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觿,字彦解,是渤海人。他家世代在金朝做官,他爷爷彝迁居到上党。他爹高守忠,元朝刚建立的时候是千户。元太宗九年,高守忠跟着亲王口温不花去攻打黄州,战死了。

高觿在世祖时期当了侍卫,很受皇帝器重。元朝刚建立的时候,立燕王为皇太子,朝廷要选拔优秀人才当太子身边的大臣。高觿被任命掌管文书,还兼管皇宫的酒库和宫门守卫,又负责修建皇太子的宫殿。他做事很有章法,皇帝很高兴,赏了他金银财宝和马匹,还赐给他一个蒙古名字叫失剌。元世祖十八年,他被任命为中议大夫、工部侍郎,还兼任王府都总管府同知。

十九年春天,皇太子跟着皇帝去北方巡幸。当时丞相阿合马留守大都,专权跋扈,贪赃枉法,大家都恨他。益都千户王著和高和尚等人密谋杀害阿合马。三月十七日,高觿在宫里值夜班,有两个西域和尚来到中书省,说今晚皇太子和国师要来这里做法事。省里的人觉得可疑,就让平时出入东宫的人辨认这两个和尚,高觿他们都不认识。于是,他们用西域话问那两个和尚:“皇太子和国师现在在哪儿?”那两个和尚脸色都变了。又用汉语问他们,他们慌慌张张答不上来,于是把这两个和尚交给官吏审问。审问的结果是他们都不承认。

高觿怕出事,就和尚书忙兀儿、张九思一起召集卫兵和官兵,都拿着弓箭以防万一。过了一会儿,枢密副使张易也带兵驻扎在宫外。高觿问他:“到底怎么回事?”张易说:“晚上就知道了。”高觿再三追问,张易就凑到他耳边说:“皇太子来杀阿合马!”夜里二更天,突然听到人马的声音,远远地看见火把和仪仗队,就要到宫门口了。其中一个人在前面喊着要开门。高觿对张九思说:“以前殿下回宫,一定是完泽、赛羊两个人先来,咱们得先见到这两个人才能开门。”高觿喊完泽和赛羊的名字,他们没答应。高觿就对他们说:“皇太子平时从来不走这个门,今天怎么会来这里呢?”

叛乱的人计策失败了,就往南门跑。高觿留下张子政等人守西门,自己赶紧往南门去追。只听见喊着中书省官员的名字,在火光下远远看见阿合马和左丞郝祯已经被杀了。高觿和张九思大声喊:“他们是叛贼!”命令卫兵赶紧抓他们。高和尚等人溃逃,只有王著被抓住了。天亮后,中丞也先帖木儿和高觿等人快马加鞭赶往上都报告情况。皇帝认为内外不安,应该加强军事防备,就让他们赶紧回来。高和尚等人后来都被处死了。

元世祖二十二年,高觿升任嘉议大夫,担任大都留守司同知,兼任少府监。过了一段时间,又升任中奉大夫、河南等路宣慰使。他去世时,五十三岁。

张九思,字子有,是北京宛平人。他爹张滋,曾当过蓟州节度使,官儿不小。元世祖至元二年,张九思进宫当了侍卫。当时元世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元裕宗,还在东宫呢,第一眼看到张九思就觉得这小子不错。按理说,凭他爹的官职,张九思应该外放地方任职,但裕宗特别留他在身边。

江南平定后,南宋的库藏金银财宝都运到了元朝内府,其中不少分给了东宫。为了管理这些东西,专门设立了一个都总管府,张九思就当上了工部尚书,同时兼任都总管府的事务,权力不小啊。至元十九年春天,元世祖去上都巡幸,皇太子跟着去了,丞相阿合马留守京城。这时,冒出来个妖僧高和尚,伙同千户王著等人,密谋要杀掉丞相阿合马。他们半夜里聚集了几百人假装仪仗队,冒充太子,冲进健德门,直奔东宫,还急吼吼地命令开城门。

巧了,张九思正好宿卫在宫里。他一听这动静,马上命令守门的别乱开门。这事儿《高觿传》里都记载着呢。那些造反的家伙一看蒙混不过去,就翻墙往南门跑,结果在南门外把丞相阿合马和左丞郝祯给杀了。当时情况紧急,又是黑灯瞎火的半夜,大家伙儿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儿。只有张九思看穿了他们的诡计,立刻指挥侍卫们一起上,把这帮贼人全抓住了。

这帮贼人进宫的时候,还假传太子的命令,去征调枢密副使张易的兵马。张易也没细问,就稀里糊涂地把兵给了他们。后来张易被杀了,可刑部的人又说张易事先知道他们的阴谋,想把他的人头送到全国各地示众。张九思就赶紧跟太子说:“张易临场反应慢,才把兵给了贼人,死了也就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如果说他事先参与了谋反,那可就冤枉他了,求您别送他的人头去各地示众了。”太子把这事儿跟元世祖说了,元世祖就同意了张九思的请求。

