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正府,那是正儿八经的一品大衙门。刚开始建国那会儿,还没啥正式的官制呢,最先设立的官员叫札鲁忽赤,负责处理各种杂七杂八的事儿。
凡是那些王爷、驸马告状的蒙古人、色目人,还有汉人犯的各种案子,偷鸡摸狗的、下蛊诅咒的、拐卖人口的,轻罪重罪的犯人,还有那些去边疆打仗的官员,每年跟着皇帝去上都办公过冬的事儿,都归他们管。元朝二年,设了十个札鲁忽赤;三年,减到八个;九年,降为一品,只管蒙古人的事儿了,王爷们当府长,剩下的官员都得听皇帝和有封地的王爷的。还有一些怯薛人员,奉旨办事,但没啥正式的官衔。十四年,增设到十四个;十五年,又减到十三个;二十一年,增至二十一个;二十二年,又增到三十四个;二十八年,更是增至四十六个;大德四年,减了五个;十一年,还有四十一员;皇庆元年,又减了两个,把汉人的刑案都交给刑部管了。泰定元年,又让大宗正府管汉人的案子了,札鲁忽赤增加到四十二个,还把令史改名叫掾史。致和元年,上都、大都的蒙古人、怯薛军、色目人和汉人之间打架斗殴的,归大宗正府管;其他地方的汉人、蒙古人、色目人的官司,都归当地官府和刑部管。
大宗正府的官员可不少呢,正官札鲁忽赤四十二个,都是一品官;郎中两个,从五品;员外郎两个,从六品;都事两个,从七品;管仓库的承发架阁库管勾一个,从八品;还有掾史十个,蒙古必阇赤十三个,通事、知印各三个,宣使十个,写蒙古字的一个人,典吏三个,管仓库的库子一个,医生一个,管监狱的狱卒两个。
好家伙,这元朝的农业部门机构设置,变来变去的,真复杂!先说大司农司,这可是个正二品的大衙门,管着所有跟农业、水利、学校和救灾有关的事儿。它一开始是元世祖至元七年才成立的,就那么五个官儿。到至元十四年,又给撤了,这些事儿就让按察司顺便管着,负责劝农。过了几年,至元十八年,又重新成立了农政院,这次有六个官儿。可这还没完,至元二十年,又改名叫务农司,级别降成了从三品,官儿也换了,有个达鲁花赤、个务农使,还有两个同知。同年,它又改名叫司农寺,官职也变了,有个达鲁花赤,两个司农卿,一个司丞。到了至元二十三年,它又改回大司农司了,级别还是正二品。
大德元年,又加了个大司农事官员。到了皇庆二年,级别又升了,成了从一品,还加了个大司农。最后,大司农司的编制是:四个从一品的大司农;两个正二品的大司农卿;两个从二品的大司农少卿;两个从三品的大司农丞;一个从五品的大司农经历;两个从七品的大司农都事;一个正八品的大司农架阁库管勾;一个正八品的大司农照磨;十二个掾史,其中还有两个蒙古的必阇赤,一个回回的掾史,两个知印,一个通事,一个宣使,五个典吏。这人员配置,真是相当庞大啊!
再说籍田署,这可是个从六品的小衙门,主要负责耕种皇家祭祀用的土地——籍田。它也是至元七年成立的,一开始归大司农司管。到至元十四年,大司农司撤了,它就归太常寺管了。到了至元二十三年,大司农司又恢复了,它也就又回到大司农司管了。这籍田署就一个署令(从六品),一个署丞(从七品),外加一个司吏。
然后是供膳司,从五品,主要负责皇家的饮食供应,采购各种食材,还管着桑哥的财产(这桑哥是谁,还得另查)。这个部门是至元二十二年才成立的,归大司农司管。它有达鲁花赤和提点各一个(都是从五品),司令一个(正六品),丞一个(正七品),外加一个吏。
辅用库,正九品,管着钱粮的运输和保管,以供应皇家的需要。就两个官儿,一个大使,一个副使。
兴中州等处的油户提领所,从九品,管着油的生产和供应,每年要供应十万斤油给皇宫。这是至元二十九年才成立的,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个。
蔚州面户提领所,也负责供应面粉和蔬菜,每年供应十多万斤。它只有一个提领和一个副使,归供膳司管。
永平屯田总管府,是个正三品衙门。里面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知事各一人,还有四个司吏。这府衙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才在永平路南马城县设立的,当时还从北京调来了三千采木工匠归它管辖。它下面管着昌国、济民、丰赡三个署,每个署里都有署令、署丞各一人,直长一人,吏目二人,吏二人。
翰林兼国史院,一开始是正二品。元世祖中统年间,王鹗当了翰林学士承旨,但那时候还没正式设立这个衙门呢。直到元朝建立后的至元元年才正式设立,一开始是正三品。后来几年,不断扩充人员,六年的时候,设承旨三员、学士二员、侍读学士二员、侍讲学士二员、直学士二员。八年升为从二品。十四年又加了一个承旨。十六年加了个侍读学士。十七年又加了两个承旨。二十年,把集贤院并到翰林国史院里了。二十一年,又加了两个学士。二十二年,集贤院又分出来了。二十三年,又加了个侍讲学士。二十六年,又设了五个官吏,专门负责教习亦思替非文字。二十七年,又加了个承旨。到了元武宗大德九年,又升为正二品,把典簿改成了司直,还加了个都事。元仁宗至大元年,承旨一下增加到九个。元英宗皇庆元年,又升为从一品,司直改成了经历。元文宗延祐元年,又另外设立了回回国子监学,把掌管亦思替非文字的官员都拨过去了。五年后,承旨又变成了八个。最后,人员定下来了:承旨六员,从一品;学士二员,正二品;侍读学士二员,从二品;侍讲学士二员,从二品;直学士二员,从三品。
除了这些主要官员,还有很多属官:待制五员,正五品;修撰三员,从六品;应奉翰林文字五员,从七品;编修官十员,正八品;检阅四员,正八品;典籍二员,正八品;经历一员,从五品;都事一员,从七品;掾史四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蒙古书写五人;书写十人;接手书写十人;典吏三人;典书二人。 这翰林院的人员编制,真是越来越庞大了!
说白了,元朝的蒙古翰林院,级别是正二品,主要负责翻译各种文字,起草和颁发皇帝的诏书。所有文件都要用蒙古新字写,同时还要用原来的文字再写一份。元朝至元八年,才在国史院里设立了新字学士。到至元十二年,又单独设立了翰林院,设置了好多官职,比如承旨、直学士、待制、修撰、应奉、写圣旨的必阇赤、令史、知印等等,具体人数当时是这么多。后来,在至元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又陆续增加了些官职,还调整了一些。到了大德五年,翰林院升格为正二品;大德九年,又加了司直和都事两个职位;皇庆元年,级别又升到了从一品。最后,翰林院的官员和属员加起来有五十二人之多。延祐二年,把司直改成了经历。最终,翰林院的编制确定下来,包括承旨、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应奉、经历、都事等等,这些官职的品级都跟国史院的一样。另外,还有管库房的,还有好多必阇赤、文书人员等等。
元朝的蒙古国子监,级别是正三品。至元十四年才刚成立,一开始只有一个司业。至元二十九年,参照汉人的国子监,又设置了祭酒、司业、监丞。延祐四年,国子监升格为正三品,但延祐七年又降回从三品了。最后,国子监的编制确定为: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正五品)、监丞一人(正六品),以及令史、必阇赤、知印各一人。
蒙古国子学,官职级别是正七品,学校里呢,有博士两个,助教两个,教授两个,学正和学录各两个,主要负责教学生。学生是从朝廷百官、怯薛台(蒙古帝国的禁军机构)、蒙古人和汉人官员家里,挑选那些聪明优秀的孩子入学的。
元朝至元八年的时候,学校里一共才五个官。后来因为每年都要跟着皇帝去上都,教学任务重,人手不够,所以又增加了两个学正和两个学录。到了至元三十一年,又加了一个助教和一个管后勤的典给。最后学校的编制确定下来:博士两个,正七品;助教、教授各两个,都是正八品;学正、学录各两个,还有一个管图书的典书和一个管后勤的典给。
内八府宰相,主要负责接待朝见皇帝的官员,安排他们的礼仪。要是皇帝有诏令下达,他们就和蒙古翰林院的官员一起翻译、润色。说他们叫宰相,其实地位跟古代的侍中差不多,权力又跟门下省(古代处理政务的机构)很接近,所以才给了他们这么高的待遇。虽然叫宰相,但他们不能直接受命于皇帝,颁布圣旨,品级相当于正二品。大德九年的时候,因为灭掉了怯秃等八个部落,才设立了这个官职。天历元年,这个内八府宰相的职位正式设立,所以我就顺便把它写在这里了。
集贤院,那是从二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管理学校、寻找隐士高人、召集人才啥的,总之,国子监、道教、祭祀、占卜这些事,都归它管。刚开始的时候,集贤院和翰林国史院在一个地方办公。后来,到了元朝至元二十二年,才分开了,设大学士三人,学士一人,直学士二人,典簿一人,还有七个办事人员。
过了两年,又加了一个学士,一个侍读学士,一个待制。没多久,集贤院就升格成正二品衙门了,还设了个院使,正二品;大学士俩,从二品;学士三个,从二品;侍读学士一个,从三品;侍讲学士一个,从三品;直学士俩,从四品;司直一个,从五品;待制一个,正五品。第二十五年,又加了个都事,从七品;修撰一个,从六品。元贞元年,又加了个院使。大德十一年,升到从一品,院使一下增加到六个,还加了两个经历。到至大四年,又把院使减到没有。皇庆二年,又裁撤了一个汉人经历。最后,集贤院的编制定下来了:大学士五个,从一品;学士两个,正二品;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各两个,都是从二品;直学士两个,从三品;经历一个,从五品;都事两个,从七品;待制一个,正五品;修撰一个,从六品;还有一个管库房的,正八品;还有六个掾史,两个译史,两个管印章的,一个通事,七个宣使,三个典吏。
国子监呢,元朝刚开始的时候,让许衡当集贤馆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教国子监的学生和蒙古贵族子弟读书。国子监的学生,得是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要是三品以上官员,还可以推荐一些民间优秀人才来读书,当陪读。到至元二十四年,才正式设立祭酒,从三品,负责学校的教育工作,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人担任。还有两个司业,正五品,协助祭酒工作;一个监丞,正六品,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一个典簿,两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管印章的,一个典吏。
国子学,那是正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处级单位。里面设两个博士,主要负责给学生上课,考核儒学大家的著作,以及检查老师的教学工作。还有四个助教,分别负责不同教室的学生教学。元世祖忽必烈的大德八年,因为要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也设立国子学分院,所以又增加了两个助教、两个学正和两个学录,专门督促学生的学习。还设了一个典给,负责学生的伙食。到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国子学正式确定学生人数为二百人,伴读二十人。到元武宗至大四年,学生增加到三百人。再到元仁宗延祐二年,又增加了学生一百人,伴读二十人。
兴文署,那是从六品,比国子学低一级。署令一人,一般由翰林修撰兼任;署丞一人,一般由翰林应奉兼任。元惠宗至治二年,兴文署被撤销了,改设典簿一人,那是从七品,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饮食,以及处理各种文书档案。还保留了一个典吏。
宣政院,那可是从一品的大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管着全国的佛教僧侣和吐蕃地区(今西藏)的宗教事务。如果吐蕃那边有事,宣政院会派人去处理,他们还有自己的印章。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宣政院要和枢密院(相当于国防部)一起商议。宣政院的人事任免自己说了算,官员可以从军人和百姓中选拔,僧侣和俗人也可以担任。元朝初期,设立了总制院,由国师领导。到至元二十五年,因为唐朝时吐蕃使者来朝见都在宣政殿,所以总制院改名为宣政院。宣政院的官员设置很多,有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至元二十六年,又增设了断事官四员。至元二十八年,又增加了佥院和同佥各一人。元成宗元贞元年,又增设了院判一员。大德四年,撤销了断事官。元武宗至大初年,减少了一名院使。元惠宗至治三年,院使增加到六员。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改元天历二年,废除了功德使司,把它的职能并入宣政院,这时宣政院的官员设置就更多了:院使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都是正八品;还有掾史十五人,其中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穆斯林)掾史二人,怯里马赤(畏兀儿人)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若干。
首先,咱们来说说断事官衙门。这衙门里头,一共四个断事官,都是从三品的大官儿。此外,还有个经历和个知事,都是下级官员。再往下,就是五个令史,分别负责知印、奏差、翻译、联络等等事务。这个衙门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
接下来是客省使衙门。这个衙门官职比较低,是正五品。衙门里头设有两个大使和一个副使,也是至元二十五年设立的。
然后是大都规运提点所,这可是个正四品的大衙门。里面有达鲁花赤、提点、大使、副使各一人,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
上都规运提点所和上面那个差不多,也是正四品,人员配置也一样,只不过多了一个知事,同样是至元二十八年设立的。
大都提举资善库,官职是正五品,主要管钱财物资。里面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至元二十六年设立的。
上都利贞库,官职比较低,是正七品,主要管吃喝用度和金银财宝。里面有提领和副使各一人,是元贞元年设立的。
大济仓就简单了,只有一个监支纳和一个大使。兴教寺也只有一个管房提领。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这可是个从二品的大衙门,规模很大。里面有五个宣慰使,两个经历,两个都事,一个照磨,两个捕盗官,一个儒学教授,还有两个镇抚。这个衙门下面还有两个下属机构:
脱思麻路军民万户府,是正三品,有达鲁花赤、万户、副达鲁花赤、副万户、经历、知事、镇抚各一人。
西夏中兴河州等处军民总管府,也是正三品,有达鲁花赤、总管、同知、治中、府判、经历、知事各一人。此外,还有税务提领、宁河县官,以及五个宁河脱脱禾孙和一个宁河弓甲匠达鲁花赤。
洮州元帅府和十八族元帅府都是从三品,人员配置也差不多,都是达鲁花赤、元帅、知事,十八族元帅府还多一个同知。洮州元帅府有两个元帅。
最后是积石州元帅府,这个衙门比较简单,有达鲁花赤、元帅、同知、知事各一人,还有一个脱脱禾孙。
礼店文州的蒙古汉军和西番军民的元帅府,是正三品,人员配置是: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元帅,一个同知,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两个镇抚,一个蒙古奥鲁官,一个蒙古奥鲁相副官。 这可真是个大机构啊,官职级别还挺高。
接下来是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奥鲁军民的千户所,是正五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五个总把,八个百户。这规模比元帅府小多了,但人员也不少。
然后是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的上千户所,是正四品,人员配置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百户,还有两个新附千户。 这上千户所的级别比千户所高,也更重要一些。
礼店阶州西水地区的蒙古汉军和西番军民,只设了两个总把。这地方的机构设置比较简单。
吐蕃地区的招讨使司,是正三品,有两个招讨使,一个知事,一个镇抚。 这可是负责招讨吐蕃的机构,级别很高。 它下面还有一些附属机构:
脱思麻探马军四万户府,也是正三品,有五个万户,八个千户,一个经历,一个镇抚。 这探马军规模很大,人员众多,可见其重要性。
脱思麻路新附军的千户所,是正五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 这应该是新归附的军队设立的机构。
文扶州西路南路底牙等处的万户府,是正三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两个万户。 这万户府管辖范围应该很大。
凤翔地区的千户所,是正五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两个百户。规模相对较小。
庆阳宁环地区设有一个管军总把。 这地方的军事管理比较简便。
文州还设有一个课程仓粮官。 负责管理文州的粮仓。
岷州十八族地区设有两个周回捕盗官。 专门负责这十八个民族聚居地区的治安。
常阳贴城阿不笼等处的万户府,是正三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 这万户府的规模也比较大。
阶文扶州等处的番汉军上千户所,是正五品,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两个千户。 这上千户所管辖范围应该包括阶州和文扶州。
贵德州设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知州,一个同知,一个州判,一个脱脱禾孙,一个捕盗官。 贵德州的机构设置比较完整。
最后是必呈万户府,设有两个达鲁花赤,四个万户。 这万户府的规模相当大,权力也应该很大。
这么说吧,松潘、宕昌、叠威、茂州这些地方,成立了一个安抚使司,级别是正三品,人员配置还挺多: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安抚使,一个同知,一个佥事,还有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个,外加一个镇抚。威州下面的保宁县,茂州下面的汶山县和汶川县都归它管。
接下来,静州茶上必里溪安乡等二十六个地方,组成了一个军民千户所,配备一个达鲁花赤和一个千户。龙木头都留等二十二个地方,以及岳希蓬萝卜村等二十二个地方,也分别设立了千户所,机构设置都一样,都是一个达鲁花赤和一个千户。折藏地区设立了一个万户府,配备一个达鲁花赤和一个万户。
吐蕃那些地方呢,设立了一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官职就多了:四个宣慰使,两个同知,一个副使,经历和都事各两个,捕盗官三个,镇抚两个。朵甘思田地里也设立了一个管军民都元帅府,只有一个都元帅,一个经历,一个镇抚。剌马儿刚等地设立了一个招讨使司,配备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招讨使,一个经历。奔不田地里也设立了一个招讨使司,一个招讨使,一个经历,一个镇抚。奔不儿亦思刚百姓那边,就一个达鲁花赤。
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地,也成立了一个安抚使司,级别也是正三品,人员配置也比较齐全: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安抚使,一个同知,一个副使,一个佥事,经历、知事、照磨各一个,镇抚两个。六番地区设立了一个招讨使司,配备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招讨使,一个经历,一个知事。雅州下面的严道县和名山县都归它管。天全地区设立了一个招讨使司,配备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招讨使,经历和知事各一个。鱼通路的万户府,配备一个达鲁花赤,一个万户,经历和知事各一个,黎州归它管。碉门、鱼通等地设立了一个管军守镇万户府,人员配置就更多了:一个达鲁花赤,两个万户,经历和知事各一个,镇抚两个,千户八个,百户二十个,弹压四个。最后,长河西也设立了一个管军万户府,配备一个达鲁花赤和两个万户。
长河西那边有个管军招讨使司,里面有招讨使两个,经历一个。
朵甘思那边也有个招讨使,就一个人。
朵甘思哈答李唐鱼通这些地方的钱粮总管府,有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一个,副总管一个,还有答剌答脱脱禾孙一个,哈里脱脱禾孙一个,以及朵甘思瓮吉剌灭吉思千户一个。
亦思马儿甘万户府,有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两个。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这个就厉害了,宣慰使五个,同知两个,副使一个,经历一个,镇抚一个,捕盗司官一个。 下面还有一些附属机构:纳里速古儿孙元帅两个;乌思藏管蒙古军都元帅两个;担里管军招讨使一个;乌思藏等处转运使一个;沙鲁思地里管民万户一个;搽里八田地里管民万户一个;乌思藏田地里管民万户一个;速儿麻加瓦田地里管民官一个;撒剌田地里管民官一个;出蜜万户一个;禋笼答剌万户一个;思答笼剌万户一个;伯木古鲁万户一个;汤卜赤八千户四个;加麻瓦万户一个;札由瓦万户一个。
最后,牙里不藏思八万户府,有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一个,千户一个,还有个担里脱脱禾孙。迷儿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一个,初厚江八千户一个,卜儿八官一个。
宣徽院啊,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皇室的饮食供应。从米面粮油、牲畜、酒水、蔬菜水果到各种杂物,凡是皇帝宴请宗室、亲戚、宾客的事儿,还有皇亲国戚、侍卫的伙食,蒙古的万户、千户上交的贡品,官府抽成的部分,牲畜的饲养繁殖,每年发放的草料、粮食,马匹的价钱,以及各种剩余物资的收受等等,都归宣徽院管。它跟尚食局、尚药局、尚酝局这三个部门,都隶属于宣徽院。院里的人事任免,自己说了算。
元至元十五年的时候,设立了院使一人,同知、同佥各两人,主事两人,照磨一人。到了至元二十年,升格为从二品,又增设了院使一人,还加了两个经历和三个典簿。至元二十三年,又升到了正二品,增设了两个院判,把典簿给撤了,又加了三个都事。至元三十一年,院使增加到四人。大德二年,又增加了两个同知。三年后,升到了从一品。四年后,又设立了两个副使。到了皇庆元年,院使又增加了三个,这才正式确定了要负责供应一万怯薛丹(怯薛军)的伙食,这事儿也归宣徽院管。
最后,宣徽院的编制确定下来了:院使六人,从一品;同知两人,正二品;副使两人,从二品;佥院两人,正三品;同佥两人,正四品;院判两人,正五品;经历两人,从五品;都事三人,从七品;照磨一人,承发架阁库一人,都是正八品;还有掾史二十人,蒙古必阇赤六人,回回掾史两人,怯里马赤两人,知印两人,典吏六人,蒙古书写两人。 这些都是宣徽院下属的部门和人员。
光禄寺,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主要负责管理粮食、酒曲这些事儿,还管着尚饮局和尚酝局,全国各地的酒坊和布匹种植都归它管。元至元十五年的时候,把都提点给撤了,改成光禄寺,设一个卿、三个少卿、一个主事、一个照磨、一个管勾。到了至元二十年,尚酝监改成了正四品。至元二十三年,又改回光禄寺,设两个卿,一个少卿,一个丞。至元二十四年,又加了一个少卿。至元二十五年,光禄寺归属省部管理。至元三十一年,又归属宣徽管理。到了延祐七年,级别降成了从三品,后来又恢复了正三品。最后确定了光禄寺的编制:四个卿,正三品;两个少卿,从四品;两个丞,从五品;两个主事,从七品;八个令史,两个译史,两个知印,一个通事,二十四个奏差,三个典吏,一个蒙古文书写员。
大都尚饮局,那是从六品的小官。中统四年才设立的,设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都带着金符,主要负责酿造皇帝用的好酒。至元十二年,又加了两个副使。至元十五年,升格为从五品,还设了个提点。后来就固定下来了:一个从五品的提点,一个正六品的大使,两个正七品的副使。
上都尚饮局,那是正五品的大官。皇庆年间才设立的,设一个提点,一个大使,一个副使,品级和上面大都尚饮局的一样。
大都尚酝局,那是从六品的小官,主要负责酿造皇室和百官用的酒。中统四年,设立了御酒库,还设了带金符的差役。至元十一年,才开始设提点。至元十六年,改名为尚酝局,升格为从五品。编制是:一个从五品的提点,一个正六品的大使,两个正七品的副使,一个正八品的直长。
上都尚酝局,那是从五品的小官。至元二十九年才设立的,设一个提点,一个大使,一个副使,一个直长,品级和上面大都尚酝局的一样。
大都醴源仓,那是从六品的小官,主要负责接收酿酒用的香料、苏门答腊的香料、糯米,还有各地进贡的酒曲和药材,用来供应皇室和百官的酒和年赐的酒。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设一个从六品的提举,一个从七品的大使,一个正八品的副使。
上都醴源仓,是个九品小官署,主要负责接收从大都运来的粮食和酒曲,还要酿酒,给皇帝出行的时候用。这个仓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设一个大使和一个直长。
简单来说,就是大都的粮食和酒曲运到上都,由醴源仓负责接收和酿酒,给皇帝临时住所供应酒水。至元二十五年才建立的,只有两个领导,一个大使一个直长。
尚珍署,是个五品官署,主要负责收取济宁等地缴纳的粮食,用来酿酒。至元十三年设立,十五年被撤销,二十三年又重新设立。它设一个达鲁花赤、一个令,都是五品官;两个丞,都是正七品;还有两个吏目。
尚珍署是五品官署,负责从济宁等地收粮食,用来酿酒。一开始是至元十三年设立的,后来在十五年被撤销,到二十三年才重新恢复。领导班子比较复杂,有达鲁花赤、令(都是五品)、两个丞(七品)和两个吏目。
安丰怀远等地的稻田提领所,是个九品的小机构,负责管理稻田的播种和收割,把收上来的稻米运到醴源仓。它设有两个提领。
安丰怀远那边的稻田,由一个九品的小机构管理,负责种稻子、收稻子,然后把稻米送到醴源仓去。这个机构有两个提领。
尚舍寺,一开始是正四品,负责皇帝出行时的帐篷、家具摆设,还要养骆驼,提供牛奶和奶酪。至元三十一年设立时是监,至大元年升为寺,正三品;四年又降为监,后来又恢复为寺;延祐三年,又降为正四品。它设两个太监、两个少监、两个监丞和两个知事。
尚舍寺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时的各种生活用品,包括帐篷、家具等等,还要养骆驼,供应牛奶和奶酪。这个机构的级别变动比较大,从一开始的正四品,到后来升到正三品,又降回正四品,反复几次。领导班子也比较多,有太监、少监、监丞和知事。
诸物库,是个七品官署,负责各种东西的收发。大德四年设立,设一个提领、一个大使和一个副使。
诸物库,七品小官署,负责各种东西的收发,大德四年才设立,只有三个领导,提领、大使和副使。
阑遗监,一开始是正四品,负责管理不阑奚人(一个民族)的人口和牲畜财物。至元二十年设立时是九品阑遗所,二十五年升为正四品监,二十八年升为正三品,至大四年降为正四品,后来又升为正三品,延祐七年又降为正四品。它设一个正四品太监、两个正五品少监、两个正六品监丞、一个从八品知事、一个从九品提控案牍、五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知印兼通事和五个奏差。
阑遗监管理不阑奚人的户籍和财产,级别也是反复变化,从九品到正三品,又降回正四品,再升回正三品,最后又降回正四品。领导班子规模不小,各种职位都有。
尚食局,是个五品官署,负责皇帝的饮食,以及油、面、酥、蜜等东西的收发。至元二年设立提点,负责各种食材的进出。二十年,尚食局和尚药局合并,另设生料库。尚食局设一个五品提点、一个正六品大使、两个正七品副使和一个正八品直长。
尚食局负责皇帝的饮食,以及各种食材的管理。一开始只有提点负责食材进出,后来和尚药局合并,还单独设立了生料库,领导班子也扩大了。
大都生料库,是个五品官署。至元十一年,设立生料野物库,隶属于尚食局;二十年,单独设立生料库,仿照内藏库的模式,设两个五品提点、两个正六品大使和三个正七品副使。
大都生料库也负责食材的供应,一开始是隶属于尚食局的,后来独立出来,规模也扩大了。
首先,咱们来说说上都的生料库,这可是个五品衙门,主要负责从弘州、大同的虎贲军和司农寺这些地方收取一年一度的油面,然后运到元大都,供奉皇宫内府,给宫女太监们做饭吃。这个库里啊,有个提点,一个大使,还有两个副使,他们的官职都跟提点一样;还有一个直长,正八品。
接下来,说说大都和上都的大仓,都是正六品。主要负责给皇宫提供米、豆、酒、酿酒的原料和药材。这大仓啊,一开始是至元五年才设立的,只有三个官员,都听命于国用使司。后来到至元十二年,改成了提举大仓,还是三个官员,不过归宣徽使管了。再到至元二十五年,官职升到了正六品。最后,大都和上都各设一个提举大仓,提举是正六品,大使是正六品,副使是正七品。
然后是大都和上都的柴炭局,至元十二年设立,一开始是正六品。到十六年,改成了提举司,官职升到了五品。可到了大德八年,又改回局了,官职降到了正七品。每个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正七品;大都柴炭局有一个大使,上都柴炭局有三个大使,都是正七品;副使各两个,都是正八品;每个局里还有一个直长,管苇场;还有一个典吏。
再来说说尚牧所,这是个五品衙门,至大四年才设立的。里面有两个提举,都是从五品;还有一个同提举,从六品;一个副提举,从七品;还有一个吏目。
沙糖局,也是个五品衙门,负责制作沙糖、蜂蜜,还有各种贡品用的水果和木材。至元十三年设立的时候,还是从六品。十七年设立了提点。十九年,升为从五品,还设了一个达鲁花赤,从五品;一个提点,从五品;一个大使,正六品;一个副使,正七品。
永备仓,也是五品衙门,至元十四年设立,一开始给的是从九品印信。主要负责接收两京(大都、上都)仓库运来的油面等物资,还有各地进贡的羊,为皇帝出行准备膳食。到二十四年,升为从五品,还设了一个提点,从五品;一个大使,正六品;一个副使,正七品。
最后是丰储仓,官职最小的,只有从九品,只有一个大使,负责皇帝出行时膳食的收支。
咱先说说这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级别挺高的,正三品!主要负责的是收缴田赋,供给皇宫;还有就是管辖湖泊山林,负责打猎,给皇宫提供野味。这总管府是元朝至元十四年才设立的,还管着连云港、高邮的河泊,以及沂州等地的相关事务。到了至元十六年,又设立了扬州鹰房打捕达鲁花赤总管府,后来在至元二十二年,这两个府合并成了淮东淮西屯田打捕总管府。再到至元二十五年,又把两淮地区新归附的军队千户所划归到这个总管府管辖,还分设了十个提举司。府里的人员配置也挺复杂,有正三品的达鲁花赤和总管各一人,正五品的同知一人,正六品的府判一人,从七品的经历一人,从八品的知事一人,还有个从九品的管档案的。总之,人员不少,级别也各不相同。
接下来说说下面那些机构。淮安州、高邮、泗州、安东海州、扬州通泰、安丰庐州、镇巢、塔山徐邳沂州这九个地方,都设有屯田打捕提举司,级别都是从五品。每个提举司都设有达鲁花赤和提举各一人,都是从五品;还有个从六品的同提举,以及从七品的副提举,再加上两个办事人员。
还有十个抽分场提领所,分别在柴墟东西口、海州新坝、北砂太仓、安河桃源、大湖东西口、时堡兴化、高邮宝应、汶湖、云山白水、安东州。每个所都设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这些人都听宣徽院的指挥。
此外,还有一个满浦仓,级别是正八品,主要负责收缴各地送来的粮食,然后转运到京城。这个仓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设有正八品的正使和正九品的副使。
最后,还有圆米棋子局和软皮局,这两个地方各设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也都是听宣徽院的指挥。
话说元朝时期,有个叫“手号军人打捕千户所”的机构,官职是正四品,主要负责管理士兵抓捕野兽和皮货。这个机构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里面有达鲁花赤、上千户、上副千户和弹压各一人。
下面还有七个上百户所,每个所设两个百户;这七个上百户所分别管辖钟离县、定远县、真扬州、安庆府、安丰县、泗州和和州。此外还有两个下百户所,每个所设一个百户,分别管辖琏海和怀远军。
接着说,有个“龙庆栽种提举司”,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缙山地区每年上交的粮食,以及易州、龙门、净边官园里产的瓜果梨桃等贡品。这个机构是元世祖至元十七年设立的,到了仁宗延祐七年,缙山改名为龙庆州,提举司也就跟着改了名字。这个机构设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都是正五品),还有个同提举(正六品)和副提举(正七品)。
再来说说“弘州种田提举司”,官职是正六品,负责向朝廷内府输送麦面。这个机构设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都是正六品),同提举一人(正七品),副提举一人(正八品),还有一个直长。
然后是“丰闰署”,官职是正五品,主要负责每年提供草料,用来喂养朝廷的骆驼和马匹。这个机构设达鲁花赤一人,令一人(都是正五品),丞一人(正六品),直长一人(正八品)。
