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师鲁,字希颜,是河北霸州文安县人。他爸爸赵趾,当过秘书少监,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赵师鲁这个人长得仪表堂堂,在太学读书的时候,学习特别刻苦,跟寒门学子一样努力。元仁宗延祐初年,他当上了兴文署丞。延祐五年,升迁到将作院当照磨。延祐七年,被调到御史台当掾,后来又调到中书省当掾。朝廷的典章制度、历史典故、法律条文,他都认真学习钻研过。
他办事非常聪明果断,领导们都很欣赏他。后来负责官员选拔工作,他公平公正,从不徇私舞弊,大家都服他。于是他升任工部主事,后来又升任中书省检校官,都干得很出色。到了元文宗泰定年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还没举行大祭祀,赵师鲁就上奏说:“天子亲自祭祀郊庙,是为了表达诚意,祈求上天保佑百姓,使万物繁荣昌盛,这是历代帝王不变的礼仪。应该遵循祖制,认真研究典礼的规程,才能达到虔诚的效果。”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宵节那天,宫里要放灯,还安排了各种娱乐活动,赵师鲁又上奏说:“安逸享乐会滋生奢侈浪费;奇珍异宝会助长铺张浪费的风气。虽然看灯只是件小事,但放纵了人们的感官享受,也会影响到朝廷的清正廉洁。”他的奏疏递上去后,皇帝马上就下令取消了元宵节的宫廷灯会,还赏赐给他一壶好酒,并让御史大夫传达旨意,表彰他的忠诚正直。
那时候,宰相倒剌沙密偷偷摸摸地下令,不让内外官员知道。师鲁又上奏说:“古时候的君主,要做什么事,一定会先在心里仔细考虑,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再和老臣们商量决定,最后才能果断地执行,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一样。从来没有哪个君主只听从一个大臣的意见,而不听取大家的建议的。” 倒剌沙没理他。倒剌沙虽然很强硬,但也佩服师鲁敢于直言。
后来,有个朝臣还没到退休年龄,他儿子想提前继承他的官职,掌权的人正准备答应呢,师鲁就出来反对说这不合规矩,这事儿才作罢。 之后,师鲁升迁为枢密院都事,又改任枢密院经历。致和年间,升任奉政大夫、参议枢密院事。天历年间,又升任枢密院判官,然后改任兵部侍郎。他父亲去世后,朝廷特地让他回来担任同佥枢密院事,但是师鲁坚决推辞,没接受。
守孝期满后,他又当上了枢密院判官。后来,他奉命去四川管理军队,他以恩威并施,在郊外举行大阅兵,既宽松又严明,士兵们都很感激他。没多久,他又升任中顺大夫、刑部侍郎,枢密院又请求让他回枢密院当判官。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外派到河间路当转运盐使。他在任上除恶务实,整顿吏治,杜绝了巡察官的贪污受贿,减少了州县的各种额外开支,盐灶户和商人也都受益,盐课收入大幅度增加。
闲暇时间,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带领僚属修缮了孔庙,还派人去江南地区定制雅乐,聘请乐工,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典礼,当时士人都称赞他。师鲁长期在朝廷做官,掌管金库,心里一直不太高兴,后来生病了,就辞官回京,元至元三年九月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天水郡侯的爵位,谥号文清。
刘德温,字纯甫,是北京大兴人,一开始在中书省当宣使。大德十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工作辛苦,就调任从仕郎、内宰司照磨,负责监修建兴圣宫;后来又调任承务郎、掌仪署令;没过多久,就升任奉训大夫、内宰司丞。
皇上让他去河南催收拖欠的粮食税,刘德温就自己出钱把欠税人的欠款给平了,让他们用现钱来还,老百姓觉得特别方便。他又升任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命代替皇上祭祀山川神灵。回来以后,升任中宪大夫,担任大都路都总管府同知。大都可是天子脚下,物资供应非常庞大,刘德温处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没受什么苦。
他又升任甄用少监,然后升任亚中大夫、礼部侍郎,之后又升任嘉议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朝廷下令征收粮食,老百姓因为价格问题迟迟不肯卖,都在观望,刘德温下令说:“粮食按价格收购,如果有官员敢从中作弊,就严惩不贷!”结果粮食很快就收齐了。他又调任大司农丞。
当时要整理耕田的户籍,需要收集很多资料,刘德温想把典礼的规制好好研究一下,写成书,还没完成,就又升任通议大夫、永平路总管。永平路当时正经历战乱之后,荒无人烟,刘德温上任一年,户口就增加了,仓库也装满了粮食,他还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各项事务都处理得很好。那年大旱,他祈祷后就下雨了,庄稼也因此没受影响。
滦河和漆河经常泛滥成灾,官府每年都组织百姓修堤坝。刘德温说:“百姓刚刚逃难回来,又让他们去服徭役,这是加重他们的负担啊!”于是就取消了这项徭役,结果河水也不再泛滥了。当地有个地痞流氓,横行乡里,以前的官员都不敢管他,刘德温查明了他的罪行,依法处罚,还把他的罪行写在门上示众,后来这地痞流氓因为罪行累累而被处死了。
永平是古代孤竹国的所在地,建国初期,郡守杨阿台向朝廷请求,追谥伯夷为清惠公,叔齐为仁惠公,并为他们修建庙宇祭祀,但是祭祀的礼仪还不完善。刘德温请求朝廷命令有关部门按照春秋时期的祭祀礼仪进行祭祀,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把这作为制度沿用下来,还赐庙额为“圣清”,士大夫们都赞扬他。至顺四年,刘德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彭城郡侯的爵位,谥号清惠。
尉迟德诚,字信甫,是山西绛州人。他爷爷尉迟天泽,在金朝当库房官员。有一次,郡王带兵攻打绛州,尉迟天泽被俘虏了。路上看到死去的士兵,他就哭着把他们埋葬。郡王看到后,给了他一块金牌,让他当云州御衣局的总管。他爸爸尉迟鼎,做到潞州知州。尉迟德诚自己呢,做到太子率更丞。元贞元年,调到詹事院当都事。两年后,又升到家令司丞。仁宗皇帝觉得他为人谨慎认真,经常赏赐他酒和布,还让他侍奉在身边。他经常推荐人才,但下了朝后却从不跟别人说起。他家里厅堂前,竟然自己长出了麦苗,而且是一根麦杆结了两个穗子,大家都觉得这是祥瑞之兆。后来他升了家令。四年后,被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他打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然后去京城汇报工作。皇上正吃饭呢,就赏了他一些剩下的饭菜。之后,他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了。延祐元年,他升任京畿都漕运使。两年后,又当上了辽东道肃政廉访使,还上书皇帝提了很多建议,大概意思是:安抚诸王以安定他们的心思;加强宫禁出入管理;设立谏官以防止奸邪小人进谗言;重视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设立常平仓以应对荒年;减少僧道人数以减轻百姓负担;推举贤良以鼓励忠孝;抑制奢侈之风以淳化民俗;以及整顿钞法、裁减冗员等等。还没等皇帝回复,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秦起宗,字元卿,祖上是上党人,后来搬到了广平府洺水县。他曾祖父,在金朝末年战乱的时候,挖了个山洞躲避战乱,把家人安置在里面。还在山洞旁边挖了个更大的洞,藏了村里一百多人。他们准备好了牛酒,出来迎接士兵。士兵进村搜查,只看到他的家人,就说:“这是个孝子啊!”于是就放他们走了。村里人都说:“是秦家的祖先保佑了我们。”
起宗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想学习写字却没纸用。他父亲就削柳枝做成简,让他在上面写字学习;写完背熟了,就削掉再写新的。十七岁的时候,他参加了蒙古学校的考试,学习成绩非常好,直接被任命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很欣赏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中台做译史。当时尚书省权力很大,经常擅自改动政令,起宗处理公文非常严谨,从不泄露任何机密。
仁宗皇帝登基后,取消了尚书省,起宗被调到中书省做译史,然后一路升迁,做到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他上书皇帝说:“东宫官员的主要职责是辅佐太子学习道德和义理,管理钱财不是他们的工作。”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之后,他又被调任南台御史。建康地区多水患,有些地方明明有灾情,当地官员却隐瞒不报;有些地方根本没灾情,却谎报灾情。起宗暗中调查,查明真相,人们都觉得他像神仙一样神通广大。
文宗皇帝刚即位,命令威顺王去征讨八番(指少数民族部落)。当时,蜀地省的官员囊加台抗命不遵,还没平定。起宗极力劝谏说武昌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应该在那里部署兵力,以防备上游的敌人,王爷不应该走得太远。他坚决阻止威顺王出征。后来威顺王去见皇帝,皇帝说:“如果不是秦元卿(起宗的字)的劝谏,这次征讨八番就可能失败了。”后来八番军队撤兵,路上再也没有人敢骚扰他们。朝廷商议派人去治理蜀地,幕府官员居然忘记了起宗的名字,称他为秦元卿,皇帝亲自提笔改回“起宗”,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起宗被任命为中台御史,他弹劾中丞和尚贪污受贿,强买县官的房屋,但他的弹劾没有得到回应。起宗从台官处进入宫中,跪在地上据理力争很久,皇帝下令让他起来,但他坚持不起来,直到天黑才离开。第二天,皇帝立太子,并下令大赦天下,起宗再次上奏:“如果不惩罚和尚,就无法维护国家法纪。”和尚最终认罪伏法。皇帝说:“做御史就应该像他这样!”元旦宫廷宴会时,皇帝赐给他孙服,让他参加盛大的宴会。他还弹劾闽宪卜咱耳拐骗父亲的妾室私奔,其父因悲愤而死,严重违反伦理道德,最终将卜咱耳流放到岭南。从此以后,起宗直言不讳,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他著有《御史奏议》一卷。
皇上任命他当漕运使,然后直接跟他说:“漕运的事务很多都荒废了,全靠你这位御史来整顿了!” 后来他又被派去当抚州路总管。到任后,下属官员的接待规格很高,他问清楚钱从哪儿来,一个小官儿不敢隐瞒,说:“是从老百姓那里借的。” 他立刻让人把借来的东西都还回去,自己办公的地方,能坐能用的就够了,其他的什么都没有。
从那以后,官府里官员聚会,仪式一结束就散了,不再铺张浪费。他还跟大家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喜欢简朴,追求平静的生活,希望老百姓也能跟着学学。” 他在抚州待了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就辞官了。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然后退休。退休一年后去世了,谥号是昭肃。
他生了四个儿子:钧、铨、铎、镛。老大钧是西台御史;老四镛是延徽寺经历;老二铨是都省掾;老三铎早早去世了。
韩若愚,字希贤,是保定满城人。他先是在武卫府当个小吏,后来被任命为通惠河道所的都事,因为治理河道有功,皇上还赏了他一件锦衣。之后他又升职,当上了留守司都事,然后是经历,接着外放到蓟州当知州,之后又调回京城,当了中书左司都事。
那时候,有人监烧官府的旧钞票,想借此立功,就谎称所有烧掉的钞票都是假钞,还逼着管库房的人承认罪名。案子都准备结了,韩若愚觉得这些人是冤枉的,就重新调查,结果救了十几个将要被杀的人。后来,他升任刑部郎中,又负责管理全国的宝钞库,之后又升任吏部郎中。仁宗皇帝登基后,按照惯例,那些在皇帝还是皇子时就在他身边当差的人,都会得到迅速的升迁。但韩若愚坚持按资历升迁,这事儿后来还成了规矩。
皇庆元年,他升任内台都事,之后又改任刑部侍郎,很快又升任中书左司郎中。当时朝廷正讨论禁止老百姓打猎的事,违反者要处死。韩若愚说:“以前齐宣王在自己的狩猎场里,面积有四十里那么大,要是有人在那里杀了麋鹿,就要像杀了人一样处罚,孟子都批评过这种做法呢!” 大家都觉得他说得对,于是就减轻了对违反禁令者的处罚。
那时候,参政曹鼎新辞职了,皇帝说:“你要是能像韩若愚那样廉洁勤政就够了,干嘛要辞职呢!” 于是,皇帝又任命韩若愚参议中书省事。铁木迭儿当了右丞相,他用自己的好恶来决定官员的升降,很讨厌韩若愚不巴结他,就故意找茬陷害他。皇帝知道这是冤枉的,没听铁木迭儿的。后来,韩若愚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延祐六年,皇帝让他去处理河间等地的囚犯案件,他都能根据情况轻重处理,处理得公正合理。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可那个铁木迭儿又当了丞相,又因为以前的恩怨,诬陷韩若愚犯了罪,想杀了他,皇帝不同意,但还是听信了铁木迭儿的奏章,罢免了韩若愚的官职,还把他除名,让他回老家去了。直到至治三年,皇帝才给他平反昭雪。
泰定元年,皇帝又让他复职,很快又任命他为刑部尚书,之后又升任湖广省参知政事,还没等他上任,就被改任为詹事丞。八月,皇帝又让他去江浙宣抚,结果又把他留下来当了侍御史。当时左丞相倒剌沙权势很大,他诬陷侍御史亦怜珍等人,把他们关进了枢密院的大牢,没人敢为他们说情。韩若愚想了个办法,奏请皇帝把左丞相倒剌沙降职为右大夫,这才解决了这件事。
三年后,韩若愚被任命为浙西廉使,还没等他上任,就被任命为河南省左丞。后来,文宗皇帝平定了内乱,韩若愚献计献策,立下了大功,皇帝很赏识他,就提升了他的官职。天历三年,他又被任命为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死后,追赠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号贞肃。
赵师鲁,字希颜,是河北霸州文安县人。他爹赵趾,当过秘书少监,后来追赠礼部尚书。赵师鲁这人长得挺精神,在太学读书的时候,学习态度特别认真,跟寒门学子一样刻苦。元仁宗延祐年间初期,他当上了兴文署丞。五年后,升迁到将作院当照磨。七年后,被调到御史台当掾,后来又调到中书省当掾。朝廷的典章制度、法律条文,他都认真学习研究过,样样精通。工作起来,他思路清晰,处理事情果断,领导都很欣赏他。
