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颜不花,字希古,是个蒙古人,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公元1345年,他考中了进士,而且是第一名!厉害吧,直接被任命为翰林修撰,后来又调到河南行省当员外郎。到了1351年,他又升职了,当上了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那时候徐寿辉造反,打到江西来了,普颜不花可没少出力打仗,这事儿《道童传》里都写着呢。
1356年,他被任命为江西廉访副使。没多久就被朝廷召回,先是被任命为益都路的达鲁花赤,后来又升任山东廉访使,之后更是升到了中书参知政事的高位。1358年,朝廷派他和御史李国凤一起去江南平叛。到了建宁,陈友谅派兵来打,结果那些个高官,比如平章政事阿鲁温沙他们,竟然半夜跑了!李国凤当时驻守延平,城破了,他也跑了。普颜不花却说:“我奉命来这里,怎么能跑?我誓与这座城共存亡!”他下令修建瓮城,前后打了64天,最后把敌人打败了。
第二年,他被召回朝廷,被任命为山东宣慰使,后来又升任知枢密院事、平章山东行省,镇守益都。后来明朝军队打过来了,普颜不花拼死抵抗。城破了,平章政事保保投降了,可普颜不花却没投降。他回家告诉他母亲说:“儿子尽忠和尽孝不能两全,我有两个弟弟,他们会好好孝顺您的。”他向母亲磕了头,然后回到官署,坐在堂上。明军主将听说他很厉害,派人多次请他投降,但他就是不去。最后,明军把他绑了起来,普颜不花说:“我可是元朝的进士,官做到最高级别了,我为我的君主尽忠!”他宁死不屈。
早些时候,他的妻子阿鲁真就告诉家人说:“我丈夫为国家尽忠,我也被封为齐国夫人,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只有死路一条了!”家人们都哭着叹息。后来,普颜不花的两个弟弟的妻子,都抱着年幼的孩子,还有丫鬟仆人,一起投井自尽了。阿鲁真正要跳井的时候,发现井口被堵住了,容不下人了,她就抱着孩子跳进了另一口井。她的女儿、妾的女儿、孙女,也都跟着一起自尽了。
那时候有个叫申荣的人,是山东行省平章政事,在东昌府做官。申荣看到各个郡县都投降了,就告诉他父亲说:“人活在世上,不可能做到完全忠孝两全,儿子做不到了。”他父亲问:“怎么回事?”申荣说:“城里的兵力太少,抵挡不住敌人,打仗的话,万人的性命都掌握在我的手里,如果战败,他们都会死,我只有一死了报效国家。”说完就上吊自杀了。
闵本,字宗先,是河内人。他性格刚正,办事效率高,而且非常刻苦学习。年轻的时候就被选拔为礼部令史,御史大夫不花看重他的才能,把他招为幕僚,他平反冤狱,名声很好。后来升迁为御史台照磨。不久,又升任枢密院都事,然后拜监察御史,接着升任中书左司都事,五次升迁最终做到吏部尚书,后来又调任刑部、户部尚书,都因为才能出众而受到称赞。闵本家里本来就穷,而且还有眼疾,曾经上奏章请求退休,但是朝廷没有批准,反而授予他集贤侍讲学士的职位。
大明军队兵临京城,闵本对他的妻子程氏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已经预料很久了。我惭愧不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还贪恋这六尺之躯苟且偷生吗?”程氏说:“你能够为国捐躯,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爱你呢!”闵本于是穿上朝服,和程氏一起朝北叩拜,然后在大屋墙壁上写下:“元朝中奉大夫、集贤侍讲学士闵本死。”之后就一起上吊自杀了。他们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叫真真,小女儿叫女女,看到父亲死了,哭喊着上天,也跟着在父亲旁边自杀了。