最后是“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官职是正四品,管理常州、湖州两路共两万三千多户茶农,负责采摘茶叶进贡朝廷。这个机构是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设立的,当时管辖十三个提领所,到至元十六年升格为“都提举司”。后来又设立了“平江等处榷茶提举司”,专门负责进贡御茶,到至元二十四年,平江提举司被撤销,其职务并入常湖都提举司。常湖都提举司设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都是正五品),同提举一人(正六品),副提举一人(正七品),还有个提控案牍和都目各一人。
至于那十三个提领所,每个所都设正、同、副提领各一人,他们都听从宣徽院的命令,掌管九品印信。这十三个提领所分别位于乌程、武康、德清、长兴、安吉、归安、湖州、宜兴等地。
话说在建宁北苑的武夷茶场,有个提领,负责管理贡茶的茶芽,直接听命于宣徽院。
接下来咱们说说太禧宗禋院。这个院的级别很高,正一品,主要负责皇宫里祭祀典礼的事儿,掌管着神御殿里一年四季的祭祀活动。天历元年的时候,朝廷把会福院和殊祥院给撤了,成立了太禧院来管这些事儿。一开始,太禧院的最高长官是正二品,后来升到了从一品。院里还有两个参议,文书人员也改名叫掾史了。到了天历二年,太禧宗禋院又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六个院使和两个副使,还把各个总管府都归它管。总之,院里的钱粮、修缮工程,都由它说了算。具体来说,太禧院的官员设置可多了:六个院使负责神御殿的事务;两个同知和两个副使也分别负责神御殿的事务;还有两个佥院、两个同佥、两个院判、两个参议、两个经历、两个都事,管勾、照磨各一人,掾史二十人,译史四人,知印二人,怯里马赤二人,宣使十五人,断事官四员,客省使大使、副使各二员。
隆禧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到了至大元年,朝廷建了南镇国寺,先设立了个规运提点所。两年后,改成了规运都总管府。三年后,又升格为隆禧院。天历元年,会福院和殊祥院被撤销后,隆禧院和殊祥院合并成立了殊祥总管府,后来又改回隆禧总管府。这个府的官员有: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同知一员,治中一员,判官一员,经历一员,知事、照磨各一员,令史六人,译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马赤一人,奏差四人。
最后是福元营缮司,正五品。这个司里有个达鲁花赤、个司令、个大使、个副使,还有个吏目和个司吏。天历元年,因为南镇国寺设立了怯怜口事产提举司,后来改成了崇恩福元提点所。三年后,又改成了福元营缮司。
普安智全营缮司,是个五品官衙。里面有达鲁花赤、司令各一人,大使、副使也各一人,还有个吏目和个司吏。天历元年,把太玉山普安寺和大智全寺的两个管理钱粮的部门合并成一个,设了两个提点官。三年后,又改成了营缮司,负责修建工程。
祐国营缮都司是正四品衙门,比普安智全营缮司级别高。人员配置和普安智全营缮司差不多,也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另外还加了个知事和个管档案的。天历元年刚开始的时候,是叫万圣祐国营缮提点所,三年后才改成都司。
平松等处的福元田赋提举司,也是个五品衙门,负责管理田赋。里面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负责征收和管理田赋。
另一个田赋提举司,也是五品,跟上面那个差不多,就是人员配置简单点,只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资用库和万圣库,都是管钱粮的,资用库有提领和大使各一人;万圣库除了提领和大使,还有一个副使。
会福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衙门!至元十一年,建了大护国仁王寺和昭应宫,才开始设立财用规运所,当时是正四品。十六年,改名叫总管府。至大元年,又改成都总管府,级别升到从二品。后来又升为会福院,设了五个院使。延祐三年,又升到正二品。到天历元年,又改回会福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人员配置就多了,达鲁花赤、总管、同知、治中、府判各一人,还有经历、知事、管档案的,以及八个令史,还有个翻译、个联络员、个管印章的,以及四个临时差遣的人员。
仁王营缮司,是个正五品衙门,负责仁王寺的修建。至元八年,最初是叫护国仁王寺镇遏提举司。十九年,改名叫镇遏所。二十八年,又跟其他三个管理工匠的部门合并成一个叫诸色人匠提领所。天历元年,改名镇遏民匠提领所。三年后,最终改成了仁王营缮司,人员配置跟普安智全营缮司差不多,有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
襄阳营田提举司,是个从五品衙门,负责管理襄阳地区的田地。最开始叫襄阳等处水陆地土人户提领所,只有四个官员。大德元年,改名叫提举司。天历二年,又改回襄阳营田提举司,人员配置跟平松等处的福元田赋提举司差不多,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江淮地区设立了一个叫“营田提举司”的机构,级别相当于从五品官。这个机构是元朝至元二十七年才开始设立的,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人,提举一人,同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 简单来说,就是负责江淮地区的土地管理和耕种,相当于一个农业部门。
元朝至元二十九年,在元大都等地设立了“大都等路民佃提领所”,最初是在武清等十个地方分别设立的,后来才合并到一起,负责管理大都地区的水陆田地和种田的人。十五年后,又设立了随路管民都提领所,到了天历元年,这两个机构合并成了“大都等路民佃提领所”,里面有提领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也就是说,这个机构负责大都地区的土地和农民的管理,规模比之前的要大一些。
“会福财用所”这个机构,级别是七品官,主要负责大护国仁王寺的粮食、草料等物资的管理。至元十七年设立了财用库,二十六年设立了盈益仓,到了天历元年,这两个机构合并成了“会福财用所”,里面有提领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这其实就是一个寺庙的财务管理部门。
“崇祥总管府”的级别是正三品。至大元年,它最初叫“大承华普庆寺都总管府”,后来改名叫“延禧监”,又改名叫“崇祥监”,四年后升格为“崇祥院”,级别升到了正二品。到了泰定四年,又改回“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最后在天历元年才定名为“崇祥总管府”。这个府里的人员配置可不少,有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副达鲁花赤一人,同知、治中、府判各一人,经历、知事、提控案牍兼照磨各一人,令史六人,译史、知印各一人,怯里马赤一人,奏差四人。 可见这个机构权力很大,人员众多,负责的范围也比较广。
“永福营缮司”级别是正五品,是延祐三年为了修建新寺庙而设立的“营缮提点所”,天历元年改名为“永福营缮提点所”,三年后又改名为“营缮司”。里面有达鲁花赤一人,司令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都目一人。 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建筑工程,就像一个建设部门。
“昭孝营缮司”和“普庆营缮司”都是正五品,都是天历元年设立的,一个最初叫“寿安山规运提点所”,另一个最初叫“普庆营缮提点所”,三年后都改名为“营缮司”。这两个机构的设置都差不多,都是负责建筑工程的,人员配置也一样:达鲁花赤一人,司令一人,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这两个机构也是负责修建工程的部门,跟永福营缮司类似。
崇祥财用所,这地方啊,是至元二年才开始设立的,专门管各种物资仓库。四年后,又建了个普赡仓。到了天历二年,就把这些仓库和普赡仓合并,改名叫崇祥财用所。 这所里头,设置了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管理。
永福财用所,主要管颜料和各种物资的收支。延祐三年,它也开始设仓库,还建了个永积仓。到了天历二年,也跟崇祥财用所一样,把仓库和永积仓合并成一个所,也设了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
镇江稻田提举司,这地方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负责管理稻田。
汴梁稻田提举司,跟镇江那个一样,也是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平江等处的田赋提举司,也一样,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负责管理田赋。
冀宁提领所,比较简单,就两个提领。
隆祥使司,一开始官职是正三品。天历二年,因为中宫建了大承天护圣寺,所以设立了隆祥总管府,府里设了八个官职。到了至顺二年,升格成了隆祥使司,官职也升到了从二品。 这隆祥使司的官职可不少,有司使四员,同知、副使、司丞各二员,经历一员,都事二员,照磨兼架阁一员,令史十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六人。
普明营缮都司,一开始是正四品。天历元年,在海南建了大龙兴普明寺,就设立了个规运提点所,六个官职。二年后,划归隆祥总管府管辖。三年后,改成都司,品级不变,主要负责寺庙的建造和钱粮的收支。 人员配置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知事一人,提控案牍一人。
集庆万寿营缮都司,也是正四品。天历二年,在建康建了龙翔寺和万寿寺,就设立了龙翔万寿营缮提点所,归隆祥总管府管。三年后,也改成都司,品级不变,主要负责寺庙的建造和钱粮的收支。人员配置跟普明营缮都司差不多: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知事、提控案牍各一人。
元兴营缮都司,是个正四品衙门,主要负责工程建设的钱粮管理。天历元年的时候,刚开始设立了一个叫“大元兴规运提点所”的机构,一共五个官职。三年后,改名为都司,人员调整为:两个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还有个管事的和负责文书档案的各一人。
简单来说,就是负责修建工程的部门,一开始规模小,后来扩大了人员编制,还细化了分工。
宣农提举司,是个从五品衙门,负责征收田赋和粮食。人员设置包括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天历二年的时候,它被划归到隆祥总管府管辖。三年后,又恢复了提举司的名称。
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收税,一开始是独立的,后来被并入隆祥总管府,之后又独立出来了,就像部门调整一样。
护圣营缮司,是个正五品衙门,负责工程的施工人员、寺庙僧侣的衣食,以及房屋税收。人员设置和元兴营缮都司差不多,也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各一人。天历二年,刚开始设立了一个叫“大承天护圣营缮提点所”的机构,三年后改名为司。
这个部门和元兴营缮都司有点像,都是管工程的,但这个更侧重于皇室相关的工程和寺庙的管理。
平江善农提举司,也是个从五品衙门,人员设置和宣农提举司一样,都是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天历二年,它刚开始叫田赋提举司,有四个官职。三年后,改名为善农提举司。
这个部门和宣农提举司功能类似,都是收税的,只是管辖区域不同,名字也改了。
善盈库,天历二年的时候,被划归到隆祥总管府管辖,设置了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主要负责金银钱粮的管理。
这个部门是管钱粮的库房。
荆襄等处济农香户提举司,是个正五品衙门。天历三年,河南、湖广地区的田地被划归大承天护圣寺所有,这个部门也因此改名,隶属于隆祥总管府,人员设置包括达鲁花赤、司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一人。
这个部门管辖区域的土地用途变了,部门名称和归属也跟着调整了。
龙庆州等处田赋提领所,是个九品小衙门,只有提领和副提领两个人,负责龙庆州的田赋征收。天历二年设立。
平江集庆崇禧田赋提领所,有提领、同提领、副提领三人,天历三年设立。
集庆崇禧财用所,有大使、副使两人,天历三年设立。
这几个部门都是天历年间设立或调整的,主要负责钱粮、田赋、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事务,有的隶属于隆祥总管府。
寿福总管府,负责祭祀和管理钱粮,官职是正三品。到了至大四年,因为要修建大圣寿万安寺,就设立了万安规运提点所,官职是正五品。延祐二年,升职到都总管府,还是正三品。没多久又升到寿福院,官职升到了正二品。天历元年,又改回总管府,官职还是正三品。 府里设的官职有:达鲁花赤、总管、副达鲁花赤、同知、治中、府判各一人,还有经历、知事、案牍照磨各一人,令史六人,知印、通事、译史各一人,奏差四人,典吏二人。 这就像一个大公司,各种职位应有尽有,管理得井井有条。
万安营缮司,官职是正五品。天历三年,因为万安规运提点所撤销了,所以又重新设立了万安营缮司,官职设置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人。 这就像一个工程项目组,专门负责万安寺的建设和维护。 之前因为管理模式调整过一次,现在又恢复了原来的模式。
万宁营缮司,官职是正四品。大德十年,才刚设立万宁规运提点所。天历元年,改成了营缮司,官职设置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人。 这个部门和万安营缮司差不多,也是负责工程建设的,只是管辖范围或者项目不同。 它成立得比万安营缮司晚,也经历过一次机构调整。
收支库,就简单了,就一个提领和一个大使。 这个部门负责财务管理,收支账目都归他们管。
延圣营缮司,官职是正五品。一开始设立的是天源营缮提点所,天历三年改成了营缮司。官职设置是达鲁花赤、司令、大使、副使、都目各一人。 这个部门也负责工程建设,和前面几个差不多,只是负责的项目不一样。 它也经历过一次机构名称的调整。
诸物库,也和收支库差不多,就一个提领和一个大使。 这个部门负责物资管理,各种材料的收发都归他们管。 总之,这些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负责宫殿寺庙的建设和运营。
枢密院啊,那是正一品的大衙门,管着全国的军事机密。宫里皇上的卫队,边关的军队,打仗、守卫、调兵遣将,升官加爵,所有这些事都归它管。元世祖中统四年的时候,设了两个枢密副使和一个佥书枢密事。到至元七年,又加了个同知枢密院事和一个院判。二十八年,才设了个知院,又加了个院判,还让中书省的平章政事也来参与枢密院的事务。大德十年,又扩大了规模,知院多了两个,同知多了五个,副枢密使多了五个,佥院多了五个,同佥多了三个,院判多了两个。至大三年,知院七个,同知两个,副枢密使两个,佥院一个,同佥一个,院判两个,不过把那个议事平章给撤了。延祐四年,因为要加强北方的防务,又加了个知院。五年,又加了个同知。最后,枢密院的编制确定下来了:知院六个,正一品;同知四个,正二品;副枢密使两个,从二品;佥院两个,正三品;同佥两个,正四品;院判两个,正五品;参议两个,正五品;经历两个,从五品;都事四个,正七品;承发兼照磨两个,正八品;架阁库管勾一个,正九品;同管勾一个,从九品;还有文书档案之类的职员二十四个,翻译十四个,通事三个,管印章的两个,跑腿送信的十九个,写材料的两个,写蒙文材料的两个,办事员十七个,院里的医生两个。
客省使,那是从五品的小官。开始的时候,大使两个,副使两个。至元十四年,加了个大使。十六年,又加了个。二十一年,加了个副使。延祐五年,又加了个。天历元年,又加了个。最后,客省使的编制确定为:大使两个,从五品;副使两个,从六品;还有两个小吏。
断事官,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专门负责处理军队里的官司。至元元年,开始设了两个断事官。八年,又加了两个。十九年,又加了一个。二十年,又加了两个。大德十一年,又加了四个。皇庆元年,减了两个。最后,断事官的编制确定为:八个,正三品;经历一个,从七品;小吏六个,翻译一个,通事、管印章的、跑腿送信的、办事员各一个。
我跟大家说说古代的行枢密院是怎么回事儿。简单来说,就是国家要打仗了,才会临时设立的行枢密院。规模大的战争,就简称“行院”。要是为了某个地方、某件事儿临时设立的,那就叫“某处行枢密院”,有时候也跟行省一起设立,事情办完了就撤销。
西川行枢密院,是从元朝中统四年开始设立的,一共设两个官员。主要负责四川地区的军民税收、钞票的管理,还管着鹰房的工匠和各种杂事,管辖当地的官员和各种人员,以及军官的升迁和征调等等。一开始设在成都。到了元朝至元十年,又在重庆另外设立了东川行枢密院,只设一个官员。至元十三年,两个行枢密院合并成一个,没多久又分开了。至元十六年,两川的行枢密院都撤销了。到了至元二十八年,又在成都重新设立了四川行枢密院。
江南的行枢密院情况比较复杂。元朝至元十年,撤销了河南省统军司、汉军都元帅和山东行院,设立了荆湖等路行院,设三个官员;还设立了淮西行院,设两个官员。主要负责调动军队。至元十二年,这些行院又撤销了。至元十九年,朝廷下令在扬州和岳州各设立一个行院,每个行院都设五个官员。至元二十一年,又设立了沿江行院。至元二十二年,设立了江西行院,马军驻扎在江州,步军驻扎在抚州。至元二十八年,把岳州行院迁到了鄂州,把江淮行院迁到了建康,后来江南地区的行院全部并入了行省。
甘肃行枢密院,是元朝至大四年在甘州设立的,全称是甘肃等处行枢密院,设四个官员,负责西路军队的调动。后来甘肃省丞相开始负责调动军队,所以甘肃行枢密院就撤销了。
河南行枢密院,是元朝致和元年设立的,专门负责调动军队。到天历元年的时候就撤销了。
岭北行枢密院,是元朝天历二年设立的。人员配置挺复杂的,有知院、同知、副枢、佥院、同佥、院判、经历、都事,还有蒙古的必阇赤、掾史、怯里马赤,以及知印和宣使。负责边境地区的军务,大小事情都由它裁决。
右卫,官职是正三品。元世祖中统三年,刚开始设立武卫。到了元世祖至元元年,改名为侍卫。八年后,又改成了左、右、中三卫,主要负责皇宫的守卫和护送,还兼管屯田。国家有大事,就由他们调兵遣将。至元二十年,增加了都指挥使一人和副都指挥使一人。二十一年,又增设了佥事二人。元武宗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二人和副都指挥使一人。元仁宗至大元年,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三人和副都指挥使一人。四年后,裁撤了五名都指挥使和两名副都指挥使。最后确定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二人,从七品;知事二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令史七人,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
右卫下面还有十五个机构:镇抚所,镇抚二人;十个行军千户所,官职都是正五品。每个行军千户所下辖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知事十员。还有一个弩军千户所,官职也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还有两个屯田左右千户所,官职也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二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 此外,还有教官二人,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他们的职责是在士兵们农耕和作战之余,教他们学习汉字,能够看懂书写文件。 一开始,教官是由枢密院选拔的,后来改由吏部负责了。
左卫,是个正三品官职。元朝至元八年,它从侍卫改名而来。主要负责皇上的安全保卫和扈从,还兼管屯田。国家要紧事,都得它来调度安排。同年,又增加了一个副指挥使。十六年,又加了一个副都指挥使。二十年,又设了个佥事。二十二年,再加一个佥事。二十四年,裁撤了一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都指挥使。到了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五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和两个佥事。至大四年,又裁撤了六个都指挥使和两个副都指挥使。最后,左卫的官职设置定下来了:两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一个照磨,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左卫下面还有十五个机构:镇抚所,有两个镇抚;十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的级别是正五品,每个所下辖: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知事十员。还有一个弩军千户所,级别也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还有两个屯田左右千户所,级别也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此外还有两个教官,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中卫,也是个正三品官职。至元八年,它也从侍卫改名而来。主要负责皇上的安全保卫和扈从,还兼管屯田营建。国家要紧事,都得它来调度安排。同年,设立了一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指挥使。二十年,又增加了一个副都指挥使。二十一年,设立了两个佥事。二十三年,又增加了一个都指挥使。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两个都指挥使和三个副使。至大元年,又增加了一个都指挥使。四年,又裁撤了三个都指挥使和三个副都指挥使。最后,中卫的官职设置定下来了:三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一个承发架阁照磨,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中卫下面也有十五个机构:镇抚所,有两个镇抚。
先说下军队编制吧,行军千户所一共十个,正五品官。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十个,副达鲁花赤十个,千户十个,副千户十个,弹压官二十个,百户二百个,还有知事十个。
然后是弩军千户所,只有一个,也是正五品。人员配置是: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弹压两个,百户十个。
还有屯田的千户所,有两个,也是正五品。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两个,千户两个,弹压两个,百户四十个。
此外,还有教官两个人,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再说说前卫,这是个正三品的大单位。元朝至元十六年,为了加强皇帝的侍卫力量,才设立了前卫和后卫。主要负责皇帝的警卫和护送,顺便也管管屯田的事儿。国家要是有大事,还得听前卫的调遣。这一年,前卫设立了都指挥使一人,副都指挥使二人。到至元十八年,又增加了两个都指挥使。至元二十年,又加了个佥事。大德十一年,又加了五个都指挥使、一个副都指挥使和三个佥事。到了至大四年,又把之前加的那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佥事给裁撤了。最后前卫的官职定下来了:都指挥使三个,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个,从三品;佥事两个,正四品;经历一个,从七品;知事两个,承发架阁照磨一个,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管印章的。前卫下面还有十七个镇抚所,每个所里都有两个镇抚官。
再说一遍行军千户所的编制,一共十个,正五品。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十个,副达鲁花赤十个,千户十个,副千户十个,弹压二十个,百户二百个。
弩军千户所,只有一个,正五品。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弹压两个,百户十个。
屯田千户所,有两个,正五品。每个所里都有达鲁花赤两个,千户两个,弹压两个,百户四十个。
最后,还有两个门尉,一个叫平则门尉,一个叫顺承门尉。教官两个人,一个教蒙古字,一个教儒学。
后卫,是正三品官职。元朝至元十六年才设立的,主要负责皇帝的警卫和护送,还管着军营和屯田的事儿。国家要紧的时候,后卫就负责调兵遣将。刚开始,后卫设有两个都指挥使和两个副都指挥使,后来又加了一个副都指挥使。至元十八年,又增加了两个都指挥使。至元二十年,又设了两个佥事。到了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五个都指挥使、一个副都指挥使和两个佥事。至大四年,又裁撤了五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和两个佥事。最后,后卫的官职设置稳定下来:三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一个照磨(都是从八品),七个令史,两个译史,一个知印,两个通事。
后卫下面还有十四个部门:镇抚所,有两个镇抚;十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的级别是正五品,每个所下辖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弹压二十员,百户二百员;一个弩军千户所,级别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一个屯田千户所,级别是正五品,下辖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二员,弹压二员,百户四十员;还有两个教官,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也是正三品,主要负责修缮城墙和宫殿,以及京师内外的大小工程,还兼管大都的屯田。至元二十六年,枢密院把六卫的六千人,大都屯田的三千人,近路迤南万户府的一千人,一共一万人,编成武卫,设了五个官职。元贞年间和大德年间,又陆续增加了四个都指挥使。至大三年,又裁撤了四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都指挥使。最后,武卫的官职设置也稳定下来了:达鲁花赤一员(正三品),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佥事二员(正四品),经历二员(从七品),知事二员,照磨一员(都是从八品),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武卫下面有十五个部门:镇抚所,有两个镇抚。
行军千户所,一共七个,正五品官。每个所里都有七个达鲁花赤,七个副达鲁花赤,七个千户,七个副千户,一百四十个百户,十四个弹压。
屯田千户所呢,一共六个,也是正五品官。每个所里只有一个达鲁花赤,六个千户,六十个百户,六个弹压。
此外,还有教官两个人,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隆镇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主要负责在居庸关南、北口一带驻军,巡逻,抓盗贼。 他们管辖着三千六百九十三名钦察和阿速护军,驻扎在东西两侧四十三处地方。 皇庆元年的时候,隆镇万户府升格成了隆镇卫,又增设了三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 延祐二年,哈儿鲁军千户所也并入了东卫。 延祐四年,又设立了一个色目经历。到了至治二年,又设立了一个爱马知事。后来,隆镇卫的官职设置就固定下来了:三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从八品),一个承发兼照磨(从八品),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 隆镇卫下属还有十二个机构:
镇抚所,有两个镇抚。
北口千户所,正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七个百户,设在上都路龙庆州东口。
南口千户所,正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百户,一个弹压,设在大都路昌平县居庸关。
白羊口千户所,正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两个百户,一个弹压,设在大都路昌平县东口。
碑楼口千户所,正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百户,一个弹压,设在应州金城县东口。
古北口千户所,正五品,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设在檀州北面东口。
迁民镇千户所,官职是正五品。这地方的领导班子呢,就那么几个人: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外加一个弹压。办公地点设在大宁路东边入口处。
黄花镇千户所,也是正五品。领导班子配置和迁民镇千户所一样,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只不过办公地点在昌平县的东边入口。
芦儿岭千户所,官职也是正五品。领导班子配置还是一样,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办公地点在昌平县本地。
太和岭千户所,同样是正五品。领导班子配置还是老样子,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办公地点设在大同路昌邑县的关隘处。
紫荆关千户所,也是正五品。领导班子配置和前面几个一样,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办公地点在易州易县的关隘处。
隆镇千户所,官职也是正五品。这个所的领导班子稍微有点不一样,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百户有八个,弹压一个。办公地点设在龙庆州北边的关口。
左右翼屯田万户府有两个,官职是正从三品。这两个府分别管理斡端、别十八里回还的汉军,还有大名、卫辉新归附的军队,以及东边所有的回军,主要负责屯田。这两个府是至元二十六年设立的。延祐五年,它们归属詹事院,后来又并入卫率府,之后又改隶属于枢密院。这两个万户府,每个府都设有达鲁花赤各一人,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一人,以及五名令史,还有两个镇抚作为属官。
千户所一共八个,每个所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五十九个百户,十六个弹压。
另外还有四个千户所,每个所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五十二个百户,八个弹压。
左卫率府的级别是正三品。元至大元年,从江南行省万户府抽调精锐的汉军,组建了东宫卫军,设立了左卫率府,府里一共设了十一个官职。到了延祐四年,先改名叫忠翊府,后来又改成御临亲军指挥司,因为“御临”不是传统的名称,所以又改成了羽林卫。六年后,又重新归属东宫,名字又改回左卫率府了。 最终,左卫率府的设置是:三个正三品率使,两个从三品副使,两个正四品佥事,一个从七品经历,一个从八品知事,一个从八品照磨,七个令史,以及两个译史、两个通事和两个知印。 左卫率府下辖十五个机构:一个镇抚所,里面有两个镇抚;十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的级别是正五品,每个所都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十人,副千户十人,百户二百人,弹压十人;一个弩军千户所,级别也是正五品,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十人,弹压一人;三个屯田千户所,级别也是正五品,每个所都设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六十人,弹压一人;此外还有三个教官,分别教授蒙古文字、儒学和阴阳术。
右卫率府的级别也是正三品。延祐五年,把速怯那儿万户府、迤东女直两万户府和右翼屯田万户府的兵力合并,组成了右卫率府,一开始设了十二个官职。后来确定下来的设置是:两个正三品率使,两个从三品副使,两个正四品佥事,两个从七品经历,两个从八品知事,一个从八品照磨,七个令史,以及两个译史、两个通事和两个知印。右卫率府下辖七个机构:一个镇抚所,里面有两个镇抚;五个千户所,每个所设有千户五人,百户四十五人,弹压二人;还有一个教官,教授儒学。 你看这左卫率府和右卫率府的编制,规模还真不小呢!