后来他负责官员的选拔任命工作,公平公正,一点儿私心都没有,大家都服他。之后他升迁为工部主事,然后又升任中书省检校官,这些年他的能力和名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到了元文宗泰定年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还没举行大祭祀活动,赵师鲁就上奏说:“皇帝亲自祭祀郊庙,是为了表达诚心,祈求上天保佑百姓,使万物繁荣昌盛,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礼仪啊!应该遵循祖制,认真研究相关的典章制度,以庄严隆重的仪式来表达诚意。”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宵节那天,宫里要放灯,还安排了各种娱乐活动,赵师鲁又上奏说:“安逸享乐会导致荒淫,奇珍异宝会滋生奢侈。虽然看灯只是件小事,但是放纵人们的感官享受,就会影响到皇帝的勤政。”皇帝看到奏章后,立刻下令取消元宵节的宫中娱乐活动,还赏赐赵师鲁一壶好酒,并让御史大夫传达旨意,表彰他的忠诚正直。
那个时候,宰相倒剌沙密偷偷摸摸地下命令,不让内外官员知道。师鲁就上奏说:“古代的君主,要做什么事,一定要先在心里仔细考虑,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再和老臣大臣商量决定,最后才能果断地执行,这样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一样,从来没有哪个君主只听从一个大臣的意见,不和大家商量就做决定的。” 倒剌沙没理他。虽然倒剌沙很强硬狠毒,但也佩服师鲁敢于直言。
有一次,有个朝官还没到退休年龄,他儿子想提前继承他的官职,那些当权的官员也打算这么办。师鲁就反驳说这是不对的,这事儿才作罢。后来,师鲁升迁为枢密院都事,又改任本院经历。致和年间,升任奉政大夫、参议枢密院事。天历年间,升任枢密院判官,又改任兵部侍郎。他父亲去世后,朝廷特旨让他重新担任同佥枢密院事,但师鲁坚决推辞,没接受。守孝期满后,他又做了枢密院判官,奉命去四川管理军队。他以恩威并施,在郊外举行大阅兵,既宽厚又严明,赏罚分明,士兵们都很感激他。没过多久,他又升任中顺大夫、刑部侍郎,枢密院又奏请让他回枢密院当判官。
过了很久,他又被外派到河间路做转运盐使。他在任上除恶务善,整顿吏治,杜绝了巡察官的贪污受贿,减少了州县的各种额外开支,盐灶户和商人也都受益,盐课收入大大增加。 有空的时候,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同事们一起修建了孔庙,还派人去江南地区定制雅乐,聘请乐工,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典礼,士人们都称赞他。师鲁长期在朝廷做官,掌管着金库,心里一直不太痛快,后来生病了,就辞官回京城。至元三年九月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天水郡侯的爵位,谥号文清。
刘德温,字纯甫,是北京大兴人,一开始在中书省当宣使。大德十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工作也累了,就调任从仕郎、内宰司照磨,负责监修建兴圣宫;后来又调任承务郎、掌仪署令;没多久,升迁为奉训大夫、内宰司丞。
皇上派他去河南催收拖欠的粮食税。刘德温就自己出钱把欠税给平了,让老百姓用现钱来还,老百姓觉得特别方便。他又升迁为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旨代替皇上祭祀山川神灵。回来后,他又升迁为中宪大夫,担任大都路都总管府同知。大都(今北京)是首都,物资供应非常庞大,刘德温处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生活不受影响。
之后,他升迁为甄用少监,又升为亚中大夫、礼部侍郎,接着又升为嘉议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上都那边征收粮食,老百姓因为价格问题迟迟不肯交,互相观望。刘德温下令说:“粮食按价格收购,官员要是敢从中作梗,就严惩不贷!”结果粮食按时就收齐了。他又调任大司农丞。
当时要整理耕田的户籍制度,需要收集很多资料。刘德温想把典礼制度好好研究一下,整理成书,还没完成,就又升任通议大夫、永平路总管。永平路当时正经历战争的破坏,田地荒芜,几乎没有人居住。刘德温上任一年,户口就增加了,仓库也装满了粮食,他还兴办学校培养人才,政务都处理得很好。
那年大旱,他祈雨,结果就下雨了,那年丰收了。滦河和漆河经常泛滥成灾,官府每年都组织老百姓修堤坝。刘德温说:“流民刚安定下来,又让他们去服劳役,这是加重他们的负担啊!”于是就取消了这项劳役,结果河水也不再泛滥了。
当地有个地痞流氓,横行乡里,以前的官员都不敢管他。刘德温查明了他的罪行,依法处罚,还把他的罪行写在门上示众,后来这地痞流氓因为罪行累累被处死了。
永平是古代孤竹国的所在地。建国初期,郡守杨阿台向朝廷请求,追谥伯夷为“清惠”,叔齐为“仁惠”,并为他们修建庙宇祭祀,但祭祀的礼仪还不完善。刘德温请求朝廷命令有关部门每年春秋两季按照古代的祭祀礼仪进行祭祀,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把这个做法定为制度,还赐庙名为“圣清”,士人都称赞他。至顺四年,刘德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彭城郡侯的爵位,谥号“清惠”。
尉迟德诚,字信甫,是山西绛州人。他爷爷尉迟天泽,在金朝当库官。有一次,郡王带兵攻打绛州,天泽被俘虏了。路上看到死去的士兵,他就哭着把他们埋葬。郡王很感动,给了他一块金牌,让他当云州御衣局的总管。他爸爸尉迟鼎,做到潞州知州。尉迟德诚自己呢,官做到太子率更丞。元贞元年,调到詹事院当都事。两年后,又升到家令司丞。仁宗皇帝觉得他为人谨慎认真,经常赏赐他酒和布,还让他侍奉在身边。他经常推荐人才,但是出了宫门就从来不跟别人说这事儿。他家厅堂前,竟然自己长出了麦苗,而且是一根茎上结了两个穗子,大家都觉得这是祥瑞之兆。后来他升了家令。四年后,被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他打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然后去京城汇报工作。皇上正在吃饭,还赏了他一些剩菜剩饭。之后,他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了。延祐元年,他又升任京畿都漕运使。两年后,当上了辽东道肃政廉访使,还上书给皇帝提建议,大概意思是:安抚诸王,加强宫禁的防卫,设立谏官来防止奸邪小人,重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设立常平仓以备荒年,减少僧道人数以减轻百姓负担,提拔贤良之士来鼓励忠孝,抑制奢侈之风以淳化民俗,以及整顿钞法、裁减冗官等等。还没等皇帝回复,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秦起宗,字元卿,祖上是上党人,后来搬到了广平府洺水县。他曾祖父在金朝末年战乱的时候,挖了个山洞躲避战乱,把家人安置在里面。洞旁边又挖了个大洞,藏了村里一百多人。他们备好了牛酒,出来迎接士兵。士兵进来搜查,只看到他的家人,就说:“这是个孝子啊!”于是就放他们走了。村里人就说:“秦家老爷子救了我们!”
起宗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想练字却没纸用。他爹就削柳条给他做成简,写字给他教。字都背熟了,就削掉再写新的。十七岁那年,他参加了蒙古学校的考试,考试成绩杠杠的,直接被任命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看中了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中台做译史。那时候,尚书省权力很大,搞各种改革,起宗做事非常谨慎,从不泄露任何消息。
仁宗皇帝登基后,撤销了尚书省,起宗就调到中书省做译史,后来一路升迁,做到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他上书说:“东宫的官员,主要职责是辅佐太子学习道德和义理,管理钱财不是他们的工作。”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之后,他又被调任南台御史。建康地区多水患,有些地方明明有灾情,官府却隐瞒不报;有些地方根本没灾情,却谎报灾情。起宗暗中调查,查明真相,大家都觉得他太厉害了,简直像神仙一样。
文宗皇帝刚即位,命令威顺王去征讨八番。当时,四川省的囊加台拒绝执行命令,还没平定。起宗极力劝谏说,武昌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应该做好防御准备,防止上游的军队来犯,王爷不应该走得太远。他极力阻止威顺王出征。后来威顺王去见皇帝,皇帝说:“要不是秦元卿(指起宗)的劝谏,这次征讨八番的行动,差点就失败了。”后来八番军队撤兵了,路上也没敢闹事。朝廷商议派人去治理四川,幕府的人竟然忘了起宗的名字,叫他秦元卿,皇帝亲自提笔改成了起宗,可见皇帝对他的重视。起宗被任命为中台御史,他弹劾中丞和尚霸占人家的妻女,低价买下县官的房子,却没人处理。起宗从台官那里进宫面见皇帝,跪下据理力争了很久,皇帝下令让他起来,但他不肯起来,直到天黑才离开。第二天,皇帝立太子,大赦天下,起宗又上奏说:“不惩罚和尚,就无法维护国家法纪。”和尚最终认罪伏法。皇帝说:“做御史,就应该这样!”元旦的时候,皇帝赏赐给他孙服,让他参加盛大的宴会。他还弹劾闽宪卜咱耳拐走他父亲的妾室逃走,他父亲因此气死,败坏社会风气,结果卜咱耳被流放到岭南。从此以后,起宗直言不讳,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他著有《御史奏议》一卷。
皇上把漕运使的差事给了他。皇上召见他,说:“漕运的事务有很多漏洞,全靠你这位御史去整顿了!”
然后,他又被任命为抚州路总管。到任后,当地官员的接待规格非常高,铺张浪费得很厉害。他问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一个小官吏不敢隐瞒,说:“是向老百姓借的。”于是,他立刻下令把借来的东西都还给老百姓,自己办公的桌椅板凳就只够用而已。从此以后,官府的官员们聚会宴请,都变得非常简朴,该有的礼数做完就结束了。他还告诫大家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一直崇尚节俭,重视安定,希望老百姓也能跟着学学。” 他在抚州待了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就辞官了。
第二年,他又被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然后退休。退休一年后,他就去世了,谥号是昭肃。
他生了四个儿子:钧、铨、铎、镛。老大钧是西台御史;老四镛是延徽寺经历;老二铨是都省掾;老三铎早早去世了。
谢让,字仲和,是颍昌人。他爷爷谢义,很有本事也很勇敢,金朝贞祐年间,当过义军的千户。谢让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被选拔当了官,先是在宣慰司当司令史。后来蒙古军队攻下南宋,在江西设立了行中书省,谢让被选拔当了令史,后来又调到河间等路都转运盐司当经历。
早些时候,那些盐灶户籍在军队里的,都把他们的名字从军籍里除掉了,改成按丁口多少来摊派盐税。后来,很多富户就利用旧盐灶户来替他们煮盐,给的钱却很少。谢让就说:“军户既然已经脱离军籍成为百姓了,就应该和原来的盐灶户一样承担徭役。既然让他们代役,怎么能还给他们这么少的工钱,让他们更加贫困呢?从现在开始,雇佣别人煮盐,一定要给他们足够的工钱,才能允许。” 以前,那些逃亡的盐户,都让户籍在册的盐户替他们缴纳盐税,这样一来,有钱有势的人就用各种办法逃税,而穷苦的人就更受苦了。谢让就下令根据大家的财力多少,把他们分成甲乙等次,来平均摊派。
谢让被提升为南台御史,他推荐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哈剌哈孙答剌罕担任御史大夫,山东廉访使陈天祥担任御史中丞,右司员外郎高昉担任风宪官。他还弹劾了江浙省的一些官员,说他们对圣旨不敬,做了违法的事。皇帝派使者去调查,那些官员认罪了,皇帝下令让他们和谢让一起进京。当时大家都觉得谢让很危险,但他却很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御史台的威信因此更加提高了。元朝大德年间,朝廷在陕西设立了行御史台,任命谢让为都事,所有御史的奏章和公文,都要经过谢让审核决定是否上报。后来,谢让调到中书省右司当都事,又升迁为户部员外郎。
那时候,东胜、云州、丰州等地老百姓闹饥荒,想从邻郡买粮食,但是地方官担心他们倒买倒卖从中获利,就禁止他们买粮。这件事上报朝廷后,谢让想办法制定了相关的禁令,禁止买粮的官员受到了处罚,这三州的老百姓因此得以活命的人很多。
四年后,他被任命为宗正府郎中,接着升迁为监察御史,又升任中书省右司员外郎,最后外放担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那时候,广西和两广地区,岑雄、黄圣许这些人,老是互相火拼,成了边患。他说:“这些人啊,只要能安抚住就行,没必要跟他们硬碰硬,可以放宽一些法令来笼络他们,只要别让他们太嚣张就行。要是为了争夺那些荒凉贫瘠的土地,而放弃中原有用的人民,那可不是什么好办法。”于是,他就写了告示招安他们,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手下投降。
湖广宣慰使张国纪提议从江南征收夏税,他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很不合适。后来,他又升任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当时,江淮地区驻扎着二十多万军队,亲王们分别驻守在扬州,这些军队的军费都靠两淮地区的百姓税收来供应,如果不够,就从湖广、江西调运粮食。那一年两淮地区的粮食账目结算下来,只差了三十万石,他就建议用三十万引淮盐来卖,用卖盐的钱来支付军费,这样就不用长途运输粮食了,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
公元1008年,我被调任户部侍郎。当时京城的粮仓管理员,因为仓库漏雨,粮食坏了好多,就想着在坏米上面盖一层糠秕,再把糠秕揉进米里,发给宫里和军队的人吃。我察觉到这是他们的奸计,就用稻草秸秆代替糠秕,这样一来,那些坏事就都被解决了。
1009年,我被任命为御史台的治书侍御史。1010年,我又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还没正式上任呢,就被改任为枢密院同佥,没多久又升任户部尚书。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因为看重我这个老臣,特地召见我,还赐酒给我喝,表示对我的重视。1011年,我又被调任刑部尚书。
仁宗皇帝登基后,晋升我的官职,让我去谢恩,还赐给我一壶酒,让我痛痛快快地喝个够。皇帝还说:“大家都说老尚书不喝酒,怎么今天喝上了?”我说:“皇上您赐的酒,我哪敢不喝啊!”没过多久,我就喝醉了,站都站不住,让人扶着我出去了。第二天,我去谢恩,皇帝笑着说:“老尚书,您还真是不怎么喝酒啊!”
