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以前宦官弄权的祸害有多严重啊,大家都知道。元朝刚建立的时候,也没吸取历史教训。可是,元朝存在十多年后,我们仔细研究它灭亡的原因,发现最初并不是因为宦官造成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元太祖从贵族子弟中挑选人到宫里当差,负责皇帝的饮食、衣着、文书等等,每个部门都有专人负责,还让四大功臣世世代代担任这些部门的领导,称为“四怯薛”。所以,皇帝身边的人,都是世家大族及其子孙,天生就地位尊贵,宦官根本没机会擅权。就算有几个胆大的,也很快就被收拾了。元朝的这种制度,可以说是超过了前朝啊!

像李邦宁这个人,他本来是亡国之时的宦官,结果到了世祖皇帝那里,居然官升得很快,做到一品大员。而且,他做官期间,也确实有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至于朴不花,他是东夷人,开始只是在西宫当个小差,后来凭借关系,掌握了权力,最后和那些奸臣狼狈为奸,最终被杀,这都是他自己作的。所以,我特别把这些事写下来。

李邦宁,字叔固,是钱塘人,原名保宁,是南宋的小黄门。南宋灭亡后,他跟着瀛国公去见元世祖,被安排在宫里当差,他办事很机灵,很合世祖的意。世祖让他学习国文和各种外国语言,他很快就学会了,所以很受重用。他先是被任命为御带库提点,后来升任章佩少监,之后又升任礼部尚书,还兼任太医院提点。成宗皇帝即位后,他又被提升为昭文馆大学士、太医院使。成宗皇帝曾经生病,李邦宁十多个月都寸步不离地照顾他。武宗皇帝继位后,想让他担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李邦宁拒绝了,说:“我一个阉人,命都保不住了,上天能让我活到现在,已经很幸运了,前朝皇帝宽恕我,让我在宫里当差,给了我高官厚禄,恩宠已经太多了。陛下您还想让我当宰相,我哪敢当啊!宰相是辅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怎么能用一个宦官来担任呢?陛下您可能不在乎,但是天下后世的人怎么看?我实在不敢接受您的任命。”武宗皇帝听了很高兴,还让大臣把李邦宁的话告诉太后和太子,以此来表彰他的善行。

皇上曾经带着皇太后去大安阁赏景,阁里有个旧箱子,皇上问邦宁:“这是个什么箱子啊?”邦宁回答说:“这是太祖皇帝留下的旧衣物箱子。我听说有圣训说:‘把这些东西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看看我的俭朴,以此警戒他们不要奢侈浪费。’”皇上就让人打开箱子查看,感叹道:“如果不是你告诉我,朕怎么会知道呢!”当时有位宗室王爷在旁边,就赶紧说:“太祖皇帝虽然很厉害,但也太抠门了吧。”邦宁说:“不是这样的。太祖皇帝一句话,没有一句不是给后世做榜样的;他做的每一件事,赏罚都恰如其分。再说,就算国库充盈,如果用度不节制,也会导致匮乏。自从前朝以来,每年赋税都不够用,还经常要召集宗室藩王聚会,花费巨大,每天都捉襟见肘,肯定会横征暴敛,引起民怨,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太后和皇上都非常认同邦宁的话。没过多久,邦宁就被提升为大司徒、尚服院使,还被遥授丞相,兼任大司农,主管太医院,官阶升至金紫光禄大夫。

太庙以前都是派官员去祭祀,到了现在皇上还想照旧,邦宁劝谏说:“先皇并不是不想亲自去祭祀,只是因为生病才没能完成礼仪。现在陛下刚刚继位,正应该彰显孝道,以身作则,亲自去太室祭祀,以此树立一代典范。继续沿袭以前的陋习,这不是臣下所能理解的。”皇上赞同了他的意见。当天就准备好了仪仗,在斋宫住宿,并且任命邦宁为大礼使。祭祀礼成之后,皇上又追封邦宁祖上三代:曾祖颐,追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司徒,谥号敬懿;祖德懋,追封为仪同三司、大司徒,谥号忠献;父亲撝,追封为太保、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穆。

