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汝,字君璋,是山东郓州人。年轻时就学习处理政务。金朝灭亡后,百姓南迁,王玉汝护送父母亲人,走小路回到了南方。行台严实占领了郓州,任命王玉汝当小官,后来慢慢升迁,做了行台令史。中书令耶律楚材路过东平,很欣赏他,就把他推荐到东平路做个差事。因为公务来到京城,经常去耶律楚材家,耶律楚材待他如同家人父子一般。
严实年老,难以继续带兵打仗,王玉汝就建议用本府总管代替他出征。夏津发生灾荒,王玉汝上奏朝廷,请求免除灾区百姓一年的赋税。济州长官想把州府直接隶属于朝廷,大名府长官想把冠氏等十七座城池划归大名府管辖,王玉汝都据理力争,为他们辩解。戊戌年,因为东平府的地盘要分封给那些有功的贵族,被分割成十块,各个贵族都私自收取赋税,跟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王玉汝说:“这样下去,严公的功业就剩不下多少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在耶律楚材的帐篷后面哭了起来。第二天,耶律楚材问他原因,王玉汝说:“我是严公的属下,现在严公的地盘被分割了,我却无力阻止,实在没脸回去见他,我打算死在这个荒凉的地方,所以才哭。”耶律楚材听了很感动,过了很久,才派他去向皇帝陈述情况。
王玉汝对皇帝说:“严实带着三十万户人家归顺朝廷,他经历了战火的艰辛,三次舍弃家室,始终没有二心,怎么能和其他投降的人相提并论呢?现在却分割他的土地,拆散他的百姓,这不是表彰有功之臣的办法啊!”皇帝赞赏王玉汝的忠心和正直,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东平府的地盘没有被分割。王玉汝升迁为行台知事,同时还兼任平阴县令。辛丑年,严实的儿子严忠济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王玉汝被授予左右司郎中,于是掌握了行台的政务。那些被分封土地的贵族,因为严氏家族掌握着他们的土地,心里很不舒服。定宗皇帝即位后,他们都聚集在京城,再次请求分割东平府的地盘。当时,大家都很害怕,准备听从他们的安排,王玉汝坚决反对,最终阻止了这件事。
宪宗皇帝即位后,下令除了常年赋税外,每年还要额外缴纳六两银子,叫做“包垛银”。王玉汝说:“老百姓实在承受不了了!”他带领各地的官员,到京城上奏朝廷,最终减免了三分之一的“包垛银”。王玉汝官至龙虎卫上将军、泰定军节度使,兼任兖州管内观察使,并担任行台参议。壬子年,他因为生病辞官回家,每天读书看史书自娱自乐。乙卯年,严忠济派人对王玉汝说:“您休息很久了,可以暂时出来,帮我分担一些事务。”王玉汝坚决推辞,严忠济硬是把参议的印信交给他,王玉汝没办法,只好出来处理政务。只干了五六天,他就把积压的公文处理完毕,政务焕然一新。八月十五,一颗星星坠落在王玉汝的庭院里,不久之后,王玉汝就去世了。
焦德裕,字宽父,他的远祖焦赞,曾经跟着宋朝丞相富弼在瓦桥关镇守,所以焦家就成了雄州人。他爸爸焦用,在金朝当官,从束鹿县令升到千户,负责守卫雄州北门。
后来,太祖的军队打过来了,雄州城里的人打开了南门投降了。但是焦用却仍然拼死抵抗,最后被俘虏了。金太祖觉得他忠义勇敢,就放了他,还让他继续当官。后来,焦用在山东一带平定叛乱,从没滥杀无辜一个人。他六十二岁的时候去世了。后来,因为焦德裕发达了,焦用被追赠为中书左丞,封为恒山郡公,谥号正毅。
话说这位德裕老先生,年轻的时候就读过《左氏春秋》,而且武艺高强,擅长拳击和射箭,后来跟着他舅舅解昌将军打仗去了。
有一次,金国的将领武仙攻打真定,杀死了守将史天倪。武仙战败逃跑后,他的手下赵贵、王显、齐福等人依仗着武仙的老营,经常到太行山一带抢掠。皇上就选派一些能说会道的廷臣去招降他们,杨惟中推荐了德裕。德裕奉命前往真定,成功招降了齐福,抓住了赵贵,王显逃跑,德裕追上去一箭射死了他,真定地区也因此平定了。皇上赏赐给他井陉北障城的一些田地。
