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东海的东边,以前叫倭奴国,后来可能觉得旧名字不好听,就改名叫日本了,因为他们的国家靠近太阳升起的地方。具体疆域、国王世系、物产风俗这些,你们可以去看看《宋史》里关于日本的记载。
日本离我们中国很远,隔着大海,从后汉到魏晋宋隋朝,他们都来进贡过。唐朝的永徽、显庆、长安、开元、天宝、上元、贞元、元和、开成这些年,他们都派使者来朝廷朝拜。宋朝雍熙元年,有个日本和尚叫暐然,带着五六个徒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进贡了一些东西,还献上了十多件铜器。暐然很擅长写隶书,但是不会说汉语。我们问他日本的风土人情,他就写字回答,说他们国家有五经、佛经和白居易的集子,足足七十卷呢!暐然回去后,来中国的人,有叫滕木吉的,也有和尚寂照。寂照认识字,写字写得特别好。到了宋朝熙宁年间以后,日本一直都有进贡,来的人都是和尚。
元朝世祖皇帝至元二年的时候,因为高丽人赵彝等人说日本可以通商,于是元朝就选派使者去日本。三年八月,元朝任命兵部侍郎黑的拿着虎符,担任正使,礼部侍郎殷弘拿着金符,担任副使,带着国书出使日本。国书上写着:
大蒙古国皇帝写信给日本国王:自古以来,即使是疆界相邻的小国,也应该讲信用,保持友好关系。更何况我们元朝祖先受天命统治天下,疆域辽阔,许多遥远的国家都敬畏我们的威严,归顺于我们,这数都数不清。我即位以后,看到高丽百姓长期遭受战乱之苦,就下令停止战争,把他们的土地还给他们,恢复他们的民族地位。高丽的君臣都非常感激,来朝贡,虽然是君臣关系,但感情就像父子一样亲密。我想你们日本也应该知道这件事。高丽是我们元朝的东部藩属国,日本紧挨着高丽,建国以来也和中国有过一些交往,但是到了我这一代,你们却一次也没有派使者来友好往来。我担心你们可能还不知道我的想法,所以特地派使者带着国书来告诉你们我的愿望,希望从今以后,我们两国能够互相通好,友好相处。圣人把天下都当成自己的家,如果彼此不通好,怎么能算是一个家呢?如果动用武力,谁又能从中得到好处呢?你们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啊!
话说,之前派黑哥他们去高丽,高丽国王王禃接到朝廷的命令,派枢密院副使宋君斐和礼部侍郎金赞他们,带着圣旨把黑哥他们送去日本。结果没到日本就回来了。
四年六月,皇上觉得王禃找的借口太牵强,就让他把使者送回来,然后又派黑哥他们去高丽跟王禃说明情况,把日本的事全权委托给他,必须把事情办妥才行。王禃说海路太危险,不能让使者冒这个险,九月,他就派他的起居舍人潘阜他们带着信去日本。结果在日本待了六个月,也没搞清楚情况就回来了。
五年九月,皇上又命令黑哥和弘复带着信去日本,到了对马岛,日本人拒绝接收,还抓了他们的塔二郎和弥二郎两个人。六年六月,皇上派高丽人金有成把被抓的人送回来,并让中书省给高丽发公文,但高丽也没回应。金有成在高丽太宰府守护所待了很久。十二月,皇上又派秘书监赵良弼出使。
圣旨上写着:“我听说,天下的君主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高丽和我们大宋本来就是一家,高丽又是我们的邻国,所以我们多次派使者去修好关系,但都被边境官员阻拦了,没有成功。之前被抓的两个人,我已经命令有关部门好好安抚他们,并让他们带信回去,但之后就一点消息都没有了。后来我们想再次联系,却碰上高丽权臣林衍造反,所以这事儿就耽搁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王禃才没派使者,或者使者在路上遇到了什么阻碍,这些都不得而知。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日本一向号称礼仪之邦,王禃的君臣难道会故意不考虑这件事吗?现在林衍已经被平定了,旧国王也复位了,百姓也安定下来了,所以我特地派少中大夫秘书监赵良弼作为使者,带着国书前往。如果高丽立即派使者和我们一起前往日本,增进两国友谊,这将是两国的大好事。如果高丽犹豫不决,甚至动用武力,那谁会愿意呢?王禃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啊!”
