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资荣,字茂卿,是江西德兴人。为人厚道少言,挺喜欢读书,后来在金朝当上了县令。己卯年,河朔地区回归大元版图,谭资荣带领大家归顺朝廷。元朝的主帅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当天就给他金符,任命他为元帅府左都监,但他县令的职务还是照旧。后来他跟随军队出征,因为立下战功,被赏赐了金虎符,升任元帅府事,还让他的弟弟谭资用代替他担任元帅府左监军。壬辰年,谭资荣跟随军队攻打汴梁,也立下了功劳。之后,他让弟弟谭资用顶替自己,就回家种田读书去了,打算就这样安享晚年,那时他才四十岁。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澄,一个叫山阜。
谭澄很喜欢读书,还学习了国语,当上了县令,做了很多好事。元世祖在当藩王的时候,谭澄去拜见了他。世祖很欣赏他沉稳的样子,就让他留在藩王府里做事,称呼他的官职而不直呼其名,还让他的弟弟谭山阜代替他当县令。世祖派大臣出使,总是带着谭澄一起去。中统元年,朝廷下诏书表彰他,任命他为怀孟路总管。第二年,他进京朝见,皇上赏赐了他金符。中统四年,又换了虎符给他。他当官期间,审理案件迅速果断,还教导百姓努力耕田,重视农业生产。后来他升任彰德同知,又升任河南路总管,兼任府尹。第二年,他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朝廷没让他守孝期满,就奏请让他复职。之后他又担任司农少卿,后来升任陕西四川提刑按察使。一年多以后,西南的夷族罗罗斯归附大元,皇帝觉得谭澄文武双全,可以去安抚新归附的国家,就任命他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他到了那里,对当地人说:“大元朝对所有百姓一视同仁,不管远近,特地派我来当大帅,安抚招降,抵御外敌入侵,并不是为了向你们索取财物。”当地夷族人非常高兴。不久,谭澄因为生病去世了。
他的儿子谭克修,在元裕宗当太子的时候,侍奉过他,后来被派去江南、湖北、河北、河南、陕西汉中三道担任提刑按察使。谭澄有三个孙子:一个叫忠,一个叫质,一个叫文。
王恽,字仲谋,是河南汲县人。他曾祖父叫经,祖父叫宇,在金朝当官,做到敦武校尉。他父亲王天铎,金朝正大年间,因为精通律法考中第一名,做到户部主事。王恽很有才能,为人正直,喜欢学习,擅长写作,和东鲁的王博文、渤海的王旭齐名。史天泽带兵攻打南宋,路过卫州,还专门接见了他,对他很客气。
元朝中统元年,左丞姚枢到东平宣抚,请王恽当详议官。当时元朝的中央政府机构刚建立,命令各路推荐一个精通财政的儒吏到京城,王恽就被选上了。到了京城后,他还上书给皇帝,谈论当时的政事,后来他和渤海人周正一起被提升为中书省详定官。第二年春天,他又升任翰林修撰、同知制诰,还兼任国史院编修官,不久又兼任中书省左右司都事。他主管钱粮,选拔人才,讨论典礼,考订制度,样样都非常擅长,同事们都很佩服他。
元朝至元五年,建立了御史台,王恽第一个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敢说真话,一共上奏弹劾了一百五十多件。当时主管水利的刘晸结交权贵,权力很大,贪污了四十多万石官粮,王恽就弹劾了他,揭露了他的罪行,惹得权贵们很不高兴。他还说:“刘晸监修太庙工程完工后,被破格提拔并赏赐,可才几年时间,梁柱就腐朽了,这太不敬了,应该依法处理。”结果刘晸忧惧而死。王恽的任期满了,陈天祐、雷膺两位官员向朝廷推荐了他。
九年,他被任命为承直郎、平阳路总管府判官。早些时候,山西太平县有个姓陈的人杀了自己的哥哥,然后行贿,想减轻罪责,结果牵连逮捕了三百多人,五年都没审理完。朝廷就派王恽去审理这个案子,他只审讯了一次就查清了真相,把所有被捕的人都放了。当时山西闹旱灾,就在他审理完案子那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十三年,奉命去河南考试儒生。十四年,升任翰林待制,被任命为朝列大夫、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后来改任其他地方,又调到燕南河北道,巡视各郡县,罢免了很多贪污的官员。十八年,被任命为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但他没有赴任。