咱先说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元朝至元二十四年,把四万户奥鲁赤改成了这个蒙古军都万户府,府里设四个府官,四个奥鲁官。到了元朝大德七年之后,又改名叫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后来,延祐五年的时候,奥鲁官和副镇抚这些官职都取消了,就剩下这些:一个都万户,正三品;一个副都万户,从三品;一个经历,从七品;一个知事,一个管案卷的,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翻译,一个通事。下面还管着两个镇抚。
接下来是八撒儿万户府,这府里就简单多了:一个万户,一个副万户,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管案卷的,还有一个镇抚。
再说说下面的千户所,一共十个翼,每个翼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七个百户,还有一个弹压。
札忽儿台万户府,这府里有个万户,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管案卷的,还有一个镇抚。 下面管着七个千户所,每个翼里都有一个千户,四个百户,一个弹压。
脱烈都万户府,这府里设有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卷的和镇抚各一人。 下面有九个千户所,每个翼里都有一个千户,七个百户,一个弹压。
和尚万户府,这府里也有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卷的和镇抚各一人。 下面有六个千户所,四个达鲁花赤,六个千户,四个副千户,四十七个百户,六个弹压。
最后,还有个炮手千户所,只有一个翼,一个千户,六个百户,一个弹压;还有一个哨马千户所,只有一个翼,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一个副千户,两个弹压,九个百户,还有两个奥鲁官。
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主要负责皇宫的守卫工作,还兼管着潮河和苏沽两条河的屯田,给军队提供粮食和物资。元朝至元九年的时候,刚开始设立阿速拔都达鲁花赤,还配了一些下属官员。到了至元二十三年,正式改名叫阿速之军。到了至大二年,又改成了右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设置了三个达鲁花赤、三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四年后,把三个达鲁花赤减成一个。最后,人员配置确定下来了:一个达鲁花赤(正三品),三个都指挥使(正三品),两个副都指挥使(从三品),两个佥事(正四品),两个经历(从七品),两个知事、一个承发架阁照磨(从八品),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还有两个镇抚。 这个衙门下面还有五个部门:
行军千户所,有七个千户,九个百户。
把门千户所,有两个千户,五个百户,还有一个门尉。
本投下达鲁花赤所,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长官,一个副长官。
庐江县达鲁花赤所,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主簿。
还有一个教官,也就是儒学教授。
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和右阿速卫的地位、职权都一样。至元九年,刚开始设立阿速拔都达鲁花赤,还配了一些下属官员。到了至元二十三年,正式改名叫阿速之军。到了至大二年,改成了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设置了两个达鲁花赤、六个都指挥使、四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四年后,裁撤了一个达鲁花赤和三个都指挥使。最后,人员配置确定下来了:一个达鲁花赤,三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两个经历,两个知事,一个照磨,两个镇抚。这个衙门下面还有四个部门:
本投下达鲁花赤所,有两个达鲁花赤,两个长官。
镇巢县达鲁花赤所,有两个达鲁花赤,一个主簿。
围宿把门千户所,这个部门比较大,一共十三翼,有二十六个千户,一百三十个百户,还有十三个人负责弹压(维持秩序)。
还有一个教官,也就是儒学教授。
一开始,回回炮手,也就是负责火炮的工匠们,他们的机构隶属于万户府,府主是正三品大员。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专门设立了炮手总管府。到至元十八年,又升级成了都元帅府。到了至元二十二年,又改回万户府。后来,万户府的编制固定下来了,包括达鲁花赤一人,万户一人,副万户一人,还有经历、知事、负责文书档案的提控案牍各一人,令史四人,翻译官一人,以及镇抚官二人。
千户所呢,分三个翼,每个翼都有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副千户一人,百户三十二人,以及弹压官三人。
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也是正三品衙门。它负责统领河西地区的三千军队,随时准备出征。至元十八年才刚设立,一开始只有都指挥使二人,副都指挥使二人。到至元二十二年,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一人和佥事一人。大德五年,又增加了都指挥使二人。至大元年,又增设了一名都指挥使。四年后,又裁撤了三名都指挥使和一名副都指挥使。最后,编制确定下来: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一人(从七品),知事一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令史七人,通事、翻译官、掌印官各一人,镇抚官二人,奥鲁官正副各一人。
千户所分九个翼,每个翼都有正千户一人,副千户一人,百户七十五人,弹压官一人,奥鲁官正副各一人。
还有三个城门守卫,分别是建德门、和义门、肃清门,每个门各有一位门尉。此外,还有教官二人,一位教授儒学,一位教授蒙古文字。
贵赤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也是正三品衙门。至元二十四年设立,最初设有都指挥使二人、副都指挥使二人、佥事二人。至元二十九年,又增设了一名达鲁花赤。大德十一年,又增加了达鲁花赤一人、都指挥使四人、副都指挥使一人。至大元年,又裁撤了一名达鲁花赤、四名都指挥使和三名副都指挥使。最后,编制确定下来: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都指挥使二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二人(从七品),知事二人,照磨一人,令史七人,掌印官一人,通事、翻译官各一人,镇抚官二人。
首先,咱们说说千户所的编制。一个千户所下辖八个翼,每个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十六个千户,八十个百户,八个弹压,还有两个门尉。 这官职设置,等级分明,井然有序啊。
接下来是延安屯田打捕总管府,这可是个从三品的衙门!主要管辖的是那些在延安定居的良民户,还有从兀里吉思田地迁来的蒙古人户。这个府是至元十八年才设立的,里面设有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还有经历和知事各一人,下属还有十二个打捕屯田官。
再看看大宁海阳等处的屯田打捕所,这官职品级是七品,主要负责北京、平滦等路定居的良民和不兰奚等户。至元二十二年,这里升格为总管府,到元贞元年又改回打捕所了。 打捕所里设有达鲁花赤一人,长官一人,还有教官、蒙古字教授和儒学教授各一人。
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个正三品的衙门!至元二十九年,它下面设立了屯田府。大德十一年,因为军队人数增加,改名为大同等处指挥使司。至大四年,它归属徽政院管辖。延祐元年,又改名为中都威卫使司,继续隶属徽政院,没多久又改回枢密院管辖。到了至治元年,才最终定名为忠翊侍卫。 最后,这个衙门里设有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正四品),经历二人(从七品),知事二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以及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人,镇抚二人。
然后是行军千户所,它下辖十个翼,人员配置也比较多:达鲁花赤十员,副达鲁花赤十员,千户十员,副千户十员,百户二百六十员,弹压二十员。
弩军千户所就小多了,只有一个翼,达鲁花赤一人,千户一人,百户十员,弹压十员。
最后是屯田左右手千户所,它有两个翼,达鲁花赤二人,千户二人,百户四十员,弹压四员。 这些机构和人员设置,充分展现了元朝时期军事和行政管理的复杂性。
西域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官儿,元贞元年才刚设立,当时一共就十一个官儿。到了大德十一年,又加了两个都指挥使,后来又加了三个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到了至大四年,又裁撤了五个都指挥使、两个副都指挥使、两个佥事。最后,这个机构的设置就稳定下来了: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都指挥使两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人,从三品;佥事两人,正四品;经历两人,从七品;知事两人,承发架阁兼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通事、一个译史、一个知印,以及两个镇抚。
行军千户所,下辖十三位千户,二十九位百户。
把门千户所呢,有两个千户,八个百户,还有一个门尉。
教官方面,就一个儒学教授。
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也是正三品。至治二年的时候,因为把两百户亦乞列思人,还有三千户收容的蒙古子女,以及两千户清州匠人和两千户屯田汉军,都放在一起,就成立了宗仁卫来管辖他们。这个机构的设置是:都指挥使三人,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人,从三品;佥事两人,正四品;经历两人,从七品;知事两人,照磨一人,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两个知印,两个怯里马赤,两个译史,以及两个镇抚。
蒙古军千户所,分成了十个翼,一共二十个千户,一百个百户,还有十个弹压。
屯田千户所,有四个千户,四十个百户,四个弹压。
教官方面,有两个,一个教儒学的,一个教蒙古文的。
山东河北蒙古军大都督府,那是正儿八经的从二品衙门,主要负责管辖各个路子里的军队和百姓,征收赋税,调兵遣将,所有军务都归它管。元朝至元二十一年的时候,把原来的统军司都元帅府给撤了,改成了蒙古军都万户府。到了大德七年,又改名叫山东河北蒙古军都万户府,延祐五年的时候又给撤了。后来天历二年,又重新设立了大都督府。
这大都督府的官职设置是这样的:大都督三个,都是从二品;然后有个同知,从三品;再有个副使,从四品;还有个经历,从六品;都事两个,从七品;承发兼照磨一个,正八品;令史八个,译史、通事、知印各两个,宣使五个,典吏三个,镇抚两个。 这官职多着呢,看着就头大。
左手万户府这边,有万户一个,副万户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管案子的一个,镇抚一个。千户九翼,一共十一员千户,七十四员百户,弹压十一员。右手万户府呢,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子的、镇抚各一个。千户九翼,一共九个千户,六十三個百户,弹压九个。拔都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子的、镇抚各一个,千户六翼,一共七个千户,四十一员百户,弹压五个。哈答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子的、镇抚各一个,千户八翼,一共八个千户,二十四员百户,弹压八个。
蒙古回回水军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子的各一个,镇抚两个。千户八翼,达鲁花赤两个,千户六个,百户四十六个,弹压九个。最后是玘都哥万户府,一开始是归属于都府七千户翼的,延祐三年枢密院上奏后,才单独设立的万户府。达鲁花赤一个,万户、副万户、经历、知事、管案子的各一个,镇抚两个。 这机构设置,真是变来变去,让人眼花缭乱啊!
你看这官职设置,真是复杂!首先是千户所的编制:一个千户所下辖七个翼,每个翼里都有一个千户,九个百户,还有三十五个什长(弹压),规模不小啊!
另一个千户所,哈必赤千户翼,规模就小多了,只有一个千户,四个百户,一个什长,直接隶属于大都督府。再看洪泽屯田千户赵国宏的千户所,这可是个大户,除了达鲁花赤、千户、副千户这些,还有十四个百户,两个什长,也归大都督府管。
咱们再说说左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元至元十八年,它从蒙古侍卫总管府改制而来,仿照五军都督府的模式,设置了十二个官职,其中还有两个奥鲁官。后来大德七年,改名为左翼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延祐五年,奥鲁官被撤销了。最后,这个衙门的官职定下来了:都指挥使三个,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个,从三品;佥事两个,正四品;经历两个,从七品;知事两个,承发架阁兼照磨一个,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两个典吏,两个镇抚。
然后是千户所的设置,七个翼,每个翼都有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什长(弹压),以及六十二个百户。 此外,还有两个教官,一个教蒙古文的,一个教儒学的。
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的设置和左翊差不多,品级也一样。也是至元十八年改制,仿照五军都督府的模式,设官十二员,其中也有两个奥鲁官。大德七年改名,延祐五年撤销奥鲁官。最后官职设置和左翊一样:都指挥使三个,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个,从三品;佥事两个,正四品;经历两个,从七品;知事两个,承发架阁兼照磨一个,都是从八品;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两个典吏,两个镇抚。
最后,再看看规模最大的千户所,它有十二个翼,每个翼都有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什长(弹压),以及十九个百户。 这规模,真是相当庞大啊!
教官队伍里,有教蒙古文的老师,还有教儒家经典的老师。
接下来说下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的编制,这可是个正三品的大衙门,管辖着上都路所有元朝籍贯的士兵,还兼管奥鲁的事务。至元十六年,成立了虎贲军,一开始只设了两个官职。十七年,又增设了两个都指挥使和一个副都指挥使,后来又加了一个副都指挥使。到了元贞元年,虎贲军改名为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元贞十一年,又增加了六个都指挥使。至大四年,裁撤了九个都指挥使。最后,这虎贲亲军都指挥使司的官职设置确定下来了:都指挥使三个,都是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两个,从三品;佥事两个,正四品;经历一个,从七品;知事、照磨兼承发各一个,都是从八品;令史七个;译史、通事、知印各一个;典吏两个;镇抚两个;都目一个。
撒的赤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百户二十个,弹压两个。
不花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百户二十二个,弹压两个。
脱脱木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百户二十八个,弹压两个。
大忽都鲁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百户二十四个,弹压两个。
杨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百户二十二个,弹压两个。
迷里火者千户翼的编制是:正达鲁花赤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正千户一个,副千户一个,知事一个,百户二十个,弹压两个。
大都督府,那是正二品的大衙门,管着左右钦察两卫、龙翊侍卫,还有东路蒙古军元帅府、东路蒙古军万户府、哈剌鲁万户府,权力很大。天历二年的时候,才刚成立钦察亲军都督府,一开始只是从二品,后来才升格为大都督府。府里官职设置也挺复杂,有正二品的大都督三个,正三品的同知两个,从三品的副都督三个,正四品的佥都督事两个,从六品的经历两个,从七品的都事两个,正八品的管勾和照磨各一个,还有八个令史,两个蒙古必阇赤,两个怯里马赤,两个知印,六个宣使。
右钦察卫,那是正三品的衙门。至元二十三年,按照河西等卫的模式,才设立了钦察卫,当时只有十个官职。到了至治二年,又分成了左右两卫。天历二年,右钦察卫被划归到大都督府管辖。具体官职设置是:正三品的达鲁花赤一个,正三品的都指挥两个,从三品的副使两个,正四品的佥事两个,从七品的经历两个,从八品的知事和照磨各两个,还有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以及一个镇抚。
除了这些,还有十八个行军千户所,每个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三十六个千户,一百八十个百户,十八个弹压。另外还有两个屯田千户所,每个所里都有一个达鲁花赤,两个千户,二十个百户,两个弹压。还有两个门尉。至大四年才设立儒学教授一个,延祐四年才设立蒙古字教授一个。
左钦察卫,也是正三品。至治二年,按照阿速卫的模式,分成了两卫,当时也只有十个官职。天历二年,左钦察卫也划归到大都督府管辖。卫里的官职有:正三品的都指挥使三个,从三品的副都指挥两个,正四品的佥事两个,从七品的经历两个,从八品的知事两个,从八品的照磨一个,七个令史,一个译史,一个通事,一个知印,还有两个镇抚。最后,还有十个行军千户所,十个千户,八十二个百户,九个弹压,四个奥鲁官。
首先,咱们说说守城方面的机构设置。守城千户所那边呢,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九个百户,还有一个弹压官。屯田千户所那边差不多,也是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十个百户,外加一个弹压官。此外,还有个教官和一个儒学教授。
接下来是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这可是个高级部门,正三品!它是在天历元年才成立的,一开始只有十四个官职。到了第二年,又加了个爱马知事,还把左钦察卫唐吉失九千户划归到这个部门。最后,这个部门的编制确定下来了:三个正三品的都指挥使,两个从三品的副都指挥使,两个正四品的佥事,一个从七品的经历,两个从八品的知事,一个从八品的照磨,七个令史,两个译史,两个怯里马赤,两个知印,还有两个镇抚。
行军千户所的规模就大了,有九个翼,每个翼都有一个达鲁花赤,六个千户,一个副千户,四十五个百户,五个弹压官。屯田钦察千户所那边,规模相对小一些,只有一个翼,但也有一个达鲁花赤,一个千户,二十二个百户,两个弹压官。教官方面,有两个,一个教蒙古文字,一个教儒学。
最后,咱们说说哈剌鲁万户府。这个府主要负责守卫宫门之类的,是在至元二十四年才成立的,当时招募了哈剌鲁地区的士兵组建而成。后来,它被调到襄阳,又参加了征讨交趾的战争,大德二年在南阳设立机构,天历二年才正式归属大都督府。它的编制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万户,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负责案卷的官员,一个镇抚,一个吏目。
最后,还有一些千户所,规模比较小,三个翼,三个千户,九个百户,三个弹压官。
御史台啊,那是从一品的大衙门。一开始,御史大夫俩,都是从一品;中丞也俩,正二品;侍御史俩,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也俩,正三品,主要负责监督百官的德行和政务的好坏。元世祖至元五年才正式设立御史台和这些官职,一共就七个人。那时候御史大夫是 从二品,中丞是 从三品,侍御史是 从五品,治书侍御史是 从六品,典事是 从七品,还有两个检法和一个狱丞。过了两年,至元七年,把典事改名叫都事。再后来,至元十九年,把检法和狱丞给撤了。至元二十一年,御史大夫升到从一品,中丞升到正三品,侍御史升到正五品,治书侍御史升到正六品。至元二十七年,御史大夫以下的官职都升了一级,还新设了一个蒙古经历。到了元武宗大德十一年,中丞升到正二品,侍御史升到从二品,治书侍御史升到正三品。到了元仁宗皇庆元年,中丞的人数增加到三个,两年后又减掉一个。至治二年,御史大夫只剩一个了。最后,御史台的编制确定下来:御史大夫两个,中丞两个,侍御史两个,治书侍御史两个,品级跟前面说的那些一样;另外还有个从五品的经历,两个正七品的都事,一个正八品的照磨,一个正八品的承发管勾兼狱丞,一个正九品的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十五个掾史,四个译史,两个知印,两个通事,十个宣使,两个台医,两个蒙古书写,六个典吏,两个库子。
御史台下面还有两个机构:一个是殿中司,殿中侍御史两个,正四品。这个机构是至元五年设立的,一开始是正七品,后来升到了正四品。主要工作是在大朝会的时候,监督百官的仪容和站位,要是有人违规了就处罚;还有就是监督京城的官员,如果请假超过三天没汇报的,也要追究责任;大臣进宫面圣的时候,殿中司的人也要跟着进去,要是有些大臣不该知道的事,他们就要想办法让大臣避开。殿中司里还有四个知班,一个通事,一个译史。
另一个是察院,正七品,下设监察御史三十二员,主要负责收集情报,进行弹劾。至元五年,察院刚开始只有十一个御史,都是汉人。八年后增加了六个。十九年又增加了十六个,这时候开始用蒙古人了。至元二十二年,又增加了两个南方儒生。察院还有三十二个书吏。
话说,江南地区呢,也设立了御史台的分支机构,官职级别跟中央御史台一样。元朝至元十四年,江南行御史台先是在扬州成立,后来又搬到了杭州,再后来又搬到了江州。到了至元二十三年,才最终搬到了建康(今南京),负责监督管理东南各省,统领各地的宪司,地位相当于中央御史台的分支机构。一开始,江南行御史台只设有大夫、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各一人,管辖着淮东、淮西、湖北、浙东、浙西、江东、江西、湖南这八个地区的提刑按察司。
至元十五年,又增加了江南湖北、岭南广西、福建广东这三道;至元二十三年,淮东、淮西、山南这三道又划归中央御史台管辖了。到了至元三十年,又增加了海北海南一道。到了元朝大德元年,正式确定了江南行御史台的机构设置,共有九个官员,负责监察江浙、江西、湖广三省,管辖江东、江西、浙东、浙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海南这十个地区的提刑按察司。具体来说,设有: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经历一人,都事二人,照磨一人,架阁库管勾一人,承发管勾兼狱丞一人,还有令史十六人,译史四人,回回掾史、通事、知印各二人,宣使十人,典吏、库子、台医人数则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再说说察院,它的级别和中央的察院一样。至元十四年,设立了十个监察御史和十个书吏。至元二十三年,又增加了十四个蒙古御史和十四个书吏,同时又增加了四个汉人御史和四个书吏。最后,察院的编制确定为:御史二十八人,书吏二十八人。
话说啊,以前陕西各地的巡视机构,叫行御史台,官职级别跟中央的御史台一样。一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才在云南设立了行御史台,不过当时官吏就只有四个。
到了元成宗大德元年,云南的行御史台被搬到了京兆府(就是现在的西安),改名叫陕西行御史台,而云南那边呢,就改成了廉访司。到了元仁宗延祐元年,陕西行御史台给撤销了。结果没过两年,延祐二年又重新设立了,管辖着汉中、陇北、四川、云南这四个地方。这回的编制可不少,设有:大夫一人,御史中丞二人,侍御史二人,治书侍御史二人,经历一人,都事二人,照磨一人,架阁库管勾一人,承发司管勾兼狱丞一人,掾史十二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一人,通事二人,知印一人,宣使十人,典吏五人,库子二人。
另外还有一个察院,级别跟中央的察院一样。察院里头有监察御史二十人,还有书吏二十人。
元朝初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设立了提刑按察司,一共分了四道:山东东西道、河东陕西道、山北东西道、河北河南道。这就像现在设立的几个大区,负责管理好几个省份一样。
到了元朝六年,提刑按察司除了监督,还多了一项工作:劝农,也就是鼓励农业生产。八年后,又增加了河东山西道和陕西四川道,十二年又分出了燕南河北道。到了十三年,为了精简机构,把按察司给撤了,不过十四年又重新设立,而且还增加了八道:江北淮东道、淮西江北道、山南江北道、浙东海右道、江南浙西道、江东建康道、江西湖东道、岭北湖南道。这就像政府机构改革,一会儿合并,一会儿又扩编一样,变化挺大的。
元朝十五年,又增加了三道:江南湖北道、岭南广西道、福建广东道。十九年,又加了个西蜀四川道;二十年,又加了个海北广东道,还把福建广东道改名叫福建闽海道。云南七路也设立了云南道,女真地区设立了海西辽东道。这会儿,机构设置真是越来越复杂了。
二十三年,淮东、淮西、山南三道被划归到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二十四年,又增加了河西陇右道,但同年云南道被撤销了。二十五年,海西辽东道也被撤销了。二十七年,在云南按察司管辖的地方,设立了云南行御史台。二十八年,提刑按察司改名叫肃政廉访司。
大德元年,云南行台搬到了陕西,云南道又重新设立了。三十年,又增加了海北海南道,之后就稳定下来了,一共二十二道。每个道都有廉访使、副使、佥事、经历、知事、照磨兼管勾等官员,以及一些文书人员。
内道八道,都归属于中央御史台管辖:山东东西道(济南路置司)、河东山西道(冀宁路置司)、燕南河北道(真定路置司)、江北河南道(汴梁路置司)、山南江北道(中兴路置司)、淮西江北道(庐州路置司)、江北淮东道(杨州路置司)、山北辽东道(大宁路置司)。
江南十道,则归属于江南行台管辖:江东建康道(宁国路置司)、江西湖东道(龙兴路置司)、江南浙西道(杭州路置司)、浙东海右道(婺州路置司)。
话说当年,管辖区域划分得可细致了!江南湖北那一块儿,归武昌路管。
“江南湖北道,武昌路置司。” 岭北湖南地区呢,归天临路管。岭南广西那边,静江府说了算。
“岭北湖南道,天临路置司。岭南广西道,静江府置司。” 海北广东,广州路负责。海北海南,雷州路管辖。福建那一带,闽海道,福州路说了算。
“海北广东道,广州路置司。海北海南道,雷州路置司。福建闽海道,福州路置司。” 陕西呢,更复杂,分了好几块,都归陕西行台管。
陕西的汉中地区,由凤翔府负责。河西陇北地区,甘州路管辖。西蜀四川地区,成都路负责。云南各路,都归中庆路管。
“陕西四道,隶陕西行台:陕西汉中道,凤翔府置司。河西陇北道,甘州路置司。西蜀四川道,成都路置司。云南诸路道,中庆路置司。” 你看,这行政区域划分得,真是条条框框,井井有条啊!