赵良弼准备出发前,请求朝廷确定一下他和高丽国王会面的礼仪。朝廷讨论后认为,高丽的等级制度还没确定,所以没法确定具体的礼仪。皇上同意了这个说法。
公元1277年12月,皇帝下令让高丽国王王禃派国家使臣赵良弼去跟日本搞好关系,并且一定要把这事办成。同时,还派忽林失、王国昌、洪茶丘三位将军带兵护送赵良弼到海边,等赵良弼回来后再让军队在金州等地驻扎。
到了公元1278年6月,负责跟日本沟通的曹介升等人上奏说:“高丽带路太绕远了,其实有条近路,要是赶上好风,半天就能到日本。如果只是派使臣去,我们不敢一起走;但如果是大军进攻,我们愿意带路。”皇帝说:“这事儿得好好考虑考虑。” 9月份,高丽王禃派他们国家的通事官徐称带路,护送赵良弼去日本。日本也派了个叫弥四郎的人来中国朝见皇帝,皇帝还设宴款待并送他回国。
公元1279年2月,枢密院的官员们来汇报说:“奉命出使日本的赵良弼派他的书状官张铎来送信,信上说,去年九月,他和日本弥四郎等人到了太宰府西面的守护所。守护所的人说,以前高丽老是骗他们,说大国要来打仗;没想到咱们皇帝仁慈,不爱杀生,先派人送去国书。但是,他们说王京(日本京都)离这儿还远着呢,想先派人回来报信。” 赵良弼就派张铎带着另外25个人来京城求见皇帝。皇帝怀疑这是高丽国王指使的,觉得守护所的人是在骗人。皇帝就让翰林承旨和礼霍孙去问姚枢、许衡他们,他们都说:“皇上您英明!日本人怕我们打他们,所以派这些人来探探我们的虚实呢。咱们应该对他们表现得宽厚仁慈些,最好别让他们进宫见皇上。”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同一个月,高丽王禃给日本写信。5月份,他又写信给日本,要求日本必须跟大朝(指中国)搞好关系,但都没得到回应。
公元1280年6月,赵良弼再次出使日本,到了太宰府就回来了。
十一月份,皇上命令凤州经略使忻都和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准备一千艘大船、三百艘轻便快速的拔都鲁船和三百艘运水的船,一共九百艘船,带上15000个士兵,计划七月去征讨日本。
结果呢,到了十月份冬天的时候,他们才到日本,还打赢了仗。但是,咱们军队没啥纪律,箭也射光了,最后只能抢劫一番就灰溜溜地回来了。
第二年二月,皇上又派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和计议官撒都鲁丁去日本当使者,再次送去国书,可日本还是没理。
到了十四年,日本倒是派商人来用黄金换咱们的铜钱,皇上也同意了。
没想到,十七年二月,日本居然杀了咱们的使者杜世忠他们!忻都和洪茶丘这两个元帅请求亲自带兵去报仇,朝廷商量了一下,决定先缓缓。五月,皇上又召见范文虎商量征讨日本的事。八月,皇上开始招募士兵准备征讨日本。
元朝至元十八年正月,皇帝下令让日本行省右丞相阿剌罕、右丞范文虎以及忻都、洪茶丘等人率领十万人马去征讨日本。
二月,将领们都来向皇帝辞行。皇帝给他们下了道旨意,说:“当初是因为日本派使者来,所以朝廷也派使者去日本,结果日本扣留了我们的使者,所以才派你们去征讨。我听说汉人的说法,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为了得到百姓和土地,如果把百姓都杀光了,光得到土地又有什么用呢?还有一件事,我真的很担心,就是怕你们互相不和睦。如果日本人来了,跟你们谈判,一定要同心协力,立场一致地回答他们。”
五月,日本行省参议裴国佐等人上奏说:“我们行省的右丞相阿剌罕、范文虎、李左丞,之前和忻都、洪茶丘一起进京。当时院里的官员们商议决定,海军要先到高丽的金州,和忻都、洪茶丘的军队会合,然后再一起进攻日本。后来又觉得风水不好,又重新商议决定在一岐岛会合。今年三月,有一艘日本船因为风浪飘到了我们这里,我们让他们的船工画了张地图,发现太宰府西边有个平户岛,四面环水,可以停泊军舰。这个岛日本人也没怎么防备,如果直接去占领这个岛,派人坐船去一岐岛把忻都、洪茶丘叫来会合,再进攻日本,这样更有利。”皇帝说:“我对日本的情况不太了解,阿剌罕他们肯定知道,就让他们自己决定吧。”
六月,阿剌罕因为生病不能出征,就让阿塔海代替他统领军队。八月,军队还没见到敌人,就全军覆没了,回来的人说:“到了日本以后,想攻打太宰府,结果遇到暴风雨,船都坏了,还想继续打仗,结果万户厉德彪、招讨王国佐、水手总管陆文政等人不服从指挥,自己逃跑了。剩下的军队到了合浦,就解散了,让士兵们都回家了。”没过多久,溃败的士兵从阊门回来了,说:“官兵六月出海,七月到了平户岛,又搬到了五龙山。八月一日,暴风雨毁坏了船只。五日,范文虎等将领各自挑选坚固好的船逃跑了,把十多万士兵丢弃在山下。大家推举一个叫张百户的当主帅,叫他张总管,听他指挥。他们正砍树造船准备回国,七日,日本人来进攻,全军覆没。剩下的两三万人被日本人俘虏了。九日,到了八角岛,日本人把蒙古人、高丽人和汉人都杀光了,说是新附军的唐人,没杀,而是把他们当奴隶。从阊门回来的那些人就是这种情况。” 这次远征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行省官员们意见不统一,所以才丢下军队自己逃跑了。过了很久,莫青和吴万五也逃回来了,十万大军,最后只有三个人回来了。
话说二十年前,元世祖忽必烈任命阿塔海担任日本省丞相,让他和右丞彻里帖木儿、左丞刘二拔都儿一起招兵买马,造船修船,准备再次征讨日本。结果,淮西宣慰使昂吉儿站出来说话了,说老百姓太辛苦了,请求皇上放弃这次远征,别再打仗了。
第二年,忽必烈又改变主意了,听说日本人信奉佛教,就派王积翁和一个叫如智的和尚去日本当使者。没想到,船上居然有人不愿意去日本,他们合伙想把王积翁杀了,还好没成功,最后还是到了日本。
到了第三年,忽必烈皇帝突然说:“日本从来没侵略过我们,现在是交趾在犯边,咱们应该先把精力放在交趾,把日本的事情先放一放。” 到了元成宗大德二年,江浙省的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又提出来要打日本。皇上说:“现在还不是时候,朕会慢慢考虑的。” 三年后,忽必烈又派了一个和尚,法号宁一山,还给他加了个“妙慈弘济大师”的头衔,让他跟着商船去日本当使者。 结果,日本人压根儿就没来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