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中,字端甫,是山东章丘人。从小就特别优秀,十三岁的时候,他对父亲刘景石说:“古时候那些贤人,学习很扎实,但从不夸耀自己知道得多;他们功劳很大,但从不自我吹嘘,这是后人很难做到的。”他爸爸听了,觉得儿子真不一般。当地有名的老师杜仁杰很喜欢他的文章,经常夸奖他。有一次,刘敏中和同学们一起聊各自的志向,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从年轻到老,都能坦坦荡荡地面对任何人,问心无愧。”

元朝至元十一年,刘敏中从一个小官中书掾升任兵部主事,后来又当上了监察御史。当时权臣桑哥当政,刘敏中弹劾他贪赃枉法,但没被采纳,于是他就辞职回老家了。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起用,当上了御史台都事。当时他的同事王约因为说了不该说的话被免职,刘敏中就闭门不出,装病。御史台的官员请他出来上班,刘敏中说:“如果王约是无辜的,那我不应该出来;如果王约真的有罪,那我作为他的同事和朋友,却没能劝住他,也有我的责任啊!”后来,他被外派到燕南当肃政廉访副使,之后又回到朝廷,担任国子司业,接着升任翰林直学士,还兼任国子祭酒。

大德七年,朝廷派他去各地巡查,刘敏中去了辽东、山北等地。那些仗着权势胡作非为的地方官,都被他依法惩治;锦州因为大雨受灾,他还马上打开粮仓赈灾。之后,他被任命为东平路总管,又升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九年,他被召回朝廷,当了集贤学士,参与商议中书省的事务。他上书朝廷,提出了十条建议:整顿朝纲,精简政务,提拔好人,清除奸邪,彰显公正,堵塞私门,广施恩泽,完善钱币制度,加强国防,规范封赏制度。元成宗去世后,奸臣想趁机搞鬼,刘敏中根据礼法力争,坚决反对。

元武宗即位后,召刘敏中到上京,很多政务都由他来整顿,他被任命为集贤学士、皇太子赞善,继续参与商议中书省的事务,还得到了皇帝的额外赏赐。不久,他被任命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然后又改任治书御史,之后外放为淮西肃政廉访使,接着又担任山东宣慰使,最后被召回朝廷,担任翰林学士承旨。朝廷让大臣们一起讨论解决灾荒的办法,刘敏中上书提出了七条建议,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因为生病,他就回到家乡了。

敏中这辈子,为人清廉,从不谈钱;做人正直,有所作为,必定是为了匡正时弊,他引经据典,从容不迫。经常为国家大事担忧,要是心里憋屈,闷闷不乐,就会表现在脸上,半夜里叹息,甚至哭到枕头湿透。他的文章条理清晰,文辞优美,著有《中庵集》二十五卷。延祐五年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朝廷追赠他光禄大夫、柱国之职,追封齐国公,谥号文简。

王约,字彦博,祖籍汴梁,祖上王通,后来北迁到真定。王约天资聪颖,才华出众。他跟中丞魏初交往密切,广泛阅读经史子集,擅长写作,并且注重文章要符合国家大义,外界的纷纷扰扰都影响不了他。至元十三年,翰林学士王磐推荐他做从事,承旨火鲁火孙(官名)奏请朝廷授予他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的职务,同时兼任司徒府掾。后来他又被调到中书省做掾,之后升任礼部主事。至元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授承务郎。他首先上奏建议立储君和修撰国史。当时丞相桑哥因为参政郭佑在担任中丞时奏请诛杀右丞卢世荣等人,所以就诬陷郭佑其他罪名,王约就上奏为郭佑申冤。他还查办了成都盐运使王鼎的违法行为,将他罢官除名。之后,王约升任御史台都事。南台侍御史程文海多次上奏弹劾桑哥的罪行,桑哥很生气,又说王约和程文海狼狈为奸,六次上奏请求处死王约,但是皇上没有批准。王约考虑到陇西地区距离朝廷遥远,就请求设立陕西行台,皇上准奏了。他还出任赈济河间饥民的官员,他办事公平公正,方法得当,救活了很多百姓。