朱允炆(建文帝)还在当太子的时候,有个叫恽的官员给他进献了一本书,书名叫《承华事略》。这本书一共二十篇,分别讲了孝顺、博爱、尊祖敬宗、勤奋学习、选择正确的道路、认真学习、处理政务、明智聪慧、安抚军队、推崇儒学、亲近贤才、远离奸邪、虚心纳谏、敢于进谏、采纳谏言、推行恩惠、崇尚节俭、戒除奢侈、知人善任、慎重选官。
朱允炆翻看着这本书,看到书里写汉成帝为了节省开支,下令停止修建驰道;又看到书里写唐肃宗为了节俭,把绛纱的衣服改成了朱红色的衣服,心里特别高兴,就说:“要是我遇到这种事情,我也会这么做的!” 他还看到书里讲到邢峙阻止齐国的太子吃一种叫“邪蒿”的菜的故事,就问身边的侍臣:“就因为菜的名字不好听,就能把人变坏吗?” 詹事丞张九思赶紧回答说:“大臣们防微杜渐,这是理所当然的。”太子很欣赏张九思的回答,赏了他酒,安慰了他。 后来,朱允炆还让所有的皇孙们都传阅这本书,说这本书有很多益处。
十九年春天,我升职了,当上了山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 干了一年,因为生病就回老家了。
二十二年春天,朝廷又把我召回,让我当了左司郎中。 当时右丞卢世荣靠着搜刮民脂民膏才升官的,朝廷多次催促他上任,他却一直不去。有人问我这是为什么,我说:“能力小却承担大的责任,剥削百姓来满足私欲,我还没听说过能善终的。离他远点我都怕受到牵连,更别说和他接近了!” 后来卢世荣果然失败了,大家都佩服我的远见卓识。
二十六年,我被任命为少中大夫、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使。 我罢免了数十个贪污腐败的官员;审查了积压的冤假错案,把被冤枉的人放了; 我还规定驻军士兵不准住在老百姓家里,并且给他们修建了营房。我一直认为治理的关键在于选拔人才,所以我就向朝廷上奏说:“福建管辖的州县有五十多个,山峦起伏,临海而居,是重要的边防地区。但是百姓轻浮反复,自从平定叛乱以来,官员贪婪残暴,所以山贼经常聚集起来,愚昧的百姓也跟着他们,抢劫村庄,官兵去讨伐,又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苦难,这根本不是朝廷一心为民的初衷啊!现在虽然不能个个都选拔好地方官,但是行省的要员,比如平章、左丞都空缺着,应该特别挑选那些名望很高、深受皇上信任、文能安抚百姓、武能抵御外敌的人来担任,让他们去稳定局面,这样才能指望福建安定下来。”
当时行省正在讨伐大盗钟明亮,却一直没有成功,我又上书陈述利害关系说:“福建归附的百姓有几百万户,黄华起义的时候,死了四五成的人。现在这个大盗比黄华还厉害,能用普通的盗贼来看待吗?况且他们占据着险峻的山区,东打西跑,神出鬼没,招降不了,也攻打不下,应该挑选精兵强将,明确命令,专门委派一位重臣统领,用计策去讨伐他们,让他们筋疲力尽,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8岁那年,他被朝廷召到京城。第二年春天,他在柳林行宫见到了皇帝,然后就递上了一万多字的奏章,里面全是关于当时政治的意见建议。之后,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嘉议大夫。成宗皇帝登基后,他又献上了十五篇《守成书鉴》,里面提到的观点都来自经典著作。元贞元年,他又升职为通议大夫,兼任知制诰和国史修撰,奉旨编修《世祖实录》,还整理编纂了六卷本的《圣训》献给皇帝。大德元年,他升任中奉大夫。两年后,皇帝赏赐了他一万贯钱。他请求退休,但皇帝没答应。五年后,他又再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这次同意了,还把他的儿子任命为卫州推官,方便他养老,同时还把他的孙子任命为秘书郎。大德八年六月,他去世了。死后,朝廷追赠他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的官衔,追封他为太原郡公,谥号文定。他留下了很多著作,包括《相鉴》五十卷、《汲郡志》十五卷、《承华事略》《中堂事记》《乌台笔补》《玉堂嘉话》,还有其他的诗文集,总共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