中统三年,李璮叛乱平定后,世祖皇帝命令德裕到益都去大赦天下。中统四年,皇上赐给他金符,任命他为阆蓬等地的都元帅府参议。
后来,宋朝的将领夏贵围困了宣抚使张庭瑞在虎啸山,还用土和柴火堵塞了水源,山上的人没水喝。元帅府就派德裕去救援。德裕半夜偷袭夏贵的营地,命令士兵每人拿着三支火把,夏贵吓坏了,赶紧逃跑,德裕追到鹅溪,杀了一千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战马、牲畜和武器。之后,德裕升任京畿漕运使。
至元六年,他被任命为陕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八年,升任西夏中兴道按察副使;十一年,他跟随丞相伯颜南征,被任命为佥行中书省事,参与了攻打安庆。到了镇江,焦山寺的主持和尚唆使当地居民叛乱,丞相阿术杀了叛乱的首领后,想把所有参与叛乱的人都杀掉,德裕极力劝阻。皇上命令德裕先进入城里安抚百姓。宋朝灭亡后,皇上对德裕更加赏识。他还奉命四处寻找奇人异士和奇书。
平章阿合马诬告丞相伯颜杀害了丁家洲投降的士兵,想让德裕作证,推荐德裕为中书参政,但德裕拒绝了。很久以后,他才担任了行省签事。至元十四年,他又改任淮东宣慰使。淮西的贼寇占据了司空山,还下令让淮东四郡守支援他们。元帅帖哥逻得到这个命令后,就抓捕了四位郡守许定国等人,想让他们承认叛乱,并抄没他们的家产。德裕说:“这四个人都是新投降的将领,皇上已经赏赐给他们土地和人民,他们正想着报效朝廷呢,怎么会叛乱呢?会不会是有人故意陷害他们呢?”于是,德裕就为他们恢复了官职。后来,他被任命为福建行省参知政事。至元二十五年,德裕去世,享年六十九岁,追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国公,谥号中肃。
子简,他是余姚县的知县;洁,是信州的治中。 这俩人,一个管着余姚,一个管着信州,都是当官的。
子简为人正直,办事公正,在余姚口碑很好。洁呢,也是个清廉的官儿,在信州也颇受百姓爱戴。他们兄弟俩,虽然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但感情一直很好,经常互相写信,嘘寒问暖。
有一年,子简家里出了点事,急需用钱,但是手头又紧。他思来想去,实在没办法,只好给洁写信,想借点钱周转一下。信里他没明说要借多少钱,只是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难处。
洁收到信后,立刻就明白了哥哥的意思。他二话不说,马上就托人送了一笔钱过去,还特意嘱咐送信的人,一定要快马加鞭,早点把钱送到子简手里。 这笔钱,解了子简家的燃眉之急。
事后,子简多次想还钱给洁,但洁总是推脱,说兄弟之间不必这么客气。 兄弟俩的这份情谊,真是让人羡慕啊!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说的就是他们这样的吧。
石天麟,字天瑞,是顺州人。十四岁的时候,他去拜见元太宗,结果就被留下来当侍卫了。
石天麟特别好学,没完没了地学习,各种国家的书籍和语言,他都学了个遍。后来,元太宗让中书令耶律楚材整顿朝政,选拔人才当助手,石天麟就被选上了,还被赐名蒙古台。有一次,宗王去西域征战,石天麟被任命为断事官。
宪宗六年,元朝派石天麟出使海都,结果被扣留了很久。后来,边疆的将领劫持了皇子北安王,把他安置在了石天麟那里。石天麟慢慢地和海都手下的官员们混熟了,就给他们讲起了宗室亲情,以及臣子顺从与违逆,祸福兴衰的道理。海都听后很后悔,于是就放了石天麟和北安王,让他们一起回国。
石天麟被扣留了二十八年才回来,世祖皇帝非常高兴,赏赐了他很多东西。然后,就让他当了中书左丞,还兼任断事官。石天麟推辞说:“我出使时办事不利,陛下您宽恕我没有杀我,我怎么还能再接受这么大的恩宠呢?再说,我才能平庸,年纪也大了,哪能胜任这个职位啊?恐怕只会给朝廷丢脸,我不敢接受圣旨。”皇帝很欣赏他的诚实,安慰了他很久,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后来,有人诬告丞相安童曾经接受过海都的官爵,皇帝很生气。石天麟就说:“海都毕竟是皇室宗亲,只是偶尔说了些违逆的话,并不是敌人,安童没有拒绝他的示好,是为了消除他的疑虑,引导他臣服朝廷。”皇帝听了他的解释,气消了。