拜住,康里人,字闻善。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官至翰林国史院都事,还做过太子的老师。金国兵临城下的时候,拜住对家人说:“我的祖先海蓝伯,被封为河东公,曾经和太祖皇帝一起侍奉王可汗。后来太祖皇帝打败了王可汗,统一了各部落。我祖先带着几十个骑兵跑到西北边去了。太祖皇帝派人追问他,我祖先说:‘我以前和皇帝一起侍奉王可汗,现在王可汗被灭了,如果我要为他报仇,那就是违背天命;如果我要改换主人侍奉新皇帝,我的心里又过不去,所以躲到这么远的地方,准备就这样死去。’这就是我祖先说的话。再说,我祖先出生在边塞地区,都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生长在中原,读过圣贤书,难道还不懂大义吗?更何况我们家族世代受国恩,我更是吃着国家的俸禄,现在国家破灭了,我怎能苟且偷生呢!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了之!”说完,他就投井自杀了。他的家人把他埋葬在住宅的东边,并且把他的所有书籍都烧了给他殉葬。
赵弘毅,字仁卿,是真定晋州人。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在大户人家做佣人,白天干活,晚上借书读书。有人同情他的志向,就让他管理一些事情,不用再干那些杂活了。他还曾经在临川吴澄那里学习经书。他最初被任命为翰林院书写,后来升迁为国史院编修官,又调任大乐署令。大明军队攻入京城的时候,赵弘毅叹息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这是古话啊!我现在无力拯救国家,只能以死报国了!”于是他和妻子解氏一起自缢身亡。
他的儿子赵恭,是中书省管勾,和妻子告别时说:“现在皇帝北逃,我们父子吃着国家的俸禄,却不能出一份力,我的父母已经死了,我还有什么脸面贪生怕死呢!”有人劝他说:“我们官职低微,何必如此苦苦求死呢?”赵恭呵斥道:“你不是我同类!古时候,忠义之士各尽其心,难道还要看官职的高低吗!”说完,他穿上官服,面向北方拜了两拜,也自缢而死了。
话说有个宫女,才十七岁,看到皇上驾崩了,就开始放声大哭。这时,几个邻居大妈过来,劝她一起逃难,说:“我还年轻没嫁人呢,逃到哪儿去啊?” 宫女不听劝,大妈们想硬拉她走,她却说:“人活在世上,就算活到一百岁,最终还是要死的。” 说完,她就偷偷溜进正堂,解下衣带自尽了。
郑玉,字子美,是徽州歙县人。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更是潜心钻研《六经》,尤其精通《春秋》。他根本不想做官,一心扑在教书育人上。 学生和门徒越来越多,住的地方都挤不下了。 于是学生们一起凑钱,在他住的地方建了个“师山书院”让他住。郑玉写文章从不雕琢,他的文章传到京城,著名学者揭傒斯和欧阳玄都对他赞赏有加。 至正十四年,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还派使者送去御酒和赏赐,特意去海边请他上任。郑玉以生病为由推辞,还写了一封奏章上呈朝廷,说:“爵位和官职是祖宗留给陛下的,是用来和天下贤者共享的,陛下不能私下赏赐给我。翰林待制的职位,我能力不够,不敢接受。御酒和赏赐是天下人供奉陛下的,陛下可以私下赏赐,这些东西我不敢推辞。” 郑玉既然不做官,就回家专心写书,他写了《周易纂注》一书。十七年,明军打进徽州,守将要抓他,郑玉说:“我怎么会事奉两个朝代呢!”于是被抓了起来。关押很久后,亲戚朋友带了吃的喝的来看他,他泰然自若地和他们尽情欢饮,还告诉他们自己必死无疑。他妻子听说后,派人告诉他:“老爷您要是死了,我就跟着您一起到地下去了!”郑玉让人转告妻子:“如果你真的跟着我一起死,我就没有遗憾了。”第二天,他穿戴整齐,朝北跪拜,然后自缢身亡了。
