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正府,那是正儿八经的一品大衙门。刚开始建国那会儿,还没啥正式的官制呢,最先设立的官员叫札鲁忽赤,负责处理各种杂七杂八的事儿。
凡是那些王爷、驸马告状的蒙古人、色目人,还有汉人犯的各种案子,偷鸡摸狗的、下蛊诅咒的、拐卖人口的,轻罪重罪的犯人,还有那些去边疆打仗的官员,每年跟着皇帝去上都办公过冬的事儿,都归他们管。元朝二年,设了十个札鲁忽赤;三年,减到八个;九年,降为一品,只管蒙古人的事儿了,王爷们当府长,剩下的官员都得听皇帝和有封地的王爷的。还有一些怯薛人员,奉旨办事,但没啥正式的官衔。十四年,增设到十四个;十五年,又减到十三个;二十一年,增至二十一个;二十二年,又增到三十四个;二十八年,更是增至四十六个;大德四年,减了五个;十一年,还有四十一员;皇庆元年,又减了两个,把汉人的刑案都交给刑部管了。泰定元年,又让大宗正府管汉人的案子了,札鲁忽赤增加到四十二个,还把令史改名叫掾史。致和元年,上都、大都的蒙古人、怯薛军、色目人和汉人之间打架斗殴的,归大宗正府管;其他地方的汉人、蒙古人、色目人的官司,都归当地官府和刑部管。
大宗正府的官员可不少呢,正官札鲁忽赤四十二个,都是一品官;郎中两个,从五品;员外郎两个,从六品;都事两个,从七品;管仓库的承发架阁库管勾一个,从八品;还有掾史十个,蒙古必阇赤十三个,通事、知印各三个,宣使十个,写蒙古字的一个人,典吏三个,管仓库的库子一个,医生一个,管监狱的狱卒两个。
好家伙,这元朝的农业部门机构设置,变来变去的,真复杂!先说大司农司,这可是个正二品的大衙门,管着所有跟农业、水利、学校和救灾有关的事儿。它一开始是元世祖至元七年才成立的,就那么五个官儿。到至元十四年,又给撤了,这些事儿就让按察司顺便管着,负责劝农。过了几年,至元十八年,又重新成立了农政院,这次有六个官儿。可这还没完,至元二十年,又改名叫务农司,级别降成了从三品,官儿也换了,有个达鲁花赤、个务农使,还有两个同知。同年,它又改名叫司农寺,官职也变了,有个达鲁花赤,两个司农卿,一个司丞。到了至元二十三年,它又改回大司农司了,级别还是正二品。
大德元年,又加了个大司农事官员。到了皇庆二年,级别又升了,成了从一品,还加了个大司农。最后,大司农司的编制是:四个从一品的大司农;两个正二品的大司农卿;两个从二品的大司农少卿;两个从三品的大司农丞;一个从五品的大司农经历;两个从七品的大司农都事;一个正八品的大司农架阁库管勾;一个正八品的大司农照磨;十二个掾史,其中还有两个蒙古的必阇赤,一个回回的掾史,两个知印,一个通事,一个宣使,五个典吏。这人员配置,真是相当庞大啊!
再说籍田署,这可是个从六品的小衙门,主要负责耕种皇家祭祀用的土地——籍田。它也是至元七年成立的,一开始归大司农司管。到至元十四年,大司农司撤了,它就归太常寺管了。到了至元二十三年,大司农司又恢复了,它也就又回到大司农司管了。这籍田署就一个署令(从六品),一个署丞(从七品),外加一个司吏。
然后是供膳司,从五品,主要负责皇家的饮食供应,采购各种食材,还管着桑哥的财产(这桑哥是谁,还得另查)。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十二年才成立的,归大司农司管。它有达鲁花赤和提点各一个(都是从五品),司令一个(正六品),丞一个(正七品),外加一个吏。
辅用库,正九品,管着钱粮的运输和保管,以供应皇家的需要。就两个官儿,一个大使,一个副使。
兴中州等处的油户提领所,从九品,管着油的生产和供应,每年要供应十万斤油给皇宫。这是至元二十九年才成立的,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个。
蔚州面户提领所,也负责供应面粉和蔬菜,每年供应十多万斤。它只有一个提领和一个副使,归供膳司管。
永平屯田总管府,是个正三品衙门。里面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知事各一人,还有四个司吏。这府衙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才在永平路南马城县设立的,当时还从北京调来了三千采木工匠归它管辖。它下面管着昌国、济民、丰赡三个署,每个署里都有署令、署丞各一人,直长一人,吏目二人,吏二人。
翰林兼国史院,一开始是正二品。元世祖中统年间,王鹗当了翰林学士承旨,但那时候还没正式设立这个衙门呢。直到元朝建立后的至元元年才正式设立,一开始是正三品。后来几年,不断扩充人员,六年的时候,设承旨三员、学士二员、侍读学士二员、侍讲学士二员、直学士二员。八年升为从二品。十四年又加了一个承旨。十六年加了个侍读学士。十七年又加了两个承旨。二十年,把集贤院并到翰林国史院里了。二十一年,又加了两个学士。二十二年,集贤院又分出来了。二十三年,又加了个侍讲学士。二十六年,又设了五个官吏,专门负责教习亦思替非文字。二十七年,又加了个承旨。到了元武宗大德九年,又升为正二品,把典簿改成了司直,还加了个都事。元仁宗至大元年,承旨一下增加到九个。元英宗皇庆元年,又升为从一品,司直改成了经历。元文宗延祐元年,又另外设立了回回国子监学,把掌管亦思替非文字的官员都拨过去了。五年后,承旨又变成了八个。最后,人员定下来了:承旨六员,从一品;学士二员,正二品;侍读学士二员,从二品;侍讲学士二员,从二品;直学士二员,从三品。
除了这些主要官员,还有很多属官:待制五员,正五品;修撰三员,从六品;应奉翰林文字五员,从七品;编修官十员,正八品;检阅四员,正八品;典籍二员,正八品;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一员,从七品;掾史四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蒙古书写五人;书写十人;接手书写十人;典吏三人;典书二人。 这翰林院的人员编制,真是越来越庞大了!