我三十一岁那年,升迁到中书省右司员外郎的职位。四月,成宗皇帝登基,我向他提出了二十二条建议,内容包括:充实京师的物资储备,调整赋税,取消狩猎禁令,免除欠税,赈济贫困孤寡,裁减冗余的官吏和劳役,禁止养鹰,整顿风纪,清除积弊,安抚边远地区,减少不必要的贡品,调查了解民情疾苦,发展农业,振兴学校,设立义仓,核实税户,重视爵位名声,明确赏罚标准,选拔优秀的官员,淘汰不称职的官员,修订法令,改革两司的弊端。我还建议中书省简化繁琐的文书手续,一方面要取得行省的信任,另一方面要追究六部的责任。

后来,我被调任兵部郎中,又改任礼部郎中。我建议实行赠谥号的制度来表彰忠臣义士,并将当时的政事记录存档史馆,以便编修史书;又建议设立供需府专门负责物资供应,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实施了。之后,我被任命为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奉旨赈济京畿东道的饥民,发放了五十万石粮食,救活了五十多万人。我还上书详细列举了京东地区十项利弊,请求继续发放粮食进行救济,中书省采纳了我的建议,百姓因此得以恢复生机。

高丽国王王昛年事已高,把王位传给了儿子王謜。一些人对王謜的统治不满,就飞短流长,造谣离间。王謜到京城朝见时,有人暗中贿赂朝中官员,想把王謜扣留下来。后来王昛复位,却重用小人,加重赋税,滥施酷刑,导致民怨沸腾,百姓纷纷向朝廷上告状。中书令抓住了主犯,把他关进了刑部,但他的同伙仍不知悔改,于是奏请我前去审问。我到了高丽后,宣读了朝廷的诏书,然后劝诫他们说:“天地间最亲近的是父子,最重要的是君臣关系。那些小人只顾自己利益,他们怎么会真心为你们的国家和百姓着想呢!”王昛听后感动得哭了起来,说道:“臣年老糊涂,听信了奸邪之人的谗言,才导致了如今的局面,现在臣明白了。我愿意上表谢罪,并且请求让王謜回国,至于那些小人同党,都听凭使者处置。”第二天,我逮捕并审问了他们的罪行,流放了二十二人,杖责了三人,罢免了两个官员。我让老臣洪子藩担任宰相,让他整顿弊政,取消了十三条不合理的驿站制度,免除了耽罗进贡非本地特产的规定,东部百姓非常高兴。我回朝后,皇帝对我的处理结果表示满意,我被任命为太常少卿。

皇上召见他,让他和宗正、御史一起在京城审理案件。 他跟皇上说想辞职,想回清庙去,皇上不同意。

接下来,他就开始认真审理各种案件。 一共判决了两百六十六个人,判死刑的有七十二个,无罪释放的有八十六个,还平反了吴得诚的冤假错案,把十个被强迫做妓女的良家女子送回了家,还有八十个元旦那天竟然敢带着刀闯进皇宫大殿的人,都被他狠狠地惩罚了一顿。

因为他觉得那些因为打架斗殴而杀人的人,罪不至死,应该减轻处罚,所以他就把这个想法立成了法令。 当时浙江的百姓,因为在行省和南台(指当时的监察机构)之间互相告状,案件一直没法解决。皇上就派他去浙江调查处理。

他到了杭州,只用了二十天就把事情处理清楚了,行省和南台都没有什么异议。 皇上非常高兴,就特别提拔他做了刑部尚书,来表彰他之前的功劳。

公元1251年,仁宗皇帝从怀州回来,整顿宫廷纪律。当时,平章政事赛典赤、安西王阿难答和左丞相阿忽台暗中密谋叛乱,仁宗下令刑部调查他们的罪行。约说道:“按照法律,谋反不需要严刑拷打,直接处死就行了。” 就这样,约得到了仁宗的信任。

后来,富宁库丢失了一批金子,约怀疑是夜间值守的番兵偷的,没过多久,果然查实了,库房官员因此免于处罚。监察御史报告说通州粮仓有三万石粮食因为下雨受潮了。约认为这肯定是粮食自身散发的水汽造成的,检查后发现还能用,于是免除了看守粮仓的人的罪责。