以前,尚书省那些当权的大臣陷害了留守郑阿尔思兰,抄了他的家,朝野上下都很冤枉他;尚书省被撤销后,也没人敢为郑阿尔思兰申冤。我查明了真相,把抄没的财产都还给了他。后来,皇帝下旨说:六部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都要和我一起商量,然后再向皇上汇报。所以,后来户部改革了钞法,礼部修订了礼仪制度,我都参与其中。
有一次,刑部有个案子,我还没在判决书上签字,就误用了印章,负责的官员很害怕,就私下模仿我的字迹签了我的名字。事情败露后,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又可怜那个官员因此丢了官,就说:“是我签的字。”我这种宽厚仁慈的行为还有很多。
我还上书皇上说:“古今所有能治理天下的,都有法律来辅助。咱们大宋朝,怎么能没有法律来规范呢?让官吏们随心所欲,让百姓遭受其害呢?”皇帝很欣赏我的建议,就命令中书省编纂典章制度,因为我精通律法,就让我担任校正官,还赏赐我一件青鼠皮袍子和六套宴会礼服。
第二年,朝廷觉得官吏积压公务太多,批评刑部办事效率不如程某人(此处指一人名,下同)。 命令一下达,他就说:“审理刑狱案件可不像管理钱粮、选拔官员那样,即使宽限时间,也担心会弄错事实,怎么能用一般的规章制度来衡量呢?” 然后,他就去向宰相解释说:“尚书(指程某人)说得对啊!” 就这样,刑部就成了唯一一个不被追究延误公务的部门。 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御史台侍御史,任命刚下达,朝廷就撤销了御史台,随后又重新设立,他便直接担任了侍御史。
四年十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他正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等官职,追封他为陈留郡公,谥号宪穆。他的儿子好古,官至奉政大夫、覆实司提举。
韩若愚,字希贤,是保定满城人。他先是在武卫府当个小吏,后来被任命为通惠河道所的负责人,因为治理河道有功,皇上赏了他一件锦衣。之后,他升职到留守司当差,又升任经历,然后外放去蓟州当知州,接着又调回朝廷,当了中书省左司都事。
那时候,有人监烧官府的钞票,想借此捞取功名,就把所有烧毁的钞票都说是伪钞,还逼着管库房的人承认罪行。案子都办完了,韩若愚觉得这些人冤枉,就重新调查,结果救了十几个将要被处死的人。他后来升任刑部郎中,又负责管理全国各地的宝钞库,之后又升任吏部郎中。仁宗皇帝登基后,按照惯例,那些在皇帝还是藩王时就跟着他做事的人,都会得到快速升迁。但是韩若愚坚持按照资历来提升他们的官职等级,还把这个规定写成了正式的命令。
皇庆元年,他升任内台都事,然后又调到刑部当侍郎,没多久又升任中书省左司郎中。当时朝廷正讨论禁止老百姓打猎的事,违反者要处死。韩若愚说:“以前齐宣王设置的皇家狩猎场,面积有四十里那么大,要是有人在那里杀了鹿,就要像杀了人一样处罚,孟子都批评过这种做法呢!”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减轻了对违反禁令者的处罚。
当时,参政曹鼎新辞职了,皇帝说:“你要是能像韩若愚那样廉洁勤政就够了,干嘛要辞职呢!”于是又让韩若愚参与中书省的政事。后来,铁木迭儿当了右丞相,他用个人好恶来决定官员的升降,很讨厌韩若愚不巴结他,就给他罗织罪名陷害他。皇帝知道这是冤枉的,没听信他的话。后来,韩若愚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延祐六年,皇上让他负责审理河间等地的囚犯案件,他都能根据案情轻重做出恰当的判决。之后,他又被任命为中书省参议。铁木迭儿再次当上丞相,又因为以前的恩怨诬陷韩若愚,想杀了他,但皇帝不同意。铁木迭儿又上奏弹劾,夺了他的官职,还把他除名,让他回老家去了。直到至治三年,皇上才为他平反昭雪。
泰定元年,皇上恢复了他的官职,让他重新当刑部尚书,然后又升任湖广省参知政事,还没等他上任,就被改任为詹事丞。八月,皇上又让他去江浙地区宣抚,后来又把他留在朝廷当侍御史。当时,左丞相倒剌沙专权跋扈,诬陷侍御史亦怜珍等人,把他们关进了枢密院的大狱,谁也不敢为他们说情。韩若愚想了个办法,奏请皇上把左丞相倒剌沙降职为右大夫,这件事才得以解决。三年后,他被任命为浙西廉访使,还没等他上任,就被任命为河南省左丞。
后来,文宗皇帝平定了内乱,韩若愚献策出力,皇帝很高兴,就提升了他的官职。天历三年,他被任命为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等官职,追封他为南阳郡公,谥号贞肃。
赵师鲁,字希颜,是河北霸州文安县人。他爸爸赵趾,当过秘书少监,死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赵师鲁这个人长得帅气,仪表堂堂,在太学读书的时候,学习特别刻苦,跟寒门学子一样努力。元仁宗延祐初年,他当上了兴文署丞。五年后,升迁到将作院当照磨。七年后,被调到御史台当掾,后来又调到中书省当掾。朝廷的典章制度、历史典故、法律条文,他都认真学习钻研,样样精通。
他办事能力强,处理问题又果断,领导们都很欣赏他。后来负责官员选拔工作,他公平公正,从不徇私舞弊,大家都服他。之后他升任工部主事,又升任中书省检校官,都干得很出色,名声很好。到了元文宗泰定年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还没有举行大祭祀活动,赵师鲁就上奏说:“天子亲自祭祀郊庙,是为了表达诚心,祈求上天保佑百姓,使万物繁荣昌盛,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礼仪啊!应该遵循祖制,认真研究典礼的规程,以庄严的态度来完成祭祀。”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宵节那天,宫里要放灯,还安排了各种娱乐活动,赵师鲁又上奏说:“安逸享乐会滋生奢侈淫乱;奇珍异宝会助长铺张浪费。虽然看灯只是件小事,但放纵人们的感官享受,也会影响到皇帝的勤政。”皇帝看到奏章后,马上就下令取消了元宵节的宫中灯会和娱乐活动,还赏赐赵师鲁一壶好酒,并让御史大夫亲自传达旨意,表彰他的忠诚正直。
那时候,宰相倒剌沙密偷偷摸摸地下了命令,不让内外任何人知道。师鲁就上奏说:“古时候的君主,要做什么事,一定会先在心里仔细考虑,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再和老臣们商量决定,最后才能果断地去做,就像水泼出去收不回来一样,从来没有过只听从一个大臣的意见,而不征求大家意见的。” 倒剌沙没理他。倒剌沙虽然很强硬狠辣,但也佩服师鲁敢于直言。
后来,有个朝臣还没到退休年龄,他儿子想提前继承他的官职,掌权的人正想答应呢,师鲁就出来反对说这不对,这事儿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之后,师鲁升迁为枢密院都事,又改任本院经历。致和年间,升任奉政大夫、参议枢密院事。天历年间,升任枢密院判官,又改任兵部侍郎。他父亲去世后,朝廷特旨让他重新担任同佥枢密院事,但师鲁坚决推辞,没接受。
守孝期满后,他又当上了枢密院判官,奉命去四川管理军队。他以恩威并施,在郊外举行大阅兵,既宽松简便,又井然有序,士兵们都很感激他。没多久,他又升任中顺大夫、刑部侍郎,枢密院又请求让他回枢密院当判官。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被外放到河间路担任转运盐使。他在那里除恶务善,整顿吏治,杜绝了巡察官的贪污受贿,减少了州县衙门的额外开支,盐灶户和商人也都受益,盐课收入大幅度增加。
闲暇时,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带领僚属修建了孔庙,并派人去江南地区定制雅乐,聘请乐工,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典礼,士人们都称赞他。师鲁长期在朝廷做官,掌管着金库,心里一直不太快乐。 他生病后,辞官回到京城,元至元三年九月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天水郡侯的爵位,谥号文清。
刘德温,字纯甫,是北京大兴人,一开始在中书省当宣使。大德十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工作辛苦,就改任从仕郎、内宰司照磨,负责监修建兴圣宫;后来又调任承务郎、掌仪署令;没多久,就升职为奉训大夫、内宰司丞。
皇上派他去河南催收拖欠的粮食税,刘德温就自己出钱把欠税的价格压低,让老百姓用现钱来还,老百姓觉得特别方便。他又升职为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旨代替朝廷祭祀山川神灵。回来之后,他又升任中宪大夫,当了大都路都总管府的副手。大都可是天子脚下,各种物资供应非常繁杂,刘德温做事很有章法,老百姓没受什么苦。
后来他又升任甄用少监,接着升为亚中大夫、礼部侍郎,之后又升为嘉议大夫,当了上都留守司的副手。朝廷下令征收粮食,因为价格不合适,老百姓都在观望,刘德温就下令说:“粮食按照进价卖出,如果哪个官员敢从中作弊,就严惩不贷!”结果粮食很快就收齐了。他又调任大司农丞。
当时要整理耕田的户籍登记制度,需要收集各种资料,刘德温想把典礼制度好好研究一下,整理成书,还没完成,就又升任通议大夫、永平路总管。永平路当时正经历战争的破坏,田地荒芜,几乎没有人居住。刘德温在那里当了一年的官,户口就增加了,仓库也装满了粮食,他还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各种事情都办得井井有条。
那年大旱,他祈祷后就下雨了,庄稼也因此没有歉收。滦河和漆河经常泛滥成灾,官府每年都组织老百姓修堤坝。刘德温说:“这些流离失所的人才刚刚安定下来,又让他们去修堤坝,这是加重他们的负担啊!”于是他就取消了这项徭役,结果河水也不再泛滥了。
当地有个地头蛇横行乡里,以前的官员都不敢管他,刘德温查清了他的罪行,依法处罚,还把他的罪状写在门上示众,后来这地头蛇因为罪行累累被处死了。
永平是古代孤竹国的所在地,建国初期,郡守杨阿台向朝廷请求,追谥伯夷为“清惠”,叔齐为“仁惠”,并为他们修建了庙宇祭祀,但是祭祀的礼仪还不完善。刘德温请求朝廷命令有关部门,每年春秋两季按照古代的祭祀礼仪进行祭祀,朝廷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把这件事作为制度确定下来,还赐庙宇名为“圣清”,士人都称赞他。
至顺四年,刘德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彭城郡侯的爵位,谥号为“清惠”。
尉迟德诚,字信甫,是山西绛州人。他爷爷尉迟天泽,在金朝当库官。有一次,郡王带兵攻打绛州,尉迟天泽被俘虏了。路上看到死去的士兵,他就哭着把他们埋葬。郡王看到后,给了他一块金牌,让他当云州御衣局的总管。他爸爸尉迟鼎,做到潞州知州。尉迟德诚自己呢,当上了太子率更丞。
元至大元年,他调到詹事院当都事。两年后,又升迁到家令司当丞。仁宗皇帝觉得他办事认真谨慎,经常赏赐他酒和布,还让他侍奉在身边。他经常推荐人才,但是下了朝后,却从不跟别人说起。他衙门前的地里,竟然自己长出了麦苗,而且是一根茎上结了两个穗子,大家都觉得这是祥瑞之兆。后来,他升了家令。四年后,他被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打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然后去京城汇报工作。皇上正在吃饭,就赏了他一些剩菜剩饭,然后提拔他当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他又被改任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
延祐元年,他调任京畿都漕运使。第二年,又当上了辽东道肃政廉访使。他上书给皇帝,提出了很多建议,大概意思是:安抚诸王,加强宫廷戒备,设立谏官,防止奸邪之徒接近皇帝,重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建立常平仓以防备荒年,减少僧道人数以减轻百姓负担,提拔贤良之士以鼓励忠孝,抑制奢侈浪费以端正社会风气,还有整顿钞法、裁减冗官等等。还没等皇帝回复,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秦起宗,字元卿,祖上是上党人,后来搬到了广平府洺水县。他曾祖父在金朝末年战乱的时候,挖了个山洞躲避战乱,带着家人住在里面。他们在山洞旁边又挖了个大洞,藏了村里一百多人。他们准备好了牛酒,出来迎接军队。军队进村搜查,只看到他的家人,说:“这是个孝子啊!”就放他们走了。村里人都说:“是秦家的祖上救了我们!”
起宗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想学习写字却没纸用。他爹就削柳枝做成简,给他写字练字;写完背熟了,再削掉重新写。十七岁那年,他参加了蒙古学校的考试,成绩非常好,直接被任命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很欣赏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中台做译史。那时候,尚书省权力很大,经常搞一些改革,起宗处理文件非常严谨,一点儿风声都没走漏。
仁宗皇帝登基后,撤销了尚书省,起宗被调到中书省做译史,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做到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他上奏说:“东宫的官员,主要负责太子品德教育,不应该管钱财的事。”皇上同意了他的意见。之后,他又被调到南台做御史。建康地区多水患,有些地方明明有灾情,官府却隐瞒不报;有些地方根本没灾情,却谎报灾情。起宗暗中调查,查明了真相,大家都觉得他太神了!