黄冔,字殷士,是江西金溪人。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学,擅长写作,尤其擅长写诗。至正十七年,因为左丞相太平的推荐,他被任命为淮南行省照磨,不过还没去上任,就改任国子助教了。后来他又升迁为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监丞,最后升到翰林待制,还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到了至正二十八年,京城被攻破了,黄冔叹息说:“我靠着儒学入仕,多次蒙受国家的恩惠,做过学生的老师,在朝廷里当过发言人。现在就算我不被杀,又怎么有脸面去见天下的读书人呢!”于是他就投井自杀了,享年六十一岁。他留下了不少诗文传世。
柏帖穆尔,字君寿,是蒙古人。他家的历史和仕途履历都没什么记载。他在任职期间,以清廉有能力而闻名。至正年间,他多次升迁,最后做到福建行省左右司郎中。福建行省的治所设在福州。至正二十七年,明军骑兵从杉关出兵,攻下了邵武,水军则从海路进攻福建,很快就兵临城下。柏帖穆尔知道城池守不住了,就带着妻子妾室坐在楼上,慷慨地说:“大丈夫为国而死,妇人殉夫,这是应该的。现在城池就要失守了,我一定要死在这里,你们能跟着我一起吗?”大家都哭着说:“我们愿意和你一起死,没有别的想法。”于是,包括柏帖穆尔在内,一共有六个人上吊自杀了。
有个十岁的女孩,柏帖穆尔觉得她可能自己不会自杀,就骗她说:“你磕头拜佛,或许就能保佑我们平安无事。”女孩刚一拜完,柏帖穆尔就用米袋把她压死了。孩子的乳母抱着她的小儿子,在一旁哭泣。柏帖穆尔看着他们,叹息道:“父亲为国而死,母亲殉夫,妾室和女儿,都应该跟着父亲一起死。你三岁的孩子,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怎么办呢?为了家族香火考虑吧。”于是,他让乳母把孩子藏到附近老百姓家里,并把金银珠宝给她,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用这些赎孩子的命。”过了一会儿,敌兵攻入城内,柏帖穆尔就点燃灯火,四面窗户都燃起了大火,然后自焚而死。
迭里弥实,字子初,是个回回人。性格刚正,对母亲非常孝顺。四十岁了,还没做官,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实在不忍心离开母亲而去。”因为他多年侍卫劳苦,朝廷授予他行宣政院崇教的职位,后来升迁三次,做到漳州路达鲁花赤,在那里住了三年,生活得很安稳。那时候陈友定占据了整个福建,八个郡的政务,都由他的亲信掌控,朝廷任命的官员,都不能插手。大明军队攻下福州后,兴化、泉州都投降了。有人来报告这个消息,迭里弥实仰天长叹说:“我才能平庸,却做到三品大员,朝廷恩情深厚啊,我该如何报答呢!报答国家恩情,只有以死报国了!”
没过多久,有官吏跑来报告说招谕使者到了,请他出城迎接。迭里弥实平静地对他说:“你去吧,我随后就来。”于是他来到官署,穿上正式官服,朝北跪拜后,拿起斧子砍掉了印信上的文字,又在印信上大书特书“大元臣子”五个字。然后端坐在座位上,拔出佩刀,自刎而死。死后,他还保持着右手握刀、按着膝盖坐着的姿势,看起来就像活着一样。郡里的百姓聚集在庭院里哭泣,为他收敛尸体,葬在城东门外。
同时,还有个叫获独步丁的回回人,以前是进士,官至广东廉访司佥事;还有一个叫吕复的人,是江西行省左右司都事。他们都闲居在福州。吕复因为行省的命令,代理长乐县尹。福州城破后,获独步丁说:“我们兄弟三人,都做过进士,受了朝廷四十年的恩惠,现在虽然没有官职,但国家大义当前,怎么能受辱呢!”他用石头绑在腰间,投井自尽了。吕复也说:“我们家世代吃朝廷的俸禄,现在虽然只是代理官员,如果不能以死报国,就无法面对列祖列宗了。”他用绳子自缢而死。获独步丁的哥哥穆鲁丁在建康做官;弟弟海鲁丁在信州做官。先前,他们也都是为国捐躯的。
朴赛因不花,字德中,是肃良合台人。他力气很大,擅长骑马射箭。先是速古儿赤让他担任利器库提点,后来又升任资正院判官,一步步升迁到同知枢密院事,接着又当上翰林学士,没多久就升任承旨,还被赐予虎符,兼任巡军合浦全罗等处军民万户都元帅,之后又担任大司农,然后外放到岭北行省担任右丞,最后升任平章政事。