说白了,元朝的蒙古翰林院,级别是正二品,主要负责翻译各种文字,起草和颁发皇帝的诏书。所有文件都要用蒙古新字写,同时还要用原来的文字再写一份。元朝至元八年,才在国史院里设立了新字学士。到至元十二年,又单独设立了翰林院,设置了好多官职,比如承旨、直学士、待制、修撰、应奉、写圣旨的必阇赤、令史、知印等等,具体人数当时是这么多。后来,在至元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又陆续增加了些官职,还调整了一些。到了大德五年,翰林院升格为正二品;大德九年,又加了司直和都事两个职位;皇庆元年,级别又升到了从一品。最后,翰林院的官员和属员加起来有五十二人之多。延祐二年,把司直改成了经历。最终,翰林院的编制确定下来,包括承旨、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应奉、经历、都事等等,这些官职的品级都跟国史院的一样。另外,还有管库房的,还有好多必阇赤、文书人员等等。
元朝的蒙古国子监,级别是正三品。至元十四年才刚成立,一开始只有一个司业。至元二十九年,参照汉人的国子监,又设置了祭酒、司业、监丞。延祐四年,国子监升格为正三品,但延祐七年又降回从三品了。最后,国子监的编制确定为: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正五品)、监丞一人(正六品),以及令史、必阇赤、知印各一人。
蒙古国子学,官职级别是正七品,学校里呢,有博士两个,助教两个,教授两个,学正和学录各两个,主要负责教学生。学生是从朝廷百官、怯薛台(蒙古帝国的禁军机构)、蒙古人和汉人官员家里,挑选那些聪明优秀的孩子入学的。
元朝至元八年的时候,学校里一共才五个官。后来因为每年都要跟着皇帝去上都,教学任务重,人手不够,所以又增加了两个学正和两个学录。到了至元三十一年,又加了一个助教和一个管后勤的典给。最后学校的编制确定下来:博士两个,正七品;助教、教授各两个,都是正八品;学正、学录各两个,还有一个管图书的典书和一个管后勤的典给。
内八府宰相,主要负责接待朝见皇帝的官员,安排他们的礼仪。要是皇帝有诏令下达,他们就和蒙古翰林院的官员一起翻译、润色。说他们叫宰相,其实地位跟古代的侍中差不多,权力又跟门下省(古代处理政务的机构)很接近,所以才给了他们这么高的待遇。虽然叫宰相,但他们不能直接受命于皇帝,颁布圣旨,品级相当于正二品。大德九年的时候,因为灭掉了怯秃等八个部落,才设立了这个官职。天历元年,这个内八府宰相的职位正式设立,所以我就顺便把它写在这里了。
集贤院,那是从二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管理学校、寻找隐士高人、召集人才啥的,总之,国子监、道教、祭祀、占卜这些事,都归它管。刚开始的时候,集贤院和翰林国史院在一个地方办公。后来,到了元朝至元二十二年,才分开了,设大学士三人,学士一人,直学士二人,典簿一人,还有七个办事人员。
过了两年,又加了一个学士,一个侍读学士,一个待制。没多久,集贤院就升格成正二品衙门了,还设了个院使,正二品;大学士俩,从二品;学士三个,从二品;侍读学士一个,从三品;侍讲学士一个,从三品;直学士俩,从四品;司直一个,从五品;待制一个,正五品。第二十五年,又加了个都事,从七品;修撰一个,从六品。元贞元年,又加了个院使。大德十一年,升到从一品,院使一下增加到六个,还加了两个经历。到至大四年,又把院使减到没有。皇庆二年,又裁撤了一个汉人经历。最后,集贤院的编制定下来了:大学士五个,从一品;学士两个,正二品;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各两个,都是从二品;直学士两个,从三品;经历一个,从五品;都事两个,从七品;待制一个,正五品;修撰一个,从六品;还有一个管库房的,正八品;还有六个掾史,两个译史,两个管印章的,一个通事,七个宣使,三个典吏。
国子监呢,元朝刚开始的时候,让许衡当集贤馆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教国子监的学生和蒙古贵族子弟读书。国子监的学生,得是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要是三品以上官员,还可以推荐一些民间优秀人才来读书,当陪读。到至元二十四年,才正式设立祭酒,从三品,负责学校的教育工作,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担任。还有两个司业,正五品,协助祭酒工作;一个监丞,正六品,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一个典簿,两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管印章的,一个典吏。
国子学,那是正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处级单位。里面设两个博士,主要负责给学生上课,考核儒学大家的著作,以及检查老师的教学工作。还有四个助教,分别负责不同教室的学生教学。元世祖忽必烈的大德八年,因为要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也设立国子学分院,所以又增加了两个助教、两个学正和两个学录,专门督促学生的学习。还设了一个典给,负责学生的伙食。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国子学正式确定学生人数为二百人,伴读二十人。到元武宗至大四年,学生增加到三百人。再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又增加了学生一百人,伴读二十人。
兴文署,那是从六品,比国子学低一级。署令一人,一般由翰林修撰兼任;署丞一人,一般由翰林应奉兼任。元惠宗至治二年,兴文署被撤销了,改设典簿一人,那是从七品,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饮食,以及处理各种文书档案。还保留了一个典吏。