文宗皇帝刚即位,命令威顺王去征讨八番。当时,四川省的囊加台不服从命令,还没平定。起宗极力劝说,说武昌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应该做好防御准备,防止上游的敌人进攻,王爷不应该走得太远。他坚决反对这次远征。后来威顺王进宫面见皇帝,皇帝说:“如果不是秦元卿(起宗的别号)的劝阻,这次征讨八番,差点就失败了。”后来八番军队撤兵了,路上也没敢闹事。朝廷商量着让起宗去治理四川,幕府的人竟然忘了他的名字,叫他秦元卿,皇帝亲自提笔改成了起宗,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起宗被任命为中台御史,他弹劾中丞和尚霸占人家的妻女,贱价买下县官的房子,却没人处理。
起宗从台官那里进宫面见皇帝,跪在地上据理力争很久,皇帝下令让他起来,但他始终不肯起来,直到天黑才离开。第二天,皇帝立太子,大赦天下,起宗又上奏说:“如果不惩罚和尚,就无法维护国家法律。”和尚最终认罪伏法。皇帝说:“做御史就应该像他这样!”元旦的时候,皇帝赏赐给他孙服,让他参加宫廷盛宴。他还弹劾闽宪卜咱耳拐走他父亲的妾室逃跑了,他父亲气死了,这是严重的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最后把卜咱耳流放到岭南。从此以后,起宗直言不讳,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御史奏议》。
皇上任命他当漕运使,然后当面跟他说:“漕运的事务好多都荒废了,就靠你这位御史来整顿了!” 后来他又被派去当抚州路的总管。到任后,下属官员的接待规格非常高,他问清楚了钱是从哪儿来的,一个小官儿不敢隐瞒,说:“是向老百姓借的。” 他立刻让人把借来的东西都还回去,自己办公的桌椅板凳啥的,能凑合着用就行。从那以后,政府官员的聚会,只要仪式走完了就赶紧结束。 他还跟大家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喜欢简朴,追求安宁,希望老百姓也能跟着学学。” 他在抚州待了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就辞官了。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然后退休。 退休一年后去世了,谥号是昭肃。
他生了四个儿子:钧、铨、铎、镛。老大钧是西台御史;老四镛是延徽寺的经历;老二铨是都省的佐官;老三铎早早地就去世了。“西台御史”、“延徽寺经历”、“都省掾”这些官职,听着就挺正式的,是不是?
王寿,字仁卿,是涿郡新城人。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通晓全国的文字,当上了中书省的办事人员。后来因为朝中大臣的推荐,被皇帝裕宗召见,得到了特别的宠爱。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二十二年,升迁为吏部郎中。二十四年,朝廷设立了尚书省,后来又取消了。二十八年,尚书省被撤销,权力回归中书省,他又重新担任吏部郎中。因为他女婿康里不忽木在朝中当权,他就主动辞官了。
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大司农丞,但他没去赴任。元贞二年,他被外派到燕南河北道担任廉访副使。大德二年,不忽木当上了中书省的执法大臣,他又一次辞官回家了。三年后,他被任命为集贤院直学士,任期满了之后,升任侍读学士,不久又升任御史台侍御史,他总是直言不讳地评论朝政。
大德六年二月,朝廷召见王寿,让他到江南去祭祀名山大川和江河湖海。皇帝密旨说:去年因为水灾旱灾,百姓生活艰难,你一路走,要仔细察访民情,回来向我汇报。王寿回来后,向皇帝详细奏报说:“老百姓的安危,取决于官吏的好坏,现在应该选拔那些清廉有能力、爱护百姓的官员去安抚百姓,选拔那些刚正不阿、深谙治国之道的人担任监察官员。天灾是经常发生的,只要及时赈灾就够了,不用您老费心。只是那些豪强地主,仍然凭借权势欺压百姓,应该罢免他们的官职,把他们送到京城看管起来,这样才能长治久安。”
一开始,寿老先生跟朝廷大臣们上奏说:“宰相啊,他内管百官,外管天下,位高权重,责任重大,绝对不能随便交给不合适的人。从夏商周三代开始,国家兴衰,百姓的安危,都取决于宰相是不是贤能。世祖皇帝刚开始设立中书省的时候,任命忽鲁不花、塔察儿、阿合马、安童、伯颜这些人当丞相,同时还有史天泽、刘秉忠、廉希宪、许衡、姚枢这些贤臣辅佐,那时候国家治理得很好,跟唐朝贞观时期一样兴盛。可是后来,阿合马、郝祯、耿仁、卢世荣、桑哥、忻都这些人,破坏法令,贪污受贿,祸害了无数老百姓。最近,阿忽台、伯颜、八都马辛、阿里这些人专权乱政,在宫里煽风点火,差点儿把皇位都给弄丢了。好人坏人带来的后果,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对比非常明显。我希望陛下能体会到爱民治国的道理,把好的坏的,成功的失败的都摆出来看看,这样陛下就能明白天意,吸取过去的教训,知道该怎么做,天下大事就能得到妥善处理了。”
九年的时候,寿老先生被任命为中书省参议。十年,升任吏部尚书。十一年,武宗皇帝登基,首先任命他为御史中丞,没过多久,又升任左丞,很快又再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至大二年三月,寿老先生因为生病请求退休。三年夏天,被任命为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同年九月去世,享年六十岁。第二年,追赠他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的爵位,谥号文正。
王倚,字辅臣,祖上是山东东莱人。他父亲永福,金朝灭亡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搬到了北京,成了宛平有名望的富户。
王倚为人孝顺友爱,性格温和容易相处,说话算数,待人接物不随便合群,读书注重实践,不光死抠字句。元世祖选拔良家子弟到东宫侍奉太子,当时王倚年纪轻轻,二十岁左右,在众多候选人中仪表出众,太保刘秉忠对他非常器重,于是就把他选上了。王倚做事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很快就得到了太子的信任。
后来,元世祖下诏让太子处理天下政务。凡是国家政事紧急的,百姓受苦受难的,王倚都敢直言不讳地提出来。当时,很多官职还没补齐,但是分封的土地很多,事务繁杂,需要有人统筹管理,于是就任命王倚为工部尚书,同时兼任主管各地民工的都总管。至元二十一年,元世祖下令设立东宫的官员,任命王倚为太子家丞。又设立了储用司,负责钱财的收支,让王倚兼管。后来,王倚因为生病请求辞职,朝廷仍然给他发放太子家丞的俸禄,优待他。王倚上书说:“我不做事却白拿俸禄,心里实在不安。”朝廷不准,他一再坚决请求,才被允许辞职。
至元二十六年,皇孙被派到怀孟镇守,皇帝要选派经验丰富的老臣保护他,于是就派了王倚。王倚去向皇帝辞行时,皇帝看着他看了很久,对身边的侍臣说:“王倚,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啊,让他辅佐皇孙,真是选对人了!”王倚到了怀孟后,军营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没过多久,就被召回了京城。至元二十八年,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他又因为生病辞官。第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的官职,追封太原郡侯,谥号忠肃。他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王鹏,是异样总管府的总管。
刘正,字清卿,是清州人。十五岁的时候,他就表现出对读书的兴趣,还学习处理政务。一开始,他被任命为制国用使司的令史,后来升迁为尚书户部令史。
元朝至元八年,朝廷取消了各路转运司,设立专门机构来考核追讨欠款,刘正负责这项工作。大都运司被指控欠款白银五百四十七锭,倪运使等四人因此被抓了起来。但是,他们查阅本路的岁入簿籍,发现根本没有欠款,多次申辩却没结果。刘正觉得他们可能冤枉,就仔细查阅了大量的文书档案。最后,他找到了至元五年李介甫关领课银的七张文契,金额正好对得上。他仔细辨认字迹,发现都是司库辛德柔写的。辛德柔以前很穷困,但那时已经富裕起来,还和权贵们勾结,没人敢对他怎么样。刘正查明了真相,就向尚书禀报,请求逮捕审问辛德柔。结果,欠款追回了,倪运使等四人也被释放,刘正因此出了名。后来,他又升迁为枢密院令史,之后被中书省聘为掾吏。
至元十四年,刘正被派往尚都办事。正赶上诸王昔里吉叛乱,叛军打到居庸关。守关的将士报告说前方战事紧急,建议刘正先撤回。但是刘正说:“我的职责是应该上前,如果我不去,后面的人会更加胆怯。”于是他立刻冲出关口,赶往尚都。到了尚都,边关将领请求用黄白金符作为犒赏士兵的物品,主管官员报告说没有现成的。中书省就命令工部赶制,后来皇帝认为这是欺骗行为,想追究责任。刘正说:“军队的赏赐最重要的是速度,先制造符印然后再禀报皇上,难道不可以吗?”皇帝听了他的话,就解除了追究。
十五年的时候,刘正升职了,当上了左司都事。那时候权臣阿合马当道,跟江淮行省的阿里伯、崔斌关系不好,就诬陷他们偷了四十万官粮,还派刑部尚书李子忠火速去查案,结果没查出什么来。阿合马又派北京行省参知政事张澍等人一起查,最后硬是把阿里伯和崔斌弄死了。刘正因为这事儿也吓坏了,就借口生病回家了。
十八年,朝廷又召他回来,当了左司员外郎。十九年春天,阿合马把中书省左右司合并了,所以刘正就成了左右司员外郎。三月,阿合马倒台了,火鲁霍孙当了右丞相,刘正又当回了左司员外郎,然后就请假回家了。九月,中书省下令抓捕刘正,他和参政咱喜鲁丁等人一起被带到皇帝面前,皇帝问他们:“你们都是阿合马的党羽,能没有罪吗?”刘正说:“我从来没巴结阿合马,一直都是依法办事。”那天晚上天黑了,皇帝回宫了,他们都被关押在宫殿东边的一块空地上。过了几天,阿合马的很多党羽都被处死了,刘正又被关到了拱卫司。火鲁霍孙说:“皇上曾经说过,刘正穿着白衣在炭窑里工作十年,真是个清廉的人啊!”于是刘正被放回家了。
二十年春天,枢密院推荐刘正当经历,后来又升任参议枢密院事。二十五年,桑哥当权后设立了尚书省,刘正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后来又升任户部尚书。他曾经查处河间盐运官贪污的事情,差点儿自己也因此获罪,于是就又借口生病回家了。二十八年,桑哥倒台了,完泽当了丞相,刘正再次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后来又升任参议。尚书省被取消了,他就改任中书省参议。湖南马宣慰的儿子,因为争夺官位荫庇的事没成功,就诬告他哥哥藏匿了南宋官员的金子。刘正知道这是诬告,就治了马宣慰儿子的罪,并且还保住了他哥哥的官职。济南的张同知儿子想当两淮运使,刘正觉得他不合适,就没同意。张同知就到处散布谣言陷害刘正。皇帝召见刘正质问他:“藏匿金子的事在右司管,争夺荫庇的事在左司管,你身为参议,相当于幕僚长,却偏袒左司而不管右司,难道没有私心吗?”刘正据理力争,把事情解释清楚了,最后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三十年过去了,他先是被御史台推荐为侍御史,后来中书省又推荐他当吏部尚书。没多久,他又回到御史台当侍御史,之后升迁为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元大德元年,他被改任为同佥枢密院事,不久又被外放为云南行中书省左丞。
当时,右丞忙兀突鲁迷失提议征讨缅甸,他觉得这不行,极力反对。结果,没多久他们俩都被派去征讨了,他又一次极力反对,但没被采纳。不出所料,那次军事行动完全失败了。云南百姓每年都要上缴金银,那些靠近中庆府城镇的百姓,就谎称逃亡,躲避赋税;而那些偏远的村寨,到了秋季,朝廷就要派官员带兵去征收,人马的费用、草料的费用,来回奔波的开销,每年都要花费上万贯。那些被派去征收的官员,必须重金贿赂省里的官员才能被委派,而征收的金银数额,都要多算两成,检查验收的数量也是如此;送礼、迎送、馈赠的费用,也和上缴的数额一样多;那些被派出去征收的人,还会用铜钱掺杂在银子里,上缴给朝廷。
他写了一份奏疏,详细地揭露了这些弊端,建议朝廷发放官方秤,让当地土官亲自到官府上缴赋税,这样一来,这些弊端才得以逐渐消除。他刚到任的时候,库房里只有二百七十万铜钱和一百锭白银,四年之后,库房里的钱财就增加到了:一千七十万铜钱、一百锭黄金和三千锭白银。
公元1277年秋天,我回到了清州。第二年六月,我被任命为左丞,前往江西行省工作。当年十月,我又调任江浙行省。元武宗即位后,他召我回朝,担任中书左丞,后来又升任右丞。两年后,朝廷设立尚书省,我恳辞官职,回家养老。
元仁宗继位后,召集老臣们商议国事,我进宫面圣,提出了八条建议:一曰守成宪,二曰重省台,三曰辨邪正,四曰贵名爵,五曰正官符,六曰开言路,七曰慎赏罚,八曰节财用。 正好赶上大赦改元,朝廷就这些建议进行了讨论并付诸实施。仁宗初年施政,天下为之振奋,这其中,我和其他老臣的贡献很大。
我多次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不准许。后来,我被封为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并参与中书省的政务。当时,有人提议对河南、淮南、浙江、江西等地的民田进行管理,并增加茶盐税额,我极力反对,但最终没有被采纳。那一年大旱,田里颗粒无收,庄稼根本种不下去。御史台的官员认为,这是因为朝廷治理无方,奸邪蒙蔽,百姓冤屈,导致上天震怒,影响了国运。皇上为此下令召开会议讨论此事。
平章李孟说:“治理国家的责任,在儒臣中只有我孟某一人承担,为了避嫌,我应该回避。” 平章忽都不丁则说:“御史台的官员们不能明察奸邪,评判时政得失,应该追究他们的责任。” 我则说:“台省本是一家,应该同心协力,选择好的措施去执行,怎么能互相推诿呢?” 李孟摇摇头,最终还是采纳了忽都不丁的意见。右丞相帖木迭儿下旨:廉访司权力过大,导致办案失实,从今以后,廉访司不得擅自处置六品以下的官员。平章忽都不丁和李孟打算执行这个命令,我却说:“应该选择合适的人来执行,但法令不能轻易更改。” 最终,这件事不了了之。
延祐六年(1346年),我逝世。死后,朝廷追赠我为宣力赞治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赵国公,谥号忠宣。我的儿子秉德,曾做过秘书监丞,后来历任兵部、工部侍郎,最后出任安庆路总管。另一个儿子秉仁,凭借荫庇做了中书架阁管勾,后来官至工部尚书,最终退休。
谢让,字仲和,是颍昌人。他爷爷谢义,很有本事也很勇敢,金朝贞祐年间,当过义军的千户。谢让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被选拔当了官,先是在宣慰司当司令史。后来蒙古大军攻下南宋,在江西设立了行中书省,谢让被选为令史,之后又调到河间等路都转运盐司当经历。
早些时候,那些盐场户口在军队户籍上的,都把他们的名字从户籍上除掉了,改成根据丁口多少来摊派盐税。后来,很多人都找原来的盐户代为煮盐,但给的钱却很少。谢让说:“这些军户既然已经落籍为民,就应该和原来的盐户一样承担徭役。既然让他们代役,怎么能给这么少的工钱,让他们更加困苦呢?从现在开始,雇人煮盐,一定要给足工钱,才能允许。” 之前,那些逃亡的盐户,都让现有的盐户替他们缴纳盐税,所以有钱有势的人想办法逃税,穷人却更加受苦。谢让下令根据大家的财力多少,把他们分成甲乙等次,平均摊派。