正二十四年,甘肃行省报告说孛罗帖木儿假造消息说皇后和皇孙被杀害了,当时平章政事也速答儿想马上张贴告示,但是朴赛因不花坚决反对,他说:“这是大事,怎么能轻信呢?况且没有正式的公文和证据。”所以最终没有张贴告示。后来证明果然是假消息。后来皇太子在冀宁抚军,承制任命朴赛因不花为翰林学士承旨,又升任集贤大学士,还担任了宣政院使,最后拜为中书平章政事。
等到明朝军队逼近京城的时候,朝廷命令朴赛因不花带兵守卫顺承门,但是他手下的兵只有几百个疲惫的士兵。他叹了口气对身边的人说:“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只知道和这道城门共存亡!”城池失守,他被俘虏,当他被带到明军主将面前时,只请求迅速处死,毫不屈服。主将命令把他关押在营中,但他始终不屈服,最后被杀害了。
那时候有个叫张庸的人,字存中,是温州人。他性格豪爽,精通太乙数,遇到天下大乱的时候,他用自己的计策去见经略使李国凤,承制授予他福建行省员外郎的职位,让他负责杉关的军事。过了一段时间,他到京城办事,顺便献上了《太乙数图》,顺帝很喜欢,于是提拔他做了秘书少监。后来皇太子设立大抚军院,命令张庸负责团结房山,又升任同佥将作院事,之后又担任刑部尚书,仍然负责团结房山的事务。
等到各地的寨子都投降之后,张庸坚守骆驼谷,派属官段祯向扩廓帖木儿求援,但是没有得到回应。张庸独自坚守抵抗,其他的将领都溃败了,但他没有逃跑的意思。后来,寨子里的居民李世杰把张庸绑起来投降,把他带到明军主将面前,张庸毫不屈服,他和段祯一起被杀害了。
丁好礼,字敬可,是河北真定蠡州人。他精通律法和算术,一开始在户部做个小吏。后来被调到中书省当掾吏,然后升任户部主事,接着又升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之后又回到户部当员外郎,再次升任监察御史,然后又回到户部当郎中,最后升任户部侍郎。 他被任命为京畿漕运使,建议在通州设立漕运管理机构,认真研究漕运的利弊,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制度,大家都觉得很方便。后来他又升任户部尚书。
那时候国家正经历很多困难,国库空虚,丁好礼精打细算,裁减冗余开支,国家财政的运转,全靠他维持。之后,他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然后升任治书侍御史,又外放辽阳行省做左丞,还没去上任就被留下来担任枢密副使。到了至正二十年,他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当时京城闹大饥荒,到了天寿节,朝廷想按照惯例举行盛大的宴会,丁好礼说:“现在老百姓都饿得父子相食了,君臣应该反省自身,想办法解决这场大灾难,宴会规模应该减少。”但他的建议没被采纳,于是他请求辞职,以集贤大学士的身份退休,朝廷还给他发放全额俸禄让他在家养老。后来,扩廓帖木儿护送皇太子回京,从山东运来粮食赏赐给朝中大臣,送了丁好礼一百石麦子,丁好礼没接受。
至正二十七年,他又被起用,担任中书平章政事,不久因为意见不合,再次辞职。朝廷特封他为赵国公。后来明军攻入京城,有人劝他去拜见明军将领,丁好礼呵斥道:“我从一个小吏做到位极人臣,封为国公,如今我已经老了,遗憾的是没有机会报效国家,我现在唯一想做的就是死!”几天后,明军将领派人来请他,他坚决不去,最后被人抬到齐化门,慷慨赴死,享年七十五岁。
同一天,中书参知政事郭庸也被抬到齐化门,众人让他向明军将领下跪,郭庸说:“我各为其主,死是我的职责,为什么要下跪!”说完后,他毫不屈服地死去。郭庸,字允中,是蒙古人,从国子监学生做起,一步步升迁,做到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他和同事一起弹劾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用兵失利,被贬为中兴总管府判官。后来也先帖木儿被罢官,郭庸被重新起用,担任监察御史,后来升任中书参政,他的气节和丁好礼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