宣政院,那可是从一品的大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管着全国的佛教僧侣和吐蕃地区(今西藏)的宗教事务。如果吐蕃那边有事,宣政院会派人去处理,他们还有自己的印章。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宣政院要和枢密院(相当于国防部)一起商议。宣政院的人事任免自己说了算,官员可以从军人和百姓中选拔,僧侣和俗人也可以担任。元朝初期,设立了总制院,由国师领导。到至元二十五年,因为唐朝时吐蕃使者来朝见都在宣政殿,所以总制院改名为宣政院。宣政院的官员设置很多,有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至元二十六年,又增设了断事官四员。至元二十八年,又增加了佥院和同佥各一人。元成宗元贞元年,又增设了院判一员。大德四年,撤销了断事官。元武宗至大初年,减少了一名院使。元惠宗至治三年,院使增加到六员。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改元天历二年,废除了功德使司,把它的职能并入宣政院,这时宣政院的官员设置就更多了:院使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都是正八品;还有掾史十五人,其中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穆斯林)掾史二人,怯里马赤(畏兀儿人)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若干。
首先,咱们来说说断事官衙门。这衙门里头,一共四个断事官,都是从三品的大官儿。此外,还有个经历和个知事,都是下级官员。再往下,就是五个令史,分别负责知印、奏差、翻译、联络等等事务。这个衙门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客省使衙门。这个衙门官职比较低,是正五品。衙门里头设有两个大使和一个副使,也是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
然后是大都规运提点所,这可是个正四品的大衙门。里面有达鲁花赤、提点、大使、副使各一人,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
上都规运提点所和上面那个差不多,也是正四品,人员配置也一样,只不过多了一个知事,同样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
大都提举资善库,官职是正五品,主要管钱财物资。里面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至元二十六年设立的。
上都利贞库,官职比较低,是正七品,主要管吃喝用度和金银财宝。里面有提领和副使各一人,是元贞元年设立的。
大济仓就简单了,只有一个监支纳和一个大使。兴教寺也只有一个管房提领。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这可是个从二品的大衙门,规模很大。里面有五个宣慰使,两个经历,两个都事,一个照磨,两个捕盗官,一个儒学教授,还有两个镇抚。这个衙门下面还有两个下属机构:
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是正三品,有达鲁花赤、万户、副达鲁花赤、副万户、经历、知事、镇抚各一人。
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也是正三品,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治中、府判、经历、知事各一人。此外,还有税务提领、宁河县官,以及五个宁河脱脱禾孙和一个宁河弓甲匠达鲁花赤。
洮州元帅府和十八族元帅府都是从三品,人员配置也差不多,都是达鲁花赤、元帅、知事,十八族元帅府还多一个同知。洮州元帅府有两个元帅。
最后是积石州元帅府,这个衙门比较简单,有达鲁花赤、元帅、同知、知事各一人,还有一个脱脱禾孙。
礼店文州的蒙古汉军和西番军民的元帅府,是正三品,人员配置是: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元帅,一个同知,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两个镇抚,一个蒙古奥鲁官,一个蒙古奥鲁相副官。 这可真是个大机构啊,官职级别还挺高。
接下来是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奥鲁军民的千户所,是正五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五个总把,八个百户。这规模比元帅府小多了,但人员也不少。
然后是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的上千户所,是正四品,人员配置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百户,还有两个新附千户。 这上千户所的级别比千户所高,也更重要一些。
礼店阶州西水地区的蒙古汉军和西番军民,只设了两个总把。这地方的机构设置比较简单。
吐蕃地区的招讨使司,是正三品,有两个招讨使,一个知事,一个镇抚。 这可是负责招讨吐蕃的机构,级别很高。 它下面还有一些附属机构:
脱思麻探马军四万户府,也是正三品,有五个万户,八个千户,一个经历,一个镇抚。 这探马军规模很大,人员众多,可见其重要性。
脱思麻路新附军的千户所,是正五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 这应该是新归附的军队设立的机构。
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处的万户府,是正三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两个万户。 这万户府管辖范围应该很大。
凤翔地区的千户所,是正五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两个百户。规模相对较小。
庆阳宁环地区设有一个管军总把。 这地方的军事管理比较简便。
文州还设有一个课程仓粮官。 负责管理文州的粮仓。
岷州十八族地区设有两个周回捕盗官。 专门负责这十八个民族聚居地区的治安。
常阳贴城阿不笼等处的万户府,是正三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 这万户府的规模也比较大。
阶文扶州等处的番汉军上千户所,是正五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两个千户。 这上千户所管辖范围应该包括阶州和文扶州。