有两个宗室兄弟在边疆戍守,哥哥暗中怀有异心,弟弟劝告他却没听进去,哥哥直接骑马跑了。哥哥派奴仆拿着弓箭追赶弟弟,弟弟射死了奴仆。哥哥告状把弟弟抓了起来,按律当判死刑。约审问后说:“你哥哥的奴仆,也就是你弟弟的奴仆,何况杀奴仆还有理由。”于是立刻释放了弟弟。

约升任礼部尚书后,他请求制定丁忧制度,扩大旌表恩典的范围,免除京城煤炭税,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京城有个王姓人家,丈夫在江南做官去世了,留下个遗腹子。孩子的姑姑把他抚养成人,十六岁的时候,姑姑告发姐姐私藏了大量的钱财,官府正要严厉追究。约看完案卷后说:“这个孩子没父亲,是姑姑把他养大的,而且没有断绝王家的香火,姑姑的恩情很大。如果姐姐真的想贪图钱财,还会把他养到今天吗?”于是改变了之前的判决,斥责了告状的姑姑。

柴姓人家开始没有孩子,就让张姓人家的儿子过继过来。后来柴家有了自己的儿子,张家儿子就出家当和尚了。柴家的儿子又死了,这个和尚就来争夺家产,皇帝下令让约审问他。约问他:“你出家了,已经继承了师傅的衣钵,为什么还要争夺柴家的产业呢?”和尚答不上来,最终家产还是回到了柴家过继给张家儿子的后人手里。

公元1308年正月,皇上为武宗尊号,册立皇后,所有典礼仪式,都按照制度执行。当时仁宗还在东宫,早就听说过耶律楚材的名声,想把他招致麾下辅佐自己,于是提升他做了太子詹事丞。有一次皇上到五台山巡幸,耶律楚材劝谏皇上不要久留,应该立即返回上京。

早些时候,安西王因为谋反被诛杀,他的王国也被取消,赋税收入都归了詹事院管。到了这个时候,大臣们奏请皇上重新封他的儿子为王,恢复安西国。仁宗拿不定主意,问耶律楚材的意见,耶律楚材说:“安西王当初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现在又恢复他的封国,将来拿什么来惩戒那些犯错的人呢?” 就这样,这件事就搁置下来了。

第二年,耶律楚材升任太子副詹事,他上书劝谏皇上减少饮酒,言语恳切,仁宗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朝廷决定设立左卫率府,统领一万侍卫军,同僚们都想安排自己的人担任军官,耶律楚材坚决反对,大家就难为他,说:“东宫难道不是枢密使吗?”耶律楚材回答说:“詹事是东宫的官职,能参与枢密院的事务吗?”仁宗又召见耶律楚材询问此事,耶律楚材回答说:“皇太子的事,我不敢不尽力;天子的事,我不敢越俎代庖。”仁宗听懂了他的意思,最终取消了这个计划。

同僚们又传达皇上的旨意,要增设右卫率府,并调遣一万河南蒙古军队来统领它。耶律楚材避开其他人,私下说:“左卫率府是旧制,现在又设立右卫率府是为什么?各位大臣应该好好想想,不要给储君增加负担啊!”皇上又下令调取安西的兵器,装备宿卫士兵。耶律楚材对詹事完泽说:“詹事院要发文几千里去调取兵器,人们一定会感到惊疑,皇上要是知道了,怎么办?”完泽羞愧地说:“我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皇上还下令从福建调取六名绣工童男女。耶律楚材说:“福建离京城有六七千里,让这些孩子远离父母兄弟,各级官吏也会因此扰民,这不是好事啊!”仁宗听了他的话,就停止了这个计划,并连声称赞。

家令薛居敬上奏关于陕西分地五件事,皇上因此下令让他去处理,耶律楚材没有让他署理此事,对他说:“太子现在就像潜伏的蛟龙,现在还不是他施展才华的时候,怎么能让他去做飞龙的事呢?” 于是这件事也停止了。耶律楚材推荐翰林学士李谦担任太子少傅,并请求在杭州为故丞相淮安忠武王伯颜立祠,皇上都准奏了。