张九思平定叛乱的时候,右卫指挥使颜进也在现场,结果被流矢射死了。颜进的仇家就诬陷他是叛贼同伙,想抄了他的家,灭了他的族。张九思又站出来力保颜进,才没让他蒙冤。

阿合马被打败后,和礼霍孙当上了右丞相,中书省的各种事务都焕然一新,各个部门用人方面,他推荐了不少人。

那年冬天,朝廷设立了詹事院,任命九思为詹事丞,接着他又推荐了上党人宋道、保定人刘因、曹州人夹谷之奇、东平人李谦这些有名的儒生,让他们分别担任太子宫里的官员。

过了两年,太子死了,朝中有人建议把詹事院撤了。九思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说:“皇孙是宗庙社稷和人心的寄托,詹事院就是为了辅助太子培养道德修养的,怎么能把它撤掉呢!” 大家都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三十年的时候,九思升任中书左丞,还兼任詹事丞。第二年,世祖皇帝去世了,成宗皇帝继位,把詹事院改名为徽政院,九思当上了副使。十一月份,他又升官了,成了资德大夫、中书右丞。

正赶上要修撰世祖和裕宗皇帝的《实录》,朝廷就让九思兼管这件事。大德二年,九思被封为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五年后,又加封为大司徒。六年后,再次升官为光禄大夫,没多久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一岁。他的儿子金界奴后来也当上了光禄大夫、河南省右丞。

王伯胜是霸州文安人。他哥哥王伯顺在宫里当差,很受元世祖的宠信。因为哥哥的关系,王伯胜也进宫面圣了,当时他才十一岁,就被安排在皇宫里当侍卫。 这孩子长得眉清目秀,鼻梁高挺,气势不凡。皇帝看着王伯顺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比你强,就叫他王伯胜吧!” 有一次,皇帝洗脸的水温正好,他问是谁打的,内侍李邦宁说是王伯胜弄的。皇帝说:“这孩子将来肯定是个治理国家的好手,很懂人情世故。”

元至元二十五年,王伯胜跟着皇帝去征讨乃颜,立了功,被授予朝列大夫、拱卫直都指挥使的官职。元贞元年,皇帝赏赐给他金虎符,官升嘉议大夫。成宗皇帝即位后,又升他为通议大夫。 一开始,拱卫直隶教坊的卫兵里有很多市井无赖混迹其中。王伯胜当了指挥使后,就全部换成了良家子弟。

五年后,王伯胜跟随皇帝到上都,天上下了好长时间的雨。有一天晚上,他听到城西北方向传来像打仗一样的鼓声。他带着一百个卫兵出去查看,原来是洪水突然来了!他马上组织大家用工具挖土,搬石头,铺上毡子,堵住城门,又开挖沟渠泄洪,一直忙到天亮才控制住洪水,百姓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丞相完泽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皇帝,皇帝非常赞赏王伯胜。九年后,因为侍奉成宗皇帝生病,得罪了安西王,被贬到宁大路当总管,他哥哥王伯顺也被贬到梁王那里当老师。

武宗皇帝即位后,又召他回朝,任命他为通奉大夫、也可紥鲁花赤、刑部尚书。至大二年,升任右丞。第二年,又升任银青荣禄大夫、大都留守,兼任少府监。 大都的城墙是用土筑的,每年都要用芦苇盖起来防雨,时间长了土也更结实了,费时费力又花钱。王伯胜上奏朝廷,取消了这个做法。

仁宗皇帝登基后,重新调整百官的品级,王伯胜被降职为资德大夫,不久又升回荣禄大夫,被任命为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辽阳省治在懿州,那里很穷,百姓不重视学习。王伯胜到任后,就扩建了郡学,增加学生名额,还挑选了优秀的老师来教书。 以前,有客人来,没地方住,都住在百姓家里,百姓很苦恼。王伯胜就选了一块空地建起了馆舍和马厩,又划拨了一百顷的荒地,招募百姓耕种,用来供应粮食。

有一年大旱,王伯胜斋戒祈祷,祈祷完就下雨了,人们都叫这雨为“平章雨”。廷祐二年,他被召回大都担任留守,辽阳百姓都写信给中书省,请求留下王伯胜,但没有得到批准,百姓们都哭着送他。三年后,他被特授银青荣禄大夫。至治二年,他被赐予金虎符,任命为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大都屯田事,仍然是大都留守。他还奉旨监修文武楼,创建咸宁殿,修建太庙。泰定三年冬天,王伯胜因病去世。朝廷追赠他翊忠宣力保惠功臣、太保、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号忠敏。

老大,一开始叫安童,官儿越做越大,最后做到兵部尚书、南台治书侍御史,还兼任了宣徽院的事儿。老二叫马儿,袭了他的父亲的爵位,当上了宣武将军,还做了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孙子善果也继承了他的爵位。

大哥伯顺,官儿做到大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