贵德州设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知州,一个同知,一个州判,一个脱脱禾孙,一个捕盗官。 贵德州的机构设置比较完整。
最后是必呈万户府,设有两个达鲁花赤,四个万户。 这万户府的规模相当大,权力也应该很大。
这么说吧,松潘、宕昌、叠威、茂州这些地方,成立了一个安抚使司,级别是正三品,人员配置还挺多: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安抚使,一个同知,一个佥事,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个,外加一个镇抚。威州下面的保宁县,茂州下面的汶山县和汶川县都归它管。
接下来,静州茶上必里溪安乡等二十六个地方,组成了一个军民千户所,配备一个达鲁花赤和一个千户。龙木头都留等二十二个地方,以及岳希蓬萝卜村等二十二个地方,也分别设立了千户所,机构设置都一样,都是一个达鲁花赤和一个千户。折藏地区设立了一个万户府,配备一个达鲁花赤和一个万户。
吐蕃那些地方呢,设立了一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官职就多了:四个宣慰使,两个同知,一个副使,经历和都事各两个,捕盗官三个,镇抚两个。朵甘思田地里也设立了一个管军民都元帅府,只有一个都元帅,一个经历,一个镇抚。剌马儿刚等地设立了一个招讨使司,配备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招讨使,一个经历。奔不田地里也设立了一个招讨使司,一个招讨使,一个经历,一个镇抚。奔不儿亦思刚百姓那边,就一个达鲁花赤。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地,也成立了一个安抚使司,级别也是正三品,人员配置也比较齐全: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安抚使,一个同知,一个副使,一个佥事,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个,镇抚两个。六番地区设立了一个招讨使司,配备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招讨使,一个经历,一个知事。雅州下面的严道县和名山县都归它管。天全地区设立了一个招讨使司,配备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招讨使,经历和知事各一个。鱼通路的万户府,配备一个达鲁花赤,一个万户,经历和知事各一个,黎州归它管。碉门、鱼通等地设立了一个管军守镇万户府,人员配置就更多了:一个达鲁花赤,两个万户,经历和知事各一个,镇抚两个,千户八个,百户二十个,弹压四个。最后,长河西也设立了一个管军万户府,配备一个达鲁花赤和两个万户。
长河西那边有个管军招讨使司,里面有招讨使两个,经历一个。
朵甘思那边也有个招讨使,就一个人。
朵甘思哈答李唐鱼通这些地方的钱粮总管府,有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一个,副总管一个,还有答剌答脱脱禾孙一个,哈里脱脱禾孙一个,以及朵甘思瓮吉剌灭吉思千户一个。
亦思马儿甘万户府,有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两个。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这个就厉害了,宣慰使五个,同知两个,副使一个,经历一个,镇抚一个,捕盗司官一个。 下面还有一些附属机构:纳里速古儿孙元帅两个;乌思藏管蒙古军都元帅两个;担里管军招讨使一个;乌思藏等处转运使一个;沙鲁思地里管民万户一个;搽里八田地里管民万户一个;乌思藏田地里管民万户一个;速儿麻加瓦田地里管民官一个;撒剌田地里管民官一个;出蜜万户一个;禋笼答剌万户一个;思答笼剌万户一个;伯木古鲁万户一个;汤卜赤八千户四个;加麻瓦万户一个;札由瓦万户一个。
最后,牙里不藏思八万户府,有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一个,千户一个,还有个担里脱脱禾孙。迷儿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一个,初厚江八千户一个,卜儿八官一个。
宣徽院啊,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皇室的饮食供应。从米面粮油、牲畜、酒水、蔬菜水果到各种杂物,凡是皇帝宴请宗室、亲戚、宾客的事儿,还有皇亲国戚、侍卫的伙食,蒙古的万户、千户上交的贡品,官府抽成的部分,牲畜的饲养繁殖,每年发放的草料、粮食,马匹的价钱,以及各种剩余物资的收受等等,都归宣徽院管。它跟尚食局、尚药局、尚酝局这三个部门,都隶属于宣徽院。院里的人事任免,自己说了算。
元至元十五年的时候,设立了院使一人,同知、同佥各两人,主事两人,照磨一人。到了至元二十年,升格为从二品,又增设了院使一人,还加了两个经历和三个典簿。至元二十三年,又升到了正二品,增设了两个院判,把典簿给撤了,又加了三个都事。至元三十一年,院使增加到四人。大德二年,又增加了两个同知。三年后,升到了从一品。四年后,又设立了两个副使。到了皇庆元年,院使又增加了三个,这才正式确定了要负责供应一万怯薛丹(怯薛军)的伙食,这事儿也归宣徽院管。
最后,宣徽院的编制确定下来了:院使六人,从一品;同知两人,正二品;副使两人,从二品;佥院两人,正三品;同佥两人,正四品;院判两人,正五品;经历两人,从五品;都事三人,从七品;照磨一人,承发架阁库一人,都是正八品;还有掾史二十人,蒙古必阇赤六人,回回掾史两人,怯里马赤两人,知印两人,典吏六人,蒙古书写两人。 这些都是宣徽院下属的部门和人员。
光禄寺,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主要负责管理粮食、酒曲这些事儿,还管着尚饮局和尚酝局,全国各地的酒坊和布匹种植都归它管。元至元十五年的时候,把都提点给撤了,改成光禄寺,设一个卿、三个少卿、一个主事、一个照磨、一个管勾。到了至元二十年,尚酝监改成了正四品。至元二十三年,又改回光禄寺,设两个卿,一个少卿,一个丞。至元二十四年,又加了一个少卿。至元二十五年,光禄寺归属省部管理。至元三十一年,又归属宣徽管理。到了延祐七年,级别降成了从三品,后来又恢复了正三品。最后确定了光禄寺的编制:四个卿,正三品;两个少卿,从四品;两个丞,从五品;两个主事,从七品;八个令史,两个译史,两个知印,一个通事,二十四个奏差,三个典吏,一个蒙古文书写员。