仁宗皇帝即位后,因为邦宁是老臣,赏赐给他一千锭银子,邦宁推辞没有接受。国子监要举行释奠大典,皇上命令邦宁去祭祀文宣王。祭祀仪式完成后,邦宁走到祭位站定,殿门刚打开,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殿内和两侧厢房的蜡烛全部熄灭了,烛台底部的铁箍都插进地里一尺深,根本拔不出来,邦宁吓得赶紧跪倒在地,所有参加仪式的官员也都跪下了。过了很久风才停,然后才完成了祭祀仪式,邦宁为此感到羞愧后悔了好几天。

一开始,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丞相三宝奴他们当权,因为害怕仁宗英明,邦宁就揣测到他们的想法,跟武宗说:“陛下您正值壮年,皇子也渐渐长大了,父亲传位给儿子,这是古来的道理啊。没听说过有儿子了还立弟弟为皇位的。”武宗不高兴地说:“我的主意已经决定了,你自己去东宫跟他说吧。”邦宁又羞愧又害怕地退了回去。

仁宗即位后,身边的人都请求处死邦宁,仁宗说:“帝王的兴衰更替,自有天命,他的话又有什么值得放在心上的呢?”于是,仁宗提升邦宁为开府仪同三司,集贤院大学士。后来邦宁因病去世了。

朴不花,是高丽人,也叫王不花。皇后奇氏年轻的时候,跟不花是同乡,互相依靠。后来奇氏被选入宫,得到皇帝宠爱,成为第二皇后,住在兴圣宫,生下了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于是,不花这个宦官就侍奉皇后多年,皇后非常宠爱他,感情非常深厚,官职也一路升迁,最后做到荣禄大夫、资正院使。这个资正院啊,就是管皇后财产的地方。

到了至正十八年,京城发生了大饥荒和瘟疫,当时河南、河北、山东的很多州县都被战乱波及,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都聚集到京城,所以死的人堆积如山。不花想在当时出名,就向皇帝请求,花钱买地掩埋这些尸体。皇帝赏赐给他七千锭钞票,中宫和兴圣宫、隆福宫,还有皇太子、太子妃,都赏赐了金银和其他东西,各级衙门施舍的更是数不清;不花自己也拿出了一条玉带、一条金带、两锭银子、三十四斛米、六斛麦子,以及一件青貂皮袍和一件银鼠皮袍来用。

他们选了一块地,从南北城一直到卢沟桥,挖得很深,直到挖到泉水,男女分开埋葬,每具尸体都给钱,抬尸体的络绎不绝。埋好之后,就在万安寿庆寺举行无遮大会。到至正二十年四月,前后一共埋葬了二十万人,用了两万七千九十多锭钞票,五百六十多石米。又在悲寺举行了水陆大会,持续三天三夜,给所有生病的百姓发药,没钱办丧事的就给棺材。翰林学士承旨张翥写文章歌颂这件事,写的就是《善惠之碑》。

皇帝当了很久的皇帝,太子也一天天长大成人了,国家大事,都是太子在处理。皇后就偷偷计划着把皇位禅让给太子,还让不花去跟丞相太平暗示一下这事儿,太平没理她。过了二十年,太平终于被罢免了,独搠思监当上了丞相。这时候皇帝更厌烦处理政事了,不花就乘机干预朝政,跟搠思监狼狈为奸,各地紧急军情、将领的战功汇报,他们都压着不报,朝政内外都开始瓦解了。可他们根基深厚,势力又大,朝中百官有将近九成的人都依附他们。还有宣政院使脱欢,也跟他们沆瀣一气,简直是国家的蛀虫。

不花和搠思监这俩人,权势越来越大,简直无法无天。他们把持朝政,皇帝不管事,太子又年轻,朝中上下都人心惶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这两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谁要是敢反对他们,轻则被贬官,重则被杀头。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赋税越来越重,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真是国将不国啊!