话说古代皇帝,那可是南面而坐,听着天下大事,建立国家,开疆拓土,设立官职,分派工作,这制度啊,那可是相当完善的!从汉朝到唐朝,虽然制度有所变化,但都还是沿袭周朝和秦朝的老路子,只不过是根据情况有所增减,差别其实不大。总的来说,就是要找到有才能的人来用,辅助皇帝治理天下百姓。
元朝太祖皇帝,是从北方边疆起家,统领他的军队,那时候都是部落分散居住,不像中原那样有城池和完善的制度,民风淳朴,不像中原那样事务繁杂。他主要就是用万户来统领军队,用断事官来管理政务和刑法,用的人也就那么几个亲信和重臣而已。等到占领了中原地区后,太宗皇帝才开始设立十路宣课司,开始起用儒生。那些投降的金国官员,就让他们继续担任原来的官职,比如行省、元帅之类的,就继续让他们当行省、元帅。刚开始建国嘛,哪有时间去制定长久的制度啊!
到了世祖皇帝登基,他启用了一批老臣,大刀阔斧地改革,制定了朝廷的礼仪,建造了新的都城,然后就让刘秉忠、许衡参考古今的制度,制定了朝廷内外官员的设置。《元史·百官志》记载,负责处理政务的是中书省,掌管兵权的是枢密院,负责监察官员的是御史台。朝廷的体制建立起来以后,内部机构就有了寺、监、卫、府;外部机构就有了行省、行台、宣慰司、廉访司。负责管理百姓的,就有路、府、州、县这些地方行政机构。每个官职都有固定的职责,每个职位都有固定的编制,官职的领导一般都是蒙古人担任,汉人和南方人担任副职。就这样,元朝的一整套制度才算初步完善,后来的子孙后代也能有个依靠了。
到了大德年间以后,天下太平,时间久了,就越来越讲究文辞,而那种质朴简洁的精神就淡化了,走捷径的人多了,而正道反而被堵死了。朝廷官员冗杂,下级官员也肆无忌惮,很多人上书批评,但朝廷一直没有重视,这是当时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总的来说,元朝的官制,繁简程度取决于当时的形势,成败得失则取决于用人,所以我参考了史书上的记载,按照顺序来论述。至于那些因为事情而临时设置的官职,事情完了就撤销的,以及那些各种宗教的世袭官员等等,名称种类繁多,我就只大概介绍一下。 写成《百官志》。
话说古代朝廷里头,有三个超级重要的职位,叫“三公”,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都是正一品大官,拿着银印,责任重大,得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就像调整阴阳、治理天下一样。元朝沿用了这个称呼,特别表示对他们的尊崇。元太祖十二年的时候,就设立了一个太师的职位。元太宗当皇帝后,正式设立了这三个职位,不过具体啥时候任命、罢免的,现在已经查不到了。到了元世祖时期,这三个职位经常空缺,就只设了一个太保。一直到元成宗、元武宗时期,三公的职位才都补齐了,再也没有空缺过。
除了这“三公”,还有些职位,比如大司徒、司徒、太尉什么的,有时候设,有时候不设。设了的话,有的有开府的权力,有的没有。皇太子那边,有时也设三师、三少这几个职位,但也不是一直都有。
然后呢,还有一个叫中书令的职位,也是正一品,拿着银印,管着所有官员,处理各种事务,权力很大。元太宗时期,让宰相担任这个职位;元世祖时期,让皇太子兼任。元至元十年,立了皇太子,就让他代理中书令。元大德十一年,又让皇太子正式担任中书令。元延祐三年,皇太子又再次代理中书令。中书令下面还设有管印章的官员,一共两个人。
再来说说丞相,有左丞相和右丞相,也是正一品,拿着银印,管着六部,领导着所有官署,地位仅次于中书令。如果中书令的职位空缺了,丞相就要负责处理所有政务,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元朝刚建立的时候,还没正式设立丞相的职位,是元太宗第一个设立了左丞相和右丞相。元世祖中统元年,只设了一个丞相。第二年,又恢复了左丞相和右丞相,而且每个职位都设两个人。到了元至元二年,又增加了五个丞相。七年的时候,设立了尚书省,丞相就设了两个。八年,尚书省被撤销了,丞相还是两个。二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尚书省,中书省的丞相还是两个。二十九年,尚书省再次被撤销,丞相就只留下一个了。元武宗至大二年,又恢复了尚书省,丞相就又变成了四个,中书省和尚书省各两个。四年后,尚书省又并入中书省,丞相就只有两个了,之后就一直这样了。到了元文宗至顺元年,只设右丞相,左丞相有时设,有时不设。
话说元朝的中央政府,权力最大的就是中书省,里面有平章政事,那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一共四个人,都是一品大员,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军国大事都得经过他们。一开始,元世祖中统元年只设了两个平章政事,第二年就增加到四个。到了至元七年,又设立了尚书省,中书省就只设了两个平章政事。第二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平章政事又变成三个。后来,在至元二十三年,为了精简机构,平章政事又减到两个。第二年,尚书省又恢复了,中书省和尚书省各设两个平章政事。再后来,至元二十九年,尚书省被撤销了,中书省的平章政事增加到五个,其中一个负责商议省的事务。到至元三十年,平章政事又增加到六个。成宗元贞元年,把那个负责商议省事务的平章政事改名为“平章军国重事”。武宗至大二年,尚书省又重新设立了,平章政事在中书省和尚书省加起来一共是八个。四年后,尚书省又被撤销了,平章政事还是五个。最后,到了文宗至顺元年,平章政事定为四个,之后就一直保持这个数目了。
接下来咱们说说左右丞,他们都是正二品,相当于副宰相,负责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所以也叫左右辖。元世祖中统二年,设立了左右丞各一人。第三年,增加到四个。至元七年,尚书省成立后,中书省的左右丞还是四个。八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左右丞就各剩一个了。至元二十三年精简机构的时候,左右丞的职位没变。第二年,尚书省恢复,左右丞各一人,但中书省却缺员。至元二十八年,尚书省再次被撤销。至元三十年,设了两个右丞,其中一个负责商议省的事务。成宗元贞元年,这个负责商议省事务的右丞,还兼任昭文大学士,同时参与中书省的事务。武宗至大二年,尚书省再次恢复,左右丞各两个,中书省的左右丞则有五个。四年后,尚书省的左右丞被撤销,中书省的左右丞就剩下四个了。最后,到了文宗至顺元年,左右丞各一人,之后就再也没变过。
元朝的政府机构设置变动挺大的。一开始,参政这个职位,是正二品,相当于副宰相,参与国家大事,但级别比左右丞低一些。元世祖中统元年,只设了一个参政;第二年,增加了到两个;到至元七年,设立了尚书省,参政就变成了三个;八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参政又回到两个;二十三年精简机构,参政还是两个;二十四年,又重新设立了尚书省,这时中书省和尚书省各有两个参政;二十八年,尚书省的参政被撤销了;武宗至大二年,尚书省又恢复了,参政还是两个,中书省也还是两个;四年后,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参政变成了三个;到了文宗至顺元年,最终确定参政为两个,之后就一直保持这个数目了。
中书省参议,是正四品,负责处理左右司的文书,管理六部的事务,国家大事都要参与决策。中统元年,一开始只设了一个参议;到至元二十二年,增加到六个;大德元年,减少到四个,之后就固定为四个了。参议的办公地点叫参议府,府里还有两个令史。
左司的官员设置是这样的:郎中两个,正五品;员外郎两个,正六品;都事两个,正七品。中统元年设立了左右司,至元十五年,左右司分开了。左司具体管什么业务呢?吏礼房管九个方面:南吏、北吏、贴黄(应该是公文处理)、保举、礼仪、时政记录、封赠、印章、以及其他杂事。知除房管五个方面:官职等级、常年选拔官员、台院(御史台)选拔官员、空缺职位选拔、以及别里哥选(一种特殊的选拔方式)。户杂房管七个方面:确定俸禄、官员服装、羊马管理、财务预算、田地管理、太府监(管理仓库的机构)以及财务汇总。科粮房管六个方面:海运、陆运、边疆地区粮草供应、赈灾、突发事件以及军械制造。银钞房管两个方面:钞票管理和课程(可能指财政收支计划)。应办房管两个方面:饮食和草料供应。此外,左司还有两个令史,以及二十个蒙古文书吏、一个回回文书吏和七个汉文书吏,以及十五个典吏。
好家伙,这官职设置可真复杂!右司啊,一共就那么几个官职:郎中,正五品,两个;员外郎,正六品,两个;都事,正七品,两个。元朝中统元年才设立左右司,到至元十五年又给分开了。右司主要管这些事:兵房方面,有五个科,分别是管边关的、管驿站的、管马匹的、管屯田的、管牧地的;刑房方面,有六个科,分别是管法律法规的、管打击盗贼的、管功劳赏赐的、管禁令治罪的、管冤假错案复查的、管诉讼的;工房方面,也有六个科,分别是制造军械的、管常年供应布匹的、管岁赐的、管建筑工程的、管临时任务的、管河道的。此外,右司还有两个令史,三个蒙古文书吏,一个回回文书吏,一个汉文书吏,五个典吏。
中书省的属官就更多了,咱们一项一项来看:监印官,两个,负责看管中书省的印章,只有中书令在的时候才设这个职位;知印官,四个,负责使用省印;怯里马赤,四个;蒙古必阇赤,一共二十二人,左司十六个,右司六个;汉人省掾,六十个,左司三十九个,右司二十一个;回回省掾,十四个,左司九个,右司五个;宣使,五十个;省医,三个;玉典赤,四十一 个。
再来说说断事官,这可是个三品大员,主要管刑政方面的事。刚开始的时候,这职位可是由宰相来担任的,地位相当高,人数也不固定,人员也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或者皇后、太子、诸王手下的人,比如什么怯薛丹之类的。中统元年的时候,十六个职位下面有三十一名断事官;到至元六年,十七个职位下面就变成了三十四名;七年,十八个职位下面三十五名;八年,才开始发印信;二十七年,分设左右两省,断事官也跟着分;二十八年,十八个职位下面三十六名,并且并入中书省;三十一年,又增加了两个人。最后确定下来,皇帝和诸王手下加起来,一共四十一名断事官。断事官里头还有个领导,一个叫经历,一个叫知事。下属人员包括:两个蒙古必阇赤,十二个令史,一个回回令史,两个怯里马赤,两个知印,八个奏差,一个典吏。
省里派来的使者,官职是正五品,一共四个,都是正五品;副使有两个,是正六品;还有一个令史,负责管理省里舍人、宣使等人的选拔和差遣。到了元贞九年,又增加了两个使者,一个兼管通事,一个不兼。到了大德元年,又增加了四个使者,和两个副使。省里的舍人,元贞七年才开始设置,后来增加到三十三个,负责起草奏章和给使者们安排差遣。
还有四个检校官,正七品,负责检查左右司和六部公文期限、文书遗失等事情;六个书吏,大德元年才设置的。
照磨官一个,正八品,负责核对左右司钱粮的收支、营建的材料和规格,以及各种计算、文书、簿籍的事务。中统元年的时候,设有两个照磨官。到了元贞八年,减为一个。他手下有八个典吏帮忙。
管勾官一个,正八品,负责收发各地文书,管理邮递的期限,以及各部门的文书接收和传递。中统元年的时候,设有两个管勾官。元贞三年,定为一个,手下有八个典吏。
架阁库管勾有两个,正八品,负责保管省府的档案、账册和文书,所有需要查考的资料都归他们管,这可是个掌故的职位。元贞三年才开始设置两个,后来增加的人数不一。到了至顺年间,定为两个,手下十个典吏。蒙古架阁库还另外设一个管勾官,有两个典吏;回回架阁库也设一个管勾官,有两个典吏。
吏部啊,说白了就是管全国官员任免的部门。最高的是尚书,有三个,都是正三品官;下面是侍郎,两个,正四品;再下面是郎中,两个,从五品;最底层是员外郎,也是两个,从六品。这个部门权力很大,所有官员的升迁调动、各种奖赏爵位、考核评定,都归它管。
元世祖中统元年的时候,吏部、户部、礼部合称“左三部”,那时候尚书只有两个,侍郎也是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六个。到了元朝正式建立的第一年(至元元年),吏部和礼部合并成一个部门,尚书变成三个,侍郎还是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三个。三年后,又恢复成“左三部”的建制。五年后,又合并成吏礼部,尚书两个,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一个。七年后,才正式设立了六部,吏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各一个。八年后,又把吏部和礼部合并成吏礼部,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个,员外郎还是两个。十三年后,又把吏部单独分出来,尚书增加到七个,侍郎三个,郎中两个,员外郎四个。十九年的时候,尚书减到两个,侍郎一个,郎中一个,员外郎两个。二十一年,尚书又变成三个,侍郎一个,郎中和员外郎数量没变。二十三年,最终确定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的编制都是两个。二十八年的时候,吏部尚书又增加到三个,还增加了主事三个,蒙古官员必阇赤三个,令史二十五个,回回令史两个,怯里马赤一个,知印两个,奏差六个,蒙古文书写员两个,负责考卷誊写的官员五个,以及十九个典吏。
户部啊,那是管全国人口、钱粮、土地的部门。最开始,尚书有三个,正三品;侍郎两个,正四品;郎中两个,从五品;员外郎三个,从六品。所有跟贡赋收支、钱币流通、国库储备、物价涨跌、财政收支相关的政策,都归他们管。
后来元朝中统元年的时候,把吏部、户部、礼部合并成“左三部”,官职设置又变了,尚书两个,侍郎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六个。到了至元元年,户部又独立出来了,尚书三个,侍郎、郎中各四个,员外郎减到三个。三年后,又合回左三部;五年后,户部又分出来了,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个,员外郎还减到两个。七年后,户部才正式成为六部之一,尚书两个,侍郎两个,郎中两个,员外郎还是之前的数量。十三年,尚书又增加了一个;十九年,郎中和员外郎都增加到四个。二十三年,六部尚书、侍郎、郎中都定员为两个。可第二年,因为户部工作量实在太大,又增加了两个。成宗大德五年,又减了尚书和员外郎各一个,最后尚书、员外郎都剩三个。此外,还有主事八个,蒙古必阇赤七个,令史六十一 个,回回令史六个,怯里马赤一个,知印两个,奏差三十二个,蒙古书写一个,典吏二十二个,司计官四个。
下面说说户部下面的一些机构。
首先是万亿宝源库,管着宝钞和玉器,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这个库的官职设置是:都提举一个,正四品;提举一个,正五品;同提举一个,从五品;副提举一个,从六品;知事一个,从八品;还有提控案牍一个,司吏二十三个,译史两个,司库四十六个,其中还有两个色目人参与管理。
然后是万亿广源库,管着香料、纸张等东西,官职设置跟宝源库差不多,但提控案牍有两个,司吏十二个,译史一个,司库十三 个。
最后是万亿绮源库,管着各种丝绸布匹,官职设置也跟宝源库差不多,不过副提举多了一个,提控案牍最初设三个,后来减到一个,司吏二十二个,译史一个,司库二十六个,其中也有两个色目人参与管理。
首先,咱们来说说万亿赋源库。这个库啊,管着丝绸、布匹这些东西,负责人是提举,级别很高。下面还有管文书的两个官员,后来减成一个,再加上十七个办事员,一个翻译,十五个管库房的。另外还有两个色目人(少数民族)在里面帮忙。
接下来是四库照磨兼架阁库,这个库的负责人是管勾,是个从九品的小官。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的时候,因为库里钱帛太多,事情太忙,才又加了一个管勾,还给了他个印章。
然后是富宁库,这个库是至元二十七年才设立的。它有个提举,从五品;还有一个同提举,从六品;还有一个副提举,从七品,这三个主要负责万亿宝源库的金银出入。此外,还有个吏目,后来办事员增加到六个,还有一个翻译,八个管库房的。
再来说说诸路宝钞都提举司,这个部门级别很高。达鲁花赤(蒙古官职)和都提举都是正四品;副达鲁花赤和提举都是正五品;同提举是 从五品;两个副提举是 从六品;还有一个知事是 从八品;还有一个照磨是 从九品。一开始,户部兼管着交钞的事务。元世祖至元年间,才专门设立了交钞提举司,当时是正五品。到至元二十四年,改名为诸路宝钞都提举司,级别升到正四品,还增加了副达鲁花赤和管文书的官员各一人。后来,又增加了一个管文书的官员。这个部门还有十二个办事员,一个蒙古必阇赤(蒙古官职),一个回回令史(回族官职),以及七个临时差遣的官员。
咱们再看看宝钞总库,这个库的达鲁花赤和大使都是从五品;三个副使是正七品。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元宝库改名为宝钞总库,当时是正六品。到二十六年,升为从五品,还增加了大使和副使,以及管库房的人员。后来,人员配置就固定下来了。这个库有七个办事员,一个翻译,五十个管库房的。
最后是印造宝钞库,这个库的达鲁花赤是正七品;两个大使是 从七品;两个副使是正八品。这个库是中统四年设立的,当时是 从八品。到至元二十四年,升为从七品,还增加了一个达鲁花赤。后来,人员配置也固定下来了。
先说烧钞库的事儿。元朝至元元年,刚开始设了个烧钞库,用正九品官印,还专门有个“监烧昏钞官”的职位。后来到至元二十四年,又分设了东西两个烧钞库,级别都升到从八品了,每个库都设达鲁花赤、大使、副使这几个官职。
再说行用库。中统元年,元朝在中都(今北京)设立了行用库,级别是正七品,设有提领、大使、副使三个职位。到至元二十四年,北京城里又改设了三个库,分别叫光熙库、文明库、顺承库,名字都是根据城门来的。至元二十六年,又加设了三个库,叫健德库、和义库、崇仁库,名字也是根据城门取的。
接下来说说大都宣课提举司,它管着各种税收和京城里的各个市场。这个司里,设有两个从五品的提举,一个从六品的同提举,一个从七品的副提举,还有一个管文书档案的,外加六个办事员。这机构是世祖至元十九年,把大都旧城里的两个税务合并组建起来的,到武宗至大元年,才改名叫宣课提举司。它下面还管着几个市场:马市、猪羊市,级别都是从七品,分别设有提领、大使、副使;牛驴市、果木市,官职设置和马市猪羊市一样;角蟹市,至大元年才设立,设有大使一人,副使两人;煤木所,至元二十二年设立,设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
最后是大都酒课提举司,管着酒和醋的买卖,是至元十九年设立的。它设有从五品的提举一人,从六品的同提举二人,从七品的副提举二人,管文书档案的二人,外加五个办事员。到至元二十八年,精简机构,撤销了一个同提举和一个副提举,其他的都照旧。
最后是抄纸坊,它最初是中统四年设立的,级别是正九品,只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到至元二十七年,升格为正八品,还增加了提领和副使各一人。提领是正八品,大使是正八品,副使是正九品。
负责印造茶叶、盐引等业务的机构,设大使一人,副使一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设立,主要负责茶叶、盐、矾、铁等引票的印造。还设有攒典、库子各一人。
这些机构都归属于户部。至于万亿四库,元朝初期由太府负责内帑的收支,后来设立了左藏等库,国家财政的管理权归属户部,但仍然保留了万亿等库,作为收藏的机构。中统元年,设立库官六员,但当时没有品级和俸禄。至元十六年,才设立提举万亿库,正五品。至元二十四年,升格为都提举万亿库,正四品。至元二十五年,将万亿库分为四库,分别负责收支。至元二十七年,又另外设立了富宁库。
京畿都漕运使司,正三品。设运使二人,正三品;同知二人,正四品;副使二人,正五品;判官二人,正六品;经历一人,正七品;知事一人,从八品;提控案牍兼照磨二人,负责所有漕运事务。世祖中统二年,最初设立军储所,后来改名为漕运所。至元五年,改名为漕运司,五品。至元十二年,改名为都漕运司,五品。至元十九年,改名为京畿都漕运使司,正三品。至元二十四年,内外设立两个漕运司,京畿都漕运使司的编制不变。只负责京师各仓的粮食收支,以及新运粮提举司站车、攒运等公务。精简了同知、运判、知事各一人,押纲官归其管辖。延祐六年,增加了同知、副使、运判各一人。之后确定正官各二人,首领官四人。下属人员:令史二十一人,译史二人,回回令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二人,奏差十六人,典吏二人。总共下属人员二十四人。
新运粮提举司,正五品。至元十六年设立,管理二百五十辆站车,最初隶属于兵部。开设运粮坝河后,改隶属于户部。正式编制为:达鲁花赤一人,都提举一人,同提举二人,副提举一人,吏目一人,司吏八人,奏差十二人。
京师二十二仓,正七品。
咱们先说这十个粮仓:万斯北仓(中统二年建的),万斯南仓(至元二十四年建的),千斯仓(中统二年建的),永平仓(至元十六年建的),永济仓(至元四年建的),惟亿仓、既盈仓、大有仓(这些都是皇庆元年建的),还有屡丰仓、积贮仓(皇庆元年又加建的)。这十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就是管仓库的官员),两个从七品的大使,两个正八品的副使。
接下来是这八个粮仓:丰穰仓(皇庆元年建的),广济仓(皇庆元年建的),广衍仓(至元二十九年建的),大积仓(至元二十八年建的),既积仓、盈衍仓(至元二十六年建的),相因仓(中统二年建的),顺济仓(至元二十九年建的)。这八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一个从七品的使,两个正八品的副使。
再来说说这四个粮仓:通济仓(中统二年建的),广贮仓(至元四年建的),丰润仓(至元十六年建的),丰实仓。这四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一个从七品的使,一个正八品的副使。
然后是通惠河运粮千户所,正五品,主要负责漕运,也就是粮食运输。这个机构是至元三十一年才设立的,设一个正千户,两个副千户。
最后,咱们说说都漕运使司,这是个正三品的大机构,负责管理从御河上下到直沽、河西务、李二寺、通州等地的粮食运输。这个机构是至元二十四年从京畿运司分出来的,在河西务设总司,临清设分司。人员配置不少:两个正三品的运使,两个正四品的同知,两个正五品的副使,三个正六品的运判,一个从七品的经历,一个从八品的知事,还有两个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其中一个兼管文书整理),三十三个司吏,一个通事,一个译史,十六个差役,一个典吏,以及其他七十五名属员。
河西务下辖十四个粮仓,每个仓都是正七品。另外还有永备南仓、永备北仓、广盈南仓、广盈北仓、充溢仓这五个粮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两个从七品的使,两个正八品的副使。
咱们先说这几个大粮仓吧,崇墉仓、大盈仓、大京仓、大稔仓、足用仓、丰储仓、丰积仓、恒足仓、既备仓,这九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官,一个从七品的大使,一个正八品的副使。
然后是通州的十三仓,这些仓的级别都挺高的,都是正七品。 再有就是有年仓、富有仓、广储仓、盈止仓、及秭仓、乃积仓、乐岁仓、庆丰仓、延丰仓,这九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官,两个从七品的使,两个正八品的副使。 接着是足食仓、富储仓、富衍仓、及衍仓,这四个仓,每个仓都设一个正七品级的监支纳官,两个从七品的使,一个正八品的副使。黄河沿岸的十七个仓,都用从七品级的印信。
再说说馆陶仓、旧县仓、陵州仓、傅家池仓这几个,每个仓都设一个从七品的监支纳官,一个从八品的大使,一个副使。 秦家渡仓、尖冢西仓、尖冢东仓、长芦仓、武强仓、夹马营仓、上口仓、唐宋仓、唐村仓、安陵仓、四柳树仓、湛门仓、伏恩仓,这些仓呢,每个仓都设一个从八品的监支纳官,一个从九品的大使,一个副使。直沽广通仓级别比较高,是正七品,还有一个大使。
最后,咱们说说漕运的事儿。荥阳等三十个漕运纲,分别是济源、陵州、献州、白马、滏阳、完州、河内、南宫、沂莒、霸州、东明、获嘉、盐山、武强、胶水、东昌、武安、汝宁、修武、安阳、开封、仪封、蒲台、邹平、中牟、胶西、卫辉、浚州、曹濮州。每个纲都设两个正八品级的押纲官,一共六十个。每三十条船算一个纲,一共九百多条船,运送粮食三百多万石,船户八千多户。这些押纲官呢,都是从正八品官员里选拔的。
咱先说说这个檀景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那是正四品的大官儿。 这提举司里头,正四品的有提举大人一位,正五品的有同提举一位,从六品的有副提举一位。 他们主要负责管理各个冶炼厂,采金炼铁,然后把这些东西卖了,充实国库。 元朝刚建立的时候,景州提举司先成立了,管着景州、滦阳、新匠三个冶炼厂。 到至元十四年,又设立了檀州提举司,管着双峰、暗峪、大峪这五个冶炼厂。 后来大德五年,把檀州、景州的提举司合并成了檀州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滦阳、双峰这些冶炼厂都归它管了。 像河东、山西、济南、莱芜这些地方的铁冶提举司,还有益都、般阳这些地方的淘金总管府,它们的设立时间和管辖范围都不一样。