大都尚饮局,那是从六品的小官。中统四年才设立的,设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都带着金符,主要负责酿造皇帝用的好酒。至元十二年,又加了两个副使。至元十五年,升格为从五品,还设了个提点。后来就固定下来了:一个从五品的提点,一个正六品的大使,两个正七品的副使。
上都尚饮局,那是正五品的大官。皇庆年间才设立的,设一个提点,一个大使,一个副使,品级和上面大都尚饮局的一样。
大都尚酝局,那是从六品的小官,主要负责酿造皇室和百官用的酒。中统四年,设立了御酒库,还设了带金符的差役。至元十一年,才开始设提点。至元十六年,改名为尚酝局,升格为从五品。编制是:一个从五品的提点,一个正六品的大使,两个正七品的副使,一个正八品的直长。
上都尚酝局,那是从五品的小官。至元二十九年才设立的,设一个提点,一个大使,一个副使,一个直长,品级和上面大都尚酝局的一样。
大都醴源仓,那是从六品的小官,主要负责接收酿酒用的香料、苏门答腊的香料、糯米,还有各地进贡的酒曲和药材,用来供应皇室和百官的酒和年赐的酒。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设一个从六品的提举,一个从七品的大使,一个正八品的副使。
上都醴源仓,是个九品小官署,主要负责接收从大都运来的粮食和酒曲,还要酿酒,给皇帝出行的时候用。这个仓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设一个大使和一个直长。
简单来说,就是大都的粮食和酒曲运到上都,由醴源仓负责接收和酿酒,给皇帝临时住所供应酒水。至元二十五年才建立的,只有两个领导,一个大使一个直长。
尚珍署,是个五品官署,主要负责收取济宁等地缴纳的粮食,用来酿酒。至元十三年设立,十五年被撤销,二十三年又重新设立。它设一个达鲁花赤、一个令,都是五品官;两个丞,都是正七品;还有两个吏目。
尚珍署是五品官署,负责从济宁等地收粮食,用来酿酒。一开始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的,后来在十五年被撤销,到二十三年才重新恢复。领导班子比较复杂,有达鲁花赤、令(都是五品)、两个丞(七品)和两个吏目。
安丰怀远等地的稻田提领所,是个九品的小机构,负责管理稻田的播种和收割,把收上来的稻米运到醴源仓。它设有两个提领。
安丰怀远那边的稻田,由一个九品的小机构管理,负责种稻子、收稻子,然后把稻米送到醴源仓去。这个机构有两个提领。
尚舍寺,一开始是正四品,负责皇帝出行时的帐篷、家具摆设,还要养骆驼,提供牛奶和奶酪。至元三十一年设立时是监,至大元年升为寺,正三品;四年又降为监,后来又恢复为寺;延祐三年,又降为正四品。它设两个太监、两个少监、两个监丞和两个知事。
尚舍寺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时的各种生活用品,包括帐篷、家具等等,还要养骆驼,供应牛奶和奶酪。这个机构的级别变动比较大,从一开始的正四品,到后来升到正三品,又降回正四品,反复几次。领导班子也比较多,有太监、少监、监丞和知事。
诸物库,是个七品官署,负责各种东西的收发。大德四年设立,设一个提领、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
诸物库,七品小官署,负责各种东西的收发,大德四年才设立,只有三个领导,提领、大使和副使。
阑遗监,一开始是正四品,负责管理不阑奚人(一个民族)的人口和牲畜财物。至元二十年设立时是九品阑遗所,二十五年升为正四品监,二十八年升为正三品,至大四年降为正四品,后来又升为正三品,延祐七年又降为正四品。它设一个正四品太监、两个正五品少监、两个正六品监丞、一个从八品知事、一个从九品提控案牍、五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知印兼通事和五个奏差。
阑遗监管理不阑奚人的户籍和财产,级别也是反复变化,从九品到正三品,又降回正四品,再升回正三品,最后又降回正四品。领导班子规模不小,各种职位都有。
尚食局,是个五品官署,负责皇帝的饮食,以及油、面、酥、蜜等东西的收发。至元二年设立提点,负责各种食材的进出。二十年,尚食局和尚药局合并,另设生料库。尚食局设一个五品提点、一个正六品大使、两个正七品副使和一个正八品直长。
尚食局负责皇帝的饮食,以及各种食材的管理。一开始只有提点负责食材进出,后来和尚药局合并,还单独设立了生料库,领导班子也扩大了。
大都生料库,是个五品官署。至元十一年,设立生料野物库,隶属于尚食局;二十年,单独设立生料库,仿照内藏库的模式,设两个五品提点、两个正六品大使和三个正七品副使。
大都生料库也负责食材的供应,一开始是隶属于尚食局的,后来独立出来,规模也扩大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上都的生料库,这可是个五品衙门,主要负责从弘州、大同的虎贲军和司农寺这些地方收取一年一度的油面,然后运到元大都,供奉皇宫内府,给宫女太监们做饭吃。这个库里啊,有个提点,一个大使,还有两个副使,他们的官职都跟提点一样;还有一个直长,正八品。
接下来,说说大都和上都的大仓,都是正六品。主要负责给皇宫提供米、豆、酒、酿酒的原料和药材。这大仓啊,一开始是至元五年才设立的,只有三个官员,都听命于国用使司。后来到至元十二年,改成了提举大仓,还是三个官员,不过归宣徽使管了。再到至元二十五年,官职升到了正六品。最后,大都和上都各设一个提举大仓,提举是正六品,大使是正六品,副使是正七品。
然后是大都和上都的柴炭局,至元十二年设立,一开始是正六品。到十六年,改成了提举司,官职升到了五品。可到了大德八年,又改回局了,官职降到了正七品。每个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正七品;大都柴炭局有一个大使,上都柴炭局有三个大使,都是正七品;副使各两个,都是正八品;每个局里还有一个直长,管苇场;还有一个典吏。
再来说说尚牧所,这是个五品衙门,至大四年才设立的。里面有两个提举,都是从五品;还有一个同提举,从六品;一个副提举,从七品;还有一个吏目。
沙糖局,也是个五品衙门,负责制作沙糖、蜂蜜,还有各种贡品用的水果和木材。至元十三年设立的时候,还是从六品。十七年设立了提点。十九年,升为从五品,还设了一个达鲁花赤,从五品;一个提点,从五品;一个大使,正六品;一个副使,正七品。
永备仓,也是五品衙门,至元十四年设立,一开始给的是从九品印信。主要负责接收两京(大都、上都)仓库运来的油面等物资,还有各地进贡的羊,为皇帝出行准备膳食。到二十四年,升为从五品,还设了一个提点,从五品;一个大使,正六品;一个副使,正七品。