谢让被提升为南台御史,他推荐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哈剌哈孙答剌罕担任御史大夫,山东廉访使陈天祥担任御史中丞,右司员外郎高昉担任风宪官。他还弹劾江浙省的一些官员不遵从圣旨,以及其他违法的事情。皇帝派使者去调查,那些官员认罪了,皇帝下令让他们和谢让一起进京,当时大家都替谢让捏一把汗,觉得他危险了,但谢让却很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御史台的威望因此更加提高了。元朝大德年间,朝廷在陕西设立行御史台,任命谢让为都事,所有御史的奏章和公文,都由谢让来决定是否可行。
后来谢让调回朝廷,担任中书省右司都事,之后升迁为户部员外郎。当时东胜、云州、丰州等地老百姓闹饥荒,想向邻近州郡买粮食,但地方官担心他们倒买倒卖牟利,就禁止他们买粮。这件事上报朝廷,谢让想办法制定了相关法规,禁止买粮的行为被定为犯罪,三州百姓因此得以活命的人很多。
四年后,他当上了宗正府郎中,后来升迁为监察御史,之后又升任中书省右司员外郎,最后外放到湖广行省当左右司郎中。那时候,广西和两广地区,岑雄、黄圣许这些人,老是互相打来打去,成了边患。他说:“这些人啊,只要好好安抚他们就行了,不用跟他们硬碰硬,放宽点法律约束他们,别让他们太嚣张就行。要是为了争夺那些荒凉贫瘠的土地,而牺牲我们中原有用的人民,那可不是什么好办法。”于是,他就写告示招安他们,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手下投降。
湖广宣慰使张国纪提议要从江南征收夏税,他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很不合适。后来他又升迁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那时候,江淮地区驻扎着二十多万军队,亲王们分别驻守在扬州,这些军队的军费都靠两淮地区的百姓税收来供应,不够的话,就从湖广、江西调运粮食。那一年两淮地区的粮食账目一算,竟然还差三十万石,他就建议用三十万引淮盐卖掉,用卖盐的钱来支付军费,这样就不用长途运输粮食了,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
公元1008年,他升任户部侍郎。当时京城粮仓的管理人员,因为粮仓破损漏雨,粮食受潮腐坏,就提议在坏米上面盖一层糠秕,然后把糠秕混到米里,发给宫内宫外的工作人员和宿卫人员吃。 他察觉到这是贪污舞弊,就用稻草秸秆代替糠秕,这样一来,贪污腐败的现象就彻底消除了。
1009年,他被任命为御史台治书侍御史。1010年,再次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还没正式上任,就被改任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任户部尚书。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名声,把他当成朝廷老臣,召见他并赐酒,表示对他的器重。1011年,他又改任刑部尚书。
仁宗皇帝登基后,提升他的官职为正议大夫,他入宫谢恩,皇帝又赐给他一壶酒,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痛快。皇帝笑着说:“大家都说老尚书不喝酒,怎么喝成这样了?” 他回答说:“皇上赐的酒,我不敢违抗啊!” 一会儿工夫,他就醉得站不住了,让人扶着他出去了。第二天,他又去谢恩,皇帝说:“老尚书果然是不喝酒啊!”
以前,尚书省的那些当权者,诬陷杀害了留守郑阿尔思兰,抄了他的家,朝野上下都觉得冤枉;尚书省撤销后,也没有人敢为郑阿尔思兰申冤。他为郑阿尔思兰明辨是非,把抄没的财产都还给了他的家人。后来,朝廷下令:六部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必须和他一起商议,然后再向皇帝汇报。 于是,户部重新制定了钞法,礼部修订了礼仪制度,他都参与其中。
刑部曾经发生过一起案件,他还没在判决书上签字,但是印章却误用了,负责的吏员很害怕,就私下模仿他的笔迹签了字。事情败露后,他认为这并没有影响到案件的处理结果,而且又可怜这个吏员因为这件事而丢掉官职,于是就说:“是我签的字。” 他这种宽厚仁慈的行为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他曾经上奏说:“古今所有能够统一天下的统治者,都有法令来辅助治理国家。我们当今圣明的朝廷,怎么能没有法令来作为准则呢?让官员们随意行事,百姓们遭受其害呢!” 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命令中书省编纂典章制度,因为他的律法知识渊博,就让他担任校正官,还赏赐给他一件青鼠皮袍和六套宴会服饰。
第二年,朝廷觉得官吏积压公务太多了,批评刑部效率不如程务省(指其他部门)。 上面下了命令,要追究责任。 他据理力争说:“审理刑狱案件可不像管理钱粮、选拔官员那样,即使宽限时间,也还担心查办结果不准确呢,怎么能用一般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呢!” 然后,他又去向宰相解释说:“尚书(指主管刑部的官员)说的对啊!” 就这样,刑部成了唯一一个没因为积压案件而受处罚的部门。 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御史台侍御史。 命令刚下达,朝廷就下令撤销御史台,随后又重新设立,他随即正式就任侍御史。 四年十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他正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追封陈留郡公,谥号宪穆。他的儿子好古,官至奉政大夫、覆实司提举。
韩若愚,字希贤,是保定满城人。他先在武卫府当个小吏,后来被任命为通惠河道所的负责人,因为治理河道有功,皇上赏了他一件锦衣。之后,他升迁到留守司当差,又升任经历,然后出任蓟州知州,接着又调回朝廷当了中书省左司都事。
那时候,有人监烧官府的钞票,想借此捞取功名,就谎称所有烧毁的钞票都是伪造的,还逼着管库房的人承认罪状。案子都审完了,韩若愚觉得这些人是冤枉的,就重新调查,结果救了十几个将要被处死的人。后来他升任刑部郎中,又主管全国各地的宝钞库,之后又升任吏部郎中。仁宗皇帝登基后,按照惯例,那些曾经在皇太子府当差的人都应该得到提拔,但韩若愚坚持按照资历来安排他们的官职级别,这个做法后来成了规矩。
皇庆元年,韩若愚升任内台都事,之后又改任刑部侍郎,很快又升任中书省左司郎中。当时朝廷正讨论禁止老百姓打猎的事,违反者要处死。韩若愚说:“以前齐宣王设置的皇家狩猎场,面积有四十里那么大,如果有人在那里杀了麋鹿,就要像杀人一样处罚,孟子都批评过这种做法。”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减轻了对违反禁令者的处罚。
当时,参政曹鼎新辞职,皇帝说:“你要是能像韩若愚那样廉洁勤政就够了,干嘛要辞职呢!”于是又任命韩若愚参议中书省事。铁木迭儿当了右丞相,他凭借个人好恶来提拔或贬低官员,因为韩若愚不肯依附他,就陷害韩若愚。皇帝知道这是冤枉的,没听信他的话。后来韩若愚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延祐六年,皇帝让他负责审理河间等路(地区)的囚犯案件,他都能根据案情轻重做出合适的判决。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铁木迭儿再次当上丞相,又因为以前的恩怨诬陷韩若愚,想杀了他,但皇帝没同意。铁木迭儿又上奏弹劾,夺了他的官职,让他回老家。直到至治三年,朝廷才为他平反昭雪。
泰定元年,朝廷恢复了他的官职,之后又任命他为刑部尚书,然后又升任湖广省参知政事,还没等他上任,就改任詹事丞。八月,朝廷又任命他为江浙宣抚使,但他被留在了朝廷,担任侍御史。当时左丞相倒剌沙权势很大,他诬陷侍御史亦怜珍等人,把他们关进了枢密狱,没人敢为他们说情。韩若愚想了个办法,奏请皇帝把左丞相倒剌沙降职为右大夫,这件事才得以解决。
三年后,韩若愚被提拔为浙西廉使,还没等他上任,就又改任河南省左丞。后来文宗皇帝平定了内乱,韩若愚献计献策,立下大功,皇帝很赏识他,就提升了他的官职。天历三年,韩若愚升任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等官职,追封他为南阳郡公,谥号贞肃。
赵师鲁,字希颜,是河北霸州文安县人。他爹赵趾,当过秘书少监,后来追封为礼部尚书。赵师鲁这个人长得仪表堂堂,在太学读书的时候,学习态度特别认真,跟寒门学子一样刻苦。元仁宗延祐初年,他当上了兴文署丞。五年后,升迁到将作院当照磨。七年后,被调到御史台当掾属,后来又调到中书省当掾属。朝廷的典章制度、历史典故、法律条文,他都认真学习钻研。
他办事非常聪明果断,领导们都很欣赏他。后来负责官员选拔工作,他公正公平,从不徇私舞弊,大家都服他。于是他升迁为工部主事,后来又升任中书省检校官,都干得很出色。到了元文宗泰定年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还没举行大祭祀,赵师鲁就上奏说:“天子亲自祭祀郊庙,是为了表达诚心,祈求上天保佑百姓,使万物繁荣昌盛,这是历代帝王都遵守的礼仪啊!应该遵循祖宗成法,认真研究典礼的规制,才能达到诚心祭祀的目的。”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宵节那天,皇帝下令在宫里张灯结彩,搞庆祝活动,赵师鲁又上奏说:“安逸享乐会滋生奢靡之风;奇珍异宝会引发奢侈之气。虽然看灯只是件小事,但放纵人们的感官享受,就会影响到朝廷的清明。”皇帝看到奏章后,立刻下令取消了元宵节的宫廷庆祝活动,还赏赐赵师鲁一壶好酒,并让御史大夫传达旨意,表彰他的忠诚正直。
那个时候,宰相倒剌沙密偷偷摸摸地下命令,不让内外任何人知道。师鲁就上奏说:“古代的君主,要做什么事,一定会先在心里仔细考虑,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再和老大臣们商量决定,最后才能果断地执行,这样就好像水泼出去收不回来一样,从来没有人只听从一个大臣的意见,而不征求大家的意见的。” 倒剌沙没理他。虽然倒剌沙很强硬狠辣,但也佩服师鲁敢于直言。
后来,有个朝臣还没到退休年龄,他儿子想提前继承他的官职,掌权的人正想答应呢,师鲁就反驳说这样做不对,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之后,师鲁升迁为枢密院都事,又改任本院经历。致和年间,升任奉政大夫、参议枢密院事。天历年间,升任枢密院判官,又改任兵部侍郎。他父亲去世后,朝廷特旨让他重新担任同佥枢密院事,但师鲁坚决推辞,没接受。守孝期满后,他又当上了枢密院判官,奉命去四川管理军队,他以恩威并施,在郊外举行大阅兵,既宽松简便,又井然有序,士兵们都很感激他。没过多久,他又升任中顺大夫、刑部侍郎,枢密院又再次奏请让他担任枢密院判官。
过了很久,他被外派到河间路做转运盐使。他在任上除恶务善,整顿吏治,杜绝了巡察官的贪污受贿,减少了州县衙门的开支和馈赠,盐灶户和商人也都受益,没有不方便的,盐课收入因此大大增加。闲暇时,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带领僚属重修了孔庙,还派人去江南地区定制雅乐,聘请乐工,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典礼,当时的士人都称赞他。师鲁长期在金谷担任官职,心里一直闷闷不乐。他生病后辞官回京,至元三年九月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天水郡侯的爵位,谥号文清。
刘德温,字纯甫,是北京大兴人,一开始在中书省当宣使。大德十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工作辛苦,就调任从仕郎、内宰司照磨,负责监修建兴圣宫;后来又调任承务郎、掌仪署令;没多久,就升任奉训大夫、内宰司丞。
皇上派他去河南催收拖欠的粮食税,刘德温就自己先垫付了钱,让老百姓用现钱来还,老百姓觉得特别方便。他又升任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命去祭祀岳渎山神。回来之后,升任中宪大夫,担任大都路都总管府同知。大都可是天子脚下,各种物资供应需求巨大,刘德温处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生活没受什么影响。
后来他又升任甄用少监,接着升任亚中大夫、礼部侍郎,之后又升任嘉议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上都那边征收粮食,因为价格问题,老百姓观望不积极,刘德温就下令说:“粮食按规定价格收购,官员要是敢从中作梗,就严惩不贷!”结果粮食很快就收齐了。他又调任大司农丞。
当时要整理农业方面的典籍和仪式,需要收集很多资料。刘德温想把这些典礼考证清楚,写成一本书,还没写完,就被任命为通议大夫、永平路总管。永平路当时刚经历战乱,荒无人烟,刘德温上任一年,人口就增加了,仓库也装满了粮食,他还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各种事情都办得有条不紊。
那年大旱,他祈祷后就下雨了,丰收了。滦河和漆河经常泛滥成灾,官府每年都组织老百姓修堤坝。刘德温说:“老百姓刚回来,又要让他们干活,这是加重他们的负担啊!”于是就取消了这项徭役,结果河水也不再泛滥了。
当地有个地头蛇横行乡里,之前的官员都不敢管他,刘德温查明了他的罪行,依法处罚,还把他的罪行写在门上示众,后来这地头蛇因为罪行累累被处死了。
永平是古时候孤竹国的所在地,建国初期,郡守杨阿台请求朝廷,追谥伯夷为清惠公,叔齐为仁惠公,并为他们修建了庙宇祭祀,但祭祀的礼仪还不完善。刘德温请求朝廷让有关部门按照春秋时期的祭祀礼仪进行祭祀,朝廷批准了,还把这个定为制度,并赐庙名为“圣清庙”,大家都称赞他。至顺四年,刘德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彭城郡侯的爵位,谥号清惠。
尉迟德诚,字信甫,是山西绛州人。他爷爷尉迟天泽,在金朝当库房官员。有一次,金朝郡王带兵攻打绛州,尉迟天泽被俘虏了。路上看到死去的士兵,他就哭着把他们埋葬。郡王看到后,很感动,给了他一块金牌,让他当云州御衣局的总管。他爸爸尉迟鼎做到潞州知州。尉迟德诚自己呢,官做到太子率更丞。
元至大元年,他调到詹事院当都事。第二年,又升到家令司丞。仁宗皇帝觉得他做事认真谨慎,经常赏赐他酒和布,还让他在身边侍候。他经常推荐人才,但是出了宫门就从来不跟别人说起这事儿。他家厅堂前,竟然自己长出了麦苗,而且是一根麦杆结两个穗子,大家都觉得这是祥瑞之兆。后来他升了家令。四年后,他被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打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然后上京汇报工作。皇上正在吃饭,还赏了他一些剩菜剩饭。之后,他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了。
延祐元年,他调任京畿都漕运使。第二年,又当上了辽东道肃政廉访使。他上书给皇帝提了很多建议,大概意思是:安抚诸王,加强宫禁的防卫,设立谏官以防止奸邪,重视科举选拔人才,设立常平仓以备荒年,减少僧道人数以减轻百姓负担,提拔贤良之士以鼓励忠孝,抑制奢侈之风以淳化民俗,以及整顿钞法、裁减冗官等等。 还没等皇帝回复,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秦起宗,字元卿,祖上是上党人,后来搬到了广平府洺水县。他曾祖父,在金朝末年战乱的时候,挖了个山洞躲避战乱,带着家人住在里面。他还把村里一百多人都藏在了山洞旁边的一个大洞里。 等到金兵来了,他摆上牛酒,出来迎接。金兵进村搜查,只看到他和他家人,就说:“这是个孝子啊!”于是就放他们走了。村里人后来都说:“是秦家的祖先救了我们!”