再说说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管着盐场的生产和销售,也是为了给国家赚钱。 这使司里头,正三品的有盐运使两位,正四品的有同知一位,正五品的有副使一位,正六品的有运判两位。 下面还有几个小官儿:从七品的有经历一位,从八品的有知事一位,从九品的有照磨一位。 元朝刚开始的时候,是河间税课达鲁花赤清沧盐使所,后来改成了运司,又立了提举盐榷所,再后来又改成了河间路课程所、提举沧清课盐使所。 中统三年,又改成了都提领拘榷沧清课盐所。 至元二年,又让刑部侍郎、右三部郎中兼任沧清课盐使司,后来又改成了河间都转运盐使司,还设立了清、沧课三盐司。 至元十二年,又改成了都转运使司。 至元十九年,户部尚书还兼任过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的事务,后来又取消了,又改成了清、沧二盐使司。 至元二十三年,又改成了河间等路都转运司。 至元二十七年,又让户部尚书兼任河间等路都转运使司的事务。 至元二十八年,又改成了河间等路都转运司。 延祐六年,又给分发了印信,让官员们巡查各地,防止私盐的出现。
盐场一共有二十二个,每个盐场都有一个从七品的司令和一个从八品的司丞,具体负责的事情不太一样。
首先,咱们来说说山东的盐场。那可真不少呢!利国场、利民场、海丰场……足足有二十多个,比如阜民场、益民场、润国场,还有海阜场、海盈场、海润场等等,听着名字就感觉跟钱有关,还有严镇场、富国场、兴国场、厚财场、丰财场、三叉沽场、芦台场、越支场、石碑场、济民场、惠民场、富民场。这些都是当时山东的盐场。
山东东路转运盐使司,它的级别和职责跟其他地方的差不多,就是运判只有一个。一开始,元朝刚建国的时候,只设立了一个益都课税所,管着山东所有的盐场,收取盐税。后来,就改成了转运司。中统四年,朝廷下令让中书省左右两部兼管各路都转运司的事务。到了至元二年,又让相关部门一起负责盐税的收取,然后又重新设立了山东转运司。至元十二年,又改成了都转运司。延祐五年,因为盐法执行得不好,就降低了分司的级别,派人巡查各个盐场,督促收税,还取消了胶莱盐司管辖的一些盐场。
每个盐场都设有司令、司丞、管勾各一人,官职分别是正七品、正八品、正八品。除了上面那些,还有永利场、宁海场、官台场、丰国场、新镇场、丰民场、富国场、高家港场、永阜场、利国场、固堤场、王家冈场、信阳场、涛洛场、石河场、海沧场、行村场、登宁场、西由场,这些盐场也都在山东。
接下来,咱们说说河东陕西等处的盐场。那边的转运盐使司的级别和职责跟山东的差不多,不过运判的人数增加了一个。元朝刚开始的时候,在平阳府设立机构来收取盐税。中统二年,改成了转运司,还设立了提举解盐司。至元二年,取消了转运司,让其他部门负责盐务,没多久又恢复了转运司。至元二十二年,设立了陕西都转运司,各种税收都归它管。至元二十九年,又设立了盐运司,专门负责盐税,其他的税收归其他部门管,提举解盐司也取消了。延祐六年,改名为河东陕西等处都转运盐使司,归属中书省和户部管辖。它下面有三个机构:
解盐场,设管勾一人,正九品;还有个同管勾,从九品。河东等处解盐管民提领所,设正提领一人,正八品;副提领一人,从九品。安邑等处解盐管民提领所,设正提领一人,正八品;副提领一人,从九品。
礼部啊,那是管全国礼仪、祭祀、朝会、宴会、考试这些事儿的部门。 最高的是尚书,三个,都是正三品;然后是侍郎,两个,正四品;再下面是郎中,两个,从五品;还有员外郎,也是两个,从六品。 总之,从仪式上的细枝末节,到各种文书档案、封号谥号、表彰奖励、外交礼仪、僧道事务、婚姻诉讼、音乐饮食等等,都归礼部管。
世祖中统元年的时候,把吏部、户部、礼部合在一起,叫做“左三部”,尚书就只有两个了,侍郎还是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六个,这几个人一起管这三个部门的事儿。到了元朝建立的第一年,又把吏部和礼部分开了,礼部尚书还是三个,侍郎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四个。七年后,礼部又独立出来,尚书三个,侍郎一个,郎中两个,员外郎还是原来的数目。 第二年,又跟吏部合到一起了。 十三年后,礼部再次独立。 到了二十三年,六部(包括礼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规定只能有两个人。 成宗元贞元年,又给礼部加了一个尚书,还让他兼管会同馆的事务。 此外,礼部还有主事两个,蒙古官员必阇赤两个,令史十九个,回回令史两个,怯里马赤一个,管印章的两个,跑腿办事的十二个,还有三个典吏。
再说说礼部下面的一个机构:左三部照磨所。 这个照磨所的官职是正八品,只有一个照磨,主要负责吏部、户部、礼部钱粮账目的计算,下面还有八个典吏帮忙。
侍仪司,官职是正四品,主要负责各种朝会、皇帝即位、皇后册封、太子册立、皇帝接受尊号以及外国朝觐这些大典的礼仪。这个部门是元朝至元八年才设立的。
一开始,侍仪司的人员配置是这样的:左右侍仪奉御各一人,礼部侍郎兼任侍仪司的负责人,引进使也兼任侍仪司的负责人,左右侍仪使各一人,左右直侍仪使各一人,左右侍仪副使各一人,左右侍仪佥事各一人,引进副使、侍仪令、承奉班都知、尚衣局大使各一人。到了至元十二年,精简机构,取消了左侍仪奉御,统称为左右侍仪;同时取消了引进副使、侍仪令、尚衣使等职位,改设十四名通事舍人。至元三十年,又减少了七名通事舍人,改称侍仪舍人。大德十一年,侍仪司的官职升为正三品。至大二年,又增设了一名典簿。延祐七年,确定侍仪使为四名。至治元年,又增加了六名通事舍人、四名侍仪舍人。最后,侍仪司的编制确定为:侍仪使四名,正三品;引进使兼任侍仪司负责人两名,正四品。最高的领导是典簿,从七品。其他的属官有:承奉班都知一名,正七品;通事舍人十六名,从七品;侍仪舍人十四名,从九品。还有其他的办事人员:令史两人,译史一人,通事一人,知印一人。
侍仪司下属还有一个法物库,官职是五品,负责保管各种大型仪式的用品。法物库的官员配置是:提点一人,从五品;大使一人,从六品;副使一人,从七品;直长两人,正八品。
这拱卫直都指挥使司,官职是正四品,管着六百多户人家,还有仪仗队的事儿。元朝至元三年才设立的。指挥使一人,副使一人,钤辖一人,管文书档案的也一人。十六年的时候,升到正三品,还给了虎符,又加了个达鲁花赤,归宣徽院管。二十年,又降回正四品。二十五年,归礼部管。元贞元年,又升回正三品。皇庆元年,又加了个经历。二年,把钤辖改成佥事。至顺二年,划归侍正府管,确定了达鲁花赤一人,正三品;都指挥使四个人,正三品;副指挥使两个人,从三品;佥事两个人,正四品。下面还有个经历,从七品;个知事,从八品。其他的工作人员:令史四个,翻译一个,通事、管印章的各一个,还有跑腿的两个。它下面还有控鹤百户所,官职是正七品。色目人百户十三个人,汉人百户十三个人,一共十三所。
仪从库,官职是正七品,管着仪仗队的器械。大使一人,正七品;副使一人,正八品。
仪凤司,官职是正四品,管乐工、供奉还有祭祀的事儿。至元八年,设立了玉宸院,设乐长、乐副、乐判各一人。二十年,改成仪凤司,归宣徽院管,设大使、副使各一人,判官三人。二十五年,归礼部管,把三个判官给撤了。三十一年,又加了个达鲁花赤和副使。大德十一年,改成玉宸乐院,官职是正二品,设院使、副使、佥事、同佥、院判。至大四年,又改回仪凤司,官职是正三品。延祐七年,降为从三品。确定了大使五人,从三品;副使四人,从四品。下面还有个经历,从七品;个知事,从八品。其他的工作人员:令史两个人,翻译、通事、管印章的各一个。它下面还有五个……
云和署,一开始是正七品,主要负责乐工的调音和乐器、乐谱的管理,以及人员轮换什么的。元朝至元十二年才设立的。到至大二年,它被划归到玉宸乐院。皇庆元年升为正六品,第二年又升到了从五品。这个署里的人员配置还挺多的:署令、署丞各两个,管勾两个,协音、协律各一个,还有书史两个,书吏四个,教师两个,提控四个。
安和署,也是正七品,工作内容和云和署差不多。至元十三年才开始设立。到皇庆二年,升到了从五品。人员配置和云和署一样,署令、署丞各两个,管勾两个,协音、协律各一个,书史两个,书吏四个,教师两个,提控四个。
常和署,最早叫管勾司,是正九品,主要管那些回回乐人(穆斯林乐师)。皇庆元年才设立的。延祐三年升到了从六品。人员配置就少一些了:署令一个,署丞两个,管勾两个,教师两个,提控两个。
天乐署,最早叫昭和署,一开始是正六品,管的是河西地区的乐人。至元十七年设立的。大德十一年升为正六品,至大四年改名为天乐署。皇庆元年又升到了从五品。人员配置和云和署、安和署一样,署令、署丞各两个,管勾两个,协音、协律各一个,书史两个,书吏四个,教师两个,提控四个。
广乐库,是正九品,主要负责管理乐器之类的。就两个人,一个大使,一个副使。皇庆元年才设立的。
教坊司,一开始是正五品,主要负责管理乐人和兴和署等机构下属的五百户人家。中统二年设立的。至元十二年升为正五品,十七年改名叫提点教坊司,归属宣徽院,级别升到正四品。到至元二十五年,又归属礼部。大德八年,升到了正三品,延祐七年又降回正四品。人员配置比较复杂:达鲁花赤一人,正四品;大使三人,正四品;副使四人,正五品;知事一人,从八品;令史四人,译史、知印、奏差各两人,通事一人。它下面还管着三个机构:
兴和署,从六品,署令、署丞、管勾各两个。
祥和署,从六品,署令、署丞、管勾各两个。
广乐库,从九品,大使一人,副使一人。
话说这会同馆啊,官职级别是正四品,主要负责接待那些从蛮夷部落、外国来的朝贡官员。这馆子是元朝至元十三年才设立的,到二十五年又给撤了,二十九年又重新开了。到了元贞元年,干脆就让礼部尚书兼管这个馆子了,就这么定下来了。 礼部尚书管着会同馆,算正三品的大官;馆里还有俩大使,都是正四品;再有俩副使,是正六品;此外还有个管文书档案的,几个抄写员,一个蒙古的必阇赤(这词儿咱就不解释了,反正是个官),还有八个管后勤的。会同馆下面还有一个管财务的库房,级别是正九品,也配了个大使和副使。对了,至元二十九年,这个库房是从四宾库改过来的。
铸印局,官职级别是正八品,主要负责刻制和销毁印章。这局里有个大使,个副使,还有一个主管。这铸印局是至元五年才设立的。
白纸坊,官职级别是正八品,专门负责制造用来写诏书、命令和各种文书的纸张。这儿也有个大使和个副使,是至元九年才设立的。
掌薪司,官职级别是正七品。这司里有个司令,正七品;两个司丞,正八品;还有一个办事员。
兵部啊,那是管全国军事的,级别很高。尚书有三个,正三品;侍郎两个,正四品;郎中两个,从五品;员外郎也两个,从六品。他们管着全国各地的邮驿、屯田、牧场等等,所有跟军事相关的政令都归他们管。 你想想,城池修建或者废弃的原因,山川地形图,兵站和屯田的记录,边疆归顺的人口,官府和私人的牧场,还有驼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的征收,驿站的车辆、邮递、各种公务支出、衙役的管理等等,这些都归兵部管。
元世祖中统元年的时候,兵部、刑部、工部这三个部门合在一起,叫做右三部,尚书两个,侍郎两个,郎中五个,员外郎五个,一起管这三个部门的事。到了元朝至元元年,工部又单独分出来了,兵部和刑部还是一起,尚书四个,侍郎三个,郎中还是那么多,员外郎五个。三年后,又合并在了一起,叫右三部;五年后,又分开了,成了兵部和刑部,尚书两个,侍郎减成了两个,郎中不变,员外郎就剩一个了。七年后,六部正式设立,兵部尚书就一个了,侍郎还是那么多,郎中和员外郎也各一个。第二年,兵部和刑部又合并在了一起。 十三年后,兵部又分出来了。二十三年的时候,兵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定员为两个。到了至治三年,又增加了一个尚书。 除了这些,还有主事两个,蒙古的必阇赤两个,令史十四个,回回令史一个,怯里马赤一个,管印章的两个,临时差遣的八个,还有典吏三个。
兵部下面还有一些机构,比如大都陆运提举司,这是从五品,主要负责两京的陆路运输和粮食的运输和计量。这个机构是至元十六年才设立的,延祐四年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提举两个,都是从五品;副提举一个,从七品;还有吏目一个,司吏六个,临时差遣的十个。另外,还有海王庄、七里庄、魏家庄、腊八庄这四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设了一个提领,是九品官。
首先,咱们来说说这个“随路打捕鹰房民匠总管府”。这个府衙,级别是正三品,听着就挺厉害的。它管着七千多户人家,这些人家都跟打猎捕鹰有关,当初是太祖皇帝直接交给旭烈大王管的。元中统二年才正式设立,一直到元至元十二年,阿八合大王才把它交回朝廷,归兵部管辖。 人员配置呢,有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两个副总管,外加经历、知事各一个,还有一个管文书的,再加六个办事员。
接下来说说“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这个府衙的级别是正三品,比上一个高一级。它主要负责哈赞大王那边的业务。大德八年才设立,而且官员都是哈赞大王自己选的。到了至大四年,朝廷要精简机构,因为哈儿班答大王被派到偏远的地方去了,手下也没什么人了,所以这个府衙就保留了下来。 这个府衙的官员设置是:两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一个同知,一个副总管,一个知事,一个管文书的,四个办事员,两个翻译,两个跑腿的,还有一个管档案的。 另外,它还管着一个织染局,级别是正五品,人员配置也有达鲁花赤、提举、副达鲁花赤、副提举、管文书的,还有两个办事员。
然后是“随路诸色民匠打捕鹰房等户都总管府”,这个府衙级别是正三品,后来升到了正三品(原文重复,此处略去重复内容)。它管着别吉大营盘的事务,还管着大都路打捕鹰房那些户口。至元三十年设立,延祐四年升了级。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一个同知,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管文书兼管印章的,六个办事员,一个翻译,一个管印章和联络的,两个跑腿的。
最后,我们看看“管领本位下打捕鹰房民匠等户都总管府”,这个府衙级别也是正三品。它管着别吉大营盘的城池、探马还有薛彻干定王那边的业务。泰定元年设立。人员配置包括:一个达鲁花赤,一个总管,一个副达鲁花赤,一个同知,一个副总管,一个判官,一个经历,一个知事,一个管文书兼管印章的,六个办事员,一个翻译,一个联络员,一个管印章的。 总的来说,这些府衙都跟打猎捕鹰、管理相关人员和户口有关,级别也都不低,人员配置也比较复杂。
刑部啊,那是管全国法律和刑罚的大部门。最高领导是三个尚书,都是正三品;下面还有两个侍郎,正四品;再下面是两个郎中,从五品;还有两个员外郎,从六品。他们负责处理所有跟刑法有关的事儿,比如死刑复核、犯人的审判、没收财产的登记、抓捕犯人的奖励制度、疑难案件的判决、监狱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的起草等等,全都在他们管辖范围之内。
元世祖中统元年的时候,把兵部、刑部、工部合并成“右三部”,只设两个尚书、两个侍郎、五个郎中和五个员外郎。当时从郎中和员外郎里各抽调一人,专门负责刑部的事务。到了元至元元年,工部又分出来了,兵部和刑部还是合在一起,这时候尚书变成四个,侍郎还是两个,郎中四个,员外郎五个。过了三年,又恢复成“右三部”的建制。一直到七年,才正式把刑部单独分出来,设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人,员外郎二人。八年后,又和兵部合称“兵刑部”。十三年,又重新独立为刑部。到了二十三年,六部(包括刑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规定只能设两个人。大德四年,刑部尚书又增加了一名。
除了这些主要领导,刑部还有三个主事。其他的工作人员呢,有四个蒙古必阇赤,三十个汉人令史,两个回回令史,一个怯里马赤,两个管印章的,十个跑腿办事的,三个写字的,七个杂务人员。
刑部下面还有一些机构,比如司狱司,负责监狱管理。司狱司有个司狱,正八品;还有个狱丞,正九品;外加一个狱典。一开始,司狱司的事务是由右三部的照磨兼管的,到了大德七年才正式设立这个机构。刑部还有一个部医,专门负责给生病的犯人看病。
还有一个叫司籍所的机构,管着没收的财产登记。它有个提领和一个同提领。至元二十年,大都等路断没提领所改名为司籍所,归刑部管辖。
工部啊,那是管全国建筑和手工业的部门。最高的是尚书,正三品,有三个;然后是侍郎,正四品,两个;再下面是郎中,从五品,两个;还有员外郎,从六品,也是两个。总之,全国的工程建设、房屋修缮、材料供应、工人管理,还有各种官吏的任命,都归工部管。
元世祖中统元年的时候,工部改成右三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的人数都调整了,尚书两个,侍郎两个,郎中五个,员外郎五个,其中有两个员外郎专门管工部的事。到了元朝建立的第一年,工部才正式独立出来,官员人数又调整了一次,尚书四个,侍郎三个,郎中四个,员外郎五个。过了三年,又合并回右三部了。七年后,工部又独立出来了,尚书两个,侍郎还是两个,郎中三个,员外郎没变。二十三年的时候,规定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每个职位都只设两个人。第二年,因为事情太多,又增加了两个尚书。二十八年,又减少了一个尚书。除了这些主要官员,还有五位主事,六个蒙古必阇赤,四十二个令史,四个回回令史,一个怯里马赤,一个管印章的,三十个办事人员,一个蒙古文书,七个典吏。另外,还有四个司程官,右三部照磨一个,典吏七个。
工部下面还有一些机构,比如左右部架阁库,正八品,负责保管六部文件的档案,管勾两个,典吏十二个。中统元年的时候,左右部架阁库是分开的,到了二十三年才合并。
还有一个重要的机构叫诸色人匠总管府,正三品,管所有手工业者的技术活儿。这个府是元朝至元十二年才设立的,一开始只有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人。十六年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达鲁花赤,同知和副总管也各增加一人。二十八年,减少了一个同知。三十年,又减少了一个副总管。最后,人员配置确定为: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二人,副总管二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管案卷记录的一人,令史五人,翻译一人,办事人员四人。它下面还有十一个下属机构。
最后,再来说说梵像提举司,从五品,负责佛像的制作,至元十二年设立的时候叫梵像局,延祐三年升格为提举司,提举一人,同提举一人,副提举一人,吏目一人,负责绘画佛像和木雕石刻之类的工作。
蜡烛厂,也就是出蜡局提举司,级别是五品官。这厂里呢,有提举一人,还有个同提举和个副提举,外加一个吏目,主要负责蜡烛的生产。这个厂是元朝至元十二年才开始设立的,到延祐三年才升格为提举司,也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铸造铜器的厂子,级别是七品官。有正使一人,副使一人,负责铜器的铸造工作。至元十年的时候,一开始只设了三个官职,到至元二十八年,又裁撤了一个管勾,最后就剩下了两个人。
银器厂,级别也是七品官。厂里有个正使和个直长,负责金银器皿的制作。这个厂也是至元十二年才设立的。
镔铁厂,级别是八品官,只有一个正使,负责铁器的镂刻加工。也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
玛瑙玉器厂,级别也是八品官,只有一个直长,负责玛瑙玉器的琢磨。这个厂也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
石头加工厂,级别是七品官,有个正使和个管勾,负责石头的加工。至元十二年设立。
木器厂,级别也是七品官,有个正使和个直长,负责木材的加工。至元十二年设立。
油漆厂,有个副使,用七品官的印章,负责油漆的制作。也是至元十二年设立的。
仓库,级别是正九品官。有个提领和个副使,负责各种物品的出入管理。至元十二年设立。
负责管理沿途工匠的机构,有个提领和个正使,都听命于省里,主要负责处理工匠之间的纠纷。至元十二年设立。
最后,咱们说说所有这些厂子的总管机构——诸司局人匠总管府,级别是正三品。这府里人不少,有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副达鲁花赤一人,同知一人,副总管一人,经历一人,知事一人,还有个管档案的,以及四个令史,一共管着十四个厂子,包括金银器皿的制作和符牌之类的。这个府是至元十四年设立的,到至元二十四年,有八个厂子被划给了工部和金玉府,只剩下五个厂子和一个仓库,主要负责毡毯之类的东西。这剩下的机构下面还有六个部门:
仓库,级别是正九品,有个正使,负责物品的出入。
大都毡子厂,级别是七品官,有个正使和副使,管着125户工匠。
大都染坊,级别是九品官,有个正使,管着6300户工匠。
上都毡子厂,级别是五品官,有个正使和副使,管着97户工匠。
隆兴毡子厂,有个正使和副使,管着100户工匠。
剪毛花毯,蜡染布匹,这些活儿都安排好了。八作司里,大使、副使各一人,管着118户工匠呢。
提举右八作司,那是正六品官。这部门里,提举两位,还有个同提举、副提举,外加一个吏目、九个司吏、十三个司库,一个翻译,一个称重的小吏。他们主要负责内府漆器、红瓮、捎只这些东西的出入,还在都局院里制作镔铁、铜、钢、鍮石,还有东南的简铁。此外,还要负责从各地收集皮毛、各种颜色的羊毛、生熟的斜皮、马牛皮、马鬃、马尾,以及各种沙里陀之类的杂货。 这右八作司,中统三年才刚设立,当时只是正九品,到至元二十五年才升到正六品。二十九年,因为出入库的物资太多,又分成了左右两司。
提举左八作司,也是正六品,主要负责内府毡子、柳器之类的出入。人员设置和右司一样。
诸路杂造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官儿!至元元年,它还是个提领所,十四年才改成工部尚书行诸路杂造局总管府。府里设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副总管一人,知事一人,一个管档案的,还有六个小吏,一个翻译。这府里还管着两个部门:
帘网局,大使、副使各一人,直接受省里管辖,至元元年才设立的。
收支库,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三十年才设立的。
茶迭儿局总管府,也是正三品,管着各色工匠的生产制造。这是宪宗朝设立的,至元十六年才有了总管,二十七年又加了个同知。后来,府里就定下来了,有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知事一人,一个管档案的,还有四个司吏。它下面还有两个部门:
诸司局,用从七品印信。设提领一人,还有两个副手,中统三年才设立。
收支库,提领一人,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制造和出入库物资的管理。
大都人匠总管府,那是从三品。至元六年才设立的。府里设达鲁花赤一人,总管一人,同知一人,经历一人,一个管档案的,十个小吏,一个通事。它下面有四个部门:
绣局,用从七品印信。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给诸王和百官绣制各种衣料。
纹锦总院呢,就设了一个提领、一个大使、一个副使,主要负责给皇室和百官织造各种布匹。
涿州罗局,也设了一个提领和一个大使,负责织造纱罗之类的布匹。
尚方库,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主要负责管理丝绸、金银和颜料这些东西。
随路诸色民匠都总管府,那是正三品的大官,一开始管的是仁宗皇帝当皇子时的各种工匠。延祐六年,它被划归到崇祥院,后来又归到将作院。到了至治三年,才最终归属工部。后来又加设了达鲁花赤、总官、同知、副总管、经历、知事、提控案牍、照磨各一人,还有令史八个,译史两个,知印、通事各一个,以及奏差四个。这个府下面还有五个部门:
织染人匠提举司,是个从七品的小官,至大二年才设立的。它下面有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吏目各一人。
杂造人匠提举司,也是从七品,官职设置跟上面那个一样。
大都诸色人匠提举司,这是个从五品的大官。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吏目各一人。
大都等处织染提举司,也是从五品,管着阿难答王手下的一千三百九十八户工匠。达鲁花赤、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吏目各一人。
收支诸物库,从七品,设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还有库子两个人。
提举都城所,从五品,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各两人,吏目、照磨各一人,主要负责修缮都城内外仓库这些事。这个部门是至元三年设立的。它下面还有一个部门:
左右厢,一共四个人,都是从九品。至元十三年设立的。
受给库,正八品,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负责京城内外建筑工程的木材石料供应。至元十三年设立的。
符牌局,正八品,大使、副使、直长各一人,负责制作虎符之类的信物。至元十七年设立的。
旋匠提举司,从五品,提举、副提举各一人。至元九年设立的。
撒答剌欺提举司,是个正五品衙门,管着不少人呢!里面有个提举,一个副提举,还有一个专门管文件的提控案牍。话说元朝至元二十四年,因为札马剌丁带着工匠们把撒答剌欺给造出来了,这撒答剌欺跟丝绸作坊一起干活,所以就干脆把原来的练人匠提举司改名叫撒答剌欺提举司了。
说白了就是因为生产撒答剌欺这个东西,把原来的机构给改名了。
别失八里局,是个从七品的小衙门,主要管着织造皇家的领袖纳失失之类的布料。这个局是元朝至元十三年才设立的,规模比较小。大使、副使各一人,主要负责管理和监督织造工作。
忽丹八里局,也只有一个大使,是个从七品。元朝至元三年就有了。
平则门窑场,从六品,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至元十三年设立。
光熙门窑场,从八品,和平则门窑场差不多,也是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不过这个是至元二十五年才设立的。
大都皮货所和通州皮货所,都是从九品,设置也差不多,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大都皮货所是至元二十九年设立的,通州皮货所稍微晚些,是延祐六年设立的。
晋宁路织染提举司,这可是个大衙门,有个提举和一个管文件的照略案牍。下面还管着好几个地方:一个提领所,一个官织染人匠局,两个云内人匠局(东、西局),一个本路人匠局,还有河中府、襄陵、翼城、潞州、隰州、泽州、云州这七个地方的局。每个局都有个提领和个副提领,不过泽州和云州只设了个提领。
冀宁路织染提举司和真定路织染提举司,规模都差不多,都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照略案牍。他们下面还管着开除局和真定路纱罗兼杂造局。
南宫和中山的织染提举司,和冀宁路、真定路差不多,都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照略案牍。中山还有个刘元帅局和察鲁局。
深州也有个织染局和赵良局,规模都差不多,都有大使、副使和照略案牍。
最后是弘州人匠提举司,也有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照略案牍,人员配置比较齐全。
首先,咱来说说纳失失毛段二局,这儿需要一名院长。
接下来,云内州的织染局,需要一位大使、一位副使,还有一位负责处理文书档案的官员。大同织染局也一样,大使、副使、文书各一位。朔州毛子局只要一位大使就够了。恩州织染局和云内州、大同州一样,也需要大使、副使和文书各一位。恩州东昌局需要一位提领。
保定织染提举司的配置比较多,需要一位提举、一位同提举、一位副提举,还有一位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大名人匠提举司和永平路纹锦等局提举司的配置和保定织染提举司完全一样,都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文书各一位。大宁路织染局和云内州、大同州、恩州的织染局一样,需要大使、副使和文书各一位。云州织染提举司的配置和保定、大名、永平三地的提举司一样,都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文书各一位。顺德路织染局、彰德路织染人匠局、怀庆路织染局这三个地方的配置也一样,都是大使、副使和文书各一位。别失八里局需要一名官员。
宣德府织染提举司的配置和保定、大名、永平三地的提举司一样,都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文书各一位。东圣州织染局需要一位院长和一位副院长。宣德八鲁局需要一位提领和一位副使。东平路疃局需要一位直长。兴和路荨麻林人匠提举司的配置和保定、大名、永平三地的提举司一样,都是提举、同提举、副提举和文书各一位。阳门天城织染局需要一位提领、一位副使和一位负责文书档案的官员。最后,巡河提领所需要两位提领和一位副提领。
好家伙,这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还挺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你的职位和考核结果来升官。
比如,那些在朝廷里上班的官员,元六年的时候规定,一次考核升一级,两次考核最多升两级。六部侍郎,那是正四品官,按照老规矩,干满八个月就能升到三品。那些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都事,考核合格就升两级。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呢,干满三十个月考核合格升一级,两次考核最多升两级。
这升官的条件,跟你的官职大小也有关系。省部会根据你的考评结果来决定你的升迁。比如,从九品官,要干满三任才能升到从八品;正九品要干两任升从八品;正八品要干三任升从七品;从七品干三任后,要上报省里;正七品干两任升从六品;以此类推,一直到正五品。要是想从正五品升到四品,那可不容易,因为四品官缺额少,得干满两任,还得先当过上州尹才行。内外正从四品官员,干满八个月就能升到三品。
至于官员的履历档案,那也是有规定的。中统三年的时候,就下令设立专门的簿册,记录官员的姓名、籍贯、年龄和入仕经历。到了元十九年,所有官员都要把自己的履历交到省部,考核他们的功过,以此来决定升迁或降职。到了大德元年,外地的官员要把履历交到吏部,刑部也要审核一下,然后把每个人的经历都记录在案,方便查阅和考核。
好家伙,这文件看着就头大,咱一句一句捋捋,慢慢翻译成大白话。
首先说的是元朝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的事儿。那些从江淮地区调回去的官员,之前已经领了朝廷的任命文书,官职级别也对上了,那按照规定,他们可以升两级再安排新的工作。不过,留在江淮地区的官员还是继续在江淮地区工作。那些考核期满的官员,就不用再回去了;没考核满的,就按规定降一级。还有一些人,本来官职级别不够格,但朝廷却任命了他们,那他们回来后,三品官就按六品官对待,四品官按七品官对待,正五品和从五品官就按正八品官对待;那些领了朝廷任命文书的,正六品和从六品官就按从八品官对待,七品、八品官就按正从九品官对待,正从九品官就做个管档案或巡逻的小官。那些没啥官职背景,或者压根就是老百姓出身,领了朝廷任命文书的,三品官按七品官对待,四品官按八品官对待,正从五品官按正九品官对待;那些领了朝廷任命文书的,正六品和从六品官就按从九品官对待,七品、八品官就做个管档案或巡逻的小官,正从九品官就做个衙门的监察官。这些官员,如果再去福建、两广那些偏远地区工作,还可以再升一级。至于两广和福建地区的具体升迁办法,另行规定。
接下来是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的情况。在元朝中央政府还没正式任命江淮地区的官员之前,那些自己创立官府,安抚百姓,确实立下功劳的人,如果按规定应该得到朝廷的任命文书的,三品官就按七品官对待,四品、五品官就按八品官对待;如果按规定应该得到朝廷的任命文书的,正六品官就按正从九品官对待,七品、八品官就做个管档案或巡逻的小官,正从九品官就做个衙门的监察官。那些没啥官职背景,或者压根就是老百姓出身,如果按规定应该得到朝廷的任命文书的,三品官就按八品官对待,四品、五品官就按九品官对待;如果按规定应该得到朝廷的任命文书的,正六品官就做个管档案或巡逻的小官,七品以下的官员就做个衙门的监察官。这些官员,如果再去福建、两广那些偏远地区工作,还可以再升一级。至于两广和福建地区的具体升迁办法,另行规定。至元十四年以后新收复的州郡,也按照这个规定处理。
那些本来官职级别不够,后来又升了两级到江淮地区任职的官员,回来后,就按他们原来级别应该有的官职,再升两级,但只能在江淮地区内部调动;如果调到别的地方,就按之前的规定执行。那些七品以下,但之前做过三品、四品官的官员,就参照那些有官职背景但级别不够的官员的规定,再高一级。以上三种情况,都在原先拟定的官职级别上再加一级。
到了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朝廷又下了一道命令:那些军官转为文官的,如果之前没正式上任,就按规定的官职级别重新任命,从正式上任那天开始算资历,考核升迁;如果之前已经正式上任,官职级别也对上了,那就根据上任时间升迁,但要扣除一次考核,剩下的时间和以后任职的时间一起算,按规定的官职级别升迁;那些没考核满的,就按规定的官职级别重新任命,从正式上任那天开始算资历,考核升迁。那些经常在各地调动的官员,除了官职级别对上的按规定升迁外,那些之前官职级别不够格,但领了朝廷任命文书的,六品以下的官员,要查查他们有没有官职背景,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和官职级别,从领了任命文书后考核过一次的,就按江淮地区的规定处理;没考核过的,再升一级。五品以上的官员,就根据具体情况讨论决定,然后呈报朝廷批准,那些已经任命的,回来后就按规定处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元朝的时候,政府部门对官员的任期规定变来变去,真是让人头疼。
一开始,省部里的翻译和通事,也就是负责翻译和沟通的官员,规定是干满一百二十个月才能离职。后来,因为工作量太大,文件堆积如山,就改成九十个月就满了。 这就像咱们现在加班一样,活儿太多了,干满时间就让人走,不然人都累垮了。
后来又调整了,说行省的通事、翻译、令史、宣使这些职位,任期长短不一样,有的甚至还没干满一考(考核周期)就被调走了。要是这种情况,没干满一考的,就安排个差事让他们继续干;要是干满一考以上的,就根据台院令史的标准来安排新的职位。要是自己主动辞职的,就降一级;要是没干满一考的,就发回原单位。宣慰司的人,也是这个规矩。
再后来,云南行省因为地处边疆,条件艰苦,所以规定令史和翻译的任期是六个月,甘肃行省是六十五个月,本地的官员还是按照以前的规定。缅甸行省的令史,就和云南行省一样了。
后来又规定,省、台、院这些部门的翻译、通事、知印、宣使等等,任期改回一百二十个月,这样升迁就不会太快了。那些负责写圣旨、处理奏章、审理案件的官员,以前是八个月算作十个月,现在不许这么算了。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的工作,有些工作效率高,以前可能算加班时间多一点,现在就按实际工作时间算了。
几年后,又规定所有这些部门的官员,任期都是一百二十个月。但是,远方的官员,甘肃、福建、四川的,九十个月就满;两广、海北海南道的,八个月就满;云南的,也是八个月就满;本地人还是一百二十个月。 这就像咱们现在出差,外地的可能时间短一些,本地就长一些。
最后,又规定所有官员都九十个月满,本地人还是一百二十个月。和林行省因为地处偏远,官员的任期和四川、甘肃一样,都是九十个月。
后来又下诏书,说所有官员都按照世祖皇帝的规定,九十个月满。但是,那些已经干满一百二十个月的,如果是在大德十一年以前受任的,外派的话就降一级。大德十一年以后受任的,如果还没到任期就满的,就按照四次考核来算,外派的话就不用降一级了。
省里又规定,九十个月满,剩下的时间,下次再算。如果到期了还不走,就算超过了时间,也不另外处理。
最后,河西廉访司的文书人员的任期,云南是六个月,河西和四川是六十五个月,本地人是九十个月。
总之,元朝的官员任期规定,真是变来变去,让人眼花缭乱,这期间很多官员因为任期计算问题上诉,影响了选拔制度。 所以最后又重新规定了一个统一的计算方法,以方便管理。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好家伙,这都是元朝的官场规定,看着就头大!简单来说,就是关于官员升迁和任命的条条框框。
首先,元朝至元九年的时候,朝廷规定:要是你是从省令史(省里的小官)做起来的,在中统四年之前,考满可以升到六品官;中统四年之后,考满就只能做到七品官了。为啥差别这么大呢?因为至元以后,工作量剧增,责任也更重了,所以得按照中统四年之前的标准来。
再往后,到了至元三十一年,又有了新规定:那些在三师(相当于高级部门)底下干活的蒙古官员,比如必阇赤、掾史、宣使等等,他们的职位都是根据都省(相当于中央政府)的设置来的。如果他们不是从台院(相当于高级人事部门)转过来的,那就要降一级任命。
元贞元年,又来了一条:负责修国史的那些人,他们的职位设置也和三师一样,如果不是从台院转过来的,也得降一级。
最后,到了大德五年,各部门上报说,那些考满的省掾(省里的小官)的品级各不相同,得好好规定一下。都省就说:以后啊,无论是院台(相当于中央政府部门)还是行省(相当于地方政府)的令史,只要选到省里当省掾,即使考满了,也得干满三十个月才能离开岗位。而且,那些由省里直接发放任命,自己去上任的,各部门的令史都不能直接算省掾的任职时间。
总之,元朝的官场规则,真是复杂得很,各种规定层出不穷,升迁之路也充满了各种限制和条件。 “凡吏员考满授从六品” 这句话,看着简单,背后牵扯的可是不少事情啊!
元朝时期,关于各衙门令史、译史等官员的考核和晋升,有一系列规定。
首先,至元九年,规定院、台、大司农司令史出身的官员,三次考核合格后,可以授予正七品官职。考核一次合格的,根据考核时间确定官职;考核一次不合格的,根据考核时间长短,分别授予从八品、正九品或从九品,并可能增加一个资历。考核时间短于十个月的,则授予巡检。
至元十一年,又规定紥鲁火赤令史、译史考满,也按照枢密院、御史台令史、译史的标准,三次考核合格后授予正七品,但如果是自己任用的,则降一级。如果各部有空缺,可以在部令史中选取。
至元十四年,规定以前各站统领使司令史,与部令史出身相同。由于通政院已经改为从二品,所以通事、译史、令史等人员,应该与台、院人员一样对待。
至元十五年,翰林国史院认为,该院令史是经省里批准的人员,出身与御史台相同,如果省里缺掾吏,也应该从他们中选补。根据吏部文书,本院令史考核九到十个月合格,与部令史出身相同,本院和御史台都是从二品衙门,所以令史也应该与御史台令史出身相同,如果各部有空缺,可以在部令史中选用。
至元十九年,规定泉府司令史、译史等人员,如果是省部发放的,考核合格后,按照通政院的规定确定官职;如果是自己任用的,则降一级。至元二十年,规定安西王王相府首领官令史,与台、院吏属相同,可以一起升迁。至元二十二年,由于宣徽院升为二品,与台、院品秩相同,所以其令史出身应该按照正七品迁除贡补,省、院有空缺,可以在部令史中选取。总制院和御史台都是正二品,所以其令史、译史考核合格后,也应该相同对待。至元二十三年,省里批准,詹事院掾史,如果是六部选派的,考核合格后授予正七品,如果是自己任用的,则降一级。
至元二十四年,集贤院认为,本院与翰林国史院品级相同,省里议定,令史考核合格后,应该相同对待。至元二十五年,省里议定,上都留守司兼本路总管府令史出身,三次考核合格后授予正八品;如果是从部令史中选取的,则与宣徽院、太医院令史出身相同。上都留守司升为正二品后,如果自己任用令史,考核合格后不按例,从七品中选用;如果从部令史中选取,考核合格后,与宣徽院、大司农司令史出身相同。部里议定,都护府人员按照通政院令译史的出身对待,如果是省部发放的,考核合格后授予正七品,自己任用的则降一级。至元二十六年,省里批准,都功德使司令译史等人员,与台、院人员一样升迁。
至元二十九年,部里上报,大司徒令史,如果是各部选派的,三次考核合格后授予正七品,自己任用的则降一级。崇福司与都护府、泉府司品秩相同,其人员,如果是省部发放的,考核合格后授予正七品,自己任用的则降一级。福建省征瓜哇所设人员,出征回还,都与考核合格相同对待。至元三十年,省里批准,将作院令史,按照通政院等衙门的令史,考核合格后授予正七品。部里议定,如果是六部选派的,考核合格后授予正七品,自己任用的,在本衙门叙职。元贞元年,内史府秩正二品,令史也在部令史中选补,考核合格后授予正七品,自己任用的则降一级。大德九年,部里议定,阔阔出大司徒令史,如果是各部选派的,考核合格后授予正七品,自己任用的则降一级。
至大四年,省里批准,会福院令史、知印、通事、译史、宣使、典吏都是自己任用的,以前拟定的不拘泥于常调,考核合格后在本衙门使用。隆禧院令史等人,如果是常选的,考核合格后按照规定迁叙,自己任用的不入常调,在本衙门使用。皇庆二年,部里议定,崇祥院人员,如果是部令史发补的,按照规定迁用,如果不是的则降级叙职。延祐四年,部里议定,隆禧院令史、译史、通事、知印、典吏与五台殊祥院人员相同,在常选内委任。其出身如果曾经在寺监和各部令史任职,考核合格后,与二品衙门出身相同,降级叙职;白身者降级,增加一个资历升迁;省部发放的,按照规定迁叙。以后有空缺,令史必须从常选教授儒人职官和部令史见役人员中选补;宣使从职官和相应人员中选补;通事、知印由长官保荐,仍然参用职官,违反规定补充的,没有明确规定。殊祥院人员,以前没有明确规定,也应该相同对待。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元朝至元六年,规定:那些在中统四年正月之前就已经被任命为部令史、译史、通事的人,工作满九个月就考核合格,授予从七品官职。如果他们因为某种原因降职到正八品,之后还可以恢复到从七品。之后任命的人,工作满九个月也考核合格,授予正八品官职,不用再担心降职了。
九年后,吏部和礼部又提出新的规定:凡是部令史考核两次合格的,授予从七品;考核一次合格的,根据工作时间来决定官职;考核一次不合格的,工作满二十个月的授予正九品,满十五个月的授予从九品,十五个月以下的,就让他们继续做令史、通事、译史,负责处理文书、巡查工作。同时,太府监的官职等级被调整为正三品,与六部相同。之前大家都是根据工作时间来计算资历,这做法有点乱,所以建议从调整后的时间开始计算,工作满九个月就考核合格,跟六部令史一样。如果有空缺,就从部令史中依次补上。
十一年,中枢部门讨论决定:省里的断事官令史,和六部令史的起点相同,如果真的工作满九个月,考核合格就可以升迁,如果有名额空缺,就从应补的部令史中依次补上。中御府的官职是正三品,和太府监令史的起点相同,工作满九个月授予从七品,如果自己找关系谋取的职位,就降一级。空缺的职位,就从应补的部令史中补上。
十三年,中枢部门又讨论决定:行工部令史,和六部令史的起点相同;四怯薛的令史,工作满九个月,和六部令史的起点相同,如果有空缺,就从部令史中补上。二十年,部门上报:行省的令史、译史等,和台、院的起点相同;行台、行院的令史、译史、通事等,工作满九个月考核合格。如果是都省、台、院派来的,就要降一级。
二十三年,中枢部门裁决: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监令史,如果是省部派来的,和部令史的起点相同,工作满九个月考核合格,授予从七品,如果自己找关系谋取的职位,就降一级。二十四年,中枢部门裁决:中尚监令史等,如果是省部派来的,和太府监令史、译史的起点相同,如果自己找关系谋取的职位,就降一级。太史院令史,部门讨论决定:如果是省部派来的,授予从七品,如果自己找关系谋取的职位,就降一级。部门又提出:行省、台、院令史,工作满九个月考核合格,如果是都省、台、院派来领取俸禄的人,行省令史和台院令史起点相同,行台、行院的降一级,都在当地选用,自己找关系谋取的职位,递降一级,在江南地区任职。
二十九年,中枢部门裁决:巩昌等地的都总帅府令史,和各道宣慰司的起点相同,如果自己找关系谋取的职位,就降一级。大德三年,中枢部门批准:上都留守司的令史,以前都是从在职的部令史中选拔,因为地方偏远,建议从部令史中选拔,和六部在职令史一样,可以升迁到二品衙门的令史,升迁不满的,考核合格授予从七品。八年,部门提出:利用监大德三年八月以前入职的人,如果担任各衙门的领俸令史,以及本监奏差、典吏转任的,就在应得的品级中选用;由库子、本把升迁的,以及白身的人,就在杂职中安排;自己找关系谋取的职位,由本监委派。
皇庆元年,规定:典瑞监的人吏都授予七品官职。部门讨论决定:太府、利用等四监相同。省里派来的人,考核合格后,和六部的待遇相同;其余寺监的令史、译史为正八品,奏差的为正九品。典瑞监、前典宝监的人吏,和太府等监的起点相同,是奉旨办事。中枢部门讨论决定:已经任命的,按照旧例办理。三年,中枢部门批准:章庆使司秩正二品,在职的人吏,如果和随朝二品衙门相同,考核合格授予正七品;因为是徽政院管辖的,考核合格授予从七品;自己找关系谋取的职位,降一级;如果是部令史转任的,考核合格授予正七品;没有考核的,授予从七品。如果有空缺,必须按照规定补上,不允许自己找关系谋取。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元朝的时候,政府对各部门官员的升迁考核有一套规定,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首先,秘书监的令史,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就能升到正八品。不过,如果这是自己部门内部提拔的,就要降一级。如果其他衙门有空缺,也可以从考满的典吏中选拔补充。太常寺的令史,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可以升到从八品,如果其他衙门有空缺,可以从考满的监令史中选拔。少府监的令史,如果之前是省部发过来的,考满三次就能升到正八品;如果是自己部门提拔的,考满后要降一级。尚牧监的令史,如果之前是省部发过来的,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就能升到正八品;如果是自己部门提拔的,考满后要降一级,其他衙门有空缺,也可以从考满的典吏中选拔补充。河南等路宣慰司的令史,和中央各部正三品衙门的令史一样,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可以内部调动。开元等路宣抚司的令译史,比之前的规定降一级,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可以在正八品中调动。
枢密院断事官的令史,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可以升到从八品,其他衙门有空缺,也可以从考满的典吏中选拔补充。后来枢密院断事官升为从三品,如果之前是上级部门发过来的,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比省里的断事官令史降一级,在正八品中任用;如果是自己部门提拔的,考满后要降一级,其他衙门有空缺,可以从相应的人员中选拔。广西、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的令史、译史、奏差人员,和岭南广西道按察司的书吏一样,二十个月算作一考,考满六个月或十个月,一起考核。广东宣慰司因为地处边远,环境恶劣,令史的考核标准要宽松一些,和泉州行省的令译史一样,二十个月算作一考。
詹事院府正、家令两司的令史,即使不是本司自己提拔的,俸禄也和六部一样。如果院里缺人,可以从府正司和家令司的令史中选拔,考满后升正八品。尚酝监的令史,和六部的令史一样,考满后可以在正八品中调动,如果不是省部发过来的,要降一级。太常寺的令史,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可以在正八品中任用,如果其他衙门有空缺,可以从呈准籍记人中选拔。云南省罗罗斯宣慰司的令史,和云南行省的令史一样,六个月或十个月考满一次,首领官三十个月考满一次。武备寺的令译史,和司农寺的令译史一样,考满后升正八品。尚舍监的令史,和各寺监的令史一样,考满后升正八品,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陕西四川行省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的令译史,和云南的令译史一样,六个月或十个月考满一次。
太史院、武备寺、光禄寺等衙门的令史,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可以在正八品中调动,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太医院的令史,如果之前是省部发过来的,考满后和各监的令史一样,升正八品;如果是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给事中兼修起居注的人员,和各寺监的令史一样考核。侍仪司的令史,和给事中兼修起居注的人员一样考核。延庆司的令史,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如果之前是省部发过来的,升正八品;如果是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太仆寺的令史,和尚乘等寺的令史一样,考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升正八品,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拱卫直都指挥使司的令史,考满后升从八品,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蒙古各卫的令史,如果之前考满过,可以在正八品中调动。如果其他衙门有空缺,省部会从籍记中选拔,考满后升正八品。枢密院的官员,内部自行调动。宣政院断事官的令史,如果之前是翰林院发过来的,九个月或十个月升从七品;通事、令史九个月或十个月升正八品;奏差九个月或十个月升正九品;典吏九个月或十个月升本府奏差,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