话说二十三年的时候,监察御史也先帖木儿、孟也先不花、傅公让等人弹劾朴不花、脱欢二人奸邪,应该罢免。御史大夫老的沙把这事儿禀报上去了,太子却护着他们,皇后更是死保,结果那些御史们都被贬官了。

这其中,有个叫陈祖仁的治书侍御史,他连续给太子上书,强烈劝谏。不仅如此,朝中大小官员都辞职抗议,太子这才去跟皇帝说说,让朴不花和脱欢两人辞职走人。可陈祖仁还是不依不饶,他又给皇帝写信,说:“这俩人祸乱朝纲,是祸根啊!现在不把他们清除掉,以后肯定要出大乱子。汉朝、唐朝末年,那些祸乱都是从这种人开始的,权臣、藩镇就乘机作乱。就像参天大树,能吞下大船的鱼,它们腐烂都从内部开始。陛下您好好想想,这真是让人寒心啊!我希望您能采纳御史们的建议,把这两人彻底赶走,别让他们打着辞职的幌子继续搞鬼。全国上下都知道陛下赏罚分明,就从这两人开始,将士们都会效力,寇贼也会胆寒,天下就能太平,也能恢复祖宗的旧制。要是您优柔寡断,他们的邪恶势力就会越来越大,到时候就控制不住了。我宁愿饿死在家,也不愿意跟他们同朝为官,牵连受祸!”这段话都写在《陈祖仁传》里。

与此同时,侍御史李国凤也给太子上书,说:“这朴不花嚣张跋扈,无法无天,收受贿赂,拉帮结派,那些趋炎附势的人,都围在他身边。他越来越像赵高、张让、田令孜那样的奸臣,这趋势不能再发展下去了,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有皇上和殿下没看出来。自古以来,宦官接近皇帝,稍微有点权力,就没有不祸害国家的。殿下您要引以为戒,早点禀报皇上,把他们发配到西域去,这样才能让大家痛快,才能振兴朝纲。朝纲振兴了,天下舆论就会让人害怕,法度就不会有人敢违反,政治清明了,百废就能兴举了。”

皇上听了这话,大发雷霆,李国凤、陈祖仁等人也被贬官了。

老的沙这个人做事挺卖力,但太子不喜欢他,皇后又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因为老的沙是皇后的舅舅,皇帝就封他为雍王,打发他回老家了。没多久,皇后又帮忙,让不花当了集贤大学士和崇正院使。老的沙到了大同,干脆就留在孛罗帖木儿的军队里了。

那时候,搠思监和朴不花正指望着扩廓帖木儿帮忙呢,他们怨恨孛罗帖木儿藏着老的沙不肯交出来,就诬陷孛罗帖木儿和老的沙密谋造反。到了公元1344年,朝廷下令削去孛罗帖木儿的官职,让他交出兵权,回四川去。孛罗帖木儿知道这是皇帝的意思,但他明白这是搠思监和朴不花搞的鬼,气得不行,根本不听诏令。宗王不颜帖木儿等人出面为他申冤,说他们是被冤枉的。朝廷也害怕孛罗帖木儿势力太大,不好控制,又下了一道圣旨,批评搠思监和朴不花互相包庇,蒙蔽皇上,把搠思监发配到岭北,把朴不花流放到甘肃,以此来平息众怒,然后又恢复了孛罗帖木儿的官职爵位。不过,搠思监和朴不花实际上根本没走,还留在京城呢。

没过多久,孛罗帖木儿派秃坚帖木儿带兵进京,说是要清除朝廷里的奸臣。四月十二日,军队驻扎在清河,皇帝派达达国师去问个究竟。两人来来回回说了好几次,孛罗帖木儿坚持说,只有抓到搠思监和朴不花,他才肯退兵。皇帝见这情况没办法解决,只好把搠思监和朴不花抓起来交给孛罗帖木儿,他的军队这才撤兵。结果,朴不花被孛罗帖木儿杀死了。这件事,《搠思监传》和《孛罗帖木儿传》里都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