起宗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想学写字却没纸用。他爹就削柳条给他做成简,让他在上面写字。写完背熟了,就削掉再写。十七岁那年,他参加了蒙古学校的考试,成绩特别好,直接被任命为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很欣赏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中台做译史。那时候,尚书省权力很大,经常搞一些变动,起宗处理文件非常谨慎,一点风声都没走漏。
仁宗皇帝登基后,撤销了尚书省,起宗被调到中书省做译史,后来又升了好几级,当上了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他上书说:“东宫的官员,主要负责太子品德修养的教育,不应该管钱财方面的事。”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之后,他又被调到南台做御史。建康地区多水患,有些地方明明没灾情,却有人谎报灾情;有些地方真有灾情,却被官府压了下来。起宗暗中调查,查明了真相,大家都觉得他像神仙一样厉害。
文宗皇帝刚即位,就命令威顺王去征讨八番。当时,蜀地有个叫囊加台的地方抗命不遵,还没平定。起宗极力劝谏说,武昌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应该留兵驻守,防止敌人从上游进攻,王爷不应该走得太远。他坚决反对这次远征。后来威顺王去见皇帝,皇帝说:“如果不是秦元卿(起宗的字)力谏,这次征讨八番,差点就失败了。”后来八番军队撤兵了,路上也没敢闹事。朝廷商量着派人去治理蜀地,幕府官员竟然忘了起宗的名字,称他为秦元卿,皇帝亲自提笔改成了起宗,可见他对起宗的器重。起宗被任命为中台御史,弹劾中丞和尚贪污受贿,还低价买下县官的房子,但奏章没被采纳。起宗从台官那里进入宫中,跪着据理力争很久,皇帝下令让他起来,但他不肯,直到天黑才离开。第二天,太子被立为储君,朝廷大赦天下,起宗又上奏说:“如果不惩罚和尚,就无法维护国家法纪。”和尚最终认罪伏法。皇帝说:“做御史,就应该像你这样!”元旦的时候,皇帝赐给他孙服,让他参加宫廷盛宴。他还弹劾闽宪卜咱耳拐走他父亲的妾室逃跑了,他父亲气死,严重违反伦理道德,最终被流放到岭南。从此以后,起宗直言不讳,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他写了一本书,叫《御史奏议》。
皇上任命他当漕运使,然后直接跟他说:“漕运的事务很多都荒废了,全靠你这位御史去整顿啊!” 他后来被调到抚州路当总管。到任后,当地官员的接待规格非常高,铺张浪费得很厉害。他就问这些钱从哪儿来的,一个小官吏不敢隐瞒,说:“是向老百姓借的。” 他立刻下令把借来的东西都还给老百姓,自己办公的地方,能凑合着用就行,简朴到只够基本的桌椅板凳。
从此以后,抚州路官府的官员聚会,都变得非常简单,该有的礼数走完就结束了。他还跟大家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一直崇尚节俭,追求安宁,希望大家都能向我学习。”他在抚州路当了一年总管,因为年纪大了就辞官回乡了。第二年,他又被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然后退休。一年后去世,谥号昭肃。
他一共生了四个儿子:钧、铨、铎、镛。老大钧是西台御史;老四镛是延徽寺的经历;老二铨是都省的掾;老三铎很早就去世了。
李元礼,字庭训,是河北真定人。他天生就稳重,平时在家也很少说笑。他做过易州和北京地区的儒学教授,后来升任太常寺太祝,之后又升任博士。他参与起草了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昭睿顺圣皇后、裕宗文惠明孝皇帝的尊号,文章里对他们的功德进行了赞颂,文风温婉平和。关于在圜丘祭祀以及将皇后祔葬太室的礼仪,很多细节都是他制定的。
元贞元年,他被提升为监察御史,秉公执法,敢于弹劾,毫不畏惧。第二年,朝廷下旨要在五台山修建佛寺,皇太后还打算去视察,这时李元礼上了一道奏章,说:
古人说过:“关系到百姓的利害,关系到国家的重大事情,只有那些不担任具体职务的人,才能像宰相那样去实施,像谏官那样去谏言。”现在朝廷没有设置谏官,御史的职责就应该承担言路之责,就相当于谏官啊!怎么能眼看着事情得失而不说一句话,连万分之一的益处都不能为圣明的统治添砖加瓦呢!
我看到五台山修建寺庙,土木工程已经开始,工匠和民夫不下数万人,附近好几个州县,供给的物资非常繁重,老百姓都不得不放弃耕种和纺织,各种东西价格飞涨,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听说太后要亲自去五台山,布施金银,广做善事,我认为这样做不行,有五个理由:现在是盛夏,庄稼正茂盛,百姓一年的收成全指着秋天的收获,太后一行人马,车马成千上万,肯定会践踏庄稼,这是第一点;太后年纪大了,亲自奔波劳累,来回几千里路,山路难走,风吹日晒,还要冒着雾露,万一身体出问题,后悔都来不及了,这是第二点;皇上登基以来,一直遵守祖宗的成法,正是应该兢兢业业、谨慎持重的时候,上位者的行为,都要记录在册,作为万世之楷模,如果记录下来的行为都不合规矩,那记录还有什么用呢?这是第三点;国家的钱财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现在调拨的钱财,比以前多了一百倍,还要劳民伤财去修建寺庙,这是第四点;佛祖是西方的圣人,以慈悲方便为教,不与万物争夺,就算穷尽天下珍宝供奉他,他也不会高兴;就算什么都不供奉,只要一心敬仰,他也不会生气。现在太后为了国家、为了百姓祈福,福气还没得到,却先劳累了自己的身体,皇上也因此不能经常侍奉太后,心里一定很着急,这是第五点。
所以,我希望太后能半路返回,留在深宫里,节俭修身,静养身心,上可以效仿先皇后的懿德,下可以慰藉百姓的期望,这样,不用祈福,福气自然会来!
台臣们不敢上奏。
公元1297年,御史万僧跟御史中丞崔彧不对付,他跑到档案馆,把以前上奏的章奏拿出来,然后去见皇帝,说:“崔中丞跟汉人李御史私交甚好,李御史大肆诽谤佛教,不应该修建寺院。”皇帝一听就火了,赶紧派身边的人拿着万僧的奏章,去命令右丞相完泽和平章政事不忽木等人调查此事。不忽木用蒙古语翻译了奏章念给完泽听,完泽说:“他的意思跟我一样啊!以前我也劝过太后,太后说:‘我不是喜欢建这个寺庙,是因为先帝在世的时候答应过要建,这不是你们能知道的。’” 然后,完泽让万僧和崔彧当面对质。不忽木很干脆地说:“其他御史都不敢说话,就只有这位御史敢说,这应该重重有赏啊!”完泽他们把调查结果报告给了皇帝。
皇帝想了很久,说:“御史说得对!”于是就罢免了万僧的官职,恢复了崔彧的职位。没过多久,万僧被改任国子司业,后来因为生病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亚中大夫、翰林直学士、轻车都尉的官衔,还追封他为陇西郡侯。他的儿子万端,后来当上了礼部尚书。
王寿,字仁卿,是涿郡新城人。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通晓各种文字,当上了中书省的办事员。后来,因为朝中大臣的推荐,他被皇帝裕宗召到身边侍奉,得到了特别的恩宠。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至元二十二年,升职为吏部郎中。至元二十四年,朝廷设立了尚书省,后来又取消了。至元二十八年,尚书省被撤销,权力回归中书省,他又重新担任吏部郎中。因为他的女婿康里不忽木在朝中当权,他就主动辞官了。
第二年,他被任命为大司农丞,但他没去上任。元成宗元贞二年,他被外派到燕南河北道担任廉访副使。到了元武宗大德二年,不忽木当上了中书省的执法官员,王寿再次辞官回家。大德三年,他被任命为集贤院直学士,任期满了之后,又升任侍读学士,没多久就被提升为御史台侍御史,他总是直言不讳地评论朝政。
大德六年二月,朝廷召见王寿,让他到江南去祭祀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皇帝密旨说:去年因为水旱灾害,百姓生活艰难,你沿途要仔细察看民情,回来向朕汇报。王寿回来后,详细地向皇帝奏报说:“老百姓的祸福,都取决于官吏的好坏,现在应该选拔那些清廉有能力、爱护百姓的官员去安抚百姓,选拔那些刚正不阿、精通治国之道的人担任监察官员。天灾是经常发生的,只要及时赈济灾民就行了,不用让皇上您操心。只是那些豪强地主,仍然凭借权势欺压百姓,应该罢免他们的官职,把他们调到京城来居住,这样才能长久地解决问题。”
一开始,寿老先生跟朝廷大臣们上奏说:“宰相啊,内管百官,外管天下,位高权重,责任重大,绝对不能随便让不合适的人来当。从三代以来的历史看,国家兴衰,百姓安危,都取决于宰相的好坏。元世祖刚开始设立中书省的时候,任命忽鲁不花、塔察儿、阿术、安童、伯颜等人为丞相,而史天泽、刘秉忠、廉希宪、许衡、姚枢这些人实际上在辅佐他们,那时候国家治理得很好,可以比得上唐朝贞观时期的盛世。可是到了阿合马、郝祯、耿仁、卢世荣、桑哥、忻都这些人当宰相的时候,他们破坏法令,贪污受贿,祸害了无数百姓。最近,阿忽台、伯颜、八都马辛、阿里这些人专权乱政,在宫廷里煽风点火,差点动摇了皇权。好人坏人当宰相的结果,已经摆在那儿了,非常清楚。我希望陛下能抱着爱护百姓、想治理好国家的决心,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摆出来,让您看看成功和失败的对比,这样您就能明白天意,吸取过去的教训,知道该怎么做,天下大事也就都能处理好了。”
九年的时候,寿老先生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十年,又升任吏部尚书。十一年,武宗皇帝即位,首先任命他为御史中丞,没过多久,又升任左丞,不久后又再次担任御史中丞。至大二年三月,他因为生病请求退休。三年夏天,被任命为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秋天九月去世,享年六十岁。第二年,追赠他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的爵位,谥号文正。
王倚,字辅臣,祖籍是山东东莱。他父亲永福,金朝灭亡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搬到了北京,成了宛平一带有名望的富户。
王倚为人孝顺友爱,性格温和容易相处,说话算话,跟人交往从不阿谀奉承;读书学习注重实践,不拘泥于字句的解释。元世祖选拔良家子弟到东宫侍奉太子,当时王倚年纪轻轻,二十岁刚出头,在众多候选人中仪表堂堂,非常出色,太保刘秉忠对他非常器重,于是就把他选上了。王倚做事认真勤恳,恪尽职守,很快就得到了太子的信任。
后来,元世祖下诏让太子处理天下政务。凡是关系到国家大事和百姓疾苦的事情,王倚都敢于直言进谏。当时,很多官职还没来得及设置齐全,而负责赋税和土地管理的机构,管辖范围广阔,事务繁杂,需要有人统筹管理,于是就拜王倚为工部尚书,同时兼任主管各地民工的都总管。至元二十一年,元世祖下令设立东宫的官属,任命王倚为太子家丞。又设立了储用司,负责钱币的收支,让王倚兼任这个职务。后来,王倚因为生病请求辞职,朝廷仍然给他发放太子家丞的俸禄,优待他。王倚上书说:“我不做事却领着俸禄,心里实在不安。”朝廷不同意,他一再坚持请求,才最终被批准辞职。