宋仁宗觉得詹事院在王彦博的打理下井井有条,非常高兴,当场赏赐给他一条犀牛皮带,王彦博坚决推辞;后来又赏赐他江南进贡的书籍,他也都推辞了。仁宗平时跟王彦博说话,都只称呼他“彦博”,而不直呼其名。他还特意告诉大臣们:“凡是没经过王彦博商议的事情,不要来问我。” 他还跟中丞朵说:“在詹事院任职,不求赏赐的,只有王彦博和你们两个人。” 有一次,仁宗在西园看角抵戏,下令赏赐王彦博一些丝绸布匹。王彦博正要进去,远远地就看见仁宗了,仁宗就问他:“你来干什么?” 仁宗立刻把他叫停了。 还有一次,仁宗想看杂耍,演出已经开始了,王彦博才到,仁宗立刻下令停止演出,可见仁宗对王彦博多么尊重。

四年三月,仁宗正式登基,想按照阴阳家的说法,在光天殿(也就是东宫)举行登基大典。王彦博跟太保曲枢说:“登基大典应该在正宫大明殿举行,这样才符合规矩。” 曲枢把这话奏报给仁宗,仁宗就改在大明殿举行登基仪式了。后来,中书省奏请任命王彦博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仁宗非常生气,直接任命他为河南行省右丞。王彦博去向皇帝辞行,皇帝赏赐了他一壶酒和弓箭。

之前,元至大年间,尚书省有人为了邀功请赏,谎称黄河和汴河沿岸的官民土地是无主的,奏请设立田粮府,每年上缴几万石粮食。当年,仁宗就下令取消了田粮府,把那个进献建议的人流放到海外,并命令河南行省恢复原来的土地所有制。可是,河南行省却趁机中饱私囊,土地一直没发还给百姓。王彦博到任后,立刻下令各郡县限期整顿土地,按照圣旨恢复原状。 正赶上朝廷要更改铜钱和银钞的兑换比例,并且规定全国的税收都要用至大钞缴纳。王彦博估计河南每年需要七万锭至大钞,这样一来,肯定无法按时上缴朝廷,于是他就命令各州,用至大钞和至元钞各一半来缴税。 大家都担心这样做违反了朝廷的命令,王彦博说:“我当然知道,但是年底各项事务都得完成,责任重大啊!” 丞相卜怜吉台称赞他说:“很好!” 于是派人向中书省禀报,中书省的大臣们都很高兴,于是就下令在全国推行这种办法。南阳的孛术鲁冲写信拜访王彦博,王彦博非常欣赏他,立刻任命他为郡学正。后来又向中书省推荐他,孛术鲁冲最终被提升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大元皇庆年间改元的第一天,皇帝下诏给中书省说:“把汴梁的王右丞(王约)立刻召来。” 大概定在三月一日到,皇帝召见了他,慰问一番,特别提拔他做了集贤大学士,还把恩泽扩展到他祖宗三代,追赠谥号并立碑。王约上任后首先奏请说:“河南行省丞相卜怜吉台,是功勋显赫的老臣,不应该长期在外任职。” 皇帝一听就把他召来,封为河南王。王约还建议实行封赠制度、规范服饰颜色、兴办科举考试,这些建议都被采纳并颁布成法令。他还上疏推荐国子博士姚登孙、应奉翰林文字揭傒斯、成都儒士杨静,请求恢复中山知府退休官员辅惟良、前尚书参议李源、左司员外郎曹元用的官职,这些人后来都得到了提升和委任。王约还据理力争,说前任左丞窦履留下个遗腹子被遗弃在外,应该把他收养起来,让他回到窦家,继承香火。

延祐二年,丞相帖木迭儿独揽大权,奏请派大臣分头出使,宣抚各地。皇帝命令王约巡行燕南山东一带。王约到了卫辉,碰上一个打母亲的人被关进监狱,他母亲哭诉说:“老身就这一个儿子,他要是死了,我们家就绝后了!” 王约体谅她的心情,判打他一百杖就放了他。在冠州,有个哥哥告发弟弟诅咒自己,王约审问后,弟弟说:“我是求子啊!” 王约就翻出《授时历》查验他求子的日子吉凶,发现确实选了个好日子,就放了他让他回家。后来,王约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上任第二天,皇帝就召见了他,还赐酒。皇帝对身边的人说:“有人说彦博(王约的字)老了,病了,我现在看来,他精力还很强,能担大任!” 当天晚上,知院驸马塔失帖木儿在皇帝身边侍卫,皇帝告诫他说:“彦博不是你的朋友,你应该把他当老师一样尊敬他!”

