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浑萨理是畏兀族人。他爷爷阿台萨理,在成吉思汗平定西域回朝的时候,跟着队伍来到了燕京。当时畏兀国国王亦都护向朝廷请求,要把所有百姓都归顺大元,朝廷批准了,阿台萨理就又回西域了。他精通佛教。他儿子乞台萨理继承了他父亲的事业,通晓佛经、律法和论著。学业有成后,老师给他取名万全。至元十二年,他被朝廷任命为释教都总统,官拜正议大夫、同知总制院事,后来又加封资德大夫、统制使。他七十岁的时候去世了。他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叫畏吾儿萨理,官至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行泉府太卿;老三叫岛瓦赤萨理;阿鲁浑萨理是他的二儿子,他以父亲的名字“万全”为姓。

阿鲁浑萨理从小聪明伶俐,师从国师八思巴学习,不仅精通佛学,还懂很多国家的语言。元世祖听说他很有才华,就让他学习汉文化,于是经史子集、阴阳历算、图纬方技,他都学了个遍。后来他侍奉元裕宗,在宫中侍卫,深受皇帝器重。至元二十年,有个西域僧人自称能预测天象,但翻译官都听不懂他说什么。皇帝问左右大臣,谁能去跟他辩论。侍臣脱烈说:“阿鲁浑萨理可以。”于是皇帝就召见阿鲁浑萨理,让他跟那个僧人辩论,结果那个僧人被驳得哑口无言。皇帝很高兴,让他在内朝侍卫。

这时候,有人从江南来告密,说宋朝宗室要造反,皇帝下令派人去抓捕。使者刚出发,阿鲁浑萨理赶紧进宫劝谏说:“告密的人一定是胡说八道,使者不应该派出去。”皇帝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说?”阿鲁浑萨理回答说:“如果真的要造反,当地官府怎么可能不知道?告密的人不通过官府,直接跑到朝廷来告状,一定是私人恩怨。再说江南刚刚平定,百姓人心惶惶,还没完全归顺,如果因为小民的谣言就派人抓捕,恐怕会人人自危,反而中了告密者的奸计。”皇帝听了恍然大悟,立刻召回使者,下令把告密者关押到地方官府审理。审问的结果是,告密者是因为曾经借钱给别人,对方没还钱,就怀恨在心诬告他人。皇帝说:“如果不是你及时劝谏,差点就犯了大错,只是可惜我用你太晚了。”从那以后,皇帝就让他每天侍奉在身边。

公元1221年,我升职了,当上了朝列大夫,还兼任左侍仪奉御。 然后我就劝皇帝说,治理天下一定要用儒家的治国理念,应该广招各地有才华的人,为国家所用。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我的建议,派人去各地寻找人才,还专门设立了集贤馆来安置他们。

秋天九月,皇帝让我负责集贤馆的事务。 可阿鲁浑萨理却说:“陛下刚设立集贤馆招揽人才,应该选择德高望重的大臣来主管,才能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建议让司徒撒里蛮来负责,皇帝也同意了。 我还是留在了集贤馆,被任命为中顺大夫、集贤馆学士,还兼管太史院,继续兼任左侍仪奉御。 那些响应朝廷号召来的人,集贤馆都给他们提供最好的待遇,衣食住行方面都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好。即使那些皇帝不太满意的人,也都被赏赐后再送走。

有个在宣徽院当官的,想暗中破坏这件事,就故意把给那些学者的伙食摆在皇帝面前,想让皇帝看到。皇帝果然看到了,就问他这是什么意思。那人回答说:“这是给一位学者的日常伙食。”皇帝一听就生气了:“你想让我看到后减少他们的待遇吗?就算十倍于此来款待天下人才,我都觉得不够,更何况还要减少,还有谁肯来呢?”

阿鲁浑萨理又向皇帝建议说:“国子监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应该加强国子监的建设,增加博士和学生的数量,并且提高他们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学习。”皇帝也同意了他的建议。

公元1222年夏天六月,我升职为嘉议大夫。公元1223年,我又升任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

公元1248年春天,朝廷设立了尚书省,桑哥当权,皇上让阿鲁浑萨理和他一起处理政务。阿鲁浑萨理坚决推辞,皇上不答应,任命他为资德大夫、尚书右丞,后来又升为荣禄大夫、平章政事。

桑哥当政,作风蛮横霸道,还提拔自己的亲信。阿鲁浑萨理多次直言劝谏,结果和桑哥关系越来越僵,但他始终坚持清正廉洁。桑哥下令设立征理司,追讨全国的欠款,官吏络绎不绝地往来各地催收,各地的监狱都关满了人,老百姓都吓得不敢说话。

后来北京发生了地震,阿鲁浑萨理就建议皇上撤销征理司,以平息天怒。圣旨一下达,老百姓都欢欣鼓舞。没过多久,桑哥被扳倒,阿鲁浑萨理因为和桑哥有牵连,也被抄了家。

皇上问阿鲁浑萨理:“桑哥当政这么坏,你为什么一句话都不说?”阿鲁浑萨理回答说:“我并非没有说过,只是我的话没被采纳罢了。当时陛下非常信任桑哥,桑哥又唯独忌惮我,我多次劝谏都没用,就像用柴火去救火,只会火上浇油,让他更加嚣张跋扈。与其这样,不如暗中弥补,避免损害国家根本,陛下迟早会明白的。”

皇上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还说:“我非常惭愧啊!”桑哥临刑前,执行官还问他阿鲁浑萨理的事,桑哥说:“我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听他的话,和他有什么关系呢?”皇上更加相信阿鲁浑萨理的清白,下令把抄没的财产还给他,还派张九思送去金银财宝,阿鲁浑萨理坚决没接受。

话说公元1288年秋天,阿鲁浑萨理请求辞去政事,也辞去了太史院使的职务。皇上就给他了个集贤大学士的头衔。结果,司天监丞刘某出来告状,说阿鲁浑萨理在太史院的时候,经常说些国家灾祸吉凶之类的预言,言语不敬,请求皇上治他的罪。皇上当时一听就火了,觉得这是诽谤大臣,罪该万死!