至元二十六年,皇孙被派去怀孟镇守,皇帝要挑选经验丰富的老臣保护他,于是就派了王倚。王倚向皇帝辞行的时候,皇帝看着他看了很久,对身边的侍臣说:“王倚,是个正直清廉的人,让他辅佐皇孙,真是个合适的人选啊!”王倚到了怀孟后,军营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军纪严明。没过多久,就被召回了朝廷。至元二十八年,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他又因为生病辞官。第二年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的官职,追封太原郡侯,谥号忠肃。他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王鹏,担任异样总管府总管。
刘正,字清卿,是清州人。十五岁的时候,他就懂得读书,还学习处理政务。一开始,他被任命为制国用使司的令史,后来升迁为尚书户部令史。
元至元八年,朝廷取消了各路转运司,设立专门机构来考核拖欠的税款,刘正负责这件事。大都运司被指控欠缴白银五百四十七锭,倪运使等四人被抓起来追缴。刘正仔细查看了当地历年的税收账簿,发现他们根本没有欠款,但这些人辩解了很久也没能说清楚。刘正觉得他们冤枉,就仔细查阅了大量的文书档案,最后找到了至元五年李介甫签领税银的七张文契,数额正好相符。他仔细辨认了字迹,发现都是司库辛德柔写的。辛德柔以前很穷困,这时却已经富裕起来,还结交了权贵,所以没人敢管他。刘正廉洁地查明了真相,于是向尚书禀报,请求逮捕审讯辛德柔。结果,税银全部追回,辛德柔伏罪认罪,而那四个被抓的运使也都被释放了。刘正因此名声大噪。后来,他又升迁为枢密院令史,之后被中书省聘为掾吏。
至元十四年,刘正被派往尚都办事。正赶上诸王昔里吉叛乱,叛军已经打到居庸关了。守关的将士劝他先退避,说前方战事紧急。但是刘正说:“我的职责是应该上前,如果我不去,后面的人会更加胆怯的!”于是他立刻冲出关口,赶往尚都。到了尚都,边关将领请求用黄白金符作为犒赏军队的物品,主管官员报告说没有现成的。中书省就命令工部赶制,后来皇帝认为这是欺骗行为,想要追究责任。刘正说:“犒赏军队最重要的是速度,先铸造符印然后再禀报皇帝,难道不可以吗?”皇帝听了他的话,也就没有追究了。
十五年的时候,刘正升职了,当上了左司都事。那时候权臣阿合马当政,跟江淮行省的阿里伯、崔斌不对付,就诬陷他们盗窃了四十万石官粮,还派刑部尚书李子忠火速赶去调查。结果没查出什么来。阿合马又派北京行省参知政事张澍等人一起审理,最后硬是把阿里伯和崔斌弄死了。刘正因为这事儿也吓坏了,就借口生病回家了。
十八年,朝廷又召他回来,当了左司员外郎。十九年春天,阿合马把中书省左右司合并成一个,刘正就成了左右司员外郎。三月,阿合马倒台了,火鲁霍孙当了右丞相,刘正又当回了左司员外郎,然后就请假回家了。九月,中书省突然传旨抓捕刘正,他和参政咱喜鲁丁等人一起被带到了皇帝面前。皇帝问他们:“你们都是阿合马的党羽,能没有罪吗?”刘正回答说:“我从来没巴结阿合马,一直都是依法办事。”天快黑了,皇帝回宫了,他们都被关押在了宫门东侧的空地上。
过了几天,阿合马的很多党羽都被处死了,刘正又被关到了拱卫司。火鲁霍孙说:“皇上曾经说过,刘正穿着白衣在炭窑里工作了十年,真是个清廉的人啊!”于是刘正就被放回家了。
二十年春天,枢密院推荐刘正当经历,后来又升任参议枢密院事。二十五年,桑哥建立了尚书省,刘正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后来又升任户部尚书。他曾经查办河间盐运官亏空税款的事,差点儿自己也因此获罪,于是就又借口生病回家了。二十八年,桑哥倒台了,完泽当了丞相,刘正再次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后来又升任参议。尚书省被撤销后,他又在中书省当参议。
湖南马宣慰的庶子因为争夺荫官不成,就诬告他哥哥藏匿了南宋官员的金银财物。刘正知道这是诬陷,就治了那个庶子的罪,并且还保住了他哥哥的官职。济南的张同知之子想当两淮运使,刘正认为他不称职,就没同意。张同知就四处散布谣言陷害刘正。皇帝召见刘正质问他:“藏匿金银的事在右司管,争夺荫官的事在左司管,你身为参议,相当于幕僚长,却压下右司的事,而重视左司的事,难道没有私心吗?”刘正据理力争,把事情解释清楚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十年过去了,我被御史台推荐为侍御史,中书省又推荐我当吏部尚书。没过多久,我又回到御史台当侍御史,后来升迁为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元大德元年,我被改任为同佥枢密院事,不久又被外放到云南行中书省当左丞。
那时候,右丞忙兀突鲁迷失提议征讨缅甸,我觉得这事儿根本不行,坚决反对。结果呢,我们俩都被派去征讨了,我又狠狠地批评了这个决定,但没人听我的,军队最后打了败仗,毫无功绩。云南老百姓每年都要上缴大量的金银,那些靠近中庆府的城镇,为了少交税,就谎报人口逃亡;那些偏远的村寨,到了秋天,朝廷就要派官员带兵去征收,人马的吃喝拉撒,来回奔波的费用,一年就要花掉上万贯。
派出去的官员,必须得狠狠地贿赂省里的领导,才能被派出去执行任务;征收的金银数量,要比实际数目多出一倍还多,检查核对的数量也是一样;送礼、接风洗尘、各种馈赠,跟上缴的税款一样多,那些被派出去的官员,还用铜钱掺杂在银子里上交。我写了奏疏,详细地揭露了这些弊端,建议发放官方秤,让当地土官亲自到官府上缴税款,这才开始整顿了这些乱象。
我刚到云南上任的时候,库房里只有两百七十万贝壳币和一百锭白银。四年后,库房里的钱就变成了 一千七十万贝壳币、一百锭黄金和三千锭白银。
话说第七年秋天,我回到清州。到了第八年六月,我被任命为左丞,负责江西省政务。当年十月,我又调任江浙省。武宗皇帝登基后,召我进京担任中书左丞,后来又升任右丞。两年后,朝廷设立尚书省,我恳辞回家。
仁宗皇帝即位后,召集老臣们商议国事,我进宫直言上奏八件事:一是遵守祖宗法制;二是重视省台机构(指地方行政监察机构);三是辨别邪正;四是重视名节品德;五是整顿官吏;六是畅通言路;七是谨慎奖惩;八是节约财政。适逢朝廷大赦改元,大家一起商讨执行这些措施。仁宗初年施政,天下风气为之一新,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我和其他老臣们的建议。
我多次请求退休,但皇帝都不准许。后来,我被封为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并参与中书省政务。当时朝廷正讨论如何管理河南、淮南、浙江、江西的民田,以及增加茶盐税额,我极力反对,但最终没有被采纳。那一年大旱,田里颗粒无收,庄稼根本种不下去。御史台官员奏报说,朝廷治理失当,奸邪蒙蔽,百姓冤屈,都是因为伤了天地和气造成的。皇上为此下旨召开会议商议。平章李孟说:“治理天下的责任,儒臣中只有孟某一人,我请求回避,让贤。”平章忽都不丁说:“御史台官员不能明察奸邪,评判时政,应该追究他们的责任。”我则说:“台省本是一家,应该同心协力,选择好的措施去执行,怎么能互相推诿呢?”李孟摇摇头,最终还是同意了忽都不丁的意见。
右丞相帖木迭儿奉旨宣布:廉访司权力太大,所以办案失实,从今以后,廉访司不许擅自处决六品以下的官员。平章忽都不丁和李孟打算执行这个命令,我说:“应该选择合适的人来执行,但法律法规不能轻易更改啊!”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延祐六年,我逝世,死后被追赠为宣力赞治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赵国公,谥号忠宣。
我的儿子秉德,做过秘书监丞,后来历任兵部、工部侍郎,最后出任安庆路总管。另一个儿子秉仁,凭借我的荫庇做了中书架阁管勾,后来官至工部尚书,最后退休。
谢让,字仲和,是颍昌人。他爷爷谢义,是个很有本事又很勇敢的人,金朝贞祐年间,当过义军的千户。谢让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被推荐做了官,先是在宣慰司当了个小官儿。后来蒙古大军攻下南宋,在江西设立了行中书省,谢让被选拔当了令史,又调到河间等路都转运盐司当经历。
早先,那些盐户要是也在军队里服役的,就都把他们的军籍给取消了,然后根据丁口多少来摊派盐税。后来呢,很多有钱人就找原来的盐户代他们煮盐,给的钱却少得可怜。谢让就说了:“这些军户既然已经脱籍成为老百姓了,那应该和原来的盐户一样公平地承担徭役。既然让他们代役,怎么能还给这么少的工钱,让他们更穷困呢?从今以后,找人代役,一定要给足工钱,才能允许。” 以前,那些逃亡的盐户,都得让现有的盐户替他们交盐税,所以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就用各种办法逃税,而穷苦人却更受苦。谢让就下令要调查他们的财力多少,然后按照等级高低来平均摊派。
谢让升任南台御史,他还推荐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哈剌哈孙答剌罕当御史大夫,山东廉访使陈天祥当御史中丞,右司员外郎高昉也担任了风宪官。他弹劾江浙省的官员们不尊奉圣旨,还做了些违法的事,皇帝派人去调查,那些官员都承认了错误。皇帝下令让谢让和他们一起进京,当时大家都替谢让捏一把汗,觉得他危险了,但谢让却很平静,一点也不担心,御史台的威信因为谢让而更加提高了。元朝大德年间,朝廷在陕西设立了行御史台,任命谢让为都事,御史们上奏的章疏和公文,都要经过谢让审核,他说了算。后来谢让调到中书省右司当都事,又升任户部员外郎。
那时候,东胜、云州、丰州等地老百姓闹饥荒,想从邻郡买粮食,但是地方官害怕他们倒买倒卖从中获利,就禁止他们买粮。这事儿上报朝廷,谢让想了个办法,制定了相关的禁令,禁止买粮的官员要受处罚,这样一来,这三个州的老百姓就都得救了,活下来的人可不少呢。
四年后,他被任命为宗正府郎中,然后升迁为监察御史,接着又升任中书省右司员外郎,最后外放去湖广行省担任左右司郎中。那时候,广西和两广地区,岑雄、黄圣许这些人,老是互相火并,成了边疆的大患。 他觉得:“这些人啊,只要好好安抚,别跟他们硬碰硬,稍微宽松点儿法律,用恩惠笼络他们,别让他们造反就行。要是为了争夺那些荒凉贫瘠的地方,而放弃中原有用的人民,那可不是什么好主意。” 于是他就写了告示招安他们,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手下投降。
湖广宣慰使张国纪提议要从江南征收夏税,他极力反对,认为这样做很不合适。后来他又升迁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那时候,江淮地区驻扎的军队有二十多万,亲王们分别驻守在扬州,这些军队的粮饷都靠两淮地区的百姓税收供应,不够用的时候,就从湖广、江西运送粮食。那一年两淮地区的粮食账目一算,竟然还差三十万石,他就建议用三十万引淮盐卖掉,用卖盐的钱来支付军队的伙食,这样就不用长途运输粮食了,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
公元1008年,我被提升为户部侍郎。当时,京城粮仓的管理人员说仓库漏雨,粮食坏了,想在坏米上面盖一层糠秕,再把糠秕揉进米里,给宫里和军队的人吃。我发现这是个骗局,就用稻草秸秆代替糠秕,把这些坏事都解决了。
1009年,我被任命为御史台的治书侍御史。1010年,我又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还没上任呢,就改任枢密院同佥,没多久又升任户部尚书。仁宗皇帝还在东宫的时候,因为我资历老,是前朝的旧臣,就召见我,还赏赐我酒,表示对我的重视。1011年,我又调任刑部尚书。
仁宗皇帝登基后,提升我的官职,让我做正议大夫。我去谢恩的时候,皇帝又赏赐我酒,我痛痛快快地喝了不少。皇帝说:“大家都说老尚书不喝酒,你怎么喝成这样?”我说:“皇上赏赐的酒,我不敢违抗啊!”一会儿工夫,我就醉得站不住了,让人扶着我出去了。第二天,我又去谢恩,皇帝笑着说:“老尚书果然是不喝酒啊!”