元至治元年,英宗皇帝登基,丞相帖木迭儿想退休,但皇帝挽留他,他也没真走。第二年,帖木迭儿七十岁了,这才正式退休。到了第三年,新任丞相拜住启用了一套新的施政方法,非常尊重老臣,于是皇帝下旨再次起用帖木迭儿,让他担任集贤大学士,参与中书省的政事。帖木迭儿领着俸禄在家办公,每天去中书省议事一次。至治年间的很多政令,都参考了他的意见。他还奉命和中书省官员以及其他老臣一起,整理自元朝建立以来颁布的律令,编纂成一部名为《大元通制》的法典,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朝廷曾经讨论过废除征东行省,设立三韩行省,行政体制和其他的行省一样。这个提案下达到中书省后,大家议论纷纷,帖木迭儿就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高丽离京城四千里路,土地贫瘠,人民贫困,风俗习惯和中原地区大不一样。万一治理不好,反而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得不偿失。还不如沿袭祖宗的旧制。”丞相很赞同他的意见,奏请皇帝,最终取消了设立三韩行省的计划。高丽人听说这件事后,都绘制了帖木迭儿像,供奉起来祭祀,说:“能保佑我们国家不灭亡的,只有王公(指帖木迭儿)了。”元泰定元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帖木迭儿参与了这次考试的策论评定,一共录取了包括第八剌、张益在内的八十五名士子,并把乙科的录取名额增加到十五名。

元天历元年,文宗皇帝即位,帖木迭儿入宫祝贺,皇帝在皇宫大明殿设宴款待他,皇帝还和他亲切地交谈。当时他七十七岁了,平时为人谦虚谨慎,待人温和,后辈官员拜见他,他总是非常客气。他把俸禄都分给了亲戚和贫困的读书人。他父亲晚年生活贫困,帖木迭儿每个月都送去钱米和饭菜,侍奉得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每逢节日和朔望,他都带着子孙到祖坟祭拜,表达思念之情,他非常重视祭祀祖先和各种祭祀活动,行为举止都符合古代的礼仪,百姓都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至顺四年二月己酉日,帖木迭儿去世,享年八十二岁。皇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伤,她派人送去祭品,并下令中书省等部门给予相应的抚恤。同月庚申日,他被安葬在城西冈子原。

帖木迭儿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史论》三十卷、《高丽志》四卷、《潜丘稿》三十卷,流传于世。他的儿子思诚,官至奉议大夫、秘书监著作郎。

王结,字仪伯,是河北定兴人。他爷爷王逖勤,因为是质子,跟着太祖皇帝西征,娶了西域阿鲁浑氏女子为妻,后来从西域调到秦陇,又调到中山,最后就在中山定居了。王结从小聪明过人,读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不忘。他曾经跟随太史董朴学习经书,对性命、道德的深层含义理解很透彻,所以他做事情、写文章,都有根有据。有个叫王仁的官员见到他,就说:“这是个能辅佐皇帝的人才啊!”

二十多岁的时候,王结去京城,给当权者上书,提出了八条治国建议:一是设立经筵,培养皇帝的道德修养;二是实行仁政,团结百姓民心;三是培养优秀人才,为国家储备人才;四是挑选合适的官员,端正吏治;五是尊重贤士,树立良好风尚;六是精简冗官,规范机构;七是完善规章制度,稳定民心;八是重视农业生产,改善民生。他的建议切中要害,而且非常正派,都是治国的大道理,就连宰相也未必能全部做到。当时仁宗皇帝还在藩邸,有人推荐王结担任他的侍卫,王结就收集历代君臣的善恶事例,每天给仁宗讲解,仁宗很欣赏他。武宗皇帝即位后,立仁宗为太子,大德十一年,正式设立东宫官属,任命王结为典牧太监,官阶是太中大夫。