最后是丰储仓,官职最小的,只有从九品,只有一个大使,负责皇帝出行时膳食的收支。
咱先说说这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级别挺高的,正三品!主要负责的是收缴田赋,供给皇宫;还有就是管辖湖泊山林,负责打猎,给皇宫提供野味。这总管府是元朝至元十四年才设立的,还管着连云港、高邮的河泊,以及沂州等地的相关事务。到了至元十六年,又设立了扬州鹰房打捕达鲁花赤总管府,后来在至元二十二年,这两个府合并成了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再到至元二十五年,又把两淮地区新归附的军队千户所划归到这个总管府管辖,还分设了十个提举司。府里的人员配置也挺复杂,有正三品的达鲁花赤和总管各一人,正五品的同知一人,正六品的府判一人,从七品的经历一人,从八品的知事一人,还有个从九品的管档案的。总之,人员不少,级别也各不相同。
接下来说说下面那些机构。淮安州、高邮、泗州、安东海州、扬州通泰、安丰庐州、镇巢、塔山徐邳沂州这九个地方,都设有屯田打捕提举司,级别都是从五品。每个提举司都设有达鲁花赤和提举各一人,都是从五品;还有个从六品的同提举,以及从七品的副提举,再加上两个办事人员。
还有十个抽分场提领所,分别在柴墟东西口、海州新坝、北砂太仓、安河桃源、大湖东西口、时堡兴化、高邮宝应、汶湖、云山白水、安东州。每个所都设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这些人都听宣徽院的指挥。
此外,还有一个满浦仓,级别是正八品,主要负责收缴各地送来的粮食,然后转运到京城。这个仓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设有正八品的正使和正九品的副使。
最后,还有圆米棋子局和软皮局,这两个地方各设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也都是听宣徽院的指挥。
话说元朝时期,有个叫“手号军人打捕千户所”的机构,官职是正四品,主要负责管理士兵抓捕野兽和皮货。这个机构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里面有达鲁花赤、上千户、上副千户和弹压各一人。
下面还有七个上百户所,每个所设两个百户;这七个上百户所分别管辖钟离县、定远县、真扬州、安庆府、安丰县、泗州和和州。此外还有两个下百户所,每个所设一个百户,分别管辖琏海和怀远军。
接着说,有个“龙庆栽种提举司”,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缙山地区每年上交的粮食,以及易州、龙门、净边官园里产的瓜果梨桃等贡品。这个机构是元世祖至元十七年设立的,到了仁宗延祐七年,缙山改名为龙庆州,提举司也就跟着改了名字。这个机构设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都是正五品),还有个同提举(正六品)和副提举(正七品)。
再来说说“弘州种田提举司”,官职是正六品,负责向朝廷内府输送麦面。这个机构设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都是正六品),同提举一人(正七品),副提举一人(正八品),还有一个直长。
然后是“丰闰署”,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每年提供草料,用来喂养朝廷的骆驼和马匹。这个机构设达鲁花赤一人,令一人(都是正五品),丞一人(正六品),直长一人(正八品)。
最后是“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官职是正四品,管理常州、湖州两路共两万三千多户茶农,负责采摘茶叶进贡朝廷。这个机构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设立的,当时管辖十三个提领所,到至元十六年升格为“都提举司”。后来又设立了“平江等处榷茶提举司”,专门负责进贡御茶,到至元二十四年,平江提举司被撤销,其职务并入常湖都提举司。常湖都提举司设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都是正五品),同提举一人(正六品),副提举一人(正七品),还有个提控案牍和都目各一人。
至于那十三个提领所,每个所都设正、同、副提领各一人,他们都听从宣徽院的命令,掌管九品印信。这十三个提领所分别位于乌程、武康、德清、长兴、安吉、归安、湖州、宜兴等地。
话说在建宁北苑的武夷茶场,有个提领,负责管理贡茶的茶芽,直接听命于宣徽院。
接下来咱们说说太禧宗禋院。这个院的级别很高,正一品,主要负责皇宫里祭祀典礼的事儿,掌管着神御殿里一年四季的祭祀活动。天历元年的时候,朝廷把会福院和殊祥院给撤了,成立了太禧院来管这些事儿。一开始,太禧院的最高长官是正二品,后来升到了从一品。院里还有两个参议,文书人员也改名叫掾史了。到了天历二年,太禧宗禋院又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六个院使和两个副使,还把各个总管府都归它管。总之,院里的钱粮、修缮工程,都由它说了算。具体来说,太禧院的官员设置可多了:六个院使负责神御殿的事务;两个同知和两个副使也分别负责神御殿的事务;还有两个佥院、两个同佥、两个院判、两个参议、两个经历、两个都事,管勾、照磨各一人,掾史二十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宣使十五人,断事官四员,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员。
隆禧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到了至大元年,朝廷建了南镇国寺,先设立了个规运提点所。两年后,改成了规运都总管府。三年后,又升格为隆禧院。天历元年,会福院和殊祥院被撤销后,隆禧院和殊祥院合并成立了殊祥总管府,后来又改回隆禧总管府。这个府的官员有: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同知一员,治中一员,判官一员,经历一员,知事、照磨各一员,令史六人,译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马赤一人,奏差四人。
最后是福元营缮司,正五品。这个司里有个达鲁花赤、个司令、个大使、个副使,还有个吏目和个司吏。天历元年,因为南镇国寺设立了怯怜口事产提举司,后来改成了崇恩福元提点所。三年后,又改成了福元营缮司。