以前,尚书省的那些大官们合伙陷害留守郑阿尔思兰,抄了他的家,朝野上下都很冤枉他;尚书省都撤了,也没人敢为他伸冤。我查明了真相,把抄没的财产都还给了他。后来,皇帝下令:六部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都要和我一起商量,然后再向皇上汇报。所以,后来户部改革钱币制度,礼部制定礼仪规范,我都参与其中。
有一次,刑部有个案子,我还没签字,就有人错用了我的印章。办事的小吏很害怕,就偷偷地模仿我的字迹签了字。事情败露后,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又可怜那个小吏因此丢了工作,就说:“是我签的字。”我这种宽厚仁慈的事迹很多。
我还上书皇帝说:“古今所有建立王朝的,都有法令来辅助治理国家。我们大宋朝,怎么能没有法律来规范,让官吏随意妄为,老百姓受苦呢!”皇帝很高兴地采纳了我的建议。于是,命令中书省编纂典章制度,因为我精通律法,就让我担任校正官,还赏赐我一件青色的鼠皮袍子和六套宴会服装。
第二年,朝廷觉得官吏积压公务太多了,责备刑部官员办事效率不如程某人。 朝廷下达命令的时候,他据理力争说:“审理刑狱案件可不像管理钱粮、选拔官员那样,就算宽限时间,也怕查办结果不准确,怎么能用一般的规矩来衡量呢?” 然后他就去向宰相解释说:“尚书说的对啊!” 所以,只有刑部没被追究办事拖延的责任。 后来他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没过多久,他又被任命为御史台侍御史, 命令刚下达,朝廷就下令撤销御史台, 后来又重新设立,他就直接担任了侍御史。
四年十月,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朝廷追赠他正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 的官职,追封他为陈留郡公,谥号宪穆。他的儿子好古,官至奉政大夫、覆实司提举。
韩若愚,字希贤,是保定满城人。他先在武卫府当个小吏,后来被任命为通惠河道所的负责人,因为治理河道有功,皇上赏了他一件锦衣。之后,他升迁到留守司当差,又升任经历,然后出任蓟州知州,接着又调到中书省左司当差。
那时候,有个官员负责烧毁旧钞,为了邀功,他把所有烧毁的钞票都说是假钞,还让管库房的人承认是假的。案子都审完了,韩若愚觉得这些人冤枉,就重新调查,结果救了十几个将要被处死的人。后来,他升任刑部郎中,又负责管理全国的宝钞库,之后又升任吏部郎中。仁宗皇帝登基后,按照惯例,那些在太子时期就当差的官员都会得到快速提拔,但韩若愚坚持按照资历来升迁,这件事后来还成了制度。
皇庆元年,他升任内台都事,然后调任刑部侍郎,不久又升任中书左司郎中。当时朝廷正讨论禁止百姓打猎,违者处死。韩若愚说:“以前齐宣王设立的皇家狩猎场,面积有四十里,如果有人在里面杀了鹿,就和杀人一样要处罚,孟子都批评过这种做法。”大家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就减轻了处罚。当时,参政曹鼎新辞职,皇帝说:“你要是能像韩若愚那样廉洁勤政就够了,干嘛要辞职呢!”于是又让韩若愚参议中书省的事务。
铁木迭儿当了右丞相,他凭着个人好恶来提拔或贬低官员,因为韩若愚不巴结他,他就想方设法陷害韩若愚。皇帝知道他是诬陷,没听他的。后来韩若愚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延祐六年,皇帝让他处理河间等地的囚犯案件,他都能根据案情轻重做出公正的判决,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
铁木迭儿再次当上丞相,又因为以前的恩怨诬陷韩若愚,想杀了他,但皇帝不同意,又奏请罢免了韩若愚的官职,让他回老家。到至治三年,皇帝才为他平反昭雪。泰定元年,恢复了他的官职,又任命他为刑部尚书,之后又升任湖广省参知政事,还没上任,就改任詹事丞。八月,又让他去江浙宣抚,后来又留任侍御史。
当时左丞相倒剌沙专权跋扈,诬陷侍御史亦怜珍等人,把他们关进枢密狱,没人敢为他们说话,韩若愚想了个办法,奏请把左丞相倒剌沙降职为右大夫,这件事才得以解决。三年后,他被提拔为浙西廉使,还没上任,就被任命为河南省左丞。
后来文宗皇帝平定了内乱,韩若愚献计献策,皇帝很赏识他,提升了他的官职。天历三年,他升任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赠他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等官职,追封南阳郡公,谥号贞肃。
赵师鲁,字希颜,是河北霸州文安县人。他爸爸赵趾,当过秘书少监,后来追赠礼部尚书。赵师鲁这个人长得挺精神,在太学读书的时候,学习特别刻苦,跟寒门学子一样努力。元仁宗延祐初年,他当上了兴文署丞。延祐五年,升迁到将作院当照磨。延祐七年,被选拔到御史台当掾,后来又调到中书省当掾。朝廷的典章制度、历史典故、法律条文,他都认真学习钻研。
处理事情的时候,他思路清晰,果断利落,领导们都很欣赏他。后来负责官员选拔工作,他公平公正,一点儿私心都没有,大家都服他。之后,他升迁为工部主事,又升任中书省检校官,都干得很出色。到了元文宗泰定年间,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还没举行大祭祀,赵师鲁就上奏说:“天子亲自祭祀郊庙,是为了表达虔诚之心,祈求上天保佑百姓,使万物繁荣昌盛,这是历代帝王都遵守的礼仪啊!应该遵循祖制,认真研究典礼的规程,庄重地进行祭祀,以求上天保佑。”皇帝很高兴,采纳了他的建议。
元宵节那天,宫里要放灯,还安排了各种娱乐活动,赵师鲁又上奏说:“安逸享乐会滋生奢侈淫乱;奇珍异宝会助长铺张浪费的风气。虽然看灯只是件小事,但放纵人们的感官享受,也会影响到朝廷的清明。”皇帝看到奏章后,马上就下令取消了元宵节的宫中娱乐活动,还赏赐赵师鲁一壶酒,并让御史大夫传达旨意,表彰他的忠诚正直。
那时候,宰相倒剌沙密偷偷摸摸地下令,不让内外任何人知道。师鲁就上奏说:“古代的君主,要做什么事,一定要先在心里仔细考虑,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再跟老臣们商量决定,最后才能果断地去做,这样就像水泼出去收不回来一样,从来没有哪个君主只听从一个大臣的意见,不和大家商量就做事的。” 倒剌沙没理他。虽然倒剌沙很强硬狠辣,但也佩服师鲁敢于直言。
后来,有个朝臣还没到退休年龄,他儿子想提前继承他的官职,掌权的人正准备答应呢,师鲁就出来反对说这不合规矩,这事儿才作罢。 之后,师鲁升迁为枢密院都事,又改任本院经历。致和年间,升任奉政大夫、参议枢密院事。天历年间,升任枢密院判官,又改任兵部侍郎。他父亲去世后,朝廷特地下旨让他重新担任同佥枢密院事,但师鲁坚决推辞,没接受。
守孝期满后,他又担任枢密院判官,奉命前往四川管理军队。他以恩威并施,在郊外举行大阅兵,既宽松简便,又纪律严明,士兵们都很感激他。没多久,他又升任中顺大夫、刑部侍郎,枢密院又再次奏请让他担任枢密院判官。过了很久,他又外放到河间路担任转运盐使。他在任上除恶务实,整顿吏治,杜绝了巡察中的贪污腐败,减少了州县衙门的各种额外开支和馈赠,盐场灶户和商人也都受益,盐课收入大幅度增加。
闲暇之余,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带领僚属修建了孔庙,还派人去江南地区定制雅乐,聘请乐师,春秋两季举行祭祀典礼,当时士人都称赞他。师鲁长期在朝廷做官,掌管钱粮,心里一直不太痛快,后来生病了,辞官回到京城,元至元三年九月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朝廷追赠他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天水郡侯的爵位,谥号文清。
刘德温,字纯甫,是北京大兴人,一开始在中书省当个宣使。大德十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工作也辛苦了,就调到从仕郎、内宰司照磨的职位,负责监修兴圣宫;后来又调到承务郎、掌仪署令;没多久,就升了奉训大夫、内宰司丞。
皇上派他去河南催收拖欠的粮食税,刘德温就自己出钱把欠税给平了,让老百姓用钱来还,老百姓觉得特别方便。他又升了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旨去祭祀山川神灵。回来后,升任中宪大夫、同知大都路都总管府事。大都(今北京)是首都,物资供应特别多,刘德温管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没受什么苦。
后来他升任甄用少监,又升亚中大夫、礼部侍郎,接着又升嘉议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朝廷下令征收粮食,老百姓因为价格不合适,都在观望,刘德温下令说:“粮食按价收购,官员要是敢从中作弊,就严惩!”结果粮食很快就收齐了。他又调任大司农丞。当时要整理农业户籍的典礼,刘德温想把这些典礼考证清楚,写成书,还没完成,就又升任通议大夫、永平路总管。
永平地区刚经历过战争,荒无人烟,刘德温当了一年的官,户口就增加了,仓库也满了,他还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各项事务都处理得很好。那年大旱,他祈祷后就下雨了,丰收了。滦河和漆河经常泛滥,官府每年都让老百姓修堤坝。刘德温说:“老百姓刚回来,又让他们干活,这是加重他们的负担啊!”于是就取消了这项徭役,结果河水也不再泛滥了。
当地有个地痞流氓横行乡里,以前的官员都不敢管,刘德温查清了他的罪行,依法处罚,还把他的罪行写在门上,后来这地痞流氓因为罪行累累被处死了。永平是古代孤竹国的所在地,建国初期,郡守杨阿台向朝廷请求,追谥伯夷为清惠公,叔齐为仁惠公,并为他们修建了庙宇祭祀,但祭祀的礼仪还不完善。刘德温请求朝廷让有关部门每年按时祭祀,朝廷批准了,并成为制度,还赐庙额为“圣清”,大家都称赞他。至顺四年,刘德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正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彭城郡侯的爵位,谥号清惠。
尉迟德诚,字信甫,是绛州人。他爷爷尉迟天泽,在金朝当库官。有一次,郡王带兵攻打绛州,天泽被俘虏了。路上看到死去的士兵,他就哭着把他们埋葬。郡王看到后,给了他一块金牌,让他当云州御衣局的人匠总管。他爸爸尉迟鼎,做到潞州知州。尉迟德诚自己呢,当过太子率更丞。至大元年,调到詹事院当都事。两年后,又升到家令司丞。仁宗皇帝觉得他为人谨慎认真,经常赏赐他酒和布,还让他侍奉在身边。他经常推荐人才,但是出了宫门就绝不跟别人谈论这些事。他家厅堂前,竟然自己长出了几株粟苗,没种就长出来了,而且一棵苗结了两个穗子,大家都觉得这是祥瑞之兆。后来他就升了家令。四年后,选他当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他打击贪官污吏,减轻赋税,然后把政绩报告送到了京城。皇上接见他的时候,正巧在吃饭,就赏赐给他一些剩下的饭菜。之后,他被提升为工部尚书,还没来得及上任,就被改任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延祐元年,又调任京畿都漕运使。两年后,升任辽东道肃政廉访使,他还上书给皇帝提建议,大概意思是:安抚诸王,以安定他们的心思;加强宫禁出入管理,以维护宫廷安全;设立谏官,以杜绝奸邪谗言;重视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设立常平仓,以应对荒年;减少僧道人数,以减轻百姓负担;提拔贤良之士,以激励忠孝之风;抑制奢侈浪费,以淳厚社会风俗;以及整顿钞法、裁减冗官等等。 还没等他的奏章得到回复,他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三岁。
秦起宗,字元卿,祖上是上党人,后来搬到了广平洺水县。他曾祖父,在金朝末年战乱的时候,挖了个山洞躲避战乱,把家人安顿在里面。在山洞旁边又挖了个大洞,藏了他村里一百多人,把洞口封了起来。然后,他准备了牛酒,出来迎接军队。军队进来搜查,只看到他的亲属,就说:“这是个孝子啊!”于是就放他们走了。村里人都说:“秦家的祖先保佑了我们!”
起宗从小就在军营里长大,想练字却没纸用。他爹就削柳枝做成简,给他写字练字;写完背熟了,就削掉再写新的。十七岁的时候,他参加了蒙古学校的考试,考试成绩特别好,直接被任命为武卫的翻译官。御史中丞塔察儿看重他的才能,把他调到中台做翻译官。那时候,尚书省权力很大,经常搞一些变动,起宗处理公文非常严谨,一点儿风声都没走漏。
仁宗皇帝登基后,取消了尚书省,起宗被调到中书省做翻译官,然后一步步升迁,做到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他上书说:“太子府的官员,主要职责是辅佐太子学习道德和义理,管理钱财不是他们的工作。”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后来,他又被提升为南台御史。建康地区多水患,有些地方明明有灾情,官府却压着不报;有些地方根本没灾情,却谎报灾情。起宗暗中调查,查明了真相,大家都觉得他像神仙一样厉害。
文宗皇帝刚即位,命令威顺王去征讨八番(指少数民族部落)。当时,四川省的官员囊加台抗命不遵,还没平定。起宗极力劝谏说武昌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应该做好防御上游军队进攻的准备,王爷不应该走得太远,一定要阻止他。后来威顺王去见皇帝,皇帝说:“要不是秦元卿(起宗的字),这次征讨八番差点就失败了。”后来八番军队撤兵了,路上也没敢闹事。朝廷商量让起宗去治理四川,幕府的人竟然忘记了他的名字,叫他秦元卿,皇帝亲自提笔改成了起宗,可见皇帝对他的看重。起宗被任命为中台御史,他弹劾中丞和尚贪污受贿,强买县官的房子,但奏章没被采纳。起宗从台官那里进宫面见皇帝,跪着据理力争很久,皇帝下令让他起来,但他不肯起来,直到天黑才离开。第二天,皇帝立了太子,并下令大赦天下,起宗又上奏说:“不惩罚和尚,就无法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尚最终认罪伏法。皇帝说:“做御史,就应该像你这样!”元旦的时候,皇帝赏赐给他孙服,让他参加宫廷盛宴。他还弹劾闽宪卜咱耳拐走他父亲的妾,他父亲气愤而死,这是严重的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最终将卜咱耳流放到岭南。从此以后,起宗直言不讳,皇帝都采纳了他的意见。《御史奏议》一卷,就是他任职期间的记录。
皇上任命他当漕运使,然后跟他说:“漕运的事务很多都荒废了,全靠你这位御史去整顿啊!”
他后来被派去当抚州路总管。到任后,当地官员的接待规格非常高,铺张浪费得很厉害。他就问这些钱是从哪儿来的,一个小吏不敢隐瞒,说:“是向老百姓借的。”于是他马上把借来的东西都还给了老百姓,自己办公的地方,就只留了最基本的桌椅板凳。从那以后,政府官员的聚会,只要仪式完成了就结束了,再也没有铺张浪费的情况了。他跟大家说:“我本来就是农民出身,一直崇尚简朴节约,希望大家都能安居乐业,也希望老百姓能向我学习。”
他在抚州路总管的位子上干了一年,因为年纪大了就退休了。第二年,他又被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然后再次退休。一年后去世,谥号昭肃。
他生了四个儿子:钧、铨、铎、镛。老大钧是西台御史;老幺镛是延徽寺经历;老二铨是都省掾;老三铎早早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