左右两江宣慰司都元帅府的令译史,和云南、两广、福建的人员一样,六个月或十个月考满一次。两广的译史,除了从七品,没有其他规定。令史如果之前是省里发过来的,考满后升正八品;奏差如果之前是省里发过来的,考满后升正九品;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仪凤司的令史,和侍仪司的令史一样,考满后升正八品,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哈迷为头只哈赤八剌哈孙达鲁花赤的令史,和阿速拔都儿达鲁花赤必阇赤一样,考满后升正八品。孛可孙的令译史,和各寺监的令译史一样。都水监的令译史,和各寺监的令史一样,考满后升正八品,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只儿哈忽昔宝赤八剌哈孙达鲁花赤的令史,和只哈赤八剌哈孙达鲁花赤的令史一样,考满后升正八品。阑遗监的令译史,如果之前是省部发过来的,考满后升正八品;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家令司、府正司改名为内宰、宫正后,人员考核按照以前的规定执行。拱卫直都指挥使司升为正三品后,令译史的俸禄和光禄寺一样,如果之前是相应部门发过来的,考满后升正八品;奏差升正九品;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鹰坊总管府的人员,考满后升正八品。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的人员,和中央二品衙门一样考核。各道宣慰司的令史,一百二十个月考满后升正八品,自己部门提拔的要降一级。和林宣慰司因为地处寒冷,考核标准宽松一些,考满后不分是否自己部门提拔,都升正八品。
行都水监的令史八人,奏差六人,壕寨十人,通事、知印各一人,译史一人,公使人二十人。都水监的令译史、通事、知印考满后升正八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元朝的时候,关于官员考核和晋升,规矩可复杂了。
首先,至元二十年(1283年),规定宫籍监的官员是正五品,而那些令史呢,考核满九个月或十个月就能升到正九品。不过,要是之前被降过职的,就要再降一级。具体怎么算,得看他们入职的日期,自己算清楚。
然后,到了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廉访司的人事安排又变了。廉访司要选书吏,就按照按察司的老规矩来。成绩好的,推荐给贡部;成绩差点的,就转到察院去。如果贡部没招满人,廉访司就从入职日期开始算,考核满的,就升正九品,但得避开自己管辖的地区和老家。 朝廷还规定,察院的书吏,要是从察院自己内部提拔的,干满三十个月就能升职,要是没招满人,九个月或十个月考核合格,就升从八品。要是察院缺人,就从各道廉访司的书吏里选,干满三十个月再升职,九个月或十个月考核合格,升从八品。但如果不是从廉访司选的,得干满四十五个月才能升职,要是没招满人,九个月或十个月考核合格,就降一级,升正九品。
至元三十年(1293年),又有了新规定:行台察院的书吏,只要考核一次及格,就能升任江南宣慰司的令史,还有内台察院的书吏,也从在职人员中选拔。要是还缺人,九个月或十个月考核合格,就升正九品。江南缺人,就从内台察院的书吏里,再从各道廉访司的书吏里选,按规定升职。
大德四年(1300年),关于廉访司书吏的晋升,又有了新的说法。至元二十八年七月之前入职的,成绩好的,推荐给贡部;成绩差点的,转到察院。贡部和察院没招满人,廉访司就从入职日期开始算,考核满的,升正九品。 这次又规定,廉访司的书吏,干满九个月或十个月,按照原来的级别,升一级。大德元年三月七日之后入职的,得先干满九个月或十个月,还得先当过提控案牍的官,才能升到从九品。通事和译史也一样。察院书吏,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之前入职的,从廉访司书吏里选,干满三十个月升职,九个月或十个月考核合格,升从八品。如果不是从廉访司选的,得干满四十五个月。要是没招满人,九个月或十个月考核合格,降一级,升正九品。 这次又规定,廉访司的书吏,干满九个月或十个月,按照原来的级别,升一级。大德元年三月七日之后入职的,就按老规矩升职。行台察院的书吏,至元三十年正月之前入职的,从廉访司书吏里选,考核一次及格,就能升任江南宣慰司令史和内台察院的书吏,不够的人,九个月或十个月考核合格,升正九品,到江南任职。这次也规定,廉访司的书吏,干满九个月或十个月,按照原来的级别,升一级。大德元年三月七日之后入职的,就按老规矩升职,到江南宣慰司或者内台察院。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元朝的时候,关于各级官员的考核和升迁,有一系列的规定。
首先,在至元十三年,吏部和礼部建议:各路司吏,如果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可以依次转补到按察司当书吏。如果按察司招不满,超过九个月的,可以在都目里任用;超过六个月的,可以在吏目里任用。但是,省里认为上都和中都的司吏,不能和其他地方一样安排升迁,还是按照按察司书吏的升迁途径来。到了十四年,省里批准:覆实司的司吏,都由吏部发文任命,如果工作了九个月以上,就考虑在中州的都目里提拔;如果不满九个月,但超过六个月的,就在下州的吏目里任用,如果缺人,就用相应的人来填补。
至元二十一年,省里批准:各色人匠总管府和少府监不一样,其他管辖工匠的衙门的人员,升迁还没定下来,就先按照外路总管府司吏的标准,考核合格后在都目里任用。二十二年,省里批准:大都等路都转运使的司令史,和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书吏的出身一样。外路总管府的司吏三个名额,贡举儒吏两个名额,如果贡举招不满,年龄四十五岁以上的,考核合格后在都目里任用。二十三年,省里批准:各路司吏、转运司书吏,四十五岁以上,工作六个月的充任吏目,九个月的充任都目,其他的工作时间不够的就不算。奏章建议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工作时间,在钱谷官里方便安排。省里还批准:覆实司是正五品,令史的出身比交钞提举司司吏的出身高,九个月的当务使,六个月的当都监,六个月以下、四十五个月以上的都监再升一级,四十五个月以下的转补运司令史。
部里建议:京畿漕运司的司吏转补察院书吏,如果招不满,四十五岁以上的,九个月后按照规定在都目里任用。二十四年,部里建议:各道巡行劝农官的书吏,从各路总管府的司吏里挑选,考核合格后在提控案牍里任用,奏章建议从大司农司选派。省里批准:各司局人匠总管府的令史,在都目里任用。二十五年,省里批准:大护国仁王寺、昭应宫财用规运总管府的令译史等人,和中都路总管府正三品司吏一样,九个月后在提控案牍里任用。部里建议:甘肃、宁夏等地的巡行劝农司在边远地区,人员按照甘肃行省和河西陇北道提刑按察司的标准,工作二十二个月算一考,六十五个月算考核合格。省里批准:供膳司的司吏,和覆实司的司吏一样,九个月考核合格后,在务使里任用。
二十六年,省里批准:巡行劝农司的书吏,工作时间按照路司吏时间的2/3计算,满九个月后,在提控案牍里升迁。尚书省右司郎中、管领大都等路打捕民匠等户总管的令史,和各司局人匠总管府令史一样,九个月后,在都目里任用。省里批准:各路宝钞都提举司的司吏,如果缺人,就在各路转运司、漕运司的司吏里挑选,三十个月的充任吏目,四十五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的充任都目,六个月以上的转任提控案牍,充任寺监令史的也可以。各路宝钞提举司都一样。奏章批准:大都路都总管府增加司吏十个名额,委差五个名额。司吏六个月后,在提控案牍里任用,委差的在附近钱谷官里任用,如果缺人,就用有资历的人来补充,考核没合格的,不能随便更换。二十七年,省里批准:京畿都漕运司令史,九个月后充任提控案牍,四十五岁以上的,和都提举万亿库司吏一样,愿意充任寺监令史的也可以。二十九年,部里建议:大都路的令史,四十五岁以上的,六个月后在提控案牍里任用,任命后降一级再升迁,四十五岁以下、六个月以上的,推荐给贡部,每年两个名额。奏章建议六个月后,酌情在钱谷官里任用。省里批准:京畿都漕运司令史,和各路宝钞提举司司吏的出身一样,三十个月的吏目,四十五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的都目,六个月以上的提控案牍。三十年,省里批准:提举八作司是正六品,司吏四十五个月以上的吏目,六个月以上的都目。
元贞元年,省里批准:大都等路都转运司令史,九个月后提控案牍。大德三年,省里批准:各路宝钞提举司、都提举万亿四库司吏,九个月后在提控案牍里任用,如果超过六个月,自愿申请升迁的,就在都目里提拔,如果缺人,就在平准行用库攒典里依次转补。省里批准:宝钞总库司、提举富宁库司都是从五品,司吏九个月后,在都目里任用。如果超过六个月,自愿申请升迁的,就在吏目里提拔。如果缺人,就在在京五品衙门和左右巡院、大兴、宛平二县,以及各州司吏和各部典吏里挑选。省里批准:提举左右八作司吏,九个月后在都目里任用,六个月以上的,自愿申请升迁的,就在吏目里提拔,如果缺人,就在在都的各仓攒典里挑选补充。京畿都漕运使司令史,六个月以上的,在提控案牍里任用,如果缺人,就在路府各州和在京五品等衙门里挑选司吏。大都路的司吏改称令史,六个月以上的,四十五岁以下的,贡部不超过两个名额,四十五岁以上的,六个月后在提控案牍里提拔,任命后降一级再升迁。大都路都总管府令史,仍然六个月后,在提控案牍里升迁,不用降级,如果缺人,就在府州兵马司、左右巡院、大兴、宛平二县里挑选司吏补充。大德五年,省里批准:河东宣慰使司军储所的司吏、译史,九个月考核合格,译史由翰林院任命,司吏由州县司吏充任,和各路总管府的译史、司吏一样升迁,自己任命的译史,没有明确规定,司吏除了酌情安排在钱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元朝的时候,关于翻译官、通事和译史的考核和升迁,朝廷有过不少规定。
元二年,部门讨论说:云南是边疆重地,翻译官们的工作很重要,咱们定个规矩,考满二十个月就算一次考核,考满六个月就能升职。
九年,省里批准了:各部门的知印官(相当于部门领导)申请加薪的事儿,本来他们的级别就比勾当官高,现在勾当官都升到从八品了,那这些知印官考满后,也应该升到正八品。具体怎么升,要看他们以前是什么级别,有资历的按资历算,没资历的按工作时间算。
二十年,各道按察司(相当于省级监察机构)的奏差、通事、译史的升迁有了个说法,通事考满九个月,跟译史一样升迁。部门讨论后认为:行省、行台、行院(相当于地方政府)五品以下的官员和首领,也应该按照台院(中央政府部门)的规矩,考一次升一级。因为行省的人事制度和台院差不多,所以行院、行台的令史、译史、通事、宣使,考满九个月,要是以前是都省台院(中央政府)派来的,就降一级处理。部门建议:甘肃行省的译史、通事、宣使,考满六十五个月升迁,要是都省派来的,就按之前的规矩来。
二十一年,部门建议:四川行省官员的升迁,跟甘肃行省一样,按工作时间算。二十三年,部门建议:福建、两广行省的译史、通事、宣使,考满六个月,只能调到江南任职。但如果省里特别推荐,说这人在福建、两广必须用,那就可以升一级。
二十四年,部门讨论说:行省、行台、行院的令史,九个月考满,要是都省台院派来的,行省令史跟台院令史级别一样,行台、行院的降一级,都在本省内升迁;自己招的,就再降一级,只能在江南任职。
二十七年,省里讨论说:中书省的蒙古必阇赤(蒙古官员)都是正从五品,现在蒙古文字教授要比儒学教授高一级,必阇赤也要比省掾高一级,各部门的蒙古译史,都得升一级。
二十八年,部门建议:各路宝钞都提举司(负责钱币的机构)的蒙古必阇赤,工作三十个月升吏目,四十五个月升都目,六个月升提控案牍(负责文书),按工作时间在巡检(地方官)里升迁。奏差(类似于政府公文传递人员)九个月考满,接近钱谷官(负责财政的官员)的,六个月考满,在钱谷官里任职。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的机构)写圣旨的必阇赤,跟都省管宣敕(负责发布诏令)的蒙古必阇赤一样,工作八个月算作十个月,升到正六品。部门讨论说:写圣旨的必阇赤和管宣敕的蒙古必阇赤一样,也应该按八个月算十个月,再按之前的规矩升迁。崇福司(地方机构)的译史、知印,是省部派来的,考满升正七品,自己招的降一级。宣使,省部派来的,考满升正八品,自己招的降一级。各道廉访司的通事、译史,跟书吏一样,考满升正九品。奏差考满,比照通事、译史降两级,在省劄钱谷官(省级财政官员)和巡检里任职。
三十年,省里批准:将作院(负责工程的机构)的译史,是省部派来的,考满升正七品,自己招的就在本衙门升迁。大都路的蒙古必阇赤,要是后来才入职的,考满六个月,在巡检里升迁,升迁时降一级。
大德三年,省里讨论说:各路的译史,要是翰林院派来的,九个月考满。除了蒙古人按之前的规定外,其他色目人、汉人,先当务使(低级官员)一段时间,再升提控(中级官员)一段时间,然后在巡检里升迁。省里讨论说:大都运司(负责运输的机构)的通事,跟本司的令史一样,考满在巡检里任职。
四年,省里批准:云南各路廉访司的寸白通事、译史,跟书吏一样,九个月考满,当过巡检后,升到从九品,在云南任职。
七年,宣慰司(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的奏差,除了按规定补缺的,一百二十个月考满;自己推荐的,降级,再根据资历升迁。廉访司的通事、译史,大德元年三月七日后入职的,九个月考满,当过巡检后,升到从九品,跟书吏一样。违反规定的,不准。各路的译史,要是各道提举学校官(负责教育的官员)派来的,九个月考满,先当务使,再升提领(中级官员),再当巡检,三次考核后升到从九品,违反规定的,不管工作时间多长,都不准。会同馆(负责外交的机构)的蒙古必阇赤,九个月考满,在提领里升迁。
十年,省里批准:中政院(中央政府部门)写懿旨(皇帝诏书)的必阇赤,跟写圣旨的必阇赤一样。八番顺元、海北海南宣慰司都元帅府(边疆地区政府)是边疆重地,那里的译史考满,跟福建、两广一样,只能调到江南任职。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政府部门开会讨论说:“那些做官的,七十岁了,精力都衰退了,按规定应该退休。现在好多被选拔的官员,年龄都超过七十岁了,甚至还有比七十岁更大的,应该让他们按照规定退休。”
说白了,就是那时候发现好多官员都年纪大了,该退休了,所以就下令让他们退休。
元朝大德七年,政府官员又提议说:“那些内外官员,七十岁了,三品以下的官员,在他们应该授予的官职品级上,再加一个荣誉官职,然后让他们退休。”
这意思就是说,七十岁的官员退休的时候,除了原有的官职,再额外给一个荣誉职位,算是给他们的退休金加点料吧。
十年后,也就是大德十年,政府官员又建议:“那些年纪大了,实在干不动活的官员,除了他们应该得到的俸禄和官职品级,再额外给他们一个荣誉官职和一个虚职,让他们退休。”
这次更进一步,不光给荣誉官职,还给个虚职,意思就是说,让他们体面地退休,而且退休金待遇更好。
到了元朝皇庆二年,政府官员又说:“蒙古族和色目人官员,他们得到的荣誉官职,级别比他们的实际官职还低,建议把三品以下的官员,他们的实际官职和荣誉官职都提升一级,然后让他们退休。”
最后这个建议,主要是针对蒙古族和色目族官员的,因为他们之前退休的待遇相对较低,所以这次建议是给他们提高待遇,让他们体面退休。
元朝初期,封赠制度才刚刚开始建立,只有少数有功的旧臣能得到特别的恩赏,虽然有点章法,但还没完全实行。
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年,才正式制定了封赠制度。当时规定,虽然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有五项要求,但缺乏激励措施,只是走个过场,没什么实际效果。所以规定,以后每年年底考核,地方官员如果五项考核都合格,中央各部门官员也在各自岗位上取得成绩的,就算中等考核,可以获得以下奖励:第一等,官员升官,其妻获得封号;第二等,子女可以承袭荫庇,进入仕途;第三等,可以追封祖父母、父母。那些品格达不到封赠条件的,就根据情况提升官职,如果政绩特别突出的,可以破格提拔。中书省要参考以前的制度,颁发诰命。
至大二年,朝廷下诏,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父母、正妻,七品以上官员的正妻,都可以申请封赠。礼部就和吏部、翰林国史院、集贤院、太常寺等部门一起,商讨封赠和谥号的等级制度。结果,因为这套制度不是世祖皇帝亲自制定的,所以被取消了。
到了至治三年,朝廷大臣又建议恢复封赠制度,说这制度本来是为了激励后代的,但因为申请的人太多,所以才停止了。于是朝廷下令重新制定方案,并执行,但要避免过于繁琐。礼部重新制定了等级:正从一品,可以追封三代,爵位是国公,勋位是正上柱国、从柱国,母亲和妻子都是国夫人;正从二品,追封二代,爵位是郡公,勋位是正上护军、从护军,母亲和妻子都是郡夫人;以此类推,一直到正从七品,都有不同的封赠等级和对应的爵位、勋位。
具体来说,如果要追封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都要分别追封。 一品到五品官员封赠时,要用散官和勋爵,六品七品只用散官职事,从高一级。追封曾祖,要比祖上降一级,祖上比父亲降一级,父母和妻子与丈夫、儿子同级。 父母还在任职的不能封,已经退休或不在任职的可以封,即使在职但辞官后也可以封。父母符合条件,但要让给曾祖父母、祖父母的,也可以。 多个儿子都符合条件,就取最高的等级。文武职务不同的,就按申请的来。 妇女因为丈夫或儿子被封赠,而丈夫或儿子都有官职的,也取最高的等级。追封曾祖母、祖母和母亲,活着的时候封赠还要加上“太”字,如果已经去世,或者曾祖、祖父、父亲还在世的,就不加“太”字。官员服丧期间,也可以申请追封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 受封的人,如果正在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舅姑、丈夫服丧,等服丧期满后再申请。 如果被封赠的人有远赴边疆战死或阵亡的,要经过调查后特别加封。 只封正妻一人,正妻去世了,继室也只能封一人,其他的都不封。 妇女因为丈夫或儿子被封赠的,不能再嫁,如果不遵守,就要收回封赠,并追究其罪责,解除婚姻关系。
父祖曾担任三品以上官员,去世后,生前有功劳,受到朝廷器重,其子孙即使不当官,也可以凭着实际功劳到当地官府申请,经过审核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封赠。没有后代的,可以由当地官府帮忙申请。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曾犯过十恶不赦的罪行,被除名,或者娶的妻子不是正室,是再嫁的倡优婢妾,都不能申请。
申请封赠的人,在京的官员、各行省、行台、宣慰司、廉访司的现任官员,都在任职所在地申请;其他官员,现任的和已经离职但还没找到新职位的,等到找到新工作后申请;退休官员在当地官府申请。正从七品到正从六品,只封一次;升到正从五品,再封一次;以此类推,一直升到正从一品,一共封六次。 流官的父祖曾任三品以上官员的,可以申请谥号。如果在朝中表现出大义凛然,功劳对皇室有贡献的,可以被追封为功臣。
至治三年,朝廷下令,封赠的典礼,是为了激励忠孝,以后散官职事勋爵,都按照规定授予,外地官员也可以在任上申请,其他事情都按照以前的制度办理。
泰定元年,朝廷下令,犯过贪污罪的官员,不能封赠。但考虑到他们已经沉寂很久了,应该允许他们重新做人,如果能够痛改前非,连续两任没有过错,就可以由主管的上司正官保举,监察御史、廉访司核实属实后,就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封赠。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各位省部里的令史、译史、通事们,注意了!至元六年,省里开会讨论说:以前规定一百二十个月才能离职,现在工作量太大了,跟以前不一样了,决定改成九十个月为一任期。通事和译史工作也很多,跟令史一样算。之前省里没来得及给两考的省令史、译史授予宣使的官职,六品官职;部令史已经授予省劄,从七品官职。现在打算,省令史、译史、通事,是从六部调过来的,中统四年正月以前来的,跟直接任命的待遇一样,九十个月考满,授予六品官职,然后降一级到正七品,再升回六品。中统四年正月以后来的,就按在部门工作的天数,乘以三分之二,考核满九十个月后离职,授予正七品官职,不用降级。
如果担任省令史的,以前文书资历是右职参注,一考满,应该得从七品,就授予从六品;没达到从七品,就授予正七品;如果再留任一考,就按规定升一级。一考满,没达到从七品而授予正七品的,降回从七品,再升回正七品。一考满,应该得从七品而授予从六品,或应该得正七品而授予正六品的,不用降级。正从六品的人员不能再补任省令史、译史,如果已经补任了的,就按规定升一级。中统四年正月以前补任部令史、译史、通事的,九十个月考满,按照已经任命的部令史的例子,授予从七品,降一级到正八品,再升回从七品。中统四年正月以后补任部令史、译史、通事的,也九十个月考满,按规定授予正八品官职,不用降级。省宣使,以前没有这个职位,中统年间,中书省刚成立的时候,曾经有人被任命为宣使,打算离职时授予正七品官职;其他不是宣授的,九十个月考满,授予正八品官职。
至元二十年,吏部说:内外各衙门的令史、译史、通事、知印、宣使、奏差等,如果因病去世或职位空缺,还没到九十个月,就让别人补上;如果因为违反规定被撤职的,按至元九年规定的处理。省里批准了:宣使和各部的令史离职的规定一样,三考升到从七品。一考以上,就按实际工作时间来定。一考以下,二十个月以上的授予正九品,十五个月以上的授予从九品,十五个月以下的,就当巡检。台院、大司农司的译史、令史,三考升正七品。一考以上,按实际工作时间来定。一考以下,二十个月以上授予从八品,十五个月以上授予正九品,十五个月以下、十个月以上的授予从九品,再加一级,十个月以下的当巡检。宣使三考升正八品。一考以上,按实际工作时间来定。一考以下,二十个月以上授予从九品,十五个月以上当巡检,十五个月以下当酒税醋使。部令史、译史、通事三考升从七品。一考以上,按实际工作时间来定。一考以下,二十个月以上的授予正九品,十五个月以上的授予从九品,十五个月以下的,令史就负责审理案卷,通事、译史就当巡检。奏差三考升从八品。一考以上,按实际工作时间来定。一考以下,二十个月以上当巡检,十五个月以上当酒税醋使,十五个月以下当酒税醋都监。
大德四年,中书省批准了:吏部提出的关于腹里、江南都吏目、提控案牍升迁的规定。凡是腹里提控案牍、都吏目:京畿漕运司令史,原来规定六个月考满,现在改成九个月考满;都漕运司令史也是九个月。各路宝钞提举司司吏,原来规定六个月考满,现在改成九个月考满。万亿四库司吏,原来规定六个月考满,现在改成九个月考满。大都路令史,原来规定六个月考满,任期结束降级再升迁,现在改成六个月考满,不用降级。大都运司令史,九个月考满当都目。宝钞总库司吏,原来规定六个月当都目,九个月当提控案牍,现在改成九个月当都目。富宁库司吏,原来规定六个月当提控案牍,现在改成九个月当都目。左右八作司司吏,原来规定六个月,现在改成九个月当都目。
又讨论说:已经改定离职时间的,各路司吏转任提控案牍、都目,跟升职一样;其他直接任命的,就按照至元二十一年规定的办法升迁。江南提控案牍、都目:至元二十五年批准,各路司吏六个月当吏目,两考升都目,一考升提控案牍,两考正九品。路司吏九个月当吏目,一考升都目,其他的都按规定升迁。江南提控案牍,除了各路司吏,按照腹里路司吏至元二十五年批准的规定升迁,其他直接任命的,以及自己推荐的,从批准的日期开始算,实际负责案卷工作两考的,就按照至元二十一年规定的,九个月入流;不到两考的,再加一级升迁。以后违反规定私自补任的,即使工作时间够了也不准。
大德十一年,省里的官员奏报说:凡是内外各司令史、译史、通事、知印、宣使有出身的,一半从现任官员中选用,还是一百二十个月为一任期,外任的降一级。又讨论说:选补吏员,除了省里自己选用外,各部按照原来规定的名额,如果职位空缺,就从登记册里挑选;一半要从现任官员中选用,通事、知印由长官选用。译史则从翰林院考试合格的都省书写典吏中,按顺序任命;如果不够,就从翰林院选补。奏差也从现任官员中选一半,其余从登记册里符合条件的人中选补。岁贡的人员,按照原来的规定在职等待。省里讨论决定:六部令史如果正从九品不够,从八品里也可以选。省掾,正从七品可以从已经离职但任期未满、已经任命但未上任的文职官员中选取,考满后升一级,但不包括原来任职的地方和杂职。院台令史如果原来是七品,也在选补之列。译史、通事要懂蒙古文、回回文,能翻译,从正从七品文官中选取,考满后按原来的资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你需要我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元朝的时候,朝廷规定了每年向中央输送官员的制度,咱们来看看这制度是怎么一步步变化的。