江南的一座道观里,偶然藏着宋朝皇帝的遗像。有个和尚和道士关系不好,就揭发了这件事,想把道士处死。皇帝问石天麟怎么办,石天麟说:“辽国皇帝的铜像还在西京呢,也没听说有什么禁令啊。”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石天麟七十多岁的时候,皇帝把自己的金龙头杖送给了他,说:“你年纪大了,出入宫廷不方便,用这个杖子吧。”当时,朝廷权臣当道,嚣张跋扈,没人敢说话。只有石天麟敢直言他们的奸恶,丝毫不畏惧,大家都佩服他的忠诚正直。
成宗皇帝即位后,提升石天麟为荣禄大夫、司徒,还在玉德殿为他设宴庆贺,赐给他御用的药材,还让侍卫们劝他喝酒,他喝得有点醉了,皇帝就命人用御辇送他回家。武宗皇帝即位后,又提升他为平章政事。至大二年八月,石天麟去世,享年九十二岁。朝廷追赠他为推诚宣力保德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上柱国,追封冀国公,谥号忠宣。
子珪这个人啊,一路升官,做到治书侍御史,后来又当了枢密副使,之后又回去当侍御史,然后升任河南行中书省右丞,最后做到荣禄大夫、南台御史中丞,最后去世了。他儿子怀都,一开始继承了他父亲的官职断事官,后来一步步升迁,做到刑部尚书、荆湖北道宣慰使。孙子哈蓝赤,也继承了断事官的职位。
李邦瑞,字昌国,大家都叫他昌国,是京兆府临潼人,祖上世代务农。他从小就特别爱学习,读书读懂了其中的大道理。曾经被抓走过,逃到太原,给金国的将领当个小书记,跟着守卫阎漫山寨。后来蒙古国王木华黎攻下了很多城堡,金国的将领都逃跑了,李邦瑞就带着大家投降了,又回到了太原。太原的守将很欣赏他的才能,给他配了马匹和鞍具,派他去见皇帝。中书省听说他的名字后,就知道了这个人。庚寅年,他奉命出使南宋,到了宝应,却被拒之门外。没过多久,他又接到命令再次出使,这次还让山东淮南路行尚书省的李全护送他,可南宋还是拒绝了他。他又奉命出使,这次途径蕲州和黄州,南宋派了个低级官员来迎接他,李邦瑞很生气,直接把那个官员骂走了。南宋这才派了正式的使臣来,这才按照约定谈妥了事情,然后李邦瑞就回去了。太宗皇帝慰劳了他,赏赐给他车马、裘皮衣服和十锭银子。李邦瑞趁机上奏说:“现在战乱不断,我的家人四散各地,请求允许我回家寻找他们。”皇帝就下令速不台、察罕、匣剌达海等人协助他,让他快马加鞭赶往南京,寻找他的亲戚,如果有人被编入各部,就都把他们放回来。
甲午年,他跟随诸王阔出一起出征河南,走遍了河北、陕西四十多座州郡城池,还绘制地图呈献给皇帝,被授予金符,担任宣差军储使。乙未年夏六月,他去世了,留下儿子荣。
杨奂,字焕然,是乾州奉天人。他母亲曾经梦见东南方向的阳光照射到自己身上,旁边还有个神仙用笔授予她。后来杨奂出生了,他父亲认为这是文明的象征,所以给他取名奂。杨奂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像个成年人一样伤心。金朝末年,他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中,于是写了一万字的策论,指出了当时的弊病,都是别人不敢说的事情。文章还没来得及上呈就回家了,在乡里教书。
癸巳年,金朝元帅崔立率领汴京投降。杨奂乔装打扮,渡过黄河到了北方。冠氏帅赵寿之立刻把他请来,待他如同师友一般。杨奂的门生有从京城带书来的,因此他得以收集阅读这些书籍。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踪,但杨奂始终没有去拜访他。
戊戌年,元太宗下诏,让宣德税课使刘用之考试各地的进士。杨奂在东平参加考试,赋和论两科都考了第一名。他跟着监考官北上,拜见了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奏请皇帝任用他,于是杨奂被任命为河南路征收课税的官员,兼任廉访使。