普安智全营缮司,是个五品官衙。里面有达鲁花赤、司令各一人,大使、副使也各一人,还有个吏目和个司吏。天历元年,把太玉山普安寺和大智全寺的两个管理钱粮的部门合并成一个,设了两个提点官。三年后,又改成了营缮司,负责修建工程。
祐国营缮都司是正四品衙门,比普安智全营缮司级别高。人员配置和普安智全营缮司差不多,也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另外还加了个知事和个管档案的。天历元年刚开始的时候,是叫万圣祐国营缮提点所,三年后才改成都司。
平松等处的福元田赋提举司,也是个五品衙门,负责管理田赋。里面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负责征收和管理田赋。
另一个田赋提举司,也是五品,跟上面那个差不多,就是人员配置简单点,只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资用库和万圣库,都是管钱粮的,资用库有提领和大使各一人;万圣库除了提领和大使,还有一个副使。
会福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至元十一年,建了大护国仁王寺和昭应宫,才开始设立财用规运所,当时是正四品。十六年,改名叫总管府。至大元年,又改成都总管府,级别升到从二品。后来又升为会福院,设了五个院使。延祐三年,又升到正二品。到天历元年,又改回会福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人员配置就多了,达鲁花赤、总管、同知、治中、府判各一人,还有经历、知事、管档案的,以及八个令史,还有个翻译、个联络员、个管印章的,以及四个临时差遣的人员。
仁王营缮司,是个正五品衙门,负责仁王寺的修建。至元八年,最初是叫护国仁王寺镇遏提举司。十九年,改名叫镇遏所。二十八年,又跟其他三个管理工匠的部门合并成一个叫诸色人匠提领所。天历元年,改名镇遏民匠提领所。三年后,最终改成了仁王营缮司,人员配置跟普安智全营缮司差不多,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
襄阳营田提举司,是个从五品衙门,负责管理襄阳地区的田地。最开始叫襄阳等处水陆地土人户提领所,只有四个官员。大德元年,改名叫提举司。天历二年,又改回襄阳营田提举司,人员配置跟平松等处的福元田赋提举司差不多,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江淮地区设立了一个叫“营田提举司”的机构,级别相当于从五品官。这个机构是元朝至元二十七年才开始设立的,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同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 简单来说,就是负责江淮地区的土地管理和耕种,相当于一个农业部门。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在元大都等地设立了“大都等路民佃提领所”,最初是在武清等十个地方分别设立的,后来才合并到一起,负责管理大都地区的水陆田地和种田的人。十五年后,又设立了随路管民都提领所,到了天历元年,这两个机构合并成了“大都等路民佃提领所”,里面有提领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也就是说,这个机构负责大都地区的土地和农民的管理,规模比之前的要大一些。
“会福财用所”这个机构,级别是七品官,主要负责大护国仁王寺的粮食、草料等物资的管理。至元十七年设立了财用库,二十六年设立了盈益仓,到了天历元年,这两个机构合并成了“会福财用所”,里面有提领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这其实就是一个寺庙的财务管理部门。
“崇祥总管府”的级别是正三品。至大元年,它最初叫“大承华普庆寺都总管府”,后来改名叫“延禧监”,又改名叫“崇祥监”,四年后升格为“崇祥院”,级别升到了正二品。到了泰定四年,又改回“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最后在天历元年才定名为“崇祥总管府”。这个府里的人员配置可不少,有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副达鲁花赤一人,同知、治中、府判各一人,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令史六人,译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马赤一人,奏差四人。 可见这个机构权力很大,人员众多,负责的范围也比较广。
“永福营缮司”级别是正五品,是延祐三年为了修建新寺庙而设立的“营缮提点所”,天历元年改名为“永福营缮提点所”,三年后又改名为“营缮司”。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都目一人。 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建筑工程,就像一个建设部门。
“昭孝营缮司”和“普庆营缮司”都是正五品,都是天历元年设立的,一个最初叫“寿安山规运提点所”,另一个最初叫“普庆营缮提点所”,三年后都改名为“营缮司”。这两个机构的设置都差不多,都是负责建筑工程的,人员配置也一样:达鲁花赤一人,司令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这两个机构也是负责修建工程的部门,跟永福营缮司类似。
崇祥财用所,这地方啊,是至元二年才开始设立的,专门管各种物资仓库。四年后,又建了个普赡仓。到了天历二年,就把这些仓库和普赡仓合并,改名叫崇祥财用所。 这所里头,设置了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管理。
永福财用所,主要管颜料和各种物资的收支。延祐三年,它也开始设仓库,还建了个永积仓。到了天历二年,也跟崇祥财用所一样,把仓库和永积仓合并成一个所,也设了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
镇江稻田提举司,这地方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负责管理稻田。
