廉访使。公元1327年,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还升官为中奉大夫,没多久又调到辽东道当廉访使。正赶上永平地区发大水,老百姓都穷困潦倒,他上奏朝廷,请求拨发十八万石粮食、五万贯钱赈灾,并且免除百姓的赋税。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救活了不少人。第二年,他又被召回朝廷,当了侍御史。元文宗天历年间,他被外放到山东道当廉访使,当时正值战事紧急,有关部门建议加固城墙以作防御。但他却说:“老百姓都指望我活下去,加固城墙等于抛弃百姓啊!” 所以老百姓都很安心。文宗皇帝还赏赐了他珍贵的丝绸和钱币,以表彰他的功劳。
一年多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太禧院副使,兼奉赞神御殿事,之后又升任河南省左丞,后来再次外放,当了淮西道廉访使。那时候他已经六十九岁了,就上书请求退休。公元1331年,他又被起用,担任集贤侍讲学士,文宗皇帝对他非常器重。
公元1335年,元顺帝登基,他首先下诏询问朝中德高望重的官员治国之道,这位官员就上奏了十条当时应该优先处理的事情。接着,他又兼任经筵官,负责廷试进士,皇上还特别让他阅卷。事情办完后,他就回家祭扫祖先的坟墓。皇帝赏赐给他金线织成的华丽袍子,以示宠爱。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奎章阁大学士、资善大夫,主管经筵,皇上还赏赐给他贵重的酒器,催促他上任,但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了。皇帝见他实在推辞不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之后,朝廷每月给他发放半俸,让他安享晚年。公元1341年,他去世,享年八十一岁。朝廷追赠他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的官职,谥号文宪。
臧梦解,是庆元人,宋朝快完蛋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还没来得及当官,国家就没了。到了元朝至元十三年,他跟着家乡的郡守一起投降了元朝,被朝廷授予奉训大夫的官职,还当上了婺州路的军民人匠提举。没过多久,这个职位就被取消了。但是浙江东路的宣慰司觉得臧梦解既有才华,又懂行政管理,很适合当州郡长官,朝廷也同意了,就派他去息州当知州。结果还没出发,就被改派到海宁州当知州。
那时候,淮东按察副使王庆之到海宁州视察工作,发现臧梦解为人正直廉洁,而且学问渊博。自从他上任以来,从来没有人敢私下拜访他走后门,他的官署里干干净净的,一点也不奢华。凡是安排差役,他都一视同仁,不管对方是贫穷还是富有,官吏们也完全插不上手。结果呢,海宁州的人口增加了764户,耕地增加了443顷,桑树、柘树、榆树、柳树遍布全州,政事清明,诉讼案件很少,在所有州县里是最好的。王庆之就上奏朝廷说,臧梦解德才兼备,应该提拔到更重要的职位上,好让他充分发挥才能。同时,御史台也因为臧梦解廉洁能干,上书推荐了他。
1927年,梦解去世已经五年了。那年江阴闹饥荒,江浙行省派梦解去赈灾。梦解不搞那些文绉绉的报告,亲自跑到灾区,挨家挨户地发放粮食,救活了四万五千多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苟宗道听说后,非常赞赏,把他的事迹上报朝廷,梦解就升任了桂阳路总管府同知。
到了1930年,他又升职了,当上了奉议大夫、广西肃政廉访副使。按说,广西那种瘴气弥漫的地方,做官的很少亲自去各地巡视,可梦解却跑遍了所有地方。他查办了宾州、藤州两地的达鲁花赤,以及一大批贪官污吏,前后抓了八十多个。他还为邕州的黄震平反冤假错案,也为藤州的唐氏妇人平反了被诬告杀夫的冤案,一共为两桩冤狱昭雪。
大德元年,梦解调任江西肃政廉访副使。当时有个临江路总管叫李倜,这个人特别狡猾,而且还跟朝中大臣有关系,总是想控制省里的官员。梦解查了他的贪污罪行,把整个官场都整顿干净了。六年后,他升任浙东肃政廉访副使;九年后,又升任广东肃政廉访使。
梦解到这会儿,已经年老多病了,就辞官回杭州养老,以亚中大夫、湖南宣慰副使的身份退休。元至正元年,他去世了。
梦解学问渊博,是当时有名的儒士,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办事效率很高,为人正直,操守非常高尚。他写过《周官考》三卷和《春秋微》一卷。梦解自己号称鲁山大夫,大家也都称他为鲁山先生,而不是叫他的官职。
话说,当时有个叫陆垕的人,跟梦解的名气不相上下。监察御史郑鹏南曾经把他们俩一起推荐到朝廷。陆垕,字仁重,是江阴人。从小就以孝顺友爱出名。元朝的时候,丞相伯颜带兵南下,陆垕那时候还没到二十岁,但是志向远大,气势逼人,他带领乡亲们去见伯颜,跟伯颜谈论国家大事,意见很合拍,结果伯颜的军队就绕过了他们的地界,乡亲们都很感激他。伯颜就上奏朝廷,任命他做徽州路总管府同知,因为陆垕廉洁能干,又把他提拔到台宪(相当于当时的监察机构),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湖南肃政廉访副使,最后做到浙江西路廉访使。他到哪里都把惩治贪官污吏、平反冤假错案当成自己的责任,还曾经上奏朝廷,请求免除儒生的徭役,并且在浙江西路推行助役法。他五十岁的时候去世了,朝廷赐给他“庄简”的谥号。
他这个人啊,从小就孝顺父母,待人友善,名声很好。元朝丞相伯颜南征的时候,他还年轻,却很有胆识,带着乡亲们去跟伯颜沟通,结果还真奏效了,军队没到他们家乡。这本事,可不是一般人有的! 伯颜一看这小子不错,就推荐他当官,一路升迁,最后做到浙江西路廉访使,那可是个大官! 他当官清正廉洁,专抓贪官,平反冤假错案,还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免除儒生的徭役,改进助役法。 五十岁就去世了,朝廷还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可见他生前是多么受人敬重啊!