杨奂将要上任时,对耶律楚材说:“我能力不足,误蒙您破格提拔,让我这个书生去管理财政税收,这已经不是我的长处了。更何况河南经历了战乱之后,百姓所剩无几,‘杀鸡取卵’的道理,现在正是时候,如果急于求成,加重赋税,只会导致民不聊生。我希望您能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慢慢抚慰百姓的创伤,为朝廷积攒一些力量。”耶律楚材非常赞赏他的想法。
杨奂到任后,招揽当时的名士一起商议政事,行政措施都力求简便。他亲自到各地巡视,询问盐务的月度税收是多少,难易程度如何。有人建议增加税额,杨奂责备他说:“你这是欺上瞒下,你想让我这样做吗?”于是他把原先的税额减少了四分之一,使官民都得到了好处。不到一个月,政务就有了成效,舆论一片赞扬,认为以前的漕运司从未做到这样。
杨奂在河南任职十年后,请求退休,回到燕京的行台。壬子年,元世祖还在潜邸的时候,就派人请杨奂去参议京兆宣抚司的事务。杨奂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最终获准回家。乙卯年,杨奂病重,他安排后事如同平时一样,一边饮酒,一边开怀大笑而死,享年七十岁。朝廷赐谥号为“文宪”。
张奂这个人啊,记忆力特别好,读书也特别多,写文章的时候特别注重创新,特别讨厌抄袭古人。当时朝中那些老前辈,都特别尊敬他,和他交朋友。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济济,但名气能超过张奂的还真没有。张奂自己不怎么经营家业,家里连十两黄金都没有,但他特别乐于助人,即使自己能力有限,也总是尽力而为。别人有一点点的优点,他就极力赞扬,生怕别人不知道;要是别人犯了点小错误,他就一定会劝诫,也不怕别人记恨他。他写了很多书,比如《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这些书都流传于世。
贾居贞,字仲明,是真定获鹿人。他十五岁那年,汴京破了,他就带着母亲住在天平。刚成年,就当上了行台从事。那时候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很多人都是靠行贿来拉关系。有人送给他五十两黄金,都被他拒绝了。忽必烈听说后,非常赞赏,下令每月给他一百两白银,表彰他的清廉。元世祖在当皇子的时候,就知道贾居贞是个贤才,就召他来做事,让他监督修建上都城。工程完工后,因为母亲去世,他就回家奔丧去了。元世祖登基后,中统元年,任命贾居贞为中书左右司郎中。跟着皇帝去北方征战的时候,他总是讲解《资治通鉴》,即使在军营里,也从不放下书本。有一天,皇帝问他:“你的俸禄是多少?”贾居贞就回答了。皇帝觉得他的俸禄太低了,就下令增加,贾居贞却推辞说:“我的品级就应该拿这么多俸禄,不能因为我是我而破坏制度。”后来刘秉忠推荐贾居贞当参知政事,他又推辞说:“以后肯定会有其他郎官效仿我要求当执政官,那该怎么办呢?”所以他没接受。到了至元元年,他担任了中书省参议,皇上派他和左丞姚枢去河东、山西巡视,撤销了一些侯爵的爵位,改设守将。五年后,他又当上了中书郎中,当时阿合马权势很大,忌恨贾居贞,就把他调到给事中。他还和丞相史天泽等人一起修撰国史。
公元1271年,丞相伯颜带兵打宋朝,耶律楚材当上了宣抚使,负责处理行省事务。过了长江,拿下鄂州和汉阳后,伯颜率领大军继续东进,留下右丞阿里海涯和耶律楚材分别镇守行省。耶律楚材说:“江陵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是宋朝重兵驻扎的地方。我听说那里的宋朝将领们关系不好,迁移来的百姓挤满了城里,还都得了瘟疫,柴草都缺了,老百姓都不敢出门砍柴。咱们不趁这个机会赶紧拿下,等春天江水涨了,恐怕上游会被宋军占领,那鄂州就危险了!” 他立刻把情况报告给了朝廷。
公元1272年春天,朝廷命令阿里海涯带兵攻打江陵,耶律楚材留在了鄂州,继续负责行省事务。他马上打开粮仓赈济流亡的百姓,对宋朝宗室子弟也提供粮食,让他们保留原来的衣着和使用宋朝的钱币。东南地区还没被攻下的州县,滞留在那里的商人,耶律楚材都发给他们路引,让他们回家。他还免除了商税和湖荻的禁令,造了几十艘船,配备水军,把生病的百姓都送回家乡。一时间,鄂州地区安定下来了。信阳的娄安邦投降了,耶律楚材让他进京朝见,结果副将陈思聪却杀了他全家。耶律楚材用计策把陈思聪骗来,指责他的罪行,然后把他杀了。
宋朝小皇帝投降后,宋朝丞相陈宜中带着两个小皇帝逃到了福建和广东,到处煽动百姓造反,很多人响应。蕲州有人造反,占据了司空山,鄂州下面的县城里,有个叫傅高的也起兵响应。耶律楚材写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他们造反的后果,很多人都动摇了,加上官军的镇压,很快平定了叛乱。傅高改名换姓想逃走,结果被抓住了,被杀了。一开始,耶律楚材派郑万户去讨伐叛军,郑万户说:“鄂州的大姓人家都和傅高有联系,请先把他们杀了,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耶律楚材说:“傅高这种小人物,很快就要被杀了,大姓人家跟这事儿有什么关系!我能保证他们不会造反。”郑万户带兵出征后,耶律楚材留下他信任的副将,嘱咐他说:“听说我回军了,你就立刻在城楼上点燃烽火,里应外合,把城里的大姓人家都杀了。”结果郑万户战败身亡,这件事才被揭露出来。
公元1274年,耶律楚材被任命为湖北宣慰使,任命还没正式下达,他就闭门不出,因为那些骄横的将领和士兵合谋扰乱百姓,于是他又出来处理政务,百姓们都依靠他,没有恐惧。耶律楚材离开鄂州时,鄂州老百姓都哭着送他,还刻了他的画像在石头上,在泮宫里供奉他。
十五年的时候,他被调到江西行省当参知政事,还没到任呢,老百姓就争先恐后地从几百里外赶来告状。当时抓捕持有宋朝二王(宋钦宗、宋徽宗)书信的人特别严厉,关押在监狱里的富豪就超过三百个。他一到任,就把这些人全部放了,并且把那些书信统统扔进水里烧掉。那些士兵仗着自己是军人,闯进老百姓家里,诬陷他们藏匿财物来抢钱,甚至抢走人家的子女当奴隶,他都严厉地依法惩处。后来发大水,好多老百姓的房子都被冲垮了,他还亲自下令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南安有个叫李梓发的造反了,他担心军队出兵会扰乱老百姓,就主动请缨前去平叛。他只带了一千士兵,在城北扎营,派人去劝降。李梓发的手下听到他来了,都吓得躲了起来,不敢再造反了。李梓发自己把自己老婆孩子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自焚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一个也没杀。后来杜万又在都昌造反,他又调兵把杜万抓了起来。有人给他送来一份名单,上面列着上百个富豪的名字,说是跟杜万勾结的,但他却说:“罪魁祸首已经处死了,那些跟着起哄的又算什么?”直接把名单烧了。十七年,朝廷又要出兵打日本,在江南造军舰。他极力劝谏说老百姓已经很苦了,再这样下去肯定要出乱子,正准备进京阻止这件事,结果还没出发就病死了,享年六十三岁。朝廷追赠他为“推忠辅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并追封他为定国公。他的次子叫钧。
他儿子钧,字元播,从小就爱读书,为人沉稳大气。他先是从榷茶提举做起,后来当了监察御史,又做过淮东廉访司事、行台都事,之后进京做了刑部郎中,后来又改任右司郎中、参议中书省事。仁宗皇帝登基后,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还建议废除尚书省制定的某些法令。之后他又升任佥书枢密院,再次担任参知政事,朝廷还赏赐他锦衣玉带,对他非常优待。他做官非常认真,作风严谨,从不为了名声而虚张声势。皇庆元年,他跟随皇帝去上都,结果在路上病倒了,死在了家里。朝廷追赠给他三万贯钱,用来料理后事。他的儿子汝立继承了他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