1283年(至元十九年),朝廷讨论说:中书省的官员要从枢密院和御史台的办事人员里选拔,枢密院和御史台的办事人员要从六部的办事人员里选拔,六部的办事人员则从各地每年进贡的官员中补充。那些各部门里能力出众,能胜任中书省官员、枢密院官员、御史台官员和六部官员的人,也可以直接提拔。中书省的官员考核合格后,级别高,责任也大,都是从每年进贡的官员里选拔出来的。如果不进行考核和选拔,那选出来的人才肯定不靠谱。所以,我们得制定个规矩:各州府隶属于中央各部的人,要让儒学教授从当地免除徭役的儒生家庭子弟中挑选学生入学读书学习,不是儒生家庭但想学习的也可以。等到按察司和本路总管府每年进贡官员的时候,就在学生中挑选那些品德高尚、文章优美、通晓经史、了解时务的人,推荐他们参加考试。各路官署缺人手,就在所属衙门的人员中选拔。由本路的长官和副手,以及儒学教授一起考试,考察他们的书法、算术、口才,以及对《诗经》、《尚书》、《论语》、《孟子》的掌握情况,能熟练掌握其中一部经书的才能通过考试,然后才能补充到各部门。按察司的办事人员缺了,就从府州的办事人员中补充,到每年进贡的时候,本州本路再进行一次考试,然后推荐。每年进贡的官员,应该由相关部门在现任人员中公开选拔,品行端正、文武兼通的为上,才能出众、办事熟练的次之,那些虽然工作时间长,但能力不行的,一概不准推荐。
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朝廷又商量说:关于考试选拔官员的事,之前已经制定了进贡的办法,各道按察司和上路总管府每三年进贡一次,儒生和办事人员各一人;下路每两年进贡一人,依次记录在册,各部办事人员有空缺就用他们来补充。如果当地办事人员和进贡的儒生,先到按察司当办事人员,然后再进贡到各部,按察司的办事人员按照以前的规定选拔考试,只有经史和办事能力都合格的才能被选中。各地进贡的名额,从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开始,各道按察司每年从办事人员中,依次进贡两人,其中儒生一人必须熟悉办事,办事人员一人必须通晓经史,各部办事人员有空缺就依次补充。
1291年(元贞元年),朝廷下令:各地如果有通晓吏事又懂儒学的,或者通晓经史又懂办事的,并且品行端正的人,各地要推荐他们,由廉访司进行考试选拔。每道每年进贡两人,中书省和御史台派官员制定考试办法,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录用。
1306年(大德二年),关于进贡官员的事,朝廷计划让宣慰司和廉访司每道每年进贡两人,要求文武兼通,从1307年(大德三年)开始,按照规定每年进贡,应该轮换补充到各部的寺监令史,按照《至元新格》的规定派遣,到达部门后,要进行公开考试,合格后才能录用。
1313年(大德九年),朝廷裁决:凡是选拔府州教授,年龄在四十岁以下,愿意参加官员考试的人,允许补充到各部的办事人员。除了南方已经参加过考试的人,其他没有明确规定,到达部门后,没有参加过考试的人,要按照规定参加考试。
1325年(至治二年),朝廷批准:各道廉访司的办事人员,要先用儒生,不够的话再从办事人员中补充,每个人都要经过一次考试,按照规定参加进贡考试。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将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元朝时期,关于各部门吏员的补充任用,朝廷有过多次规定。
首先,至元十一年,朝廷讨论决定:如果某个部门缺员,可以从正从七品文职官员以及各台、院、六部令史中,按照资历高低依次补缺。翰林院两院的缺额,则从各路儒学教授中挑选熟悉吏事的官员补上。枢密院、御史台令史以及各省掾缺员,也按照资历高低依次补缺,考核合格后按规定授予官职。此外,还可以从正从八品文职官员和六部令史中调补。省断事官令史和六部令史一样,考核三次合格后,从六部令史中选拔补缺。少府监令史,则从六部及其他衙门考核合格的吏员中选补。
至元十三年,朝廷又规定:工部令史与六部令史一样,按顺序从应补人员中选拔填补空缺。十四年,朝廷下诏:各站都统领使司的令史,与各部令史一样,现在改设通政院后,与台院令史一样,从各部令史中选拔补缺。十五年,各部拟定:翰林院兼国史院令史与御史台令史一样,从各部令史中选取。二十一年,朝廷讨论决定:江淮、江西、荆湖等地的行省令史,要先补上至元十九年咨文里分配给各省的吏员,不许自行招募,要上报朝廷,从六部在职令史中补充。如果需要任用有品级的官员,则从行省新任命的正从八品官员中选取,杂职官员不在此列。二十二年,宣徽院令史,考核合格后晋升正七品,从六部领俸禄的令史中选取。总制院与御史台同级,令译史、通事也一样。二十四年,朝廷批准: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监令史,按照宣徽院、大司农司的规定晋升。二十八年,朝廷讨论决定:陕西行省令史,从各部和考核合格的令史以及正从八品流官中选拔补缺。二十九年,大司农司令史,从各部考核一次以上合格的令史和正从八品职官中选取。省掾缺员,从正七品文职出身的人员中选拔。吏员从枢密院、御史台令史中选拔,这些人原本都是六部令史,任职超过二十个月者优先,如果没有合适人选,则从资历高的官员中选拔。三十一年,朝廷批准:内史府令史,从各部资历较低的令史中选拔。
大德三年,朝廷批准:辽阳省令史,应该从本省的正从八品文职官员中选拔补缺。同时规定,各部在职令史,无论任职时间长短,只要自愿或籍贯相近,或已选到官职的,都可以轮流选拔调任。国子监令译史,从籍记寺监令史中选拔补缺。上都留守司令史,从籍记各部令史中,或从正八品职官中选用,考核合格后晋升正七品。宣徽院阑遗监令史,按照元朝批准的日期依次补缺,考核合格后同级晋升,自行招募者降级。如果缺员,则从籍记令史以及常调提控案牍人员和本院考核两次以上合格的典吏中补充,考核合格后按规定晋升,自行选用者,只在本衙门任职,不参与常调。四年,各部拟定:上都留守司令史,仍然允许本司从正从八品流官中,或从上都各寺监令史、河东、山北二道廉访司资历高的书吏中,就近选用。上都兵马司司吏,从附近的隆兴、大同、大宁路司吏中选拔补缺。各部又拟定:各处行省令史,除了云南、甘肃、征东以外,其余的都按照至元二十一年规定的办法,从六部在职资历高的令史或正从八品流官中选拔补缺。如果不够,则可以从各道宣慰司原来属于廉访按察司,考核两次以上合格的令史中选拔,宣慰司任职时间按一半计算,满一百二十个月才能离职。大德五年,拟定:檀景等处采金铁冶都提举司的人吏,从附近的州县司吏中遴选。六年,朝廷拟定:太医院令史,从各部令史和相应的职官中选取。长信寺令史,从元保中选拔补缺,考核合格后降级使用,如果缺员,则从籍记令史中选拔补缺。七年,拟定:刑部人吏,从籍记令史中公开选拔,不许另行差补,考核合格后离职,按规定选取,其余人员依次选拔补缺。礼部省判,允许从籍记部令史中选取一名儒吏,续准一名,从籍记部令史中按照资历高低选拔补缺。户部令史,从籍记部令史中选拔熟悉书算、精通钱谷的人员,从本部考核后选拔补缺。八年,朝廷批准:各地补用吏员,命令各路先将州吏入役的日期登记造册。府吏缺员,从资历高的官员中选拔补缺;州吏缺员,则从本州籍记司县人吏中按照资历高低选拔补缺。各道宣慰司令史,缺员则从籍记部令史中按照资历低高选拔补缺,也可以从新任命的正从九品流官中选取。
九年,朝廷批准:都城在京的五品衙门司吏,考核两次后可以转补京畿都漕运两司令史。缺员则从仓库攒典考核一次合格者中选拔,考核两次合格者则从京畿都漕运两司登记造册的人员中,按顺序选拔补缺。上都寺监令史缺员,先从省部籍记常调人员中选拔补缺,也可以从正从九品流官中,以及应得提控案牍的人员中选取。如果不够,则从元朝路吏考核合格后升任都吏目典史,按照吏目任职时间以及大同、大宁、隆兴三路司吏考核两次以上合格者中选取。十年,朝廷批准:司县司吏缺员,从巡尉司吏中依次选拔补缺。巡尉司吏缺员,从当地长者和户籍中推举,任职时间以年为单位计算。州吏缺员,从县吏中选拔补缺;路吏缺员,从州吏中选拔补缺。如果没有辖属的府州,则从附近的府州吏中选拔补缺,县吏则从附近的府州司吏中选拔补缺。户、刑、礼三部合选
中书省的宣使,要是元九年之前受过皇帝的任命,那九个月考核期满就能升到正七品。省里的宣使,考核期满就按照部里令史的标准,升到从七品。其他衙门的宣使和各部门的奏差,升迁标准都得按规定来。
二十三年的时候,省里批准了一条规定:省里、各部、台院的令史、通事、宣使、奏差这些人,考核期不满九个月,不准提前升迁。元朝的时候,六部奏差的升迁规则是:要进入吏目选拔的,考核三次升到从八品;要进入提控案牍人员选拔的,考核三次升到从八品,但如果回原单位工作,可以再升一级;巡检提控案牍选拔的,考核一次就能升到正九品。
二十四年,省里又批准了一条规定: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监的奏差,改任宣使后,要从各部门的奏差里选拔,从改任宣使的那天算起考核期,考核期满后,升迁标准就跟宣徽院、大司农司的一样。要是自己主动辞职的,就要降级。大司农司管辖的各道劝农营田的书吏,要从各路司吏里选拔,考核期满后,可以在提控案牍部门任职。奏差直接由本司选拔委任。
二十九年,省里批准:各道廉访司的通事、译史,考核期满后,跟书吏一样,升到正九品。奏差考核期满后,按照通事、译史的标准降两级,在钱谷官或巡检部门任职。三十年,省里批准:延庆司的奏差,考核期满后,跟家令司的奏差一样,升到正九品,自己辞职的降一级。
大德四年,省里批准:各路宝钞提举司的奏差,改称委差,考核期九个月,考核期满后,在钱谷官部门任职。五年,部门商议:山东运司的奏差,考核期九个月,考核期满后,在钱谷官部门任职。大都运司也一样。六年,部门拟定:河间运司的巡盐官,按照奏差的标准,考核期九个月,考核期满后,在钱谷官部门任职。七年,部门拟定:从设立廉访司开始,奏差考核期九个月,历任巡检三次考核后,升到从九品。
皇庆元年,各道廉访司的奏差,要从本道辖区内有名望的州县吏员中选拔,考核期九个月,考核期满后,在都目部门任职。如果从路吏或典吏中选拔的,考核两次后,按照之前的标准,在都目部门升迁。
元朝的时候,关于库房里那些办事员、库子之类的职位的升迁,是这样规定的:
元贞六年,朝廷批准:上都资乘库的库子、本把,工作九到十月就能升到钱谷官里去。卫尉院利器库、寿武库的库子,那些自己努力干活的人,九到十月也能升到钱谷官里去。
元贞八年,朝廷计划:泉府司富藏库的本把、库子,工作六到十月就能到钱谷官下面去工作。大府监行内藏库的库子,干满三年就算合格,朝廷会把他们调到钱谷官那里去升职。备用库的提控干满三十个月,库子、本把干满三年,就能升到钱谷官那里去。
元贞十年,朝廷批准: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监器备库的库子、本把,工作六到十月就能到钱谷官下面去工作。 同年,朝廷批准:宣徽院生料库的库子、本把,还有太医院管辖的御药局的本把,一般来说,工作六到十月,都能一起升到钱谷官那里。
大德元年,部门建议:中御府奉宸库的库子,干满三年就算合格,可以调到钱谷官那里去。本把工作六到十月,就能升到钱谷官那里去。
大德三年,朝廷计划:万亿四库、左右八作司、富宁、宝源等库,每个库都设两个色目司库,都从枢密院各个卫队的色目军里选人,考核合格后到巡检那里任职,自己努力干活的人考核一次就和别人一样,就这样一直执行下去。汉人司库,从院务提领、大使、都监里选拔,干满两年,少升一级;色目司库,从钱谷官那里选拔,考核合格后少升两级。都提举万亿库的提控案牍,比一般选拔的人员,升职时少升一级。司吏三十五人,除了四个色目人以外,汉人如果缺人,就从大都总管府、转运司、漕运司下面的司吏里选,工作三十个月可以当吏目,四十五个月以上当都目,六到十月以上当提控案牍。朝廷计划,工作六到十月以上、四十五个月以下,愿意当寺监令史的可以。司库五十人,除了十四个色目人另行安排外,汉人从大都路的人户里选,干满两年,就能到院务提领那里任职;到都监那里当司库,干满两年,就能到钱谷官那里去;到务使那里当司库,干满两年,就能到从九品杂职那里去。秤子五人,从大都人户里选,干满两年,就能到钱谷官下面去工作。太医院御药局的本把,工作六到十月就能升到钱谷官那里去。
大德四年,受给库根据油磨坊设立攒典、库子,从工部选拔。会同馆收支库攒典,和长秋库一样。上都广积、万盈二仓是正六品,永丰仓是正七品,比大都平准库的品级还高,计划让各个仓的攒典升到寺监本把,万亿库的司吏也相应升职。提举广惠司的库子,考核合格后就能到钱谷官下面去工作。侍仪司法物库设立的攒典、库子,按照平准行用库的规定补人。
大德五年,大都尚食局的本把,计划调到钱谷官那里去升职,本院自己努力干活的人,就给他们发放身分证明,考核合格后不用参加常调。都提举万亿宝源库的色目司库,计划在巡检那里任职,并且升一级。京畿都漕运司的司仓,从钱谷官那里选拔。
大德六年,部门报告:凡是路府州的提控案牍、都吏目等,各个衙门的吏员出身,应该得到提控案牍、都吏目职位,如果是路府司吏转任的人,依旧按照原来的规定升迁。那些从仓库攒典杂职升上来的人,得到提控案牍后可以改到钱谷官那里,都目升到钱谷官那里,吏目改到中等钱谷官那里。提控案牍、都吏目考核合格后,可以到流官那里去任职。广胜库的库子,应该从武备寺发放身分证明,考核合格后由本衙门决定。大积等仓的典吏,和四库案牍所掌事的人一样,升职时少升一级。
大德七年,各个路的攒典、库子,部门商议:江北和行省管辖的路分库子,按照已经制定的规定,在司县司吏里差补,一年后充任县司吏,如果州司吏缺人,就依次补上。各个仓库攒典缺人,就从各个部门的籍记典吏里选拔。左右八作司等五品衙门内司吏缺人,就从各个仓库上报的攒典里选拔。如果万亿库四品衙门司吏缺人,也从上述司吏里从上往下补,在五品衙门工作的时间,按五折四的比例计算,满九到十月考核合格后,可以到提控案牍那里任职。如果补人还不够,五品衙门的司吏考核合格后,只在都吏那里任职。油磨坊、抄纸坊攒典缺人,也按照上述规定办理。回回药物院的本把,工作六到十月,在中等钱谷官那里决定。
大德九年,朝廷批准:提举利林仓、昔宝赤八剌哈孙仓、孔古列仓的司吏,工作六到十月,在中等钱谷官那里委任。资成库库子出身,部门商议按照太府、利用、章佩、中尚等监的规定办理。武备寺库缺人,如果是本衙门典吏请求加薪后考核一次升职的人,工作六到十月就能升到钱谷官那里,其余补充的人,九到十月按照规定升职。和林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的广济库库子、攒典,自己努力干活的人,按照三仓的规定,工作六到十月就能到钱谷官下面去。
至大二年,朝廷批准:广禧库库子,按照奉宸库的规定出身,如果是本把考核一次后升职的人,工作四十五个月就能到钱谷官那里,其余补充的人,工作六到十月按照规定升迁。本把如果是本衙门请求加薪后考核一次的典吏升职的人,工作六到十月就能升到钱谷官那里,其余补充的人,九到十月也按照规定升迁。上都东西万盈、广积二仓的司仓,和仓官一样,干满两年就算合格。
至大三年,朝廷批准:各个路的库子在各个钱谷官那里发放补助,计划不减少级别,考核合格后优待决定。江北库子,依旧按照原来的规定。和林设立平准行用库库子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收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1345年(至元二十五年),朝廷批准了关于书写、铨写、书吏、典吏转补的规定:通政等二品衙门的典吏,九个月后可以补本院宣使;各寺监典吏,也按照这个例子,考满后可以转补本衙门,由衙门奏请朝廷任命。户部负责填写勘合的典吏,和管勘合的令史一样,考满后会得到优待。参议府、左右司、客省的使令史和书写,工作四十五个月后可以转补,如果转补的名额不够,就从提控案牍里任用,或者从各部的铨写和典吏里补充。会总房、承发司、照磨所、架阁库的典吏,以及各部的铨写,六个月后可以转补,如果名额不够,就在都吏里任用。各部的典吏和左右部的照磨所、架阁库的典吏,可以依次转补到都省、参议府、左右司、客省的使令史和书写,如果转补的名额不够,六个月后就转补各监的令史,如果名额还不够,就在吏目里任用。枢密院的典吏和铨写,按照御史台典吏的规定,六个月后可以转部,如果转补的名额不够,六个月后就在都目里任用。御史台的典吏,如果察院的书吏有空缺,就按照顺序依次转补;如果满六个月,就补各道的按察司书吏;如果部令史有空缺,也可以收补。
1346年(至元二十六年),朝廷批准: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的典吏,九个月后可以补本司宣使,考满后按照规定处理。1347年(至元二十七年),朝廷批准:漕运使司的令史,九个月后可以任用提控案牍,如果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愿意充任寺监令史的,可以批准。省院台部的书写、铨写、典吏等,和各道的宣慰司、按察司、随路总管府的岁贡吏员一样,可以转部;书写人员只允许转到寺监等衙门的令史。1348年(至元二十八年),朝廷批准:参议府、左右司、客省的使令史,如果各房的书写有空缺,就从都省的典吏里挑选补充;如果工作了四十五个月,就可以转部。六部的铨写、典吏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工作了四十五个月,就可以转补各部的令史;如果已经选用了,四十五个月后补寺监令史。
部里建议:执总会总房、照磨所、承发司、架阁库的典吏,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就可以转补参议府、左右司、客省的使令史;如果名额不够,四十五个月后补寺监令史。如果有空缺,就从六部铨写、典吏中考试成绩优秀的人员中选取,工作六个月后转补各部令史。如果转充参议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都省书写,工作四十五个月后转部;如果已经选用了,六个月后补寺监令史。六部的铨写、典吏和左右部的照磨所、架阁库的典吏,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如果省里的书写、典吏的名额不够,六个月后就转补寺监令史。省里建议:除了正在服役的人员外,以后如果有空缺,就从都省各房写发人员中公开举荐补充;除了转充参议府、左右司、客省使令史、都省书写、典吏的,按照以前的规定转补,如果名额不够,六个月后充任都目。
1349年(至元二十九年),部里建议:御史台的典吏三十个月后,按照廉访司书吏的规定转补察院,三十个月后转部,如果名额不够,考满后从八品迁用;行台的典吏三十个月后转补行台察院书吏,再工作三十个月后,发补各道宣慰司的令史。参议府的令史,四十五个月后转部令史。光禄寺的典吏,考满后转补本衙门,由衙门奏请朝廷任命。1351年(元贞元年),朝廷批准:省部正在服役的典吏,要记录实际俸禄月份,编入名册;如果都省的书写、典吏有空缺,就按照顺序依次发补。枢密院的铨写,如果考试成绩优秀,就补都省书写,除了按照月份升迁外,本院的铨写有空缺,就补请俸禄有名的典吏。1351年(大德元年),朝廷批准:两淮本道的书吏,可以转补行台察院书吏、江南宣慰司的令史。云南、四川、河西三道的书吏,在边远地区工作的,三十个月为期限,按照规定升迁。江浙行省的检校书吏,从行省请俸的典吏中选补,典吏的月份按照五折四计算,书吏六个月后转到各道的宣慰司。
1354年(大德四年),朝廷批准:徽政院掌仪、掌膳、掌医署的书吏,应该从本院按照规定编入名册;如果本院典吏有空缺,就依次转补。1358年(大德八年),部里建议:院台以下各司的吏员,都由吏部发补;根据曾经由省里发放和省里判定的典吏、令史,由吏部依次试补;元籍记的典吏,正在写发的,如果各库攒典有空缺,可以试补。省掾每人配备贴书两人,就用已经登记的人员,呈报左右司,由吏部登记;如果部里的典吏有空缺,就收补;考了两次后,按照顺序升迁为省典吏;除了第一次考试外,其余的按照省典吏的月份计算,考了两次后升补参议府、左右司、客省的使令史、书写、检校、书吏,工作四十五个月。如果省典吏的名额不够,六个月后,如果寺监令史、宣慰司令史有空缺,就依次发补;除了宣慰司令史,贡部已经有规定,寺监令史考了一次后,和登记的部令史一起登记,发补各部的令史。寺监正在服役的人员,即使已经批准设置,但没有补充空缺,不允许转部,考满后按照规定升迁;省部典吏、书写人员转入寺监、宣慰司的,愿意考满后继续留任的,可以批准。御史台令史一人,选配贴书两人,依次选拔试用,充任架阁库子,转补典吏,三十个月后发充各道廉访司书吏,再考一次后,按照规定岁贡。三品衙门的典吏,考了三次后升任宣使,如果名额不够
请提供需要翻译的内容。我没有看到任何需要翻译的内容。请您提供文本,我会尽力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口语,并按照您的要求分段。
话说元朝的时候,关于卫翼(相当于军队后勤部门)的官员升迁,是这样规定的:
皇庆元年,枢密院开会讨论说:“各个地方的都府,还有管理高丽、女真、汉军的万户府以及临清万户府,这些地方的官员都是三品官。如果这些府里缺令史(相当于文书官),就从那些考评成绩好的人里选拔。具体来说,就是从一考都目、两考吏目,以及各个卫所里考评三次的典吏里面挑,然后报给枢密院批准,任命他们。这些人先要干九个月到十个月的提控案牍(相当于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表现好才能从各个万户府的知事(相当于行政长官)中选拔。”
延祐六年,枢密院又开会研究了升迁制度,说:“各个卫所的都目(相当于中级军官),如果考评合格两次的,可以推荐到枢密院,让他们负责提控案牍的工作。考评三次后,可以升任千户所知事(相当于基层行政长官)。如果达不到这个时间要求,那就在各个卫所里按照顺序,依次补缺。那些负责提控案牍工作,年龄超过五十岁,并且已经考评四次的人,可以升任千户所知事。还有那些考评两次,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人,可以补任各个卫所的令史。如果考评没达到两次的,就只能先负责案牍工作,接受枢密院的任命,干满一百二十个月,才能从千户所知事中选拔。至于蒙古各地的都元帅府,如果缺令史,就从他们管辖的万户府和奥鲁府(一种行政单位)里四十岁以下的吏员中选拔,报请枢密院批准后任命。干满一百二十个月后,再干一任提控案牍的工作,然后才能升任万户府知事。”
泰定三年,枢密院又调整了政策,说:“各行省管辖的万户府如果缺司吏(相当于办事人员),就从本辖区上千户所的吏员中选拔补充。这需要经过行省批准。先干九到十个月的吏目,然后一考升都目,再一考升任千户所提领案牍的职务,再一考升万户府提控案牍的职务。干满两考,一共一百五十个月,行省审核通过后,报请枢密院批准,然后从万户府知事中选拔任用。”
各位万户府的办事人员听着:蒙古族的万户府要是缺人,就从千户所的办事人员里挑人补上。干满一百二十个月,就能升迁到千户所,负责处理文书档案。考核合格后,再负责万户府的文书档案工作,干满九个月,就能升任万户府知事。汉军的万户府,包括它管辖的万户府和奥鲁府的办事人员,也从千户所的办事人员里选拔,报请朝廷批准后,九个月后就能当吏目,考核合格后升任都目,再考核合格就能升任千户所、都千户所或奥鲁府负责处理文书档案的官员。之后再在万户府或都府、奥鲁府负责处理文书档案工作两任,就能从万户府知事里选拔了。
各地的都府令史,从考核合格的都目、考核两次合格的吏目以及各卫请领俸禄三次考核合格的典吏中选拔,报请朝廷批准后任命。干满九个月就算合格,再干一任负责处理文书档案的官职,就能从各万户府知事里选拔了。各地的蒙古军元帅府令史,大德十年规定,从本府管辖的万户府和奥鲁府的办事人员中,四十岁以下的选拔,报请朝廷批准后任命。干满一百二十个月,再干一任负责处理文书档案的官职,就能调任万户府知事。各省镇抚司的令史,从各万户府的办事人员中挑选,干满六个月,接到行省的任命后,干满三十个月就算合格,之后再在各万户府负责处理文书档案工作一百二十个月,就能确定担任知事了。各卫翼的令史,有出身背景的,九个月后就能升到正八品,没有出身背景的,就从从八品开始。
好家伙,这古代的官场任免制度,看着就头大!咱们一句一句掰扯掰扯。
第一句说,凡是那些负责提控案牍的官员,还有都目(这大概是个官职),从至元二十一年三月以后,如果收到院里的调令,满九个月就能调动。要是行省或者行院的调令,那就要满一百二十个月才能调动,然后可以在万户府知事里面安排工作。
接下来,大德四年的时候,规定那些案牍工作经验超过五十年,而且已经考评过四次的,除了可以在千户所知事里安排工作外,考评两次,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下的,还可以被分派到各卫做令史。要是没参加过考评的,就只能在案牍里继续干,等收到院里的调令,干满一百二十个月后,才能在千户所知事里安排工作。各卫的翼都目,到了延祐六年,规定考评过两次的,可以被调到院里负责提控案牍的工作,干满三次考评后,就能升到千户所知事。要是没赶上考评时间的,就在各卫翼都目里安排工作。
最后,如果各卫的文书人员要调动工作,那得在六个月内,调到本院的万户府提控案牍、弩军屯田千户所、镇抚司提控案牍里工作。要是没领到俸禄的人调动工作,那得二十个月才能升迁。镇抚司和屯田弩军千户所的都目,按照中州的规定,改设案牍,只领都目的俸禄,干满三十个月后,就按照规定安排新的工作。
总而言之,这古代的官场升迁,各种规定,各种年限,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 这制度复杂程度,比现在某些公司的晋升制度还难懂!