汴梁稻田提举司,跟镇江那个一样,也是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平江等处的田赋提举司,也一样,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负责管理田赋。
冀宁提领所,比较简单,就两个提领。
隆祥使司,一开始官职是正三品。天历二年,因为中宫建了大承天护圣寺,所以设立了隆祥总管府,府里设了八个官职。到了至顺二年,升格成了隆祥使司,官职也升到了从二品。 这隆祥使司的官职可不少,有司使四员,同知、副使、司丞各二员,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兼架阁一员,令史十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普明营缮都司,一开始是正四品。天历元年,在海南建了大龙兴普明寺,就设立了个规运提点所,六个官职。二年后,划归隆祥总管府管辖。三年后,改成都司,品级不变,主要负责寺庙的建造和钱粮的收支。 人员配置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知事一人,提控案牍一人。
集庆万寿营缮都司,也是正四品。天历二年,在建康建了龙翔寺和万寿寺,就设立了龙翔万寿营缮提点所,归隆祥总管府管。三年后,也改成都司,品级不变,主要负责寺庙的建造和钱粮的收支。人员配置跟普明营缮都司差不多: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
元兴营缮都司,是个正四品衙门,主要负责工程建设的钱粮管理。天历元年的时候,刚开始设立了一个叫“大元兴规运提点所”的机构,一共五个官职。三年后,改名为都司,人员调整为:两个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还有个管事的和负责文书档案的各一人。
简单来说,就是负责修建工程的部门,一开始规模小,后来扩大了人员编制,还细化了分工。
宣农提举司,是个从五品衙门,负责征收田赋和粮食。人员设置包括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天历二年的时候,它被划归到隆祥总管府管辖。三年后,又恢复了提举司的名称。
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收税,一开始是独立的,后来被并入隆祥总管府,之后又独立出来了,就像部门调整一样。
护圣营缮司,是个正五品衙门,负责工程的施工人员、寺庙僧侣的衣食,以及房屋税收。人员设置和元兴营缮都司差不多,也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天历二年,刚开始设立了一个叫“大承天护圣营缮提点所”的机构,三年后改名为司。
这个部门和元兴营缮都司有点像,都是管工程的,但这个更侧重于皇室相关的工程和寺庙的管理。
平江善农提举司,也是个从五品衙门,人员设置和宣农提举司一样,都是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天历二年,它刚开始叫田赋提举司,有四个官职。三年后,改名为善农提举司。
这个部门和宣农提举司功能类似,都是收税的,只是管辖区域不同,名字也改了。
善盈库,天历二年的时候,被划归到隆祥总管府管辖,设置了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主要负责金银钱粮的管理。
这个部门是管钱粮的库房。
荆襄等处济农香户提举司,是个正五品衙门。天历三年,河南、湖广地区的田地被划归大承天护圣寺所有,这个部门也因此改名,隶属于隆祥总管府,人员设置包括达鲁花赤、司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这个部门管辖区域的土地用途变了,部门名称和归属也跟着调整了。
龙庆州等处田赋提领所,是个九品小衙门,只有提领和副提领两个人,负责龙庆州的田赋征收。天历二年设立。
平江集庆崇禧田赋提领所,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三人,天历三年设立。
集庆崇禧财用所,有大使、副使两人,天历三年设立。
这几个部门都是天历年间设立或调整的,主要负责钱粮、田赋、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事务,有的隶属于隆祥总管府。
寿福总管府,负责祭祀和管理钱粮,官职是正三品。到了至大四年,因为要修建大圣寿万安寺,就设立了万安规运提点所,官职是正五品。延祐二年,升职到都总管府,还是正三品。没多久又升到寿福院,官职升到了正二品。天历元年,又改回总管府,官职还是正三品。 府里设的官职有: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治中、府判各一人,还有经历、知事、案牍照磨各一人,令史六人,知印、通事、译史各一人,奏差四人,典吏二人。 这就像一个大公司,各种职位应有尽有,管理得井井有条。
万安营缮司,官职是正五品。天历三年,因为万安规运提点所撤销了,所以又重新设立了万安营缮司,官职设置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人。 这就像一个工程项目组,专门负责万安寺的建设和维护。 之前因为管理模式调整过一次,现在又恢复了原来的模式。
万宁营缮司,官职是正四品。大德十年,才刚设立万宁规运提点所。天历元年,改成了营缮司,官职设置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人。 这个部门和万安营缮司差不多,也是负责工程建设的,只是管辖范围或者项目不同。 它成立得比万安营缮司晚,也经历过一次机构调整。
收支库,就简单了,就一个提领和一个大使。 这个部门负责财务管理,收支账目都归他们管。
延圣营缮司,官职是正五品。一开始设立的是天源营缮提点所,天历三年改成了营缮司。官职设置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人。 这个部门也负责工程建设,和前面几个差不多,只是负责的项目不一样。 它也经历过一次机构名称的调整。
诸物库,也和收支库差不多,就一个提领和一个大使。 这个部门负责物资管理,各种材料的收发都归他们管。 总之,这些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负责宫殿寺庙的建设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