阿鲁浑萨理赶紧叩头谢罪,说自己能力有限,全靠皇上宽宏大量,就算死一百次也报答不了皇上的恩情。但是,如果因为说了真话就要被治罪,那以后谁还敢给皇上说实话呢?他据理力争,最后才被皇上放过了。皇上说:“你真是个正直的大臣啊!”虽然阿鲁浑萨理辞了官,皇上却经常半夜把他召进宫里商量事情,而且对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公元1290年,他又重新担任了太史院使。

第二年,皇上驾崩了,成宗皇帝当时正在边疆。裕宗太后命令阿鲁浑萨理写信,催促成宗回朝继承大统,还让他带领翰林院、集贤院和礼部的官员准备册立新帝的仪式。第二年春天,阿鲁浑萨理又升任了司徒兼集贤院使,继续兼任太史院使。当初裕宗皇帝驾崩的时候,世祖皇帝想立太子,拿不定主意,就问阿鲁浑萨理的意见。阿鲁浑萨理直接推荐了成宗,并说成宗仁义孝顺,俭朴节约,最适合当皇帝。就这样,立太子的大事就定下来了,当时成宗和裕宗皇后的都不知道这事儿呢!

后来,皇上好几次召见阿鲁浑萨理,他都没去。成宗皇帝在北方带兵,皇上就派阿鲁浑萨理带着皇太子的印信去给成宗。这才第一次去了成宗的府邸。成宗皇帝登基后,对阿鲁浑萨理说:“我还在当皇子的时候,谁都不愿意为我效力,只有你,虽然我召见你你都不来,现在我才明白,你真是个合格的大臣!”从此以后,阿鲁浑萨理觐见皇上时不用通报姓名,皇上还赐给他座位,让他和诸位王爷平起平坐。皇上还经常跟身边的人说:“像阿鲁浑萨理这样的宰相,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啊,现在几乎找不到第二个了!”

公元1309年,阿鲁浑萨理再次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公元1317年,他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公元1321年,追赠他为“推忠佐理翊亮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为赵国公,谥号文定。

三个儿子,老大叫岳柱,老二叫久著,后来当上了翰林侍读学士;老三叫买住,早早去世了。岳柱的事迹,史书上有记载。他爹阿台萨理被追赠为保德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端愿;他爷爷乞台萨理也累赠为纯诚守正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通敏。

岳柱,字止所,字兼山。从小就长得端庄稳重,天资聪颖,很有远见。八岁的时候,看见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指着陶母手里金镯子问:“金镯子可以换酒喝,为什么要剪头发呢?”何澄非常吃惊,觉得这孩子不一般。长大后上学,每天能写一千字。十八岁的时候,跟着丞相答失蛮在宫里当侍卫,出入皇宫,就像个老成持重的大人一样。至大元年,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官阶正议大夫,他总是积极推荐人才。皇庆元年,升任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每天都接见儒生,了解百姓疾苦。延祐三年,升任资善大夫、隆禧院使。七年,被任命为太史院使。英宗皇帝看到他举止端庄稳重,就对旁边的参政大臣说:“这位太史院使,真是名门望族之后啊!”泰定元年,改任太常礼仪院使。四年,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任会同馆馆事,不久又升任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天历元年,升任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

公元1331年,岳柱被任命为江西等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现在的江西省长。当时有人诬告富人欠永宁王官府银子八百多锭,中书省就派人到各地去追讨。派到江西的人来了,岳柱说:“这事儿是冤枉的,我不能照办。”他的下属担心违抗宰相的命令,岳柱说:“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损害百姓来敛财,也不是宰相的福气啊!” 他让使者带着这个意思回去复命。当时的丞相叫燕帖木儿,听到岳柱的话,很受感动,就命令刑部调查,查出来真是冤枉的,把诬告的人狠狠地惩罚了一顿。宰相把这事儿奏报给了皇帝,皇帝很高兴,特地赏赐了岳柱钱财和好酒。

桂阳州的百姓张思进等人,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州县官府管不了,广东宣慰司就想出兵抓他们。岳柱说:“官府连老百姓都安抚不好,就想靠运气出兵,这不是害人吗?不行!” 其他的官员都吓坏了,司法部门也说出兵不方便,但岳柱坚持不同意,派了千户王英去了解情况。王英直接去了贼窝,跟他们讲道理,说清楚利害关系,那些贼说:“逼我们造反的是两个巡检司,我们哪敢有二心啊!”王英劝说他们放下武器,大家都回去老老实实过日子,那边就太平了。

三年后,岳柱升迁为河南江北等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后来因为军事任务去了扬州,染上了病,第二年十二月,端坐在椅子上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岳柱从小就孝顺父母,兄弟姐妹感情好,他弟弟早逝,他非常伤心。他特别喜欢读经史子集,天文、医药方面的书,他都研究得很透彻。他为人宽宏大量,有人欺骗他,他也不放在心上。有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那是他自己骗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他母亲郜氏也常说:“我儿子真是个古人啊!”

他留下了四个儿子:老大叫普达,官做到行宣政院同佥;老二叫安僧,在他弟弟死后继承了家业,做到章佩监丞;老三叫仁寿,官做到中宪大夫、长秋寺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