有些近侍用一些滑稽戏来讨好太子,王结就劝谏说:“以前唐朝的庄宗皇帝也喜欢这些,结果最后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现在太子殿下正在东宫学习,耳濡目染非常重要,应该谨慎些。”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仁宗皇帝即位后,王结被提升为集贤直学士。后来外放担任顺德路总管,他教导百姓要重视农业、兴办学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禁止奸邪暴行,他还把这些内容都写成书,让百姓每天阅读学习。顺德路辖区巨鹿沙河有唐朝魏征、宋朝璟的墓地,王结就在当地书院为两位宰相立祠,并刻碑铭记他们的言论和精神,以此激励后人。之后,他又被调到扬州,再调到宁国,因为弟弟王绅被任命为江东廉访司官员,王结就推辞了赴任。

后来他又调到东昌路,那里有黄河故道,会通堤挡住了黄河下游的河水,每到夏天雨水多的时候,河水就会冲毁百姓的庄稼。王结就上书建议修建分洪闸,这样就能有效地泄洪,百姓的庄稼也能得到保护。

公元1342年,他担任中书省参议。当时拜住当丞相,他向拜住进言说:“做丞相,就要先端正自己来端正君主,再由君主来端正天下;除恶务必果断,犹豫不决容易导致其他变故;生活起居不能奢侈铺张,奢侈就会损害自身。”丞相采纳了他的意见。没过多久,他就升任吏部尚书,并推荐了宋本、韩镛等十多位名士。

公元1343年春天,朝廷举行进士考试,他被任命为读卷官。之后又升任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那段时间,接连发生了月食、地震、狂风等异常现象,他便直言上奏朝廷说:“如今朝廷君子小人混杂不清,刑法不明,官吏赏赐过于滥发,所以才会出现这些阴阳错乱的现象。这些灾异预兆接连出现,应该修明政事,才能平息天灾。”同年,朝廷下诏让他负责经筵讲学,并随驾前往上都。他在经筵上援引古代典故,论证时政的弊端,希望皇帝能够有所感悟。皇后听说后,也召见他讲解,他则以史实为据进行阐述。第二年,他被任命为浙西廉访使,途中因病返回。一年多后,他又被任命为辽阳行省参知政事。辽东地区发生大水灾,粮食价格飞涨,他向朝廷请求拨付数万石粮食赈济灾民。之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

公元1347年,文宗皇帝即位,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后改任同知储庆司事。第二年,他升任中书参知政事,入宫谢恩时,因年迈父母年事已高而请求告老还乡,皇帝问他:“忠孝难道不能两全吗?” 那时正值迎立明宗于朔方,明宗让文宗当皇太子,于是派大臣奉迎皇太子回朝。一些近侍趁机请求升官加赏,他却说:“等天子回来再议。”当初上都发生变乱,皇太子的玉玺丢失了,后来重新铸造了新的玉玺,近侍们建议参照旧制,尺寸可以做得更大一些,但他坚决反对说:“这玉玺是传给继承人的,不敢超过旧制。” 还有一些人谋害他人,并抄没其妻儿的财产,他也为此据理力争。这些近侍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不断诽谤中伤他,最终导致他被罢免官职。后来,他又被任命为集贤侍读学士,但因家中父母去世,便没有赴任。

元朝元统元年,他又被任命为浙西廉访使,还没出发呢,就被皇上召进宫,当上了翰林学士、资善大夫,还兼任知制诰和修国史,跟张起岩、欧阳玄一起负责修撰泰定帝和天历帝两朝的实录。后来他又升任中书左丞。

有一次,皇后在慈福殿让和尚尼姑做法事,结果殿里突然着火了。大家都觉得是和尚尼姑不敬神明,该受惩罚。当时左丞相病危,家里人想放几个重刑犯来祈福,希望冲喜能让他好起来,但王结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不合适。

以前啊,犯了罪的人,北方人就发配到广东沿海,南方人就发配到辽东,离家都好几千里,很多人在路上就死了。王结就建议改变这种做法,把发配地点改成离家只有一千多里的地方,改过自新的人还能允许他们回到家乡。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还下令正式执行。