陈颢,字仲明,祖上住在卢龙,那地方有名山。他父亲在金朝当过谋克监军,后来被太祖看中,做了平阳等路军民都元帅。后来他家搬到了清州,就成了清州人了。陈颢小时候就特别聪明,每天都能背诵成千上百字的文章。长大后,他去了京城,拜访了翰林承旨王磐和安藏两位大人。王磐精通金朝的典章制度,安藏通晓各国语言,陈颢把这些都学了个遍。安藏还推荐陈颢去当侍卫。没多久,他又成了仁宗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的讲书人。
后来,仁宗皇帝带着他母亲去怀庆居住,陈颢也跟着去了,每天都给仁宗讲古代圣贤在困境中坚持正道的故事。等到成宗皇帝去世,仁宗皇帝在宫中遇到困难,需要迎接武宗皇帝,陈颢都参与了谋划。仁宗皇帝登基后,因为陈颢在推戴他登基的过程中立下了功劳,就特别提拔他做了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还让他继续留在宫中侍卫,朝政大事没有一件他不参与的。科举考试的制度,陈颢也出了不少力。陈颢总是抓住皇帝有空的时候,就拿出圣贤书里那些对治国有益的道理给皇帝讲,皇帝每次都听得非常高兴,并采纳他的建议。
有一次,皇帝在便殿坐着,大臣们都来奏事,远远看见陈颢,皇帝就高兴地说:“陈仲明在呢,他奏的事肯定都是好事!”陈颢因为父亲年纪大了,就请求皇帝允许他回家侍奉父亲。皇帝就特别任命陈颢的长子孝伯做清州知州,让他方便照顾父亲。陈颢坚决推辞,最后皇帝才同意让孝伯做州判官。皇帝本来想让陈颢做中书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陈颢叩头谢恩说:“我没有什么战功,也没有什么治国安邦的策略,如果突然让我参与政事,只会让我很快犯错。我愿意每天侍奉在您身边,随时献上我的建议,哪怕只能帮上一点点忙,也算是尽到了我的愚忠。”皇帝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仁宗皇帝驾崩以后,他辞官回家,在家里待了十年。等到文宗皇帝登基,他又被重新启用,做了集贤大学士。他上书劝皇帝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增加国子监的学生名额,免除儒生的徭役,文宗皇帝都非常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陈颢先后在集贤院工作,推荐人才的奏折写了数百份。有人对他进行弹劾,说他推荐的人有问题。陈颢说:“我宁愿因为推荐错误的人而受罚,也不能因为害怕受罚而埋没人才,这是我做不到的!”
顺帝元统年间刚开始的时候,陈颢跟随皇帝去上都,到了龙虎台,皇帝让他跪在膝前,还握着他的手说:“你啊,是几朝的老臣了,经历的事情很多,以后议论政事,要畅所欲言,不要有所隐瞒。”陈颢叩头谢恩,说自己能力有限。陈颢每次参加会议,说话都非常恳切。后来到了至正四年,他告老还乡,朝廷准许他继续领取全额俸禄。第二年,他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至正十四年,朝廷追赠他为摅诚秉义佐理功臣、光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号文忠。
陈颢出入宫廷几十年,喜欢谈论别人的优点,而不喜欢听别人说别人的缺点。很多官员都是因为他推荐而得到提拔,最终位居高位,有的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提拔的。所以他跟皇帝的关系很好,上上下下都没有怨言。欧阳玄当国子祭酒的时候,跟陈颢一起考试国子监的伴读,每次出一份试卷,陈颢都一定会捡起来看,只要看到一点好的地方,就马上把这个人列入录取名单,并且非常高兴。欧阳玄感叹道:“陈公的心肠,真是仁厚到了极点,他真能使那些心胸狭隘的人变得宽容,使那些心胸冷漠的人变得热情啊!”
他次子陈敬伯,在至正年间做了中书参知政事,后来又历任左丞、右丞,到至正二十七年,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