那时候,官员犯了罪,通常都会被判很重的刑罚。王结说:“古代的法律,达官贵人是不受刑罚的。现在虽然贪污腐败的人很多,但是士大夫的廉耻之心,绝对不能丢啊!”大家听了都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到了元至元元年,皇上又下诏让他回翰林院,但他因为生病了,没法去上班。第二年正月二十八,王结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

王结一生说话做事,都遵循古代的规矩,所以宰相张珪曾经说过:“王结不读圣贤的书,不谈仁义的话。”大家认为这是很精辟的评价。晚年他深入研究《易经》,还写了一本《易说》,临川的吴澄看过之后,非常赞赏。王结去世后,朝廷的官员都来吊唁,士大夫们也纷纷到他家去吊唁,大家感叹说:“正直的人啊,不在了!”

四年后五月,皇上追赠他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护军等职务,追封他为太原郡公,谥号文忠。他留下了十五卷诗文集传世。

宋衟,字弘道,是山西长治人,是金朝兵部员外郎元吉的孙子。宋衟记忆力特别好,十七岁那年,为了躲避战乱去了襄阳,过了一段时间又回到北方,在河内隐居了十五年。

后来,赵璧担任河南经略安抚使,听说过宋衟的大名,就很有礼貌地邀请他出来做事。中统三年,宋衟被提升为翰林修撰。李璮叛乱的时候,赵璧在济南处理中书省的事务;至元五年,大军围攻襄阳,赵璧又去元帅府任职,宋衟一直跟着他,很多军事上的事情都去请教宋衟。

至元六年,高丽权臣林衍废掉了国王,另立他的弟弟为王。朝廷下令派国王王辇哥和赵璧带兵去讨伐,还任命宋衟为行省员外郎,负责拿着圣旨把江华岛的居民迁到平壤。任务完成后,朝廷对宋衟慰劳得很周到,还赏赐了他衣服和布匹,又授予他河南路总管府判官的职位,但他没去上任。

至元十三年,宋衟回到朝廷,担任太常少卿,因为当时朝廷正在推行新的官制,他还兼管籍田署的事务。至元十六年,太子因为听说宋衟德高望重,就召见了他。宋衟回答问题条理清晰,文雅大方,非常合太子的心意。从那以后,太子经常召见他,让他在寝宫侍讲经史,并对他进行很多教诲。

至元十八年,宋衟升任秘书监。至元十九年,江西地区需要任命郡县的官员,朝廷都让宋衟负责挑选合适的人选。至元二十年,朝廷刚设立詹事院,就首先任命宋衟为太子宾客。每次宋衟去参加宫廷宴会,太子都对他特别优待,赏赐很多东西给他。至元二十三年,宋衟去世了,他留下了《秬山集》十卷传世。

张伯淳,字师道,是杭州崇德人。小时候就考中了童子科。因为父亲的关系,他当上了迪功郎,后来又做了淮阴县尉,接着又调到扬州当司户参军。没多久,他又考中了进士,先是在临安府都税院当差,然后升职当了观察推官,之后又调到太学当录事,最后进了朝廷。

元至元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杭州路儒学教授,后来升迁为浙江东道按察司知事。到了至元二十八年,他又升任福建廉访司知事。一年多以后,有人向皇帝推荐张伯淳,皇帝就派人把他召来询问。第二年,张伯淳进京面见皇帝。皇帝问了他很多当时的大事,比如冗官、风纪、盐政和纸币等等,张伯淳的回答都让皇帝很满意。皇帝想把他调到政事堂重用,但是张伯淳坚决推辞了。最后,皇帝任命他为翰林直学士,还升了他的官阶,让他做了奉训大夫。之后,张伯淳就告假回家了。

后来,他被任命为庆元路总管府治中,又奉行省的命令去衢州和秀州审理一些疑难案件,都查明了真相。到了元大德四年,他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直接在家接受任命。第二年,他进京朝见皇帝,还跟着皇帝去了上都。又过了一年,他就去世了。他留下